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瘦西湖钓鱼台以前“长啥样”?一组老照片揭秘演变史
2019-10-14 16:11:0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作为瘦西湖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吹台,又称钓鱼台。位于湖心,三面为月洞门。站在“吹台”之内,透过不同方位的月洞门,可以欣赏“画框”之中的五亭桥、白塔。景中有景,画中有画,其构思之巧妙可谓匠心独运。

  近日,一篇关于吹台形制变迁的文章《此地曾经翠辇过——谈瘦西湖吹台形制的变迁》在网上热传引发关注,文章通过史料文献以及近20张老照片考证了吹台形制的变迁,弥补了瘦西湖吹台研究的空白。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两位扬州青年学者时文和谢文逸,昨日,记者联系上在南京大学读博的谢文逸。

  外形演变

  从圆形空亭到四角方亭

  “我们两人对古建筑和扬州历史有爱好,共同研究,从文献资料和老照片中进行考证,最终成文。”谢文逸介绍,目前发现的文献中,两淮盐运使赵之壁编纂《平山堂图志》中,第一次以图画方式展现钓鱼台样貌。《平山堂图志》中有“梅岭春深”图,在钓鱼台的位置,有一个六柱重檐圆形空亭,推断即为吹台的最初形态。

  谢文逸介绍,扬州博物馆馆藏的《江南园林胜景》图册中,收录有“梅岭春深”一景,长渚同样的位置上圆亭变成了单檐四角方亭,无墙。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扬州画舫录》卷十三记载:“岭西一亭依麓,额曰‘钓渚’”,描述的就是吹台。

  “从文献图画中可见,最早的吹台并非如今的砖瓦结构,而是空亭。”谢文逸介绍,在战火的摧残下,旧吹台不复存在,清光绪年间,吹台得到重建,如今吹台形制的雏形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光绪时期重建的吹台是四角重檐方亭,不再是空亭。

  窗形之变

  南北方形窗变为月洞门

  “民国时期,吹台外貌上没有太大变化。”谢文逸介绍,当时的吹台南为方形窗、西为月洞门,东为两堵矮墙。清末民初吹台老照片中,吹台东墙年久失修、损坏严重。1934年,地方政府整修北郊园林,小金山吹台也在修缮之列。

  “新中国成立后,吹台的样貌历经数次变化,最终变成了三面为月洞门这一独具匠心的景致。”谢文逸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吹台主要有这些变化:南北方窗改为月洞门、东门的改造、亭内匾额的变化;东门联和钓鱼台匾等。

  “通过一些老照片的推断,上世纪50年代,对吹台南北方窗进行了改造。”谢文逸推断,南北方窗的改造在1954年,扬州遭遇水患,吹台严重倾斜。扬州市瘦西湖整建规划委员会对吹台作了整修和改建,将南北的方窗改成和西面一样的圆门。1954年至1959年,再次对吹台东门进行了改造,将东门的矮墙全部拆除,改成了敞门,门上方的飞罩和门两侧落地罩及地面木质矮栏连成一体。早期吹台内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分别斜置一张石凳,但在1961年以后的照片里,这两张石凳就没有了。

  牌匾变化

  “吹台”匾额换过多个

  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里,也有一座吹台亭,其原型就是瘦西湖内的吹台,1986年按照1:1的比例仿建,其亭内的“吹台”二字的牌匾和目前瘦西湖吹台内的牌匾有一些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吹台亭内匾额也经历了几次变化。陶然亭公园吹台内的牌匾是仿制一段时期瘦西湖钓鱼台而做,与上世纪50年代悬挂的牌匾相似度较高。”谢文逸介绍,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吹台内匾额先后分别出现过“吹台”篆体题字加跋的牌匾、行楷题字和题跋、“风景这边独好”六字匾额等,如今吹台内所挂为沙孟海落款题字的匾额。同时,通过一组老照片对比,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在钓鱼台亭外的西门月洞门上曾悬挂了一块“钓鱼台”的匾额,如今吹台的西门上则无匾额。现今吹台外部的匾额改悬在吹台东檐下,是由刘海粟书写的“钓鱼台”匾额。

  谢文逸表示,从老照片的角度研究近代古建筑的变迁,为古建研究提供新思路和途径,弥补瘦西湖吹台研究的空白。“因老照片有限,对吹台形制和细部结构的断代还不够精确,有待今后发现更多的吹台老照片,以期进一步详化吹台形制及细部结构的变迁过程。”记者居小春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