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平
赵颖平写给妻子的信
中国江苏网4月7日讯 清明节,北京的张小军先生特地来到扬州革命烈士陵园,他是来给舅舅赵颖平扫墓的,张小军的母亲就是从三祝庵走出的“鲁艺”模范教员潘奇。
最后的“与妻书”
两天后他就壮烈牺牲了
张小军向记者出示了一封信的复印件,这是1947年9月2日,赵颖平同志给妻子写的一封信。两天之后,他就壮烈牺牲了。
信中写道:“婴华同志:想你们已到聊城附近,胶东情况已非常紧张,一月来忙于奔走,实在是不亦乐乎了。我仍留最后一批走渤海,以便办理与胶东的各项手续,敌已占平度,新河线若陆海二路不通时,则我决定留胶东率领小股武装打游击了,估计走的成功仅占百分之六十……恐你无钱用,他可先给你五千元,以后我回来还,小孩子与老太如何,你的身体如何,念甚……颖平 九.二”。
张小军说,这封“与妻书”除了抱有必死的决心外,就是对亲人的牵挂以及细致周到的安排,信中却没有一点悲观的情绪,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镇定。
出生于古城三祝庵
以花生作干粮带病突围
赵颖平究竟是何人?他是如何牺牲的?记者通过多方查找资料,找到了赵颖平的相关事迹。赵颖平同志原名潘克定,又名潘琦,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他化名赵颖平,此名一直伴随其终身。
赵颖平1919年出生于扬州三祝庵文化里,幼年随父亲到山东青岛市,初中毕业后返回故乡,考入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后考进上海国立医学院。上学期间,他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崇敬鲁迅,接近革命组织,在校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赵颖平投笔从戎。1939年,由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介绍,赵颖平到江苏省江北特委工作,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随五支队暴动起义,回到新四军挺进纵队,并配合新四军主力粉碎了敌人进攻。后来调至挺进纵队政治部、苏中三地委工作。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双十协定”,向我两淮大举进攻。组织上指派他负责撤退军工物资及军工厂设备,撤运途中,我军以牛车作为运载工具,敌军则以摩托化交通工具进行追击。当时,赵颖平同志随着物资夜以继日奔波,口袋里只装着花生作为食粮。在途中,赵颖平同志因饥寒和劳累而吐血,但他顽强地带病突围,摆脱敌人的追击,平安地回到了华东军工部驻地。
保护军工物资撤退
遭遇敌机袭击壮烈牺牲
1946年底,我军建立华东野战军特种纵队,赵颖平调到“特纵”工作,这是我军火力最强、装备最先进的部队,配备缴获的美式重火器。
“敌人虽然很疯狂,但革命不久就会取得全面胜利。到那时,国家建设工作更需要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干部。胜利后,我一定还要回学校去读完我没有读完的大学课程。但是如果为了取得胜利,需要我付出生命,那也是值得的,愿将头颅换明朝!”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赵颖平激情满怀地说。
1947年秋,敌人海陆空包围了胶东地区。我军有计划地撤出胶东,有一船物资在敌人的汽艇和飞机的包围下撤不出去,组织上把这项任务交给了赵颖平。
1947年9月4日,敌机在空中盘旋,渤海湾敌人的汽艇穿梭横扫。在这紧急关头,赵颖平同志果断地下令开船突围。9月4日下午3时,我运载军工物资的船舶在海庙后至虎头崖之间的渤海湾海面上,遭到敌机袭击。赵颖平同志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母亲潘奇是音乐才女
获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除了祭扫舅舅,我还要去三祝庵,看看母亲和舅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张小军告诉记者,母亲潘奇出生于书香世家,外祖父潘栋臣是一位诗人,清末民初扬州著名诗社冶春后社的成员,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五师范,曾担任江都县立第九小学的校长。
“母亲是中国杰出的音乐编辑家、音乐翻译家。”张小军说,母亲原名克芬,笔名克纹、尹子。早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42年5月,父亲和母亲一同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的重要讲话。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时,母亲潘奇是当时“鲁艺”的音乐系教师及音乐工作团成员,父亲水华当时是“鲁艺”实验剧团团务委员会委员及戏剧系教师,后成为新中国的著名电影导演。
张小军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至四届理事、副秘书长、国家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人民音乐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儿童音乐》主编,出版了诸多音乐方面的著作。1985年母亲离休后,仍然笔耕不辍,九十岁高龄时还翻译出版了《普契尼书信选集》。2002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项“金钟奖”授予她“终身荣誉勋章”。
通讯员 沙勇军 记者 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