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电视专题:《南京长江大桥:半个世纪的新生》
2019-05-09 09: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新闻奖组织报送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南京长江大桥:半个世纪的新生》

参评项目

电视专题

体裁

电视专题

语种

中文

 

(主创人员)

高顺青、马正华、周长城、张宏亮、王金刚、杨晓丹、杨善军

编辑

夏健、张家东、李飒

刊播单位

南京广播电视台

刊播日期

2018

12291930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新闻综合频道《今日聚焦》

作品字数

(时长)

1606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作为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在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20181229日是南京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的纪念日,经过两年多的大修,这一天大桥恢复通车。记者历时两年多,对维修工程进行了连续采访拍摄,以恢复通车为新闻由头,并调用大量珍贵影像资料,制作播出了这部新闻专题。全片不仅展示了大桥维修的最新技术,采访了大量历史和现在的当事人,更体现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大桥精神及其传承。

 

本片始终贯穿一种精神力量,激励人们传承“大桥精神”,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主创人员在制作播出本片的同时,还制作了五集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并在央视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同时,专题片及据此制作的短视频通过视频客户端和多平台发布传播,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这档电视专题是采编人员耗时两年多跟拍出来的作品,完整地记录了大桥封闭维修的过程,特别是对维修过程中的几个亮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采访,画面精美,同时,采用了珍贵的历史视频资料。全片以两条线展开,一是两年多的维修;二是大桥建成50年两代建桥人的对话,厚重的历史与全新的大桥面貌结合,体现了“大桥精神”的传承。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19    

联系人(作者)

杨晓丹

手机

13951800523

电话

025-84629449

E-mail

48788635@qq.com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路338

邮编

210000

南京长江大桥:半个世纪的新生

  【画面+效果声】

  字幕:2018年12月21日,封闭26个月维修的南京长江大桥完成项目总体交工验收。

  (黑场过渡)

  【画面+背景声】

  字幕:2018年12月24日 一千多位南京市民为南京长江大桥50岁庆生(配当天活动航拍视频)

  (黑场过渡)

  【画面+效果声】

  字幕:2018年12月26—28日,南京长江大桥向公众开放(配几组视频或图片)

  【特效短片画面入大屏】

  【导语】

  经过两年多修整,焕然一新的南京长江大桥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几天,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这座大桥的感情。今天,在它50岁生日之际,大桥恢复通车。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南京长江大桥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记忆。如今它被注入新鲜血液,焕发青春,开始了新的旅程。

  【正文】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竣工通车,数十万人涌向桥头,为这历史性的一刻欢呼。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大桥上南来北往的车辆日益增多,不间断的高负荷运营令公路桥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病害,从2002年起,大桥几乎每年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但这些中小规模的维修已不能保证大桥长期的安全运营。有关部门决定,从2016年10月开始对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进行长达两年多的封闭大修。

  2016年10月28日晚上10 点,秋风秋雨中,许多南京市民涌向同一个地方:南京长江大桥,依依不舍地向大桥做暂时的告别。

  【同期声】南京市民

  我们都蛮舍不得的

  好像对这个大桥就有感情了

  【同期声】南京市民

  今天封桥了

  我们内心很不舍

  但是我们期待27个月(实为26个月)以后呢

  这个桥会变得更加漂亮

  【正文】

  作为中国人自主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早已不仅仅是一座桥梁。

  【同期声】鲁安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它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一个桥

  它是一个国家象征

  为什么大桥桥头堡的那个造型

  是那个样子

  为什么大桥一定要用玉兰灯

  所以这些都是从一开始就规定好的

  大桥必须要用玉兰灯

  因为天安门广场那一段是玉兰灯

  大桥从一开始就是天安门广场的

  一个远程的投影

  【现场】 字幕:2018年12月29日12:00

  恢复通车后,第一辆车驶过南京长江大桥

  【现场】记者 杨晓丹

  现在是中午12点

  从这一刻开始

  和大家分别了26个月的南京长江大桥

  将要恢复往日的喧嚣

  大家可以看到此时已经有不少车辆驶上大桥

  部分车辆的速度比较缓慢

  似乎是为了更好的体会一下

  从焕然一新的大桥上通过的感觉

  而此时大桥上也开始陆续有市民前来参观

  大家在以各种方式庆祝着大桥的归来

  同时也为这一重要性的时刻进行见证

  【同期声】南京市民

  大桥为我们百姓服务了50年

  我们感到很欣慰

  【同期声】南京市民

  现在觉得长江大桥和以前太不一样了

  【正文】

  为了修好南京长江大桥,维修指挥部邀请、联合全国著名的科研、设计和施工单位,成立了8个专项课题组,从理论研究、材料运用到施工革新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2014 年,南京长江大桥被评为国家级不可移动文物,这就意味着此次维修,也是一项艰巨的文物修复工程,难度可想而知。淳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负责此次文物修缮的设计工作。这位年轻的工程师与南京长江大桥有着一定的渊源,因为当初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团队,就是东南大学的前身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杨廷宝教授等导师、前辈。面对这样一件饱含前辈智慧和心血的作品,淳庆不敢有丝毫马虎。在查阅资料中他发现,经过数次大小修缮,三面红旗的旗尖和飘带颜色都出现了问题。

