新华要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伟大斗争是什么?为什么说这场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十九大报告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在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伟大斗争,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破的难关,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祖国的苦难命运,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英勇顽强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但是斗争一次又一次遭到失败。直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中国的愿望才开始实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扬斗争精神,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进行伟大斗争,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5+1”方面的斗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腐败行为零容忍,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强力反腐。综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主线,我们认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主要包括“5+1”方面的斗争。

  与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但是目前国内外仍有一些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存在,制造、传播政治谣言,丑化党和国家形象。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的危害性,坚定不移地与之进行斗争。

  与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作斗争。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和检验政策成效的根本依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虽然这些问题只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它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势必危及党的生存与执政地位。对于这些言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与之进行斗争。

  与一切顽瘴痼疾作斗争。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顽瘴痼疾逐渐暴露出来并制约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这些顽瘴痼疾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社会生产力、社会活力三个方面。同时,在体制机制上我们还存在许多弊端。这些难啃的“硬骨头”“顽瘴痼疾”如果改不掉、改不彻底,都将会前功尽弃,前期下的大量功夫、做的大量工作就会付之东流、功亏一篑,那些已改好的问题也可能会卷土重来。我们一定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与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作斗争。当前,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整体形势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噪音和杂音存在。在祖国统一方面,“台独”“港独”等意图分裂中国的势力,经常搞一些小动作;在民族团结方面,民族仇恨、民族歧视行为偶有发生;在社会和谐稳定方面,部分地方黑恶势力扰乱社会治安,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传销等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等。对于这些行为,应该毫不手软地进行打击。

  与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挑战作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同时,我们的工作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对这些问题必须一直斗争下去,采取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与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反腐败斗争并没有完全胜利。这就要坚持靶向治疗、精确惩治,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查处的重点对象,紧盯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对存在腐败问题的,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要深化标本兼治,以治标促进治本,以治本巩固治标的成果。反腐败斗争不能有阶段论的思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能割裂开来,要通过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一体化检验成效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博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大限度统一现阶段全国人民思想、凝聚社会各阶层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它必须经由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转化过程并“落地生根”内化为社会公众的道德品行,方能成为诸多价值观之“核”和社会有机体之“心”,最终真正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核心价值”。

  通过核心价值观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充分发挥各种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多样化媒体的作用,大范围多角度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道德氛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道德品行创造良好的生成环境。一方面,要优化传播内容。媒体要通过选择那些有时代感、高品位、内涵深刻的事例,在引导公众如何正确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如何解决涉及到价值选择的实际问题、如何得到经验与教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播形式。不断研究新兴媒体传播规律,尤其要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将其打造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社区”和“舆论集散地”。

  通过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立身做人的道德信念。家庭生活可谓是道德生成的“母体”,要将传统家庭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使“邻德里仁”“长传诗礼”等家训、家教、家风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教育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为道德品行的关键性环节。青少年是否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败。必须把道德信念培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各门课程学习中的隐性渗透,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外,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在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坚定道德信念和强大精神支柱。

  通过文化熏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做中国人的道德风骨。文化是人类前进的道德明灯,应充分发挥文化熏陶的作用,恪守“文以载道”的道德风骨,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自豪感。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通过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要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藏的道德力量,与时俱进地大力宣扬和践行中国精神,让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在道德之光的烛照下,充满生命力地不辍前行,不断提升做中国人的“底气”。

  通过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为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任何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注重实践养成,就要在社会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自觉行为。要鼓励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在对历史的纵向分析和现实的横向对比中激发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道德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力量;要引导社会公众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价值与道德能力,努力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引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持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为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遵循,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善力量充分涌流。注重实践养成必须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实践方式。只有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严格恪守道德底线,不断提升道德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道德光芒就会熠熠生辉。

  通过建章立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化为约定俗成的道德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转化为人们道德品行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通过建章立制和创建长效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化为公序良俗的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秩序。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套制度性安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公德心”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要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公众的道德自觉和良好愿望。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传播核心价值理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者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研究员)

  热点思考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重中之重是全面从严治党。党内腐败现象尽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由此诱发的理想人格缺失所释放的社会负效应尚未完全消解。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理想人格重塑。

  强化精准清醒的自我觉知。作为党员干部,对自我的觉知除了对个体“小我”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角色定位有正确评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大我”的觉知,这个“大我”就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的党情、国情和世情。唯有对政党自身状况与境遇、对党所引领的国家发展特征及发展态势、对国际环境与局势有精准的把脉和精确定位,才能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审时度势,凝聚爱党爱国热情,正确引导民意。无论对“小我”还是“大我”的觉知与省悟,都需要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具备超高的政治智慧与战略定力。

  加固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犹如心理的平衡器,维持个体人格的稳定性,增强精神抗体。加固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是理想人格重塑的重中之重,也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视作“精神旗帜”“主心骨”和“压舱石”。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勇担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引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宏伟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全国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这一远景目标的实现决非易事,需要全党加倍付出艰巨的努力。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拥有神圣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把个人的奋斗目标融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谱写新时代的“燃系人生”。

