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智库丨农村集中居住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2019-07-09 07:3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叶继红  
1
听新闻

  建设“人民美好生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宏伟蓝图与目标。江苏通过撤村建居、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为农民共享美好生活、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契机。

  以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集中居住区在建设之初,参照城市居住小区的建设标准和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建设,在居住区配备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农民“居住在农村,享受现代文明”,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以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产业发展是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前提,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培育支柱产业为农民集中居住创造条件。当农村地区有了产业集聚,就可以借助于农民的适度集中居住,引导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并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使其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和市民化。

  以农民集中居住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也是提升其文明素养的过程。农民集中居住为他们接触现代城市文明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社区图书室、科普室、市民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都可以被很好地用来开展新市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科普宣传,从而为提高新市民的健康、卫生与环境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提供了可能。

  因此,要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契机,以居住的现代化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江苏集中居住区尤其是苏南、苏中地区居民就业率较高,居住条件较好,出行较为便利,养老与医疗覆盖率较高,居民对小区环境给予积极评价。但与此同时,还存在居民就业稳定性差,小区配套服务不太完善,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社会保障满意度不高,心理适应与调节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苏北地区尤为明显。

  基于此,要重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集中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纳入农民集中居住政策的绩效考评体系,将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人的城镇化作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地区发展实际,稳妥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工程,最大化地发挥农民集中居住政策的正效应,放大政策实施效果,提升上楼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对集中居住政策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作者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苏南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观 点

  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系统工程。要抓好科学编制实施方案、积极引导进城入镇、尊重农民留乡意愿、同步配套各类设施、突出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重点工作,特别是要注重特色风貌塑造,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

  ——刘大威(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城乡融合并非是指城乡空间融合,而是指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改革城乡二元制度。要改变农业农村封闭现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流向农村,促进一个有别于城市白领和蓝领的乡村“绿领”群体崛起。

  ——胡天新(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副总规划师)

  当前,农民分工分化带来利益诉求多元化、多样化,要把培育社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培育社会组织为各种利益诉求提供有效渠道,代表农民参与乡村决策与建设,增强各阶层的农民归属感,补齐乡村振兴的短板。

  ——张照新(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苏北的脱贫攻坚应站位于整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布局,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创新链,通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市场能量的集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苏北城市自我驱动型增长。

  ——范从来(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比喻三次产业关系有个“陀螺论”:份额在GDP中越来越小的“农业”,是“陀螺”的尖,无“尖”不转;二三产业是“陀螺”的身,“身”大惯性大,转得才快。在苏北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农业这“陀螺尖”必须做尖做强。

  ——邵红宁(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苏北各县(市)应根据农村人口向县城、镇区、农村社区以及产业园区集中的现实状况及潜在需求,科学编制人口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农村人口向各类区域集中的比例,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

  ——沈正平(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专家)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