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2月12日讯 层次分明的远山树景、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一番生动活泼的《清明上河图》场景,用刺绣呈现在一幅5米长的仿古色修布上。这幅作品,是45岁的李华菁花费近4年时间绣出来的。
下岗学习刺绣
近4年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
1999年,李华菁从单位下岗,“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就打算先把自己的爱好延续下去。”李华菁告诉记者,在单位她主要从事工艺制作,业余时间,拜师学了工笔画。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受邀去为绣娘们画底稿,“画过几次,我对刺绣也非常感兴趣。”李华菁说,从那时候起,她开始钻研刺绣技艺,并开始学习油画。
因为有绘画基础,并且有浓厚的兴趣,李华菁学起刺绣来得心应手。一开始,她绣的作品篇幅较小,色彩较为单一,图案也相对简单;渐渐地,她开始尝试把绘画和刺绣融合起来,用刺绣“复制”中国名画。
4年前,她打算给自己加大难度,完成刺绣《清明上河图》的制作。“当时估摸着,按自己的能力两三年应该就可以完成。”没想到,这5米多的长卷,她花了3年零8个月才完成。
保持原画风貌
用了近百种颜色的丝线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为了完美“还原”原作盛景,李华菁查阅了大量资料。“原作5米多长,我先要在绣布上画出底稿。”她介绍,墨分五色,在用宣纸绘画时,可以通过水和纸张的自然晕染来实现色彩间的过渡,但刺绣作品上的颜色过渡,就需要制作者通过丝线的不同颜色分布,以此达到保有原画造型和色彩过渡的效果。
人物、房屋,甚至水波……为了将最细微之处也还原出来,普通的绣线还要再进行劈丝,进行搭配。李华菁估算,她用了近百种颜色的丝线。
半路出家捏针
将乱针绣和水墨写意绣结合
“相比从小就学习刺绣的绣女,我是将近30岁才捏针的。”李华菁说,因此,自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一件纯手工的刺绣,从选稿、画稿、配线再到刺绣完工,她都会耐下心来,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
传统工艺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刺绣特色,才能不断传承。在《清明上河图》中,李华菁首次尝试将乱针绣和水墨写意绣结合起来。“这两种绣法都是扬绣的典型代表,乱针绣更适合表现油画的立体感,而水墨写意绣则能更加传神地展现水墨画的风韵。”
记者 邱凌 摄影 刘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