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扬州木偶剧两度走进国家大剧院
2019-08-21 09:43:00  来源:扬州网  作者:王璐  
1
听新闻

  

  扬州木偶剧《嫦娥奔月》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神奇的宝盒》剧照

  扬州网讯 (记者 王璐)17、18日,江苏省木偶剧团(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携木偶剧《神奇的宝盒》受邀参演“2019国家大剧院国际儿童戏剧季”,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最高票价达到768元,创下扬州木偶票价历史之最。

  同样的邀约,同样的剧场,扬州新编木偶剧《嫦娥奔月》2017年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亦是同样的盛况空前。

  从一席舞台、一块挡板、一方帷幕,方寸之间容天下事,到开放舞台、立体空间、全息投影,千人剧场演绎新精彩,小小的扬州木偶,缘何两度走进国家舞台艺术最高殿堂?历经百年的传统技艺,何以生命力旺盛依旧?

  创新形式,打造“大戏剧空间”

  市木偶研究所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世界地图,上面贴满了“红旗”,每一面“红旗”就是扬州木偶“足迹”所到之处。虽然“红旗”早已遍布全国,以及全世界40多个国家,但走进国家大剧院,对扬州木偶有着特殊的意义:这里是中国舞台艺术最高殿堂,有着对艺术最专业要求。

  “我第一感受是吃惊,一场木偶剧在千人的大剧场、开放式的舞台上表演,在我的观剧经历中非常罕见。”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刘彦君看完《神奇的宝盒》演出后,连连称赞。在她看来,开放的不仅仅是舞台,更重要的是舞台呈现、木偶造型、题材选择等各方面勇于打破传统的思想理念上的开放。“剧中运用了多种现代手段,裸眼3D营造了一个立体空间,格局大气,打破了我对传统木偶剧舞台简单的印象。”

  国家大剧院看中扬州木偶,也正是基于这一点。2017年,市木偶研究所打造的新编木偶剧《嫦娥奔月》,在立足于传统神话故事、充分展示杖头木偶特色的同时,引进先进声光电技术,开创了国内木偶舞台首次采用全息投影技术的先河。两年后,同样充满创新的《神奇的宝盒》,再次得到国家大剧院的青睐。

  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是扬州木偶艺术发展一以贯之的理念。

  上世纪70年代,样板戏流行,《沙家浜》等扬州木偶戏应运而生,用木偶替代真人,“不是真人,胜似真人”;上世纪80年代,戏剧繁荣,扬州木偶推出了《嫦娥奔月》等剧目,在京剧的基础上融入越剧、黄梅戏等多个戏种,而《琼花仙子》等剧目则与音乐剧相结合,大量现代音乐元素让观众耳目一新;进入人偶剧流行的21世纪,《白雪公主》《葫芦娃》等剧目,开启了木偶舞台中人偶同台的先河,更创下了全国巡演的纪录……

  “所有传统艺术,特别是进入到非遗行列的传统艺术样式都在面临‘如何创新’的时代命题。我认为扬州木偶给出了很好的解答。”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冬说,剧目创作题材和艺术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在保留杖头木偶本体特色的同时,融入众多木偶以外的元素,形成了满载各种元素的“大戏剧空间”。

  创新内涵,擦亮扬州木偶名片

  “刻木为偶,以偶作戏”是木偶戏的基本概念,木偶是木偶剧的根基,扬州木偶人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尽管顶着木偶制作水平“全国领先”及全国80%的木偶由扬州制造等光环,扬州木偶制作团队也从未固步自封。创新,同样渗透在木偶制作的方方面面。

  《葫芦娃》中的连体偶,木偶和演员连在一起进行表演;为广东卫视《木偶总动员》栏目打造的荧光木偶,将LED灯带绑在演员身上进行表演,完成了操纵方式的突破;为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我们来了》制作的3D真人版木偶,首次尝试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木偶,实现了制作技术的变革……这些都是扬州木偶制作的首创。

  “我们在尝试与国外木偶团队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木偶制作技术和设计理念,充实扬州木偶的元素。”戴荣华说,希望扬州能够真正成为全国木偶制作的“梦工厂”。

  “扬州不仅实现了多个首次,还举办全国木偶制作人才培训班,为全国的木偶剧团培养专业人才,彰显了扬州木偶的远见与担当。”中国木偶皮影学会原会长李延年感慨道,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剧团,能在维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作精品、寻求突破,体现的不仅是扬州地方杖头木偶艺术的精神,更是中国偶戏的精神。

  “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巡演,扩大扬州木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承办全国性展演、进校园等形式,让扬州木偶回归本土、扎根扬州。”关于扬州木偶未来的发展,戴荣华心中早有一张“计划表”:进一步面向市场、全新定位、整合资源,将扬州木偶打造成一个文化产业,如每生产一部作品同步开发配套的衍生品。“希望能为扬州木偶‘赋能’,把这个扬州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标签:扬州;木偶剧;国家大剧院
责编:陈奂旭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