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缂丝传人 “复活”故宫馆藏文物
本报讯 缂丝,又称“刻丝”,中国丝绸工艺的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以“通经断纬”的高超技法,使花纹图案呈现“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相城缂丝技艺传人王建江,继去年复制完成“甄嬛”旧居寿康宫的正殿的缂丝屏风后,又被故宫博物院邀请下个月北上签约,将再次为故宫复制另一件馆藏清朝七屏条龙纹文物。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也被列为了“相城十绝”之一。王建江的家族与故宫有着极大的渊源,他的高曾祖父王金亭就是当年为皇家织造龙袍褂子的匠人。如今,作为苏州王氏缂丝世家第六代传人的王建江,不仅远赴故宫修龙袍,更成为首都博物馆长期的文物修复技师。自2013年起,王建江开始参加首都博物馆“平安故宫”工程,每隔不久便要去故宫与毁损的文物们呆上一两个月。从运用4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龙袍织造工艺,成功复制明朝孔雀羽翎龙袍和清朝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王建江的名字已经在缂丝业界举足轻重。 “修复、复制文物的难度要比完成一件现代的缂丝作品高很多,要与旧物做得一模一样,前期要做大量的研究比对工作,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王建江深有感触地说道。
缂丝攒竹嵌玉石插屏是王建江去年复制完成的故宫文物。这道屏风可是大有来头,位于“甄嬛”旧居寿康宫的正殿的宝座之后,以蓝色、金色为主色调,搭配典雅的紫檀与珍贵的玉石,意境淡远又凸显皇家贵气。据王建江介绍,屏风中间主屏高120厘米,宽63厘米;两边侧屏高100厘米,宽36厘米。文物源于清朝,所用的丝线也是当时的材料,与现在的丝线在呈色上有很大区别。王建江前期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原物的颜色配比、纬密度等,力求与原物达到1:1的效果,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完成文物的复制工作。
走进位于相城区御窑社区服务中心的王氏缂丝世家工作室里,环境很是安静,只听到“沙沙”的机杼声。从远处看,王建江虽然端坐在那,看似一动不动;走近了才发现他可十分忙碌,手在拨,脚在踩,眼睛还在全神贯注地盯着织机。
“缂丝技艺易学难精,工匠常常好几个小时坐在纺机前不能离开。因为太辛苦,很多年轻人都静不下心来学习。”满眼望去,工作室里坐着的都是年纪较大的员工。为了弘扬和传承缂丝技艺,王建江的工作室一直免费提供缂丝教学,只要是对缂丝工艺有兴趣,都可以前去体验、去学习。
在传承传统织造技艺的同时,王建江也在探索着缂丝的创新出路。通过香囊、钱包、工扇等现代缂丝产品的制作,让当年只有皇室贵胄才能享受的手作之美,深入到现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让更多人了解缂丝、喜爱缂丝。 (张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