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之神”碑(图片经过后期处理)
中国江苏网9月12日讯 昨天,有读者向本报报料称,邗江区方巷镇方巷村一块田头发现一方石碑,上刻“后土之神”四字。方巷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称,他们已赴现场,并将于今天将石碑搬至该镇文化站保存。邗江文物部门表示,该石碑是当地民俗文化的见证物,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田头现石碑
上刻“后土之神”四字
昨天,邗江区方巷镇方巷村村民潘天发在田里劳作时,发现水渠边有一块石碑,他担心来往的车辆会轧坏石碑,向文物部门反映了此事,希望石碑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方巷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闻讯后来到现场。只见这块石碑已有点残破,长1.4米,宽0.6米,厚0.16米,竖起后近大半人高。
石碑是什么年代的呢?上面留有什么信息呢?工作人员凑近一看,发现青石质的碑面较为平整,字迹工整大方,碑身阴刻“后土之神”四字,除“神”字因年久风化而变得模糊不清外,其余三字清晰可辨。只可惜,除此四字,石碑上再无其他任何记载。
村民有印象
曾用作池塘水渠涵洞盖板
对于该石碑的年代、来历、用途,方巷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走访了当地上了年岁的村民,很多人都不知情。
不过,村民仇来发看到石碑后,勾起了儿时的回忆:“这块石碑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原先用作村头池塘附近一条水渠的涵洞盖板,后来组里兴修水利建起水泥涵闸,这块石碑就被移到现在的位置,方便村民农忙时机械下田作业。”仇老汉介绍,现在看到的石碑并不完整,剩余部分还有将近0.3米,20多年前,被一名村民凿下修建自家水码头。
仇老汉说,“村头池塘叫‘祠堂坝’,塘坎里有很多砖石瓦砾,这块石碑应该和家族祠堂有关。”随后,方巷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来到水码头探寻石碑的剩余部分,但由于深埋水下而寻求无果。
专家很重视
为土地神碑,反映民俗文化
这块石碑已引起方巷镇文化站的重视。
对于如何保护石碑,该镇文化站负责人表示,这块石碑对于研究当地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他们将于今天把石碑移至文化站妥善保管,防止石碑再次遭到损坏。
该负责人介绍,2014年,方巷镇先进村也曾出土一块刻有乾隆御旨的古墓碑。墓碑长1.73米,宽0.65米,厚0.2米,竖起来可有一人高,碑文中除部分小字因年久风化而变得模糊不清外,大多数碑文清晰可辨,碑身刻有“聖旨勅賜貞烈紀門許氏之墓”,碑文开头写着“大清乾隆癸未歲次四月二十二日蒙禮部命下”,落款处写有“甘泉縣紀門立”。此外,碑额刻有精美的仙鹤、祥云等图案,青石质的碑面一周亦有仙鹤等图案环绕,碑面平整完好,字迹工整大方。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认为,2014年发现的那块墓碑规格非常高,由乾隆皇帝亲下圣旨,表彰当时甘泉县的一名贞女,极具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而此次发现的“后土之神”石碑,在韦明铧看来,也很有意义,他说:“‘后土之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土地神。中国人历来敬畏土地,所以建了很多土地庙,扬州市区琼花观原来也叫做后土祠。因为历史的变迁,后土祠幸存的极少,因此,方巷镇的这块石碑的发现,自有其意义,希望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并加以利用。”
昨天,邗江文物部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方巷镇发现的这块“后土之神”石碑,是当地民俗文化的见证物,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后可以作为反映方巷镇乃至扬州北湖地区民俗文化的遗物加以展示。
通讯员 任在新 李智
记者 陶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