  提升全面系统的领导能力。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置身百年未遇之变局中的不少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本领恐慌,迫切需要全方位更新和优化能力结构。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同时,应不断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党员干部的工匠型专业能力、果断的决策能力、持久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性危机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整合战略性资源——人才的能力。

  锻造顽强果敢的意志品质。回眸历史,“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行天下之道,甘愿为理想而献身的节操与刚毅既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积淀,也是中共革命先辈的理想人格示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志品质是党员干部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质。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对党员干部的意志坚定性无疑是严峻的考验。今天,面临民族复兴的新征途,在追梦的路上,“三大攻坚战”等硬仗就摆在眼前,因此,修炼强大的内心与定力直面困局,迎难而上,应对不可预知的挫折与挑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培养质朴浓烈的民生情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情感连接是党的基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浓烈质朴的民生情怀一直以来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深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权,其前途命运都取决于人心向背。因此,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谨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人民利益为重,着力培养亲民爱民、替民解忧的丰富情感,始终心系人民,与人民同甘共苦,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夯实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学习漫笔

  在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性和全局性,对于增强把握和应对社会发展实践复杂局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这一变化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社会发展迈进历史新台阶。牢牢抓住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取得革命或者建设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准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把社会发展的重点落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国内各方面发展因素和国际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贯彻的侧重点是应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举措。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多地包涵了升级版的生活需求。当我国人民满足升级版需求的购买力增长体现在别国消费市场,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升级无法在国内市场实现,由此所提出的发展问题须由社会主要矛盾贯彻侧重点的变化来解决。同时,由于生产端的生产相对于我国人民旺盛的流失到别国的消费能力来讲,存在着结构失衡和服务能力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更应清醒看到我国注重经济总量增长的历程必须前进到量与质同时并进的历史新阶段。

  这一变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的实践逻辑新依据。认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全局性,就在于全方位充分理解贯彻体现这种变化的社会发展实践及其理论创新。首先是发展理念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经济格局进入深刻调整期,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而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价值引领、方法引领和道路引领理念。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虽然其中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表述是在党的十九大完成的,但在国内改革发展实践和国际开拓发展局面的实际工作中,一直都在与时俱进推动。这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所依据的实践与发展理论逻辑推动的互动深化历程。

  其次是发展战略布局的全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必须与“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战略布局一起互动深化。这意味着要把当代中国的发展落实到更宏大的国际视野范围和多重维度的国内发展立足点上,作出总体性的考量和设计。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归纳形成的理论创新突破。总体布局理论的深入拓展体现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也展现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化和协调性。

  最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和国际局势,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不同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治理领域等等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实施和推动总体布局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抓重点,区分主流和支流,始终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持续推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在整体与局部共同发展平衡的基础上,才能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稳定和蓬勃发展。

  (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声音

  泰州拥有长江干流岸线97.8公里,占全省的11.8%,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历史责任、时代使命。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使命担当,全力推动长江泰州段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确保“一江清水、两岸葱绿”,让绿色成为泰州发展的鲜明底色和突出标识。

  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整改突出环境问题。去年以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国家长江委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省委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共涉及我市环境问题117个,已经完成整改28个,其他正在按序时扎实推进。其中,泰兴市滨江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污泥堆存问题,开挖的4.6万吨污泥今年1月5日全部合规处置到位,堆存地块经专家评审符合生态要求,拟纳入沿江生态廊道建设范围。泰兴经济开发区一号桥地块污染问题,已开挖转运固废1万吨,规范处置3920吨,今年年底前全部整改到位。去年央视曝光的泰兴3个乡镇17个地块单氰胺废渣及工业盐泥填埋问题,8个地块已经开挖转运暂存,9个地块正在开挖,今年6月底前全部整改到位。针对固废方面发现的突出问题,在去年排查整改174处点位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新一轮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同时积极争取全国“无废城市”试点。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紧盯不放,对已经完成整改的问题,强化日常管理,防止反弹反复。对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按照既定方案科学实施、扎实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整改工作。

  坚持求真务实,全面开展“健康长江泰州行动”。今年以来,长江泰州段1个国考、1个省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水平,5个主要支流断面水质良好,江豚在泰州江面频繁“亮相”。但由于沿江产业结构偏重偏化、污染排放基数较大、历史欠账较多,流域环境风险隐患仍然突出。我们将以全国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试点为契机,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展大排查。以长江干流、通江支流为突破口,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无人船和智能机器人探测等先进技术,组织对长江泰州段进行“拉网式”排查,同时充分发挥环保督察百人团、环保举报热线等作用,力求全面摸清长江生态家底。进行大体检。建立“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深入分析、追根溯源,全面查找长江环境问题、环境风险和生态隐患,拿出准确的“长江健康状况表”。推进大整治。结合大数据分析结果,开展水体治理、生态修复、排口整治等八大专项行动,特别是针对化工污染这个主要污染源之一,加快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整治步伐,对关停搬迁的24家企业逐一开展“回头看”,确保“两断三清”到位,腾退土地纳入污染疑似地块名录,开展土壤调查和修复工程;对剩下的24家企业,制订“三评级一评价”标准,重新评估确定处置类型,该退出的坚决退出,符合安全环保标准的,抓紧实施升级改造方案,着力破解“化工围江”难题。