  【同期声】淳庆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文物保护设计负责人

  三面红旗的旗尖和飘带

  实际上这个银灰色是错的

  我们通过对很多资料的考证

  旗尖和飘带是金色

  这次修缮我们也把它恢复

  【正文】

  南京长江大桥小桥头堡的颜色也出现问题。修缮小堡的脚手架刚拆除,就引来质疑之声:群雕不再是原来暗淡的青灰色,而变成了粉红色,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小堡色彩的视觉感观。

  【同期声】淳庆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文物保护设计负责人

  我们局部凿了一个隐蔽的地方

  看到每一层的构造

  原来这个颜料层就是现在这个粉红色

  跟我们当时对历史资料的考证

  就吻合起来了

  【正文】

  恢复大桥的原始风貌,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致敬。南京长江大桥的桥面护栏设计别致,正桥栏杆嵌有 202 幅铸铁浮雕,其中包含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98 幅主题浮雕,其间还有做间隔用的向日葵和齿轮浮雕。它的设计者是南京艺术学院教师保彬。

  【同期声】保彬 南京长江大桥正桥栏杆图案设计者

  因为花板浮雕是实心的

  那么我想用个镂空的

  这么一虚一实放在一起比较好看

  当时我就画了个向日葵

  【正文】

  朵朵盛开的向日葵和其他浮雕一起,成为南京长江大桥的独特风景。这次维修中,在给每一块浮雕拆装编号时,淳庆却发现少了一块。

  【同期声】淳庆 南京长江大桥文物保护设计负责人

  数来数去

  正桥上的铸铁浮雕只有 201 块

  那还有1块到哪边去了

  后来我们仔细地按照原始图纸进行推断

  最后发现它的准确位置

  缺失的那块是“草原牧马”的铸铁浮雕

  是在很多年前被汽车撞掉下去了

  掉到长江里面去了

  后来被栏片把它补起来

  所以一般的路人经过的时候

  看不出来缺失的这一块

  【正文】

  为了恢复正桥栏杆的原貌,淳庆和施工单位想办法原样铸造了一块“草原牧马”浮雕。如今,修复一新的铸铁栏杆重新回归桥面,对文物“修旧如故”原则的坚守,使前辈艺术家饱含激情的作品重现光彩。

  【现场】

  大桥亮灯的现场

  【正文】

  当夜幕降临时,南京长江大桥宛如熠熠发光的巨龙,横亘在长江之上。这次维修改造,不仅对299根玉兰花灯的灯柱基座进行了改良,而且还对它的“内心”进行了更换。

  【同期声】李狄祥 南京公建中心高级工程师

  原来一盏灯是150瓦

  现在一个(组)玉兰灯才156瓦

  功率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一

  照度比以前增加好几倍

  【正文】

  桥头堡、栏杆浮雕、玉兰灯,这一切都是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却与正桥公路面的修复方案发生了冲突。为了彻底改变公路桥面状况,维修指挥部决定把原来的钢筋混凝土桥面板换成钢桥面板。然而问题又来了,南京长江大桥原先采用的陶粒混凝土桥面板,是当年建设者们呕心沥血才实验成功的创新成果。换掉它,是否合适呢?

  【同期声】宋绍铭 时任南京长江大桥陶粒混凝土研制组组长

  (大桥维修)把陶粒混凝土桥面板砸掉

  这个是我们心里面很心疼的

  因为感到这是很好的一个成果

  用了那么多年了

  应当讲 它经得起考验

  【正文】

  最初听说要把陶粒混凝土桥面板换掉,宋绍铭心里有万般不舍。建桥初期,为了减轻桥面自重,节省钢材,铁道部大桥局领导提出要研制轻质混凝土桥面板,他和同伴们经过近5个月的奋战,才攻破了这道难题。1960年,铁道部在南京召开鉴定会,鉴定结果证明,陶粒混凝土路面比普通混凝土每平方米轻0.5吨,南京长江大桥予以全面使用。

  经过半个世纪的超负荷运载,陶粒混凝土桥面板日渐老化。如果换成钢桥面板,不仅强度增大,还比原来轻便,桥面总重量也会比原来减轻 8%。更重要的是,能够系统解决汽车行驶中的跳车问题。

  【同期声】金博 南京长江大桥维修改造工程正桥标段副总工程师

  原桥每32米设置一道伸缩缝

  在本次维修改造过程中

  对伸缩缝进行了一个优化

  现在每480米才保留一道伸缩缝

  全桥一共5道伸缩缝

  【同期声】宋绍铭 时任南京长江大桥陶粒混凝土研制组组长

  (有了)这个伸缩缝

  这个桥面板的稳定性就大大好了

  安全性也好了

  这就第一好

  第二 我了解了

  它的重量比当年我们搞的时候还要轻

  这不又是时代的进步吗

  所以听到这个消息

  与时俱进

  而且感到这个应该来讲

  是我们新时期里的新成果

  【正文】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老一代建桥人与新一代修桥人不谋而合。更换钢桥面板,技术上并不难,可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大桥维修中最难的一件事。

