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前沿丨拿什么破解“暑道难”
2019-07-09 07:3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陈立民 杨丽 颜云霞  
1
听新闻

  陈立民

  杨 丽

  颜云霞

  一到暑假,许多家长们就开始犯难。暑假,孩子谁来带?怎样平衡孩子的玩耍与学习时间,避免暑假变成“第三学期”?究竟花多少钱可以让孩子过一个假期?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安全、健康、充实的假期,是每位家长关心的话题。

  暑假岂可“有暑无假”

  暑假,对以前的孩子来说,是放肆地爬树、玩水、摸鱼、捉虾,是一段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而现在,在沉重的分数压力、朋友圈攀比对标、培训机构花式轰炸等联合夹击下,焦灼的家长们把暑期集中补课看成孩子“抢占先机”甚至“弯道超车”的秘密武器,不由分说把孩子塞进各种名目、形形色色的培训班里,暑假由此变成有暑无假的“第三学期”,变成培训机构大把捞钱的“黄金时段”。

  实际上,这是违反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客观规律的。且不说市面上很多培训机构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即便是正规培训机构,也未必就一定能起到促进孩子学习的效果。大部分辅导班提前授课的教学方式可能会预支甚至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依赖心理。进补过头容易耗气伤血,用力过猛反而后劲不足。须知,罔顾科学规律,一味大水漫灌,乃是基础教育的大忌。

  当然,并不是说不能补课,而是要看补什么。比如说,补被忽略的亲情和陪伴、自然和劳动,补被压抑的快乐和自由、想象和愿望,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和成长。陪孩子一起阅读,感悟书里人生;带孩子亲近乡野田园,感受自然生机;带孩子看场电影,领略光影之美;带孩子出去旅行,畅游大千世界……孩子们在学业之外得到喘息和释放,放飞了心灵,拓宽了视野,丰富了体验,家长们也从中获得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宝贵机会。这难道不是一种更有意义的暑假打开方式吗?

  其实,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通过玩来探索和感受外面的世界,并生成自己的品格和特质。这一异常宝贵的天然能力,被很多家长无视甚至扼杀。当然,现实情境使然,回到以前那种“放养”状态显然不太现实,今天也极少有家长能够承受让孩子“虚度”暑假的“代价”。但我们应该并且能够做到的是,在现实的夹缝中,尽量找到一个合理取舍的平衡点,找到释放孩子需求的出口。很多时候,我们后退一小步,孩子们就能向前很多步。

  “暑假经济”其实不经济

  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演变成不折不扣的“烧钱季”。据一项调查显示:暑期给孩子报培训班的家长占61.5%,带孩子出游的家长占59%;近50%的家长暑期预算超5000元。更有甚者,《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曾在网上疯传,引发众多家长的集中吐槽。一到暑假,许多家长掏空荷包、透支消费,可关键问题是,就算这番咬牙付出,家长们还是焦虑满满——这样的“吐血”式投入,孩子是否真能有所收获?

  孩子的暑假教育投入,怎么才合理“划算”?这真不好说,毕竟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比如,在二孩家庭中,对于两个孩子的教育投入,势必压力会更大;再比如,当城里孩子远赴海外研学、奔波在各大培训班之间时,也许农村的孩子只能帮忙干着农活,或者在手机上看看外面的世界,等等。每个家庭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看孩子的实际需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大可不必为了一个暑假,在经济和精神上“伤筋动骨”。

  再说,经济投入多,就能产出多?恐怕也未必。如果一味追求高投入,容易让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如果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将孩子塞进各类培训班,恐怕也会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在家里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干,却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夏令营进行“劳动教育”,这显然也是不经济的做法。而适当让孩子了解父母赚钱不易,就算经济方面少投入一些,在精神上、生活上多给予一些引导和陪伴,也会增进家庭感情,增强孩子的自主性与责任感。教育家丰子恺暑期总会为孩子们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布置有趣的作文题目,锻炼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并认真写评语;组织孩子们到近郊去做“跟踪追击”的游戏,让孩子们既不乱吵乱闹,又不荒疏学业。这启示我们,暑假应是父母和孩子互动交流的重要阶段,与其用金钱给孩子堆出暑期清单,不如尽量多抽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多一点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制定和完成他们喜爱的暑期计划,这才是经济而有意义的暑假。

  有一种慌叫“暑假慌”

  “为什么要有暑假,到底是谁发明的啊?!”一到暑假,孩子们欢呼雀跃,不少家长的心里却在声嘶力竭地呐喊。毕竟,暑假之于妈妈相当于“报暑假班+报夏令营+安排旅行+必须安排人照看娃+盯着暑假作业+盯着玩手机和ipad的时间+……”这份网上流传的暑假等式,虽有些夸张,却生动表现了家长的“心慌慌”。

  让家长心慌的理由真太多了。首先,暂别学校,孩子在哪呆就是个问题。把孩子关在家里吧,存在安全隐患不说,还要担心孩子缺乏自制力,抵御不了各类电子产品的诱惑;把孩子带在身边吧,孩子安静听话还好,若是调皮好动,很容易招致同事的白眼,被斥责“把单位变成了幼儿园”;把孩子送回老家吧,又担心老人溺爱、孩子不适应……是否“补课”同样面临两难:补课呢,经济压力且不谈,还担心孩子没能好好休息;不补呢,一想到其他孩子都在补课,自家孩子不补就落后了。至于没了距离的朝夕相处,以致“相看两厌”的烦恼,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家长的“心慌慌”,自然有家长自身的过分忧虑与紧张,但何尝不是社会作用的缺位所致?如何让孩子们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是一个个家庭的问题,也应是全社会的问题。从欧美国家来看,社区服务在青少年暑假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美国社区会组织学生在假期当义工,英国社区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会经常性组织亲子活动,德国则发售一种假期证,凭证可参加青少年局举办的所有活动。即便是暑期,学校也可以不缺席。比如,在日本,学校会给学生安排旅行、体育等各种各样活动。这些国外的做法启示我们,无论是社区组织志愿服务队,还是图书馆、医院等社会团体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抑或是开放更多教育活动基地、文化体育场所,在暑假中社会能为青少年做的事情真的有很多。如果社会、学校、家庭能共同努力,给孩子提供更多去处、更多体验,也许家长就不用一到暑假就“心慌慌”了。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