  加大管控力度,进一步优化长江岸线空间。从编制规划入手,加强岸线管控,为未来腾出发展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滨江美景。编制“一张图”。去年我们专门邀请专业测绘机构,通过无人机高清航拍、专业人员现场测绘,摸清了岸线利用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今年以统一的空间底图为基础平台,将沿江地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高度集成到一张规划图上,实现长江沿线精准化管控。目前规划编制初稿已经完成。实施“两张清单”。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力争今年编制完成“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定“沿江生产性岸线项目拟退出清单”,到明年底退出7个项目、岸线3.22公里,将生产性岸线使用率降到50%以下;到2025年底,再退出12个项目、岸线4.5公里,用于生态建设和高质量项目布点。参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在长江岸线及外围5公里范围内,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逐步清退现有纳入“负面清单”的建设项目。强化绿色引领。着力调优调高调轻调绿产业结构,深入开展“新时代科技新长征”活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循环化改造、绿色化发展,促进全市产业迈向中高端。

  实施生态修复,建设百里大江风光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扩大环境容量,增加生态空间,稳定生态系统。空间“留白”。按照生态优先、集约利用、弹性协调、留有余地的原则,将三分之一的岸线确定为“不开发区”,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专门“留白”用于维持岸线自然属性,保持滩涂、芦苇荡等原生态风貌。岸线“增绿”。加快推进长江岸线整治修复、生态绿化、沿线环保设施三类工程2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6.74亿元,计划年底前建成16.4公里江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18公里沿江生态绿化工程,长江岸线绿化累计面积达240万平方米。环境“出彩”。加快推进“一带、二岛、三节点”沿江生态走廊建设,“一带”即总长23.85公里的长江泰州段滨江风光带,“二岛”即加快靖江马洲岛、泰兴天星洲两个生态岛建设,“三节点”即高港春江湿地公园、泰兴沿江生态廊道、靖江牧城公园三个节点,努力打造水美岸美产业美的“最美岸线”,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作者为泰州市市长)

  三做谈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部署,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基础工程。去年以来,徐州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贾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为契机,先行探索,面上推广,着力在抓导向、抓融合、抓动员、抓创新上下功夫,努力使之成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新阵地。

  创新工作模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试点地区在建设模式、运行方式、活动形式上创新思路,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不断提升文明实践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围绕实践项目谋创新。贾汪区全面推行“两包两联”工作法,通过镇组织推动、村对接落实,实行文明实践“十必联”,让文明实践工作“到村、进户、见人、走心”,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温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围绕资源整合谋创新。邳州市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同步推进,整合“民声通”、文明实践热线电话、政风热线等信息平台,在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文明实践信息中心”,加强与基层群众的沟通互动,广泛征集群众对志愿服务的合理诉求,据此制定志愿服务“菜单”、接受群众“点单”服务。铜山区创新提出“一三四六八”工程,即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三条主题街区、四支志愿者队伍、六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八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区,并整合盘活党建服务中心、村史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百姓大舞台、文化礼堂、法治广场等现有平台资源,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队伍保障、项目保障。

  创新宣讲方式,强化思想引领效应。我们用接地气、冒热气、赢人气的“四化工作法”,讲解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力求让百姓听得懂、悟得深、真点赞、愿参与。宣讲通俗化。充分利用“百姓名嘴”、老教师、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等乡贤人才,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朴实无华的土话白话,通过快板、三句半、梆子戏、柳琴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让群众一听即会、一看就懂。理论具象化。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近年来徐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优化、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引发思想上的共振,达到感情上的共鸣,有效激发基层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党课情景化。尝试用文艺演出的形式为党员干部上“情景党课”,作为理论学习、政治学习的补充,先后推出音乐剧《焦裕禄》《淮海儿女》,梆子戏《母亲》等优秀作品,在情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基层党员群众不断锤炼政治品格、坚定理想信念。活动常态化。在党员队伍中建立健全“周末学堂”“党员学习日”等日常学习制度,有效提升党员政策理论素养。按年度制定落实各镇村理论宣讲计划,按季度安排文化惠民、道德讲堂活动,按月度组织身边好人评议,通过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活动安排真正让主流思想舆论牢牢占据农村思想阵地。

  通过融合,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贯穿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与学习推广马庄经验结合起来。紧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重要指示精神,把“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的,把马庄村加强思想教育、繁荣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建立家庭档案、突出典型示范、健全体制机制等特色亮点做法向全市农村推广普及,为各地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保驾护航、添砖加瓦。与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市县两级均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推动乡村振兴相关职能部门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分内之责,作为部门职能工作的一部分,切实动起来、沉下去,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个主题下聚合发力。与提升农村综合服务能力结合起来。从源头抓起,推动有关部门把新型农村社区按照江苏省文明村镇的标准来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统筹考虑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学校少年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阵地、志愿服务站点等建设使用,把基层群众吸引到农村“两委”的各项综合服务体系中来。

