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传承老支书精神,拿出新担当干出新作为
2018-06-28 17:58:00  来源:钱江晚报  
1
听新闻

  编者按

  为弘扬先进,传承好老支书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教育培养新时代的支书,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汲取精神力量、勇于担当,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省委启动“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并把这一活动作为省委2018年党建创新重点项目之一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经过两轮寻找,一大批可亲可敬的老支书涌现出来,其中任职15年以上的达1668人。在6月26日省委召开的“寻找老支书精神”座谈会上,3位老支书代表分享了扎根基层的任职经历,3位年轻的支部书记汇报了寻找学习身边老支书精神的体会和感悟。本报现刊发6位支书发言,以飨读者。

  五十年执着坚守在村 让村民都说共产党好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 常德盛

  我叫常德盛,是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几十年来,参加过大大小小上千次座谈会,但以“老支书精神”为主题还是第一次,让我特别激动。对老支书们是巨大鼓舞,对我也是有力鞭策。世上最可贵的是精神。蒋巷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政策指引,离不开党员群众的不懈奋斗,更离不开“艰苦创业、开拓创新”蒋巷精神的支撑引领。

  没有什么追求,

  比奉献农民更有意义

  我出生在苏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刚解放时,我正处于启蒙时期,革命先烈救国救民的感人事迹,深深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长大后渐渐懂得,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走先烈们没有走完的路,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继续奋斗。

  半个世纪前,蒋巷村还是一个“泥墙草房、穷土恶水、疾病横行”的贫困村,90%的人患有血吸虫病,30多岁小伙子半数娶不上媳妇。当时,我就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天不能改,地一定能换”。我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实施治水改土,先后组织劳动力6万余工,花十多年时间,硬是用一根根扁担一只只筐,将1700亩低洼田填高1米多,建成优质粮田。改革开放后,我觉得不能满足于农业“样板村”,抓住发展市场经济的有利契机,建成华东规模最大的轻、重钢结构及轻质建材企业,蒋巷迎来了工业富民的“财富拐点”。米袋子、钱袋子鼓起来后,我就思考怎样实现“常青树”式发展,打造“百年老店”。我含泪推掉年创利100多万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前后投入上亿元,大力发展农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现在村民们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没有什么担子,

  比共同富裕更有分量

  村干部说话响不响,腰杆硬不硬,群众不看你喊了多少口号,而是看你到底干了多少实事,能不能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我们根据村民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和家里的实际情况,宜工的做工,凡适合在企业上班的到常盛集团就业;宜农的务农,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全村1000多亩粮食基地由16人耕种,收入不比厂里低;宜商的经商,村里建成一批三产房,提供给有经商头脑的村民,还帮助解决流动资金;宜副的则副,为有农技特长的村民提供种植养殖基地;安排年老体弱的村民干些绿化管理、清洁卫生等公益性事务,年收入也在万元以上。我们上世纪60年代建草房,70年代建瓦房,80年代建楼房,2000年村里分两期建成192幢“小洋房”,半价提供给村民,建设158套老年公寓免费提供居住。55岁以上村民每月发放600-2200元不等的养老金,村民过上比城里人还要舒适的生活。

  2017年,全村三产总产值达到10亿元,村民人均收入4.5万元。

  没有什么境界,

  比心底无私更为坦荡

  入党意味着奉献,既然选择当村支书,更要做到尽心、尽职、尽责,站得直、坐得端、行得正。农村是熟人社会,要把事情做好,最根本的是办事公道、不徇私情。这样,百姓才会敬重你、拥护你。

  因为这份信念,始终没骄傲、没膨胀,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底色本色。这么多年,我少拿了130多万元的岗位报酬;兼任集团董事长,从未拿一分钱;几百万的绩效奖励,分文未取;企业转制时,数千万元的股份全部留给村民。有人说我傻,自己没有留一股,个人利益都不要。我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村民都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50多年来,我就是这样坦坦荡荡,心中没有任何挂碍,内心总是充满感激、快乐和欣慰。