  【同期声】金博 南京长江大桥维修改造工程正桥标段副总工程师

  全国铁路运行只有一张运行图

  我们南京桥是运行图上的一个节点

  好多列车为了修这个桥必须要停运

  【正文】

  为了保障铁路运营的安全,维修时自下而上安装了五层安全防护网,而这些防护网的安装,只能在铁路部门协调出来的“天窗时间”内完成。

  【同期声】金博 南京长江大桥维修改造工程正桥标段副总工程师

  上午有两个半小时

  下午有两个半小时

  施工完后还要收材料

  中间吃饭的时间都非常紧张

  一天基本上没有休息

  【正文】

  为此,正桥维修单位大桥局特种公司搭建了1:1的模型演练平台,组织修桥人员演练,以求实战时的快速高效。

  【现场】杨晓丹 记者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桥面

  已经是铺装了钢桥面板的全新桥面

  在整个铺装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任何一起安全事故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老一辈建桥人还是新一代修桥人

  他们在做到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同时

  还具备着另外一种特质

  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正文】

  说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双曲拱桥的维修中也能找到鲜明的印记。26个月前,年轻的工程师龙安离开新婚妻子,就一头扎进南京长江大桥双曲拱桥的维修工地。

  【现场同期】龙安 南京长江大桥维修改造工程南引桥标段技术人员

  你上面的缝处理了吗

  都是打泡沫胶

  全部打泡沫胶 全部把缝封住

  【正文】

  能够参加如此重大的工程项目,龙安既激动又兴奋。但是在加固双曲拱桥拱肋的过程中,龙安和他的同事们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拱肋加固对混凝土的要求是,既能在密密匝匝的钢筋网中流淌,又能在凝固过程中不收缩,与旧有混凝土紧密结合,但市场上却买不到适用的混凝土。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龙安承担起了研发新型混凝土的重任。

  【同期声】龙安 南京长江大桥维修改造工程南引桥标段技术人员

  我们接近 10 天

  真的是白天到黑夜天天试

  早上基本上是在实验室试

  试完了下午到现场试

  后来才把混凝土调稳定了

  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正文】

  经过4个多月的科研攻关,自密实混凝土经第三方认证机构检测通过,正式投产。而除了自主研制新型材料外,双曲拱桥还运用智能科技,植入永久传感器,随时记录大桥运营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定期给大桥“体检”。

  【同期声】刘华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总设计师

  每个月 每个季度

  每年都会给它出运营(报告)

  叫健康监测报告

  【正文】

  维修后的南京长江大桥,外观焕然一新,同时它所用的材料和技术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同期声】郭建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现场指挥部指挥长

  竣工通车以后

  只要加以妥善养护和管理

  基本上可以实现百年的使用要求

  【正文】

  两年多的时间转眼即逝,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和南京长江大桥再次相聚的日子。12月18号,在长江大桥即将恢复通车的前夕,部分长江大桥的建设者和这次维修大桥的建设者一起登上大桥。

  【同期声】周尚华 中铁大桥局高级工程师 时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人员

  铁路桥通车的时候

  (我)就坐在那个列车上

  第一列火车就坐了

  当时通车典礼嘛

  那是一个建设过程见证

  二是通车到现在五十年了

  我也见证了

  现在桥面板你们也做了

  我也上来看到了

  很荣幸

  【正文】

  这座倾注了老一辈建桥人智慧和心血、寄托了中国人民深厚情感的南京长江大桥,如今在新一代修桥人手中再次焕发光彩,它是技术的创新,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发扬。如今,长江天堑早已变成通途,目前,仅从四川宜宾合江口到上海吴淞口的长江干流上,已建和在建的长江大桥达到 138 座。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南京长江大桥承载的深厚民族情感,蕴含的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精神,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底!

  【同期声】鲁安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南京长江大桥最特别之处

  就是它的文化和情感的层面

  它通过大众传媒进入了日常生活

  最终转化为一个文化现象

  最终成为一个全中国人

  所可以共享的一个集体记忆的载体

  【同期声】常荣五 中铁大桥局高级工程师 时任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组组长

  南京长江大桥所留给我的那些记忆

  那种荣誉感

  那种自豪感

  激励我一生

  它永远是我心中的骄傲

  永远让我难以忘怀

  【同期声】郭建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现场指挥部指挥长

  我们感觉不但是跟大桥

  这一个物质载体在打交道

  而是跟前一辈在做技术上的交流

  感受到大桥这座精神丰碑

  对我们的感染和指引

  【后口播】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因此也被称作争气桥。在长江大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造争气桥不断涌现,我们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从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桥青藏铁路桥梁到世界最高的跨江大桥贵州北盘江大桥,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到港珠澳跨海大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今天,我们要继续传承“大桥精神”,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