  (作者为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学思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勉励领导干部,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强调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要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也正是知行合一的应有之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领导干部头脑,落脚点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真抓实干,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古往今来多少经验教训都印证了这个道理。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面临许多繁重的大事难事,无论是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还是生态环保、社会治理,我们还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还有许多硬骨头需要我们去啃,还有许多硬仗需要我们去打。越是艰难困苦,越是考验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和顽强作风。

  “在实践方面,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共产党宣言》中的表述充分揭示了共产党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实践责任和担当精神。进入新时代,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是否勇于担当,犹如一块试金石,考量着领导干部的胸怀、勇气和品格。干部就是要“干”字当头,率先垂范。一支勇担当、善作为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也唯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才会变成美好现实。

  不可否认,当下有些领导干部担当意识缺失。有的贪图安逸,当太平官,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有的担心一旦失误会被追责问责,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名利。有的能力不足,面对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缺少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越来越有难度,改革进入深水区,许多工作都是难啃的骨头,事业越发展,新问题、新矛盾也会越来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这需要我们强化创新理论武装,用根植于内心的信仰来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用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勇于担当作为,关键还在于理想信念,在于牢固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从内心深处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逻辑遵循和价值追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有了这份胆气和底气,就会自觉地在其位谋其政,就会奋发有为、干事成事。

  知行合一,“知”就是认知,“行”就是把“知”的内容化为切实的行动,做到信念与行动一致、理论与实践统一。古今中外,凡是人生有大建树者,必然有一种担当大任的责任感,能做到知责与履责的有机结合。担当作为重在实干,需要用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用心、用情、用力做信仰坚定、本领高强、作风过硬的好干部。在体制机制上,也需要营造事业为上的创新创业氛围,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有舞台,让不想干事、不会干事、干不成事的庸官、混官失去市场和生存的土壤,激励更多的领导干部担当作为。

  (作者为苏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学习笔记

  近日,江苏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成功落幕。1300多名讲解员和志愿讲解员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历经海选、初选、复赛、培训、决赛等环节,最终43人荣获金牌或优秀宣讲员,一股红色故事宣讲热潮在江苏大地兴起,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了浓厚氛围,也为新时代如何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带来了启迪和思考。

  讲好红色故事的前提是明确红色故事的范畴。红色通常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筑梦追梦、奋斗圆梦的故事。红色故事的主角是党员干部或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人民团体、人民军队等,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但故事主题必须是反映中国共产党或党领导下的军队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内容上看,既要讲好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故事,让人们知道新中国从哪里来、怎样来的,更要讲好“富起来”“强起来”的故事,让人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明天的中国向何处去。讲这些故事特别是解放前的故事时,要注重从与新时代听众的相通点中寻找讲述角度,把老故事讲出新意。由于家庭出身、时代背景、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代青年有时很难理解革命战争年代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心、人性、人的基本情感是相通的,这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的桥梁。讲红色故事,应从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和心路历程揭秘,将其思想情感的发生发展、动力源泉、矛盾冲突等讲明白,努力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真实人、身边人,缩小主人翁与听众的距离感,让英雄成为可信可学、可修可为的楷模。

  讲述人是传播红色故事的主体,决定着传播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同样也可以说,让有红色故事的人讲故事,让相信红色故事的人讲故事。有红色故事的人莫过于红色故事的主角或亲历者、目睹者,以第一人称讲述,让故事变得更加直观和真实,讲述人易于直抒胸臆、振奋人心,听众也有如见其人、身临其境之感,教育效果不言而喻。红色故事亲历者如已不在世,也可由其子女等身边人来讲述。比如,守岛英雄王继才的故事,本人在世时由本人讲述,本人去世后由其妻子或儿子讲述,都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有红色故事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讲述者与红色故事并无关系。此时,讲述者是否信仰信念坚定,是否相信红色故事,则变得至关重要。言由心生,本立道生。一个优秀的讲述者,首先必须笃信红色故事,他的讲述才能由内而外地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而不是做“有口无心”的“传声筒”“留声机”。这次江苏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的一个理念就是“比赛和培训相结合,境界和技艺共提升”,通过现地参观、实景教学、交流互鉴、典型引领、楷模感召等途径,让讲解员们心灵上受震撼、精神上受洗礼、境界上有提升、情操上有升华,让他们自己先被感动、受教育,意识到做讲解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前景美好,从而做到“真学”“真懂”,才能在讲述时做到“真信”“真用”,从“要我讲”彻底变成“我要讲”,讲出心声,讲出感情,讲出信念,讲出情怀。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情感、语言、声音(韵律)、道理,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要素。作诗如此,讲红色故事也是如此。讲好红色故事要以真实吸引人,以情节打动人,以细节感化人,以精神鼓舞人,以道理启迪人。就“真实”而言,做到“讲真事、说真话、用真情、作真态”。红色故事来不得半点虚构,唯有真实,方能感人;唯有真实,才有生命。在讲述时,不说过头的话,不装腔作势,不虚情假意,减少表演成分。就“情节”而言,要构思精巧,既情节完整、环环相扣,又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开篇要凝练,或开门见山交代大背景,或选择小切口娓娓道来,迅速将听众带入故事背景之中。高潮部分要节奏明快、气韵流畅,或荡气回肠、催人泪下,或发人深省、引发共鸣。在“细节”之处,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入手,刻画人物形象立体、传神、饱满,讲述者以“无我”境界,展现主人翁心路历程、情感冲突、内心独白或家国情怀。就“道理”而言,要找准红色故事的当代价值,以小见大、升华主题,呼应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宣讲中,有些选手适当使用背景视频等,可以起到增光添彩效果。但如果过度炫丽,反而喧宾夺主,让讲述成为配音,则适得其反、收效甚微。