  一辈子只做两件事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杨广泽

  我叫杨广泽,今年67岁,来自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1977年,参与创建乡办纺织厂,1988年至今,担任支部书记。几十年来,我始终牢记支书这个身份,抓牢党建这个“根”和“魂”,创造了企业“无一例劳资纠纷、无一起重大事故、无一笔失信记录、无一次当上被告”的良好局面。2012年,公司党委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从2.7万到8.5亿,

  不变的是党建引领

  有人说,非公企业是经济组织,应该完全按照经济组织规则培育,追求利润最大化,党建是个“累赘”,不利于市场竞争。我们从最初2.7万元产值,到去年8.5亿元销售,党建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推动力。实践证明:只有党建强,非公企业才会真正强。

  党建工作做实做细了,必然促进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我们把党建融入企业决策、生产经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每两个月,党委会召开一次理论学习会,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企业中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三重一大”决策中,党委会先研究,然后才启动相关程序,抓住了根本、把准了方向。每次遇到瓶颈性问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党员。2013年,自动络筒机控制部件频繁发生故障,造成很大麻烦,党委组织党员科技攻关小组,组长张勇自学1500多个英文术语、查阅大量学术论文,吃住在工地反复试验,成功取得技术突破,每年节约60多万元。他本人也成为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江苏工匠”。牵头组建江苏省新型纤维纺纱工程中心,制订国家行业标准10多项,推动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从1977到2018,

  不变的是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我们牢记总书记教导,努力做大做强,承担应尽责任,反哺社会。

  企业是一个大家庭,没有“人”,企业就会“止”,我们坚持把富裕员工、关爱员工、服务员工,作为首要任务。党委牵头制定“12345”员工报酬权益保障机制,推动53 名一线员工成为技术股东。去年,员工人均收入达6.1万元,连续10年年均增长10.2%。设立职工心理咨询室,开展党员帮扶员工“一带三人”等活动,吸纳110多名残疾人就业。建立双弘爱心互助基金,捐助300万元,帮扶1300余人次。这些党建活动,有效地帮助员工在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党建工作,看似与企业发展无关,实则密切相关,能够把员工团结得更紧,把质量做得更高,把形象树得更好。现在,公司每吨纱售价比市面至少高出500元,仍供不应求。

  从2到106,

  不变的是先锋本色

  公司成立时,只有2名党员,伴随着企业发展,党员队伍壮大到106人。尽管人数多了,但成色不降、本色不变,先锋作用不打折扣。

  因应不同时期不同任务,我们与时俱进创新“一台三岗”“一树三学”“一定三诺”等5个“1+3”党建工作法。近15年,公司发展新党员47名,其中9名成为高级技师、22名成为技师。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开展双弘工匠、生产标兵、创新能手等评比活动,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培训员工,与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开展16个校企合作项目,成为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开展“三有三无”活动(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坚有党员,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次品、党员身边无违章),立出鲜明标杆,形成强大凝聚力,员工流动率一直低于3%。

  这一辈子,我只想手上琢磨一种活儿,那就是纺纱;肩上扛起一份责任,那就是党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将继续坚守老支书精神,为非公党建高质量、企业发展高质量,鞠躬尽瘁,奋斗不已。

  于平凡中践初心 于小事中担使命

  南京市鼓楼区工人新村社区原党委书记 谷宁丽

  大家都说,社区干部是“小巷总理”,大事小事都得管。我在社区工作近20年,回顾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有欢笑也有泪水,有付出也有收获。其间,工人新村从一个老旧社区变身为全国文明社区,我本人也光荣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基层工作再累,

