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领跑全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江苏网9月15日讯 9月9日,在2017生态文明建设(张家港)高层研讨会上,张家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会上,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为张家港“绿色引领示范试点基地”授牌,还授予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张家港绿色发展领跑企业”称号。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祝光耀指出,张家港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全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从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首批“国家生态市”;从全国首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到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张家港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绿色是城市的颜值、发展的底色。”张家港市委书记朱立凡表示,张家港坚定不移把绿色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
制度成为构筑“生态底色”的坚实基础。今年5月,张家港制定出台《张家港市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对镇(区)党政主要领导任期内对土地资源保护、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效益、环境风险防范、群众评价等七个方面的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审计评价。
实际上,早在2014年,张家港就出台了《张家港市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办法(试行)》和《张家港市镇(区)党政主要领导生态环境责任审计等次综合评定细则》,促进了全市各镇(区)开展生态环境责任审计。张家港还专门制订了《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将新兴产业、腾笼换凤、节能降耗等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年度区镇千分制、部门百分制考核体系,持续加大考核权重、定期督查通报结果。
走进大型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旗下沙钢新材料公司,工作人员正仔细检查运输皮带上的水渣。这些从高炉运过来的水渣,通过进一步加工处理就可以变成矿渣微粉,不仅用于沪通铁路工程等国内重点工程建设,还出口至阿联酋等海外国家。
这是沙钢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场景。“面对高消耗,我们怎么来降低能耗?答案是抓好循环利用!”沙钢集团董事局常务执行董事、总裁龚盛介绍,沙钢集团2012年以来持续实施总投资200亿元的综合技改项目,目前除尘、脱硫、水循环处理、固废综合利用等治理工艺和装备水平都在国内同行业领先,企业每年能够实现20%以上循环经济贡献额。
“掘金”循环经济,不止是沙钢。从张家港保税区半数以上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形成精细化工、棕榈油、有机硅等多条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到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一个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空间架构在张家港已经初步形成。
暨阳湖湿地公园内,湿地自西向东分为7级,逐级进行水净化、增氧、吸附、沉淀,实现湖水的循环和净化;一干河生态休闲观光带,水面波光潋滟,沿岸绿色连绵,不少人文古迹点缀在树林花丛之间……近年来,张家港每年投入10亿多元用于生态保护修复,同时,加快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近5年新增各类林地、绿地8.4万亩,群众对园林绿化的满意率列全省县市第一。
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双山岛旅游度假区确定为“不开发区”,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完成106条农村黑臭河道集中治理和126条重污染河道综合整治,成为全省第一批消除城区黑臭河道的县市。不断提高新建项目环境准入门槛,这几年先后否决或劝阻各类工业污染项目600多个……从接续修编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5)》,到制订出台“绿色发展引领区”实施方案,再到全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等各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
张家港市长黄戟说,张家港将以试点建设“绿色发展引领区”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富有生态文明内涵的绿色发展之路,在绿色行政、产业转型、城乡一体、节能减排、生态文化等领域先行先试、创新突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本报通讯员 戴 艳 本报记者 李仲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