  智库出品

  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5月22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芜湖召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宣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市三省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对一市三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携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足“一体化”和“高质量”,江苏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要围绕改革创新开放,按照新发展理念,高点站位,踏实而为,有效推动。

  在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勇于担当

  科技是发展的牛鼻子。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在全球科技和经济中的地位,使命和责任重大。科技创新功能应该是长三角作为世界级城市群不可或缺的标配。世界六大城市群拥有80%以上的全球top200高校以及将近60%的世界500强企业,因而是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的策源地。长三角科学研究方向的谋划,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自身能力和已有基础的供给,应该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更宽广格局,以更深远博大的眼光瞄准影响人类健康、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方向(智能科学、地球科学),多学科组织力量,系统集成、聚力突破,因而需要加大力度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提升长三角在全国创新体系中的领衔地位。

  但当前长三角的创新发展站位还不够高,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前沿性和引领性的技术创新。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长三角三省一市2017年授权专利总数为57.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占授权专利总数的18.1%、55.8%、26.1%。这与科研急功近利和地方政府重短期成果转化有关。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在长三角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技术应用研发—技术转化到产品化—规模产业化—产品市场化的创新产业全链条体系中,长期以来更为关注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的内容,而在“0到1”科技创新布局和集成创新构架的科学研究环节(政府支持层面)和产品研发到规模产业化环节(投融资层面)相对较弱,有可能影响创新持久潜力、动力和爆发力。江苏具有发达的科教优势和实业基础,在长三角的科创体系中仍应以科学研究和原创思想为基点、以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研发为转介、以产业化和市场化生产应用为出口,构建全链条式创新产业体系,依托链条中每一个环节在各个城市的分布和分工协作,为长三角的创新一体化新格局作出较大贡献。

  在一体化协调机制改革创新中积极作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改革重点在于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区域一体化的难点在于协调。为此,《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在沪苏浙三省市交界地区探索跨界地区一体化协调机制建设问题,一体化示范区最大的责任是形成一套跨界管理经验,今后可以在全国推广,因而不能有太多行政管理层级,也不能有太多区域的特定性制度,而是要按照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以改革创新开放思维设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该示范区往往容易被误解为新城新区,出现企业圈地、房地产涨价等怪象。该示范区并不是要改变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但在一体化制度设计中,不能按照一个行政区的管理方式进行,需要很好处理一体化统筹和地方自主管理的关系,否则会偏离协调的初衷。很多城市将一体化理解为一样化,借一体化之名大规模招商引资、圈占土地,相互模仿攀比,产业趋同性增强,专业化分工减弱。为此,江苏应当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中积极作为,积极开展相关合作事宜的研究工作,按照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原则,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进行跨界协商谈判,以更大的智慧和耐心,促进跨界合作和共享,推动一体化。

  在长三角率先探索绿色生态发展新路径

  长三角是高开发强度地区,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尖锐地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依然较为严峻,水资源和水环境协同管理压力较大:富营养化风险的太湖,面临上游来水减少、下游需求量趋大等矛盾,清水通道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呈下降态势,2017年太湖流域34个省界河流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仅为44%,较2016年同比下降6%;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思维定势,难以适应生态经济转型。

  为此,江苏仍要坚定不移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安排城镇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空间,加强空间发展的引导和管控,推动经济发展“高效”、社会发展“公平”、生态系统“安全”和空间治理“有序”的多重均衡。在生态和农业空间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化路径。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圆桌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指导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地区分割发展的体制中推进一体化发展,如何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政府的制度创新,是实现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对此,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讨。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为了实现创新发展,可以考虑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重点在空间上布局两条科技创新带:一个是现有的G60科技创新走廊;另一条是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滁州—合肥即沪宁合科技创新带。后一条创新带集中了长三角主要的科技创新资源,是中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主要集中区域,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最有条件的经济带。除此之外,这条带的南北两边,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吴跃农(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关键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协调政策,沪浙苏皖一定要打破行政壁垒、克服“抢”高新产业在自己“碗”中各自为政、相互挤对的短期行为,形成产业特色、优长基础上的长远规划和总体布局,使产业分布更加全面和合理有效。通过长三角一体化空间集聚实现经济协同,形成优势互促,深化合作和强强联合,使长三角制造业、服务业、新商业模式及“走出去”都形成更高质量、更大体量的一体化发展。

