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淮安行政争议纾解工程走深走实渐入佳境
2021-09-18 10:18:00  来源:淮安日报  
1
听新闻

“市司法局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搭建起庞大的基层工作网络,集聚好基层的调解资源,避免了司法行政资源的重复占用,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日前,市委主要领导在市行政争议纾解分中心调研后,对淮安市实施行政争议纾解工程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

省司法厅防范化解行政争议推进会召开后,市委主要领导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淮安市推动行政争议纾解工作走深走实,走出成效。市委、市政府随即召开全市行政争议纾解工作调研座谈会,通过聚力推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实践探索中,市司法局勇挑重担,从今年3月起,实施行政争议纾解工程,通过运用化解、调解、和解、协调等纾解手段,创新探索行政争议纾解路径,实现行政争议案结、事了、人和。

专职加兼职,配强“一支队伍”

纾解行政争议,人才是第一要素,建立一支本领高强、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是必答题。经过广泛深入调研,淮安市目前已在市级层面建成60人的专家库,通过选聘专职人员,实战化运作市行政争议纾解中心和分中心。

在县区层面,淮安市推行“一案一专班”做法,由县区司法局分管局长牵头,组织局专职人员、发生行政争议的部门或镇街负责人、专业人员组成纾解工作专班,具体承担行政争议纾解工作。在镇街层面,组建纾解员与网格法律顾问“1+1”工作队伍,精准开展纾解工作。市、县、镇三级专业化工作队伍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分析显示,行政争议案件大多发生在基层,通过‘专职+兼职’合力攻坚、以‘老’带‘新’培养人才等方式,可以快速壮大基层行政争议纾解工作力量。”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司法局党组成员胡海洋表示,力量增强,效果立竿见影,今年全市行政诉讼案件数量、行政败诉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双下降”。

线上连线下,打通“一个平台”

纾解行政争议,平台载体是抓手。鉴于此,市司法局借助“无讼淮安”线上平台,研发行政争议纾解模块,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使其兼具纾解申请、分流指派、视频指导、数据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行政争议的受理、咨询、调解、督促协议履行等事项均可线上操作。

线上有新招,线下广覆盖。目前,淮安市已建成覆盖市、县、镇的118个行政纾解实体机构。其中,行政争议纾解中心1个、行政争议纾解分中心2个、行政争议纾解县区工作联系点8个、市直部门行政争议纾解工作站16个、行政争议纾解司法所接待窗口91个,纾解力量已通达基层“神经末梢”。

“线上构筑平台,线下排兵布阵,不仅使行政争议信息汇集效率得到了持续提升,纾解工作效能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焦维宁深有感触地说。

治标更治本,创设“一套机制”

创新求突破,机制管长效。为确保行政争议纾解工程落地、落实,市司法局联合市法院、市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共同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制定了行政争议纾解工作标准,建立了行政争议信息案前分流、案中纾解、案后回访以及法官联动参与等工作制度。

在此基础上,市司法局还从法律援助工作机制中“触类旁通”,建立了行政争议法律援助制度,扩大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律援助适用范围,在重点民生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其所构建的行政争议纾解社会评议机制、典型案例发布制度,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倒逼制度完善打开了新窗口。

“既对上级工作要求进行系统思考,也对基层实际需求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形成一套能够自我完善升级的行政争议纾解工作机制,使行政争议纾解工程在治标的同时,达到从源头上治本目的,我们的创新才有价值。”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蒋东明说。

数据显示,行政争议纾解工程实施6个多月来,全市共受理适合纾解的行政争议133件,已纾解成功132件,纾解成功率达99.25%。其中,涉诉疑难复杂行政争议36件,纾解成功率100%,维护合法权益金额达2718万元,行政争议纾解工程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实践中,已成为收集行政争议的感应器、化解行政争议的缓冲器、助推依法行政的稳定器。

通讯员 郝宝杰 李猛 常雪峰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标签:
责编:邵佳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