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听“城建父子”谈地下管网之变管道从“水桶粗”长到2米
2019-07-08 09:46:00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作者:张孔生  
1
听新闻

  治城先治水。地下管网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担负着城市雨水、污水排放的重任。毛细血管畅通,身体才会健康。几十年来,扬州的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变化?日前,记者采访了扬州城市建设领域的一对父子:80岁的原扬州建委副主任、市政公用局局长陈长晋和他的儿子、市住建局市政设施处主任陈昱达,听他们讲述扬州城市地下管网之变。

  管道之变从“水桶粗”到“人可在里面走”

  “扬州的地下管网,最初是用一块块城墙砖砌出来的。”陈长晋回忆说,后来条件好点了,就用水泥管道,但里面是没有钢筋的。“那时没有实施雨污分流,雨水和污水共用一个管道。”

  “由于地下管网不发达,只要一下大雨,扬州城区不少地方就遭淹。我记得1991年夏季,一场大雨过后,扬州城区有四分之一的街巷道路被水淹。”陈长晋说,遇到大雨就淹水,与地下管道直径小、排水能力差有密切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初,扬州实施石塔路西延工程,就是从大学路路口到扬子江路路口的这段文昌路,当时工程埋设的是扬州最粗的管道,直径60厘米。”陈长晋说,那时由于建设经费紧张,普遍采用的管道直径为30厘米左右,只有水桶粗。

  “我们现在道路建设,最大的地下管道直径达到了2米,人可以在里面行走。”陈昱达介绍,2011年四望亭路实施积水点改造时,采用了直径1.8米的管道,同时实施了雨污分流。此后实施的众多积水点改造工程,都采用了大直径管道,像邗江南路地下雨水管道直径达到了1.5米、维扬路地下雨水管道直径达到了1.6米、文昌西路地下雨水管道直径更是达到了2米。“现在城区包括文昌路、邗江路等在内的‘四纵六横’道路,地下管道直径1米以上的占到了50%以上。”

  “不仅地下管道越来越粗,地面雨水收集设施也进行了提升。原来雨水收集的窨井井栏,大多是水泥的,过水面积小,影响了排水。现在我们采用的窨井井栏全改成了铸铁的,过水面积占比由原来的30%提升到了50%。不仅如此,还由原先的单个窨井变成了现在的两个窨井,排水能力和效率大大加强。这也是近几年扬州遇到大雨后,积水能很快排出的一个重要方面。”陈昱达说。

  技术之变从人工到机械,越来越现代智能

  “如今管网的建设管理,技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智能化了。”谈起地下管网的建设管理,陈长晋感叹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进行地下管网施工,都是人工开挖,管网下面也没有基础,填点硬土,打夯夯实就行,技术含量不高,效率也低。”

  “现在地下管网的基础施工都以机械为主,使用挖掘机、铲车、推土机等作业。像目前正在实施的扬子江北路改造提升工程,最南段向东接老人沟的雨水管道直径达到了1.5米,采用先进的顶管技术。不用开挖路面,就像隧道施工那样,将300多米长的管道一节节顶推向前。”陈昱达介绍,过去疏通下水道,工人要下到窨井里,站在污水中清理。而现在要检查下水道中的情况,有专门的窨井检查机器人,如需疏通清理下水道,也是采取机械冲洗的方式。“这些新设备、新技术,为扬州‘不淹不涝’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张孔生)

标签:
责编:石灵丹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