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兆局。乔云 摄
从左到右分别为刘敏、孙锦鑫、张波。乔云 摄
在很多大四学生还在为就业、考研做准备时,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同一个宿舍里的四名学生,早已有了“归属”,集体保研成功。其中,刘敏保研至北京大学,张波保研至南京大学,二人将以本科生身份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而高兆局、孙锦鑫则被保研至扬州大学。
昨天,记者走进扬大,倾听这四名学霸的故事。
班级排名稳居前五 他们亦敌亦友,互相鞭策着前进
“这个宿舍所在的班级一共有60多人,每次考试他们四人排名总是在班级前五名。”班主任张月明笑着说,虽然他们平时话不多,但在学习上从来不打“马虎眼”。
张波属于“开挂式学霸”,两次获得校长一等奖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是省级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获得过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第十五届江苏省高数竞赛一等奖;刘敏属于“全能型学霸”,获得过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三等奖,江苏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三等奖,是扬州大学“优秀团干部”;而高兆局、孙锦鑫则属于“逆袭型学霸”,从大一上学期的中上游成绩,一下子跃升到全班前5名。
刘敏说,宿舍4人都不打游戏,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学科作业,以及各自科研方面的成果。
“在学校,我们属于亦敌亦友的关系,有学业上的良性竞争,也有科研上的成功合作。”张波说,有一次他半夜起床,发现刘敏床上还有灯光,还在学习。“我当时就想,舍友这么优秀,这是在鞭策我更努力嘛!”
“学霸”标签背后 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是成功秘诀
“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时,张波特地来问我,书上的学科内容都学完了,下面还可以学什么。当时我一下子就愣住了,心想,大一的专业课程不简单啊,他怎么这么轻松就学完了。”张月明说,当时她就给了张波建议:“你可以试一试科研方面的专业知识,为考研做准备。”
看似学习毫不费力,但张波却觉得兴趣就是学习秘诀。“小学时玩四驱赛车,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玩具赛车跑得更快。我用很多方法去实验,比如改变汽车的外观形状,又或者换掉汽车的轮子,还会打磨轮胎。”张波表示,这种对事物的好奇心,让他有了求知的欲望,想着不断去探究生活中事物的原理。
刘敏也是班级公认的“科研狂人”。“刘敏太可怕了,我们三个人需要花费2到3天做成的实验项目,他一天就能完成。”同是科创团队的学生雍佳桦说道。
“他经常是宿舍最晚回来的那个人,半夜3、4点从科创办公室回来是常事,有时甚至直接睡在办公室,所以他的项目往往完成得又快又好。”张波说。
“他们这么强,我们也不敢太落后。”孙锦鑫告诉记者,原本进入大学,自己和高兆局还没有什么职业规划,在他们的带动下,从大二开始,两个人也开始为保研做准备。
主动担起班干职责 他们组织合唱比赛,当城市志愿者,不辜负青春
四人都不是“死读书”的学霸:刘敏是学院心理协会副部长,班级组织委员;张波是学院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班级团支书,“奇思益想”支教团团员;孙锦鑫是学院心理协会副部长,班级班长;高兆局是扬州大学绿行社项目部部长。
“学校的活动,只要有时间,我们都积极参加。记得有一年的万圣节,学院搞制作南瓜灯比赛,我们以宿舍为单位报名了,最后制作的南瓜灯还拿了三等奖。老师说,虽然我们是理科生,但是制作的南瓜灯还比较有艺术性。”刘敏笑着说,他们宿舍还曾组织参加学院的合唱比赛,拿过一等奖。
“记得有次扬州市旅游局招聘志愿者,我们几个人也积极报名了,在瘦西湖、宋夹城、大明寺等旅游景点为游客服务。”孙锦鑫说。
2019年,张波还报名了学校的支教活动,去河南兰考当起了支教老师。
面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4个“学霸”的共同心愿是“永葆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
记者 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