  有股干劲就不累

  从走上社区书记岗位那天起,我就暗下决心,自己身上多了一副担子、多了一份责任,无论工作多苦多累,我都要扛下来,才能不辜负组织的托付和群众的期望。记得2003年,“非典”爆发,南京全市第一例病人就出现在附近,“防非”指挥部就设在我们社区。虽然自己心里也有点怕,但为了群众,我和“两委”班子成员24小时轮流值班,宣传“防非”知识,帮助购买药品等,稳定群众情绪。社区工作大都是“家长里短”,有的群众白天不在家、只能晚上去,工作日不在家、只好周末去,加班加点是常事。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期间,老父亲病重住院,我没有请过一天假,晚上忙到九十点钟才能去医院看一眼,第二天接着忙。后来我自己得了肾盂肾炎,为了不影响工作,只能抽中午时间去挂水。家里人总是讲,你不顾家也要顾顾自己的身体啊。但我就是这样,只要一到社区,跟居民群众在一起,浑身都是劲。

  群众工作再难,

  掏心窝子就不难

  做社区工作,就是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当年工人新村矛盾纠纷多,群众意见大。我们从一件件小事着手,以心换心,主动为下岗职工办低保,为残疾人找工作,为吵架的小夫妻上门调解等等,密切了与群众的感情。对涉及每家每户的事情,我们建立党员议事会、社区议事园,让社区党员群众坐到一起,面对面摆问题,敞开心扉谈想法,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社区原来有个小超市,因店面转租要开火锅店,周边居民担心油烟、噪音、消防等问题,集体上访。社区党委通过“一会一园”平台,把党员骨干、居民代表、律师、专家等召集在一起,从早议到晚,摆事实讲道理,成功化解了矛盾。从那以后,小区出新后续管理、固门工程、车辆禁停、自来水管网渗漏等,一个又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一会一园”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老字号”。

  社区力量再小,

  拧在一起就不小

  社区在最基层,一没权力、二少资源、三缺人手,往往会遇到“小马拉大车”的困扰。那时候,我们还没有30万为民服务专项资金,为群众办事情捉襟见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坚持内挖、外引“两条腿”走路。对内,把党员群众组织起来。先后成立助老协会、养宠协会、书画协会等草根社团,并分别建立3个协会党支部,以党员引领社团,以社团凝聚群众。我们还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站,组建16支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800多人,社区工作有了更多帮手。对外,把各方资源聚集起来。与南京政治学院、交警五大队等7家单位开展共驻共建,争取他们支持,资助困难家庭儿童上学,为孤寡老人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帮助1400多人实现再就业。只要支部发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社区就能建成共同的美好家园。

  虽然我已经离开社区书记岗位了,但心一直在社区。街道设立老支书会客厅,我积极参与,定期和一些年轻社区书记交流,发挥传帮带作用;今年年初暴雪,我带着老伴,跟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上街扫雪;社区只要有活动,我都全程参加。我始终抱着一个念头:作为一名老支书,退岗不能褪色,只要党组织一声召唤,我都会第一时间响应。

  牢记总书记嘱托 传承老支书精神

  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党委书记 孟国栋

  6个半月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马庄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现在想起来依然热血沸腾。总书记充分肯定我们建村以来4任老支书的精神,并叮嘱我:“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恰如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路走来,马庄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是几任老支书的接续奋斗,靠的是党员群众的鼎力支持,靠的是老支书精神的传承发扬。

  王允清老支书教育我们:

  要心系群众,艰苦创业

  王允清书记,是马庄的第一任支部书记,原来是乡里的财粮助理,下派马庄任书记3年。那时,适逢公社大食堂和三年困难时期,为了马庄的老百姓吃得上一顿饱饭,他想尽办法多种瓜菜,平坟头种胡萝卜,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大家渡过难关。他说,村支书就是为党站岗放哨的,再苦再难再累也不怕。在他的帮助指导下,村里党员从3名发展到17名。他把家搬到村里,两个儿子都是在马庄出生的。江苏柳琴剧团以他为原型,创作了《花香万家》柳琴戏来宣传他的感人事迹。

  杜玉洪老支书教育我们:

  要耿直担当、办事认真

  杜玉洪老支书,出身贫苦,没有多少文化,但在他任村支书9年的时间里,马庄村完成了旱田改水田,老百姓破天荒地吃上了大米。在学大寨运动中,挖台田、修水利,使全村70%的地块都能排能灌,粮食稳产、高产。在修泵站时从三米多高的梁头上摔下来,伤了腰部。当时年届七旬,仅在病床上躺了三天,不顾劝阻重返工地。他一生大公无私、廉洁奉公,退休后帮助第二煤矿收坑木时,有人给他送烟酒送现金,想以次充好、以少充多,都被他一一拒绝,多次把礼品财物摔出门外,并严辞训斥。他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规矩才能带出好风气。他现在90多岁了,还参加组织活动,积极发挥余热,为后辈们树立了榜样。

  孙卓信老支书教育我们:

  要作风朴实、任劳任怨

  孙卓信老支书经常讲:没有文化会吃亏的,我就吃了没文化的亏。他十分重视人才,鼓励村民培养孩子多读书。在他任村支书15年时间里,读书在村里蔚然成风,很多孩子读书考学,走出农门。马庄紧靠国营权台煤矿和几个县办煤矿,有的群众到煤矿乱摸乱拿,带坏了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矿社关系。他反复教育党员群众:“别让工人老大哥,看不起咱。”不仅遏制贪图便宜的乱象,还扭转村风民风。后来,我们自己建矿,几个煤矿都给了大力支持,他们都说:“相信孙老书记,错不了的。”顺利建矿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马庄挖掘了第一桶金。

  孟庆喜老支书教育我们:

  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

  刚才,专题片《传承》介绍到孟庆喜老支书,是我的父亲。他1986年接任村支书,一干就是30年。坚持把强村富民作为毕生追求,始终解放思想,走在发展进步的前列,带领马庄村迈入转型振兴的快车道。他说:“我们马庄人口袋富了,更要富脑袋”,创办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并实现“跨江进京、飘洋过海”的目标。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村里未出现过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案件,民风淳朴、干劲十足。对家人要求很严,母亲干了15年村公共厕所保洁员,直至年龄大了干不动。其间,有人劝我父亲,可以给母亲换个轻松些的岗位,但他总是笑笑,什么也没说。

  50多年风雨历程,老支书们忠心对党、痴心为民,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是马庄最可爱的人,是马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老支书,面对常德盛同志这样的老前辈老先进,我的内心忐忑不安,与你们相比,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将紧握接力棒,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继往开来、砥砺奋进,为建设更加美好新马庄不懈奋斗。

  老支书教给我的“三字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徐 川

  教育,就是传承。从事高校党建工作,老支书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他们教给我的三字箴言:真善美。

  真,就是说真话做真人,

  要真信真用

  我们常说,只有自己信,才可能让别人信。只有真信,才会真做,才能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谈到过我身边的老支书毕可友。有两件事印象深刻,一是他亲侄女保送研究生。当时有两个名额,学院前三名有他侄女,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学习好,又有亲人是院领导,肯定板上钉钉。但他侄女却说,如果她的伯伯不是支部书记,可能机会还大些。结果真的没有她。面对大家的不解,毕书记说,升学考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情,决不能用组织赋予的权力,为自己家人谋私利;还有一件事儿,因“非典”封校,外地回来的学生要送去隔离观察。他说:任何同学从外地回来,你们学生不许私自去接,你们还都是孩子,任何人不许冒这个险,只能我去接。生命里很难遭遇生与死的考验,但我从老支书身上,第一次实实在在看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就是真的力量。

  善,就是向善向上,

  坚守信念不动摇

  “善莫大于作忠”。坚持向善,就是要始终秉持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始终保持纯洁如初的信念信仰。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已88岁高龄,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60多年,出版了几十本书,现在仍然每天写文章,给青年学生讲马克思主义,讲党史党建。他说: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80多年的亲身经历,让我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我入党52年,也担任过支部书记,更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更要对党忠诚。陈教授谆谆教导我,从事高校党建,特别是年轻同志,信仰、专业、职业三者必须统一。如果单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是不行的。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也传播一种信仰。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学生廓清思想上的迷雾,找准前进的方向,不迷惘,不彷徨。我想,这就是一个老支书“执事敬、与人忠”善的力量。