  伏玉林(华东理工大学):就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而言,首先是省一级政府要解放思想,树立开放合作的理念,向地方赋权并增强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激励;第二,各地应按照三省一市确定的开放合作安排,打破本地意识,就本地的资源和需求,主动与其他省市展开对等开放、共享发展的合作谈判,形成双边和多边的对等开放资源、开放市场的新机制;第三,建立常态化、跨区域的商品、服务和要素的各种博览会,促进商品、服务和要素的跨地区流动,促成企业的跨地区兼并重组。

  郭进(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一体化包括市场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各地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完善政府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统一各地的税收和行政收费制度,建立由中央指导下的区域干部定期交流制度,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由行政管理一体化向市场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不断深入。

  叶茂升(武汉纺织大学):落实协调理念对于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最为关键。实现政府之间的行政管理的协调,长三角一体化要打破地区间的区域条块分割,要突破地区之间基于行政管辖的权力分割,将垂直的层级制管理架构,转化为扁平化的平行型管理架构,以地区间沟通协调代替上下级间的行政指令。优化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让渡权力给市场,坚持法无禁止则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市场监管原则,让企业和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注重建立区域内部之间的产学研协作发展机制,实现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注重国内外市场的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的桥头堡作用,同时在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林学军(暨南大学):长三角应当加强创新一体化,把长三角建设成为中国创新的金三角。因此,各地应当努力建立统一的人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创新制度,科技成果的交易、转化制度等等,鼓励科技人员正常流动,相互交流,保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让他们多出成果,早出成果,以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全国的经济发展。

  伍先福(广西师范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实现长三角产业布局与发展的一体化。为此,各地政府和企业应切实落实“协调”新发展理念。在协调内容的统筹安排上,核心是长三角产业布局与发展的一体化部署,宏观层面可以产业集群为框架,着力打造高度分工、紧密合作的长三角一体化大产业集群;中观层面可以产业链为线索,全力塑造对内松弛有度、对外步调一致的有机产业链;微观层面可以价值链为纽带,用心构建主导企业突出、上下游企业无缝对接的高附加值价值链。对此,宏观层面可构建若干跨省市产业合作区,实行“一区一策”,旨在打造若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引领性产业集聚区;中观层面可构建以某地或跨地市主导产业为桥梁的跨省市一体化产业链合作区,旨在打造一批上中下游产业链条连接顺畅、投入产出高效运转的示范性产业链;微观层面可构建长三角一体化价值链整合示范区,旨在打造数个高附加值环节突出、配套价值链环节有序跟进的国际领先价值链,逐步形成以长三角一体化价值链为主体的全球创新价值链。

  决策眼

  乡村公共空间既是村民公共生活的场所与领域,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资源与资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正随着需求变化日益凸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希冀,呼唤乡村公共空间的有效治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重要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命题,成为当前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基本遵循。

  共建,凸显公共空间治理的需求导向。共建即提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秩序是社会安全运行的现实基础,乡村公共空间之所以“共建”,直接源于对秩序的需求。实践证明,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所寻求的是政府、市场、社会等力量的多元合作与协商共建,而不仅仅是政府如何治理的问题。只有实现治理结构由政府单向主导转向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合作互动,才能重构乡村公共空间秩序。为此,要搭建全新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组织架构,依据政府、市场、村集体、村民等不同主体的力量特点,梳理各方利益和机制关系,对各主体的治理分工与职责权限进行制度安排。规范政府的公共空间治理权力,以服务代替管制,激发市场潜力和社会活力,鼓励各主体在政府的引导下共同参与、共同主事;尤其要唤醒村民的主体意识,激发群众的创造力,有效对接公众的合理诉求,兼顾各方利益。通过清理侵占的公共空间、挖掘潜在公共空间、规范整治公共空间等政策措施,共同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问题。

  共治,强化公共空间治理的过程保障。共治意味着公共空间治理需要吸收并依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努力打造利益与协作共同体,从而构建有效的多元协作治理体系。从实践来看,只有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平台,才能为空间治理提供现实基础;只有形成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合作机制,才能提升空间治理的现实效应。与共建的事前安排不同,共治则侧重于事中的协调与应对。为此,要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把公共空间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提升村民参与治理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学习、借鉴空间治理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借助群众的力量,以问题的解决倒逼改革。推动红白理事会、新乡贤理事会等乡村治理力量的有序参与,以新乡贤文化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参与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建联动机制和工作模式,强化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关联性和一致性,推动形成公共空间治理的最大合力。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通过试点示范、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带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水平提升。

  共享,彰显公共空间治理的目标取向。通过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创造美好生活、实现治理成果的共享,既是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之意,也是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根本目标与追求。虽然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也提供了一定的市场逐利空间,但从根本上来说,只有致力于公益共享的价值追求,才能重塑乡村共同体的秩序。值得注意的是,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在共享层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过分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物理属性,强化实体资源与物资收益共享,忽视公共空间背后人与空间的社会性建设;在共享的结构方面,对经济收益的共享要大于对社会成果的共享等。这些问题需要在空间治理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改善。为此,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打好基础与提档升级并行不悖,提升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要积极完善工商资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逐利性和个体自利性,维护、实现好群众利益。同时,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满足群众期待,又要考虑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结合好,投入上分清轻重缓急,注重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为新时代中国青年锤炼品德修为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锤炼品德修为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为什么要明德、立什么德、怎样修德三个方面积极开展道德实践,善于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

