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扬州首次整治大运河让道保塔 救下镇国寺塔如今成为世遗
2019-10-31 16:47:00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导语

  63年前的11月1日,来自扬州各地的12万多民工聚集在高邮,对里运河进行大规模整治,高邮唐代镇国寺塔在此次拓宽中,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昨天,市水利专家徐炳顺告诉记者,“高邮镇国寺的命运,充分显示了扬州人民的大智慧,成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的一段佳话。”

  迫在眉睫

  扬州首次整治大运河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经过两千多年,至新中国前夕,扬州境内的运河已经河道狭窄,隐患丛生,防洪、灌溉、航运能力很差。运河过水能力低,既不适应灌溉要求,又有碍航运。

  当时里运河水源来自洪泽湖里的淮水,取之于淮安节制闸,来水量在200~230立方米每秒,由于运河两岸涵闸很多,逐段分流,到了高邮界首减到60立方米每秒,至高邮附近只有20立方米每秒,远远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解决灌溉用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徐炳顺介绍,1956年,水利部批准江苏省治淮总指挥部《里运河(西干渠)工程设计任务书》,明确把拓宽里运河摆上议事日程。10月,扬州成立“江苏省扬州专区里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由时任扬州行署副专员殷炳山任工地党委书记兼指挥,拉开了扬州首次整治拓宽运河的序幕。

  举锸如云

  12万治水大军开河筑堤

  徐炳顺至今仍记得当年“举锸如云”壮观场面。当年11月1日,来自兴化、高邮、宝应、江都、泰兴、泰县12万治水大军,云集在高邮界首四里铺至高邮镇国寺塔之间,安营扎寨,一干就是七个月,在老运河(明代开挖的康济河)东堤以东另开新河,长26.5公里,挖土方2078万立方米。

  1957年7月1日,长26.5公里的高邮至界首的新东堤筑成。原来的老运河东堤变成了里运河的新西堤,同时加高培厚。由于新河开挖后,原来的老运河,被抛在现在的里运河西侧成为故道,形成了“两河三堤”,即老西堤——老运河——运河西堤——里运河——新东堤。高邮至界首之间的运河拓宽后,不仅改善了运河输水,而且改善了航运。

  让道保塔

  这座塔如今成历史遗产

  已经去世的季克宇曾是江都区水利局退休干部,1956年在江都县里运河整治工程中,担任技术员,见证了“让道保塔”全过程,他生前曾回忆过这段往事。

  “里运河高邮段整治工程共分二期,第一期是1956年新建高邮镇国寺塔至界首四里铺新东堤,全长25.6公里,第二期是1958年运河整治拓宽从高邮镇国寺塔至江都的鳅鱼口,新筑运河西堤。其中,高邮以北头闸至镇国寺塔,全长4.3公里,由江都县里运河整治工程总队部负责施工,总队部指挥是当时的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丁虎。镇国寺塔位于这一段施工范围内,镇国寺塔保留还是拆除,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展。”季克宇曾回忆说,当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扬州专区里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召开会议,指挥部设在今高邮通湖路西首一家旅社里,只记得旅社是平房,西门朝运河大堤。会议由殷炳山主持,一直开到晚。会上,陈祖常科长、许洪武工程师提出不拆,其理由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高邮后,用炸药炸此塔,都没有炸毁,因此镇国寺作为抗日战争重要的历史证据,应该予以保留。经过一番激烈讨论,最终决定“让道保塔”,镇国寺塔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高邮镇国寺塔始建于唐僖宗时期,地处京杭大运河高邮段中间,是一座方形七层楼塔式砖塔,高35.36米,顶端塔刹为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字。镇国寺塔虽历经几次修缮,仍基本保留了唐骨明风的建筑特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姜涛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