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瑞峰(左)与吉正印(右)
民国时期编修的《吉氏族谱》
中国江苏网4月7日讯 “吉”,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90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吉姓人口约为六十万,占中国大陆地区汉族人口总数的0.037%,排名202位。
江都区浦头镇吉孔村有着近六千吉姓人口,世称维扬江都吉氏。昨天上午,维扬江都吉氏族人吉正印、吉瑞峰通过民国年间编修的南燕堂《吉氏族谱》,讲述维扬江都吉氏自明代洪武年间迁徙来扬后的繁衍生息历程。
1
以祖先名字为姓
始祖为周宣王贤臣尹吉甫
吉正印告诉记者,据南燕堂《吉氏族谱》记载,吉姓源于西周时期周宣王属下贤臣尹吉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族谱中记载,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属下有个贤臣叫尹吉甫,古蜀国江阳人(今四川泸州龙马潭区石洞镇),封地为房邑(今湖北房县),逝世后葬于青峰山。尹吉甫的后人为了纪念祖先,便以祖先的名字为姓,称吉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吉氏,史称吉氏正宗,后辈的吉氏族人,也大多尊奉尹吉甫为得姓始祖。”吉正印说,这一点在《元和姓纂》中也有记载。
吉正印说,查阅史料后发现,尹吉甫虽然是贤臣,但是也并非完美无瑕。“曹植曾在《贪恶鸟论》中抨击尹吉甫:‘昔尹吉甫信用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传世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便是伯封表达对父亲尹吉甫的哀怨之情。”
2
明代从苏州迁至江都
吉姓人口最多的聚居地
“据《吉氏族谱》记载,明代洪武年间,我们这一支脉的祖先从苏州阊门迁至镇江东部,后来没过多久,因为贼寇频临,于是祖先又一次迁徙,最终定居到了现在的江都浦头镇,在此男耕女织、繁衍生息,距今已有近700年了。”吉瑞峰介绍说,始迁祖熙公当初从阊门迁出,但是吉氏一门的宗祠还在原籍,所以每年的重大节日,他们的祖先都会跋山涉水,渡过长江回祖籍地拜祭。一直到崇祯年间,五世祖慎徳公得到祖籍地宗门的允许,才在江都当地兴庄园、立庙宇、建宗祠。
“历经数百年岁月、数代人的辛勤劳作,我们维扬江都吉氏一族也成为当地的望族,现在的吉孔村与旁边的巷口村合起来,就是以前的吉家庄,以吉姓人口居多。据我所知,这里也是目前大陆地区吉姓人口最多的聚居地。目前共有一个总脉分下来的八个支脉,近六千人的吉姓居民。”吉瑞峰接着说。
3
不少子弟外出打拼
演员孟广美为吉氏媳妇
吉正印称,维扬江都吉氏数百年来一直都是当地的望族,民国时期家道衰落,吉氏后人纷纷离乡外出打拼。当年,吉氏十七世的众多子弟,选择前往北京打拼。其中,吉荣禄外出后杳无音讯,一直到十七年后,吉荣禄带着家人回乡探亲,才知道他一直在北京打拼,他的夫人刘良英淑德贤惠,曾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他们的儿子吉增健如今也是事业有成。
“与吉增健同辈的吉增和,曾当过北京人大代表,他的夫人就是台湾著名演员孟广美。吉增和的父亲吉荣武,早年曾在北京椿树整流器厂任生产科长,虽然长期在外工作,但他对家乡的亲人非常好,乡亲去北京找他,他都会热情接待。吉增和的母亲栾美卿,当年也曾在江都从事扫盲、妇联工作,后来随丈夫去了北京。2008年前后,吉增和及其母亲栾美卿一行回乡探亲,他们还为扬州的希望小学捐款100万元。”
4
吉氏族训重徳和仁
道光皇帝钦赐建节孝坊
吉正印说,维扬江都吉氏一族乃是耕读世家。祖先不仅要求族内子弟必须读书,同时还在庄上推行教育,兴建多所私塾,外姓子弟也可前来读书。民国时期,祖辈在庄上开办了国民小学,这也是镇上的第一所小学。解放后,吉家庄有正规小学两所,继而扩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育事业很发达。
“我们的族训里面,重徳和仁。清道光二十四年,江都吉氏一门,有张、史二氏婆媳相继孀居,妇德高尚,为乡里乡亲所尊重,此事传到道光皇帝耳中,皇帝钦赐建节孝坊,这个牌坊原先就在我们庄子的中心位置,后来因为历史原因拆除了。”吉正印接着说,提到“仁”,祖先为了方便乡亲,用数年的时间将庄上刷马池扩建成南北往来的船港——大池汪。“这个船港北航达海、南接长江、东通海陵、西连维扬,建成之后商贾云集。正是因为我们祖先的这一壮举,我们此地的乡亲的生活才越来越好。”
吉正印和吉瑞峰告诉记者,他们正在重修家谱。家谱最近一次编修是在民国时期,此后吉氏一族的族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做着新的贡献。“此次重修家谱,主要是为了秉承祖志,重振家声。同时告诉后人,如今家业丰隆,全都是一代一代留下来的,他们应该继续努力奋斗。” 记者 宫鋆煜 文/图
线索征集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或家乘,被誉为“穿越时空的家族聚会”,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名字能否被记入家谱,在极为重视血脉传承的中国人眼中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大事。
本报开辟《家谱故事》专栏,讲述姓氏的来龙去脉及传承至今的家风。现面向市民征集家谱,如果你家中藏有完整的家谱,请致电96496、13665258422,或关注扬州晚报官方微信,也可发邮件至12354177@qq.com向本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