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和人格力量”这一主题,本报记者邀请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玉平教授进行访谈。
记者:马克思主义创立已经170年,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什么当今中国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
顾玉平:马克思的名字在今天依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尊敬,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哲学智慧倾注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之中,并以毕生的精力为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而劳苦奔波。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揭示了客观世界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阐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掌握世界的根本途径;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他把智慧和行动都投入到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伟大实践中,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奉献了一生。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乃至世界的问题都没有超出马克思的研究范围。我们不仅要勇攀理论和思想的高峰,而且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亲力亲为,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汲取马克思的灿烂智慧,进一步弘扬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记者:从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到革命家,我们应该怎样全面看待马克思和他的思想体系?
顾玉平:马克思是一个哲学家。对马克思来说,解释世界要以实践为基础,改变世界更必须诉诸批判的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学说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性的状况,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状况,从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人类文明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也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家。他最早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和危机交替的具体机制;他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为我们透视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体系,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更是一个革命家。他不是一个躲在书斋里做学问的人,更不是一个唯恐烟头烫着手指的人。面对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立志走上社会变革的道路。他往往是一边从事繁重的研究工作,一边积极参加和领导工人运动。他不仅以理论研究的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用自己的理论武装广大的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而且一旦革命形势成熟,他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书房,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
记者:马克思不仅以他的科学理论对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以他高尚的人格力量为全人类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应从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思想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力量?
顾玉平:马克思追求理想不畏艰险。为了探求真理,马克思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马克思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而且大都是在颠沛流离的境遇中完成的。《共产党宣言》完稿后马克思明显苍老,为了《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自言“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绝大多数人的解放而奋斗,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批判和坚决斗争贯穿马克思的一生。马克思面对威权毫不屈服,为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他多次被流放、被驱逐,直到逝世仍然是一个没有任何国籍的流亡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
本报记者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