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古法酿造工艺“复活”酒甸原是因酒得名这下名副其实了
2019-10-29 11:08:0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酒坊

  

  采用古法

  开栏语

  古城扬州地名大有来历,蕴含着史事、文化、传说、风土等,铭记着历史和过往。今起,本报新辟“扬州地名故事”一栏,为您呈现这片土地上的“古往今来”。

  核心提示

  今年国庆70周年大典,旅居日本大半辈子的许老生回到邗江区槐泗镇酒甸许巷村省亲,故乡的风物让他流连忘返;故乡的味道,让他挥之不去。这两天回日本时,特地带上两瓶家乡的酒。年近八旬的许先生动情地说:“这是家乡的味道呀!人在国外,乡愁就是故乡的一碗水、一杯酒、一朵云啊!”

  家族传承酒甸古法

  酿酒成了“非遗”

  近年来,邗江区槐泗镇政府在挖掘梳理复兴地方传统特色文化过程中,惊喜地发现了酿酒传人,让古酒从尘封的历史中走了出来。

  酒甸酒坊的传承人戚秀龙告诉记者:“我们家高粱酒酿造技艺以家族传承为主,父子相继。祖父戚登山125岁(去世),酿酒55年;父亲戚广林103岁(去世),酿酒50年;本人戚秀龙57岁,酿酒38年;儿子戚磊34岁,酿酒11年。正是这种匠心传承,才造就了代代相传的高超酿酒技艺。”

  “好酒出在深巷中”,这家酒坊,就坐落在酒甸许巷村,以高粱为原料,使用古法酿造工艺,成为邗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因善酿而得名

  造酒作坊消失殆尽

  据了解,槐泗镇酒甸历史上曾因善酿而得名,也是我市唯一带“酒”字古地名。据史籍记载:“(扬州)城内之烧酒大抵来自这里,驴驼车载,络绎不绝”,酒甸这一带“成了扬州城的酒库,家家户户都有酿酒人,数百年间酒坊林立、酒香远扬”。然而历史上著名的酒甸“老坛米酒”早已失传,造酒作坊也消失殆尽。

  2014年3月,传承人戚秀龙在槐泗镇许巷村,依托当地的酒文化,创办了酒坊。昨天记者来到酒坊,只见许巷村香春生态园内,绿树成阴、溪水环绕、环境优美,是个天然酿酒的好地方。面对中国白酒勾兑加工的大趋势,酒坊坚持一切回归传统。

  戚秀龙告诉记者:酒甸酒的原料为来自黑龙江省的红高粱。由于当地昼夜温差较大,高粱的糯性较强,支链淀粉与脂肪酸含量均较高,特别适合酿酒。

  “望闻诊切”手法

  酒香早已飘出“巷子”

  出酒的时候,高粱从大缸移到酒炉里。关键时刻到了,戚秀龙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采用“望闻诊切”的手法,判定什么时候收酒。

  “望”是望高粱的成色;“闻”是闻酒的香味;“诊”是诊发酵的程度;“切”是切酒的产量。

  因为恪守传统工艺和作坊生产,酒坊的日产量仅50公斤左右。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这家酒坊的酒香早已经飘出了槐泗镇许巷村的这条“巷子”,走上了山东、安徽、南京、扬州等地城市和乡村的餐桌,受到了多方消费者的称赞。

  延伸阅读

  挖掘地方文化打造“十朝古村”

  其实,槐泗镇是个历史文化丰富集中的地方,既有吴王夫差、隋炀帝、康乾帝王文化,更有厚重久远的槐文化,还有运河文化、扬剧文化和阮元、焦循等名人文化。

  据槐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有一个建造“十朝古村历史文化长街”设想,在位于槐泗镇境内沿湖大道西侧,以沿线原有庄台为依托,选取十个集中成片庄台,按照扬州最具特色的十个朝代进行一系列民居仿古改造,主要是以再现古代民居文化、挖掘民俗、地方风情生活为主题的演艺性景区。

  除了改造有朝代风格的仿古建筑外,还将朝代民俗、文化资料的展示,民间生活的再现与体验,当时饮食、衣着、农耕、作坊、歌舞戏曲等生活场景的现实版进行植入,并用一条近8公里的长街将“十朝古村”区域串联成线,街道两边十朝民居、酒肆茶坊、民俗风韵、歌舞情怀尽显,呈现扬州昔日村镇繁华的景象,整体呈现“行走一街,看遍十朝”的动态观感。目前该项目政府正在引入相关投资者进行共同策划,以一种现实可行的模式进行投资打造。

  打造“十朝古村”,不啻为乡村振兴、留住乡愁的有益尝试。

  通讯员陈洁记者姜涛文/图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