  为什么要明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就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究礼节、注重礼貌、强调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我们一直在塑造君子文化、至善文化,提倡“君子坦荡荡”“君子喻于义”“君子成人之美”,倡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梦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止于至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追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止于至善、完善人格、提高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始终未曾改变的人格追求。

  《礼记大学》篇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种远大理想和志向,修身是第一位,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修身就是要提高思想品德、道德素养,成为品格高尚、品位高雅、品行端正的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通俗来讲,就是有品德也有才能的人是圣贤之人,没有品德也没有才能的人是愚昧之人,品德胜过才能的人是君子,才能胜过品德的人是小人。由此可见,道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国内外都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品德修养,始终把道德品格放在做人的首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明德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立什么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包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方面:

  明大德,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有这么一个男人,28年常年不回家,孩子上学他不管,老人生病他不在,家里的一切负担都是他的妻子打理,内心还要承受亲戚邻居的各种非议,有说他抛妻弃子走了,有说他异国他乡死了,有说他犯事坐牢抓了,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大家肯定认为这个人太没有道德了。终于他回来了,原来他从事国家高度机密的原子弹技术研究,为此家人不能说,朋友不能说,只能选择默默无闻、隐姓埋名。他就是邓稼先。故事到这里,我们都会发自肺腑地钦佩邓老、敬仰邓老。为了国家牺牲自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就是大德。在两弹元勋的感人事迹中,和邓老一样为了国家隐姓埋名、远离家人、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老前辈还有很多,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和事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他们的这种大德造就了中国的精神脊梁。

  守公德,就是遵守社会公共道德,遵守公序良俗,做社会道德的自觉践行者。具体来说就是待人接物要为人友善,讲诚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公共场合不抽烟不喧哗,尊老爱幼,有序排队;日常生活中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这都是我们最起码的社会公德心。

  严私德,就是提高个人思想品德,做好小事、管好小节、立足平实,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德公德私德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是道德在不同层面的体现和表达。一个明大德的人,一定也是严格要求自己、始终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而一个道德品质不高的人,很难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更不用说去明大德。由此我们就能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统一要求,始终做到深刻认同,自觉树立和严格践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我们该如何修德?一是见贤思齐。我们要向英雄人物、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学习,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黄大年、王继才、张富清等,他们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们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们的牺牲精神,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把感动转化为行动,把学习转化为落实,始终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树立大德观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青春献给国家,把青春小我融入到国家大我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是闻过则喜。道德修养靠个人的内在自觉,也要依靠外在的监督约束。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虚怀若谷的心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尤其是虚心听取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要把批评转化为进步的动力,把意见转化为前进的阶梯,保持谦虚的态度、开放的格局,时刻督促自己注意言行,把修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是内省慎独。孔子教导我们“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道德品行不好的人和事,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要把吾日三省的境界融入到道德修养中,经常反思自己、反省自己、反问自己,始终做到“君子求诸己”,不要抱怨别人,不要推卸责任,时刻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提高自省自律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为苏州大学思政教师)

  魏晓敏

  杨 丽

  袁 媛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如何给孩子一个更光明的未来?如何理性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又该从孩子身上学什么?今天的“姿正腔媛三人谈”来说说我们最关心的孩子问题。

  如何让每个孩子“入好园”

  魏晓敏

  近年来,诸如儿童入园难、幼儿园安全事故频发等学前教育中暴露出的问题,成为困扰家长的烦心事。

  “上个幼儿园比上大学还难”,提及学前教育,人们的脑海中似乎总有些“刻板印象”——“入园难”“入园贵”。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对幼儿园的需求持续增加,更凸显出学前教育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享受财政补贴的“高性价比”公立幼儿园数量有限;二是民办幼儿园要么在设施、师资上严重短缺,要么因成本居高不下而收费不菲;三是无证办学的黑幼儿园泛滥,针扎虐待儿童、把小孩扔垃圾桶等事故屡见报端。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不优并存,师资缺乏,教育理念跟不上百姓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家长观念存在误区等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更凸显了学前教育之困。

  如何补齐学前教育短板,一直以来,各方面解决问题的共识不可谓不强。然而底子薄、欠账多的历史遗留问题,还需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比如,在供给方面,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支持非营利性民办普惠园,形成公办为主、非营利民办为辅的广覆盖学前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必须坚决遏制部分民办幼儿园、“黑幼儿园”的逐利行为和非法行径,保基本的同时,有质量。又如,面对不均衡的教育资源,要加大经费、硬件设施投入,加快推行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也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幼教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需要强调的是,相关政府部门还要准确分析把握未来一个时期的入园需求,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缺多少、补多少,特别是城镇新建小区、农村集中搬迁社区,必须确保幼儿园配建到位。对于家长来说,也要理性看待学前教育阶段的特点,成为学校的好帮手,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之根。尽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让每一个儿童都有园上、就近上、上得起,不仅是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

  什么是最好的“成童礼”

  杨丽

  最近,《豪华十岁生日成风咋办?南京一位小学校长致家长的公开信火了》一文刷爆朋友圈,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共鸣。很多家长都感到非常头疼:谁家孩子没有十岁生日,什么才是最好的“成童礼”?

