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2月28日扬州讯 (常志涛)乡村治,则百姓安。近年来,扬州杨庙镇沿山河村以“小院课堂”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党建引领,营造“政治、自治、法治、德治、共治”五治融合的新乡村治理体系,构建“1234”工作模式,有效打通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实施“一个工程”,提升依法治村水平
今年来,沿山河村利用生产组里破旧的工厂进行改造,打造“法治宣传、矛盾调解、农家法治书屋”等为一体的“小院课堂”法治服务中心新阵地,努力把宣传引导做好做实,让邻里纠纷化解在小院里。身边的道德模范。邗江区道德模范人物蒋成华、杨庙好人俞福宝、孙有田,翁长祥文明家庭等一批先进个人和群体为正家风、纯民风,起到了你追我赶的示范带头作用。小院里的议事堂。“有事找老裴,肯定能解围”。每周二上午信访接待日,62岁的调解员裴习春每周二上午,在小院如期挂牌坐诊。裴习春常说:“有事没事,大家议议”。一年来议事堂协调各类大小矛盾20余起。专业的工作团队。沿山河村党总支成立了“小院课堂”法治服务中心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党建副书记任副组长,专职工作者为成员的组织机构,并制定落实意见,分解细化任务,压实分工责任,形成了上下贯通、纵向到底的立体化、全覆盖格局。真正让“小院课堂”法治服务中心既有盆景,更有风景。
健全“两支队伍”,引进专业化人才
“小院课堂”围绕党员服务和法治宣传成立了两支队伍,即“红袖章”老党员矛盾调解服务队、“关爱河边草”党课法治宣讲小分队。自“红袖章”老党员矛盾调解服务队成立以来,老党员们积极发挥自身作用,讲党性、比奉献,多次为困难家庭户、残疾人、“五保户”送米送油,主动参与调解邻里纠纷,打扫村庄环境卫生,每个季度开展文明家庭户评比并送上“流动红旗”和物质奖励。三年来为120户卫生之星家庭送去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在村组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正能量。“关爱河边草”党课法治宣讲小分队为困难、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关爱、课业辅导、美术、科普、手工等各类公益性服务。各党员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结对帮扶、技术指导、爱心互助等多种形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构筑“三大平台”,实行精细化管理
“小院课堂”主要围绕三大平台开展党建法治教育。一是法治讲堂。法治讲堂定期邀请普法工作者给大家讲授法律知识,同时吸引了大批“眼睛亮、耳朵尖、心肠热”的“民星”志愿者担任“小院课堂”的志愿者老师,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联络、涉稳信息收集、违法犯罪预防等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小院建成以来,已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60余场。二是乡风学堂,乡村治理应注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乡风学堂的开办,是为了将法治教育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法治生活化,让法律意识普及化,努力将法治观念根植于每一个孩子心中。三是法治文化大道。法治文化大道沿河而建,贯彻全村,文化大道将五治融合、七五普法、综治文化、法治精神等内容贯穿始终,把法治宣传传遍邻里乡间。三块阵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将法治文化真正嵌入到村民心间。
完善“四项机制”,保障规范化运行
一是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了例会制度。小院课堂法治服务中心每两周召开一次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准确掌握进度,及时调整措施,把工作做细做实;建立了信息宣传制度。聘请法律顾问作为主讲人,传播法律知识。二是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了村委会拨款、上级补助等筹款方式,每年列出4万元专项资金,在镇农经站设立专户,专款专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行经费动态增长。三是信息管理机制。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三号(微信号、公众号、QQ号)平台及时宣传发布,把好的法律知识、最新的法律政策送到每名村民手中。四是奖惩考核机制。村党总支把“小院课堂”法律服务纳入年终专项考核奖优罚差,对考核优秀的工作者给予考核奖励,同时给予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给予个别谈话、扣除考核奖金等惩罚。同时,组织开展“最美基层法治工作者”“最美法宣志愿者”评选活动,公开通报表彰,极大调动了基层法治工作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