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志愿服务超8000小时,扬州最美“红马甲”闻名全国
2019-03-06 08:48:0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在蜀冈脚下,有一条路叫“红马甲路”,有一个广场叫“红马甲广场”,这个名称源自一件红马甲,这件红马甲穿了13年,已成为扬州志愿者的流行装,“红马甲义工队”也成为扬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样本。

  2006年7月,王培华带领11位大妈组建起扬州第一支志愿者队伍“红马甲义工队”,自此,王培华的名字就和“红马甲”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件红马甲穿13年

  荣获全国志愿者服务典型

  王培华今年76岁,1999年退休后,她带着一帮老姐妹到当时的维扬广场打腰鼓、舞龙,组建起腰鼓队,既玩乐,也健身。

  2006年7月,王培华在一次活动中听说,文昌阁周边存在脏乱差现象,“文昌阁可是扬州的脸面,扬州是我家,不能让脏乱差影响扬州形象。”王培华随即带着打腰鼓的11位老姐妹去为文昌阁“洗脸”,她们带着竹筷子、抹布、小铲子和垃圾袋,用竹筷子捡起垃圾,放进垃圾袋,用抹布擦去公交站台的灰尘,用小铲子铲掉地上的污垢,连续坚持15天,文昌阁周边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15天后,文昌阁附近的社区坐不住了,也组织人员义务打扫卫生。王培华还记得,一个孩子拿着冰棍纸,边走边对妈妈说:“奶奶们在打扫卫生,我要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去,不能乱丢。”媒体报道了王培华和姐妹们的事迹,王培华倍受鼓舞:“我们就做了这么一点事,还能影响别人,这好事要继续做下去。”

  “红马甲”也成了王培华和伙伴们的标志性着装,从文昌阁保洁到瘦西湖西大门值文明岗,从红马甲路到红马甲广场,13年来,“红马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红马甲义工队”从当初的11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人,获得了“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志愿者服务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打造“志愿服务+”

  一辆自行车成流动工作室

  王培华出门骑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前面挂着“和事佬”“金媒婚介”等牌子,随着“红马甲义工队”名气越来越响,红马甲志愿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多,王培华的自行车则成了她的流动工作室。

  王培华所在的卜桥社区,失地农民较多,邻里之间常因鸡毛蒜皮的事情引发各种纠纷,社区希望利用王培华的道德感召力,帮助居民调解矛盾,2010年10月,设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红马甲和事佬工作室”正式挂牌。念香苑中线广场的广场舞音乐影响周边居民,王培华带着几个跳舞的居民一层楼一层楼体验噪音扰民,成功化解矛盾。“和事佬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累计调解纠纷113起,成功率达85%以上。

  2006年起,王培华建立起“金媒婚介”,义务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始终坚持“不收费,不收烟,不收糖,只要新人入洞房”的“三不”原则。据不完全统计,“金媒婚介”已牵线搭桥1000多对,其中500多对步入婚姻殿堂。

  王培华的魅力何在?

  红马甲队员舍不得“退休”

  去年11月,王培华的爱人突发脑积水,紧急送医,王培华愧疚不已。王培华爱人住院24天,红马甲义工队的市容维护、值文明岗、义务调解、金媒婚介等一样没耽搁。知情者想去医院看望她爱人,全被她谢绝。24天后,当一身疲惫的王培华抖擞精神又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她刚经历过一场劫难。

  “王队长吃苦在前,勇于担当,对大家很关心,谁生个病,谁家有什么事,她都要去看望,帮助解决,红马甲凝聚力很强。”2006年,张海燕从大庆油田退休后定居扬州,加入红马甲义工队后,她觉得找到了归宿。81岁的俞秀芳从打腰鼓时就跟在王培华后面,现在每天带着“四件宝”到红马甲广场转转。

  “王培华身上有一股正气,跟她聊聊,心里舒坦。”70岁的曹文兰说,她特别善于动脑筋,红马甲宣传队演出的很多唱词,都是她编的,演出时舞的龙、挑的花篮,都是她带着大家用旧材料做的。

  “红马甲义工队”年龄最大的队员袁秀清已经87岁,至今舍不得“退休”,儿子儿媳让他歇歇,他不肯:“跟在王培华后面做事有意义。”

  为了带好“红马甲”这支队伍,王培华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忙忙碌碌,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8000小时以上,2016年她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楷模”,最近又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表彰为“江苏省最美志愿者”。

  通讯员许维喻经纬蔡金锁

  记者 仲冬兰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