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苏州 > 关注苏州 > 正文

应对大雪冰冻天 苏州好婆端出三件宝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8-01-25 14:22:00

  本报记者王嘉言本报通讯员薛斐俞正阳

  中国江苏网讯 根据天气预报,最近苏城将迎来一轮降雪天气,广大市民早早做好了应对低温天气的准备。家住葑门片区(双塔街道)联青社区肖金村的陈仙妹好婆也端出了老苏州应对雪天的三件“法宝”,应对即将到来的降雪低温天气。

  “前两天,我用灯草织了一件蓑衣,穿着出门可以防雨雪。我还把老一辈传下来的脚炉、汤婆子、铜水壶也找了出来,在没有空调电热毯的日子里,这些可是必不可少的御寒法宝。我还做了一双手工棉鞋,穿在脚上既舒服又暖和。”今年78岁的陈好婆说。

  灯草蓑衣

  蓑笠御雪诗意浓

  “我们联青一带过去是大片水田,田里出产一种名叫灯草的作物,现在联青社区还有一座灯草桥。席草打上来后,用特制的刀剖开,抽出的草芯可以做油灯的灯芯,剩下来的外皮就是制作蓑衣的原料。”陈仙妹好婆说,苏州郊区传统的蓑衣很讲究,分上、下身两部分,上身像披风,下身像围裙,靠两条背带固定在肩上,腰间再用草绳扎牢。穿上蓑衣再戴上一顶斗笠,雨雪天出门不仅不会淋湿,还特别透气。古诗里写到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的就是渔翁身披蓑衣在大雪天垂钓的场景。

  “苏州传统的蓑衣有两种,一种是用棕做成的,一种是用灯草做成的,而灯草蓑衣是过去我们联青一带的特产,一件灯草蓑衣最多只有三斤,比棕做的蓑衣轻便多了。”陈好婆说,自己做蓑衣的手艺是从小跟着父母学的,过去在农闲时节,陈好婆的父母就在家里打蓑衣,打好的蓑衣拿到村上的供销社,一件可以换三毛到五毛钱。“打蓑衣没啥秘诀,也不需要借助复杂的工具,只靠着一双手,将灯草搓成绳子慢慢编起来。像这样的蓑衣年轻时我一天能打三件,现在眼神和身手都不如以前,一整天时间才打了一件。”陈好婆摊开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告诉记者,如今联青已经找不到灯草了,现在她做蓑衣用的原料是从更远的郊区觅来的。

  铜制脚炉

  百年前的冬日回忆

  过去,陈好婆家里有“八铜八锡”16件金属做成的生活日用品,经过数十年时光变迁,现在陈好婆只找出了一只铜脚炉,一只汤婆子,一只铜水壶。“这三件铜器算是父母在我18岁出嫁时给我的嫁妆,距今已有百年左右历史,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寒冬。”陈好婆说,脚炉是用来暖脚的,也可以用来煨山芋之类的食品。以前每到冬天,陈好婆就会将灶膛里滚热的稻草灰铲进脚炉里,再放入一些米糠,稻草灰中的余火会慢慢散发热量,可以把脚搁在上面取暖。一家人围坐在脚炉旁,一边取暖一边聊天,颇有些雪夜围炉的温馨意境。如果在脚炉里放进山芋,也会被炉里的余火煨熟,吃起来又暖又甜。

  “汤婆子是过去的暖宝宝,在其中灌上热水放进被窝里冬天特别暖和。铜壶在冬季可以灌上热姜茶,外面再套上一个棉制保温套,这样可以保持更长时间温暖。”陈好婆说,如今现代化的保暖设备早就取代了这些传统的御寒法宝。最近听说苏州要下大雪,她迫不及待将这些宝贝找了出来,想让小辈们了解自己小时候的冬季生活。

  手工棉鞋

  寒冬腊月属它最贴身

  “下雪天,棉鞋和脚炉是绝配。”陈好婆告诉记者,过去自己身上从头到脚穿戴的都是自己一针一线做出来的。最近,她又操起针线活,为自己和老伴陈富泉师傅分别做了一双手工棉鞋。陈好婆告诉记者,做一双手工棉鞋,八成功夫都在鞋底上。过去的鞋底也叫“千层底”,是用层层叠叠的碎布纳出来的。陈好婆回忆说,以前的妇女都身怀一手针线绝活,自己从小看到母亲拣出家里的旧衣碎布,加上硬纸板和麻布,打好稀稀的糨子,将碎布、纸板糊在一块,做成“骨子”。有的糊在墙上,有的糊到门上,哪里能晒到太阳就糊到哪里,等晒干后就能剪出一层鞋底来。到如今,母亲做棉鞋的场景陈阿姨还记忆犹新,只不过如今生活好了,想穿棉鞋去市场上买很方便,如今再次操起针线做棉鞋,其实做的是儿时的回忆。“我自己做的棉鞋,家里还有好几双,趁着下雪前拿出来晒晒。等到下雪时穿上棉鞋,在脚炉上取暖,好像又回到了从前。”陈好婆和老伴相视一笑说。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低温天,陈好婆还给院子里的那口古井装了一台新的压水泵,方便在寒冬里打井水洗菜、洗衣服。“井水冬暖夏凉,数九寒天打上来的井水依旧不会冻手。如果是自来水,手放在水里一秒钟我都受不了。”说起家里这口古井,陈好婆一脸自豪。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