  美,就是有党性之美,

  有人格之美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令人神往,身边的老支书总能以身作则,在平凡中绽放党性光彩。南航陈达院士,是一位有大爱的人,对党对国防事业有着深深的忠诚和热爱。清华大学毕业时,学校动员他留校任教。他却说,“我学的是核科学,就应该到搞核研究的地方去。边远不边远,无所谓。我完全是党培养出来的,我不去最艰苦的地方,谁去?”于是,他成了戈壁荒漠中核试验基地的一员,开启了投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漫漫征途。每每向陈院士请教,他很少讲大道理,总是用娓娓道来的小故事教育我们。他说:“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事情是,国家45次核试验我参加了41次。搞科研,隔三差五总会遇到困难,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总是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应该完成好党交给我们的任务。”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后,有很多大学、科研机构,允诺种种条件,邀请他去。陈院士说,在我还不是院士的时候,南航请我来工作,应当说有恩于我,我此生绝不负南航。这就是人格之美。

  寻找老支书精神,就是要培养教育我们。让我们年轻人从他们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挖掘身边的感触感动,致敬身边的平凡伟大,传扬身边的精神力量,更好地立足岗位,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奉献青春。

  为了永远的传承

  周恩来纪念馆党总支书记 陈 明

  我在周恩来纪念馆已经工作20多年,每天都会被周恩来的光辉人格所熏陶和激励,每天都会被身边老支书精神所感染和打动,自己的境界也不断得到启迪和升华。我想通过三个小物件,作个简要汇报。

  一份手抄稿:

  老支书妈妈的入党誓词

  我手上这张褪了色的红纸片,是一份入党誓词的手抄稿,上面工整地写着:“自(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钢(纲)党章,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决议,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自己觉悟,积极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右上角是“我的入(党)时日1964年8月4日”。

  这份入党誓词的主人,是我的母亲,也是一位农村老支书。几十年间,母亲的家搬过几个地方,家具也更新多次,但这张红纸片一直被母亲珍藏。她时常教导我说,我们是总理家乡的党员,要念党恩、感党情,多想想入党时说了什么,多看看入党后做了什么。我也把这份入党誓词的故事与党员同志分享,从中汲取党性滋养,做到心中有信仰,眼中有榜样。

  一张读书卡:

  三代支书的学而不已

  我手上的卡片是纪念馆读书卡,馆里每位党员、职工都有一张,用来记录阅读过的关于周恩来的书籍。1998年,时任支部书记金德华同志设计了第一张空白读书卡,用于记录读书书目。2004年,张谨书记增加了固定的书名目录栏,推荐大家选读。2012年,我又修改增添了必读书目栏,实现必读书目阅读全覆盖。20年来,读书卡升级出3个版本,党员们读恩来书、传恩来精神,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馆里有专门的周恩来图书室,藏有周恩来相关书籍数千册,还有红色书屋都可借阅图书。每月28日,是我们党员读书日,大家一起畅谈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努力把周恩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现在,我们馆每一名党员对周恩来的生平都能如数家珍,每年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50篇以上,中青年研究团队在周恩来研究方面已成为全省排头兵,也得益于这张小小的读书卡。

  一封邀请柬:

  总书记的教诲激励

  这是一张参加座谈会的请柬。今年3月1日,作为周恩来家乡代表,我有幸受邀参加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面对面,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心潮澎湃、斗志昂扬。现在,我把这张请柬放在办公室书柜里的醒目位置,因为它见证了这份工作的光荣和骄傲。对我来说,这是一份厚重的责任,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我们四次组织全体党员和职工,开展集体通读、分组研读、领学研讨总书记重要讲话,在学深悟透、学以致用上下功夫、走在前。所有党员都积极参与省委“对标‘六个杰出楷模’、学恩来践初心”特别党日活动,在这次深刻的政治洗礼和党性锻炼中,进一步深化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学习、理解和践行。更加坚定我们弘扬恩来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告慰敬爱的周总理。

  100年前,年轻的周恩来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豪迈寄语。今天,中华民族进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盛世,想必如总理所愿。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阵地意识、精品意识,弘扬好恩来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打造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