  十岁,孩子们即将告别稚嫩的童年,迈入憧憬的少年时代,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家长们都想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成童礼”,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事实上,孩子们也需要仪式感来感悟成长,在家庭互动中铭记父母的恩情,在与朋友的交流中增进友谊,在回顾成长点滴中确立志向。

  其实,不管是孩子的生日,还是孩子的节日,需要仪式感的庆祝,但庆祝的意义绝不是父母以一掷千金的方式来表达。动辄数万元的生日宴,给孩子送“豪礼”,甚至斥巨资送孩子到国外游学……家长们一个比一个出手阔绰,孩子们之间难免会相互攀比,这无疑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爱慕虚荣、铺张浪费的不良种子。

  给孩子庆祝,是一场仪式,是一次情感互动,也是一次教育过程。到博物馆参加庄重的成童礼,让孩子感受中华传统礼仪,懂得感恩父母的辛劳养育;到公园或农庄,亲手栽下一棵小树苗,并让孩子自己取名,让他们感受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挑选礼物去看望福利院的同龄孩子,向他们传递爱的温暖……类似这样的方式,不但会让孩子增长更多的知识,而且会给孩子更温暖的引导,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然,父母对孩子表达爱,并不局限在节日那天。宴会再热闹,总有散场的一刻;礼物再喜欢,无法弥补父母长期“缺席”的缺憾……对孩子们来说,最好的礼物是平日里家长更多的陪伴和关爱。遇到难题时,有父母的耐心讲解;犯错误时,有父母的耐心引导;受委屈时,有父母的及时拥抱……一转头,总能看到父母关切的目光,这份沉甸甸的爱难道不比一场奢华的宴会更有价值吗?

  我们该向孩子学什么

  袁媛

  在儿童节这一天,不少成年人也会收到“节日快乐”的祝福,并热衷于把这份祝福传递给更多“大伙伴”们。当我们向往儿童节时,向往的是什么?也许是孩子的无忧无虑,也许是孩子的无限可能,但更多的,应该是孩子那颗天真的童心。儿童节,也可以是大人向孩子学习、做更好自己的节日。

  学习孩子的好奇心,让我们更聪慧。孩子总是好奇的,初见的事物、陌生的场合,总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种好奇心不是孩子的专利,而是深刻烙印在每个人的基因之中。正是这颗好奇心,让人类的祖先仰望星空思考宇宙和生命的意义,俯视大地寻求改变自然的能力,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遗憾的是,多数成年人,要么自认为见多识广,要么被生活压得无暇他顾,丢掉了虚心向学的态度,失去了刨根问底的勇气。若我们能像个孩子那样,不懂就问、问了就学、学了敢用,就一定能持续提升自我的素养,并在探索未知中收获更多乐趣。

  学习孩子敢梦想,让我们的未来拥有更多可能。孩提时代,每个人都敢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但随着年龄渐长,很多人不再坚持远大的目标,让自己处在身心的“舒适区”,甚至甘于平庸。梦想是前进的动力,当我们深陷在生活的负担、工作的琐碎时,是否想过这就是轻易放弃梦想的代价?敢于言梦,永远不晚,像孩子那样做梦,像成人那样奋斗,人生一定会更精彩。

  学习孩子的天真,让我们更加纯粹。孩子的世界爱憎分明,大人则更多学会隐忍。有人说,这正是心智成熟的体现,但有没有想过,这有可能也是个人向不合理妥协的结果。如果每个人都明辨是非,像孩子那样向往真善美,世界一定会更美好。所以,当指导孩子读童话时,都用成年人思维审视故事是否“合理”的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不合理的可能不是孩子的天真,而是我们的世故。天真不应是孩子的特权,而应是美好社会的标配。

  深时数字地球

  空间的远叫深空,海底的远叫深海,时间维度的远叫深时。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生命形成有35亿年的历史,深时地球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今年3月2日,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卓越研究中心在苏州昆山高新区启动。该研究中心聚焦数十亿年的地球历史,整合全球海量大数据,重建地球演化历史,准确预测地球与人类的未来,助力我国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难题。

  暗刷流量

  一项互联网界隐秘的潜规则。暗刷流量的行为扰乱了正常的网络产业秩序,对于真正致力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来说是一种不正当竞争,不利于网络治理法制化。今年5月23日,3万元刷出近3000万游戏点击量,刷完点击量却未收到款,并由此引发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庭审理,“暗刷流量”也首次曝光在公众面前。

  “种草”与“拔草”

  当下很流行的一个网络用语。在网购中,“草”字通常可以理解为长势很凶猛的购买欲。“种草”是指“宣传某种商品的优异品质以诱人购买”的行为,泛指“把一样事物推荐给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喜欢这样事物”的过程。而“拔草”与“种草”相对,有取消购买欲望和实施购买行为两种不同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