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城门城墙是苏州的素雅外衣”“读苏”活动走进沧浪街道
2019-12-13 10:43:00  来源:苏州日报  
1
听新闻

  

  一围时断时续的城墙,12座或存或废的城门。2500多年的风风雨雨,镌下苏州古城难以磨灭的历史脚印。昨天下午,“读苏”大型阅读系列活动走进姑苏区沧浪街道,文史专家施晓平以“苏州城门和城墙”为主题,讲述了苏州城门城墙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认为,城门城墙是苏州古城的素雅外衣,保护苏州古城,理应从保护这层“外衣”入手。在场读者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收获良多。本次讲座由姑苏区沧浪街道支持。

  苏州地区至少出现过40多座城

  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存遗产、考古挖掘,进入文明社会后,苏州地区至少出现过40多座城,如伍子胥城、太公城、章祈城、苦酒城、酒醋城、鱼城、鸭城等。这些城有的是国都,有的是居住性的、军事性的,有的是工业性的、养殖性的。在苏州地区众多城池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苏州城。一般认为,苏州城是春秋末期的吴国都城。不过施晓平认为,吴国拥有五六百年历史,其都城位置曾经历过多次迁徙。

  “1954年,镇江丹徒大港的烟墩山古墓中出土了青铜器宜侯夨(zè)簋(guǐ)。”施晓平说,宜侯夨簋铭文共126字,残存115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于宜地为宜侯。专家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夨”就是吴国的始封之君周章(泰伯弟弟仲雍的曾孙),而吴方言“周章”二字读快了与“夨”非常接近。当时周章的都城应该在丹徒一带。

  “这个‘宜’字,后来演变为‘吴’。西山人至今把‘鱼’读成‘宜’,吴方言中‘鱼’和‘吴’读音又是相同的。”施晓平认为,泰伯、仲雍当时并未到现在的吴地,而是第四代后人才来到江南。一些专家提出,泰伯、仲雍到的是今陕西陇县、宝鸡一带,那里叫“西吴”;也有人认为他们到的是山西平陆以东一带,那里叫“北吴”。还有部分专家认为,吴国早期都城在镇江(丹徒)一带,后来由于西面的楚国越来越强大,向东进逼,吴国无奈东迁,进入了越国人的领地,最终引发了吴越之战。

  而城墙是农业社会保障居住者安全、统治者进行政治控制和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在漫长岁月里,苏州城墙的模样几经变化。“最早春秋时期的城是土城,城墙用泥土夯筑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隋唐时期火药的发明,土城墙开始难以抵御敌人的进攻。”施晓平说,五代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吴越王钱镠第六子钱元璙重修苏州城墙,改夯土为砖砌,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这是苏州已知最早的砖城。

  苏城12城门留下多个历史之谜

  苏州城最早由伍子胥主持建立。当年,伍子胥率领人员,不辞辛劳,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成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虽经2500多年漫长历史的演变,但时至今日,姑苏城池仍保持了伍子胥主张的“必立城廓”的风貌。经过千年的历史更替和城市建设发展,目前姑苏城内依然保持着诸多古城墙、城门的遗址,其中盘门城墙与胥门城墙保留较为完整,规模较大。

  “苏城历史上共出现过12座城门,即《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的8座——阊、胥、巫(“平”)、盘、蛇、匠(“相”)、娄、齐,后来又有了葑门、赤门。民国时期,苏城又开了新阊门、金门。每座城门都留下了一系列历史之谜。”施晓平说。

  “阊门是苏州城门之首,亦是苏州的代名词。”施晓平认为,阊门很可能是阊阖门的简称。据《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所谓“阊阖风”,就是西风。“阊门正好在西边,开了阊门,西风就吹了进来。而苏州的西面当时是楚国,军队从阊门出发攻打楚国,大胜而归,凯旋时也从阊门进城,所以这座城门又名破楚门。”

  在保存至今的苏州城门中,盘门是最古老的两座之一。为何叫盘门?施晓平告诉大家,其实盘门最早叫“蟠门”,因门上悬挂蟠龙而得名。据《吴地记》记载:盘门,古作蟠门,尝刻木作蟠龙,以此镇越。吴国还特意在南大门上挂出木刻的长蛇,以示越国臣服于吴国,这座城门,就叫做蛇门。而最为神秘的,当数赤门,史料记载非常少。据施晓平考证,应在觅渡桥北,在唐朝之前就已荡然无存,可能因赤阑将军坟、赤阑相王庙而得名。

  “兜兜六城门”是哪6个城门?

  苏州有句老话,叫“兜兜六城门”。那这“六城门”指的是哪6个城门?讲座现场,不少“老苏州”和施晓平进行了互动交流。施晓平说,从元末重建苏州城门城墙到民国初年,苏州的城门一直都是6个,所以有“兜兜六城门”的说法。这6个城门分别是阊门、胥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

  来自沧浪街道的王茜表示,自2001年起,当时的沧浪区政府利用古胥门城楼遗址、百花洲公园以及周边区域,连续举办元宵灯会,通过“走三桥”、猜灯谜等形式,将这一传统习俗与古城墙相结合,散发出独特韵味,受到了市民的喜爱。施晓平表示,城门承载的文化不应只是停留在古籍中,更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百姓生活接轨。

  “连续举办了18届的古胥门元宵灯会将原本厚重的城墙文化变得更加接地气,一年一度的‘深度接触’让市民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兴趣去了解城墙文化。”施晓平说,胥门中的“胥”在苏州话中本读“苏”,接下来的胥门灯会应该更深入苏州文化,在苏州城墙历史中寻求灵感,做到真正将城墙文化融入百姓生活。□苏报融媒记者姜锋严松实习生赵箴

标签:苏州城门;苏州;城门城墙
责编:胡悦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