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我的滑稽界师兄张克勤
2019-06-10 18: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项正伯) 张克勤是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还是滑稽界第一个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他演出了二十多部滑稽戏和小品,主演的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和省、市大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张克勤原来是评话演员出身,曾经跟金声伯先生学过评话。他是我的师兄,我们俩相识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

  

  当时我才23岁,还是苏州评弹学校一个在校学生,正在跟师学艺和实习演出阶段。张克勤35岁,比我大一轮,年纪相差12岁。记得那时候,我在上海郊区一家书场演出,得知他所在的常州市滑稽剧团正在上海演出滑稽戏《多情的小和尚》。当时,张克勤已经走红上海滩,他们团在上海演出,一演就是一个月之久,而且场场客满,一票难求。

  一天晚上,我特地赶到市区去观看他的演出。演出之前,由一位朋友带我到后台,向张克勤作了介绍,我俩见面打了招呼。他听说我是金声伯先生的学生,也特别亲热,非常客气。这是我们师兄弟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虽然时间很短,但是相互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那晚演出非常精彩!尤其是张克勤塑造的人物角色“小和尚”十分滑稽可爱,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很羡慕他,也很钦佩他、崇拜他!当时我心里想,将来也要像他一样,努力成为一个观众喜爱的好演员、名演员。

  1996年,张克勤调到苏州市滑稽剧团,我已调在苏州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工作。我们见面的机会比以前多了。但是因为他刚刚到苏州,要忙于创作排练和演出,我们平时联系并不多,只是偶尔相约一起碰碰头叙叙旧。

  我和张克勤的第一次合作,是在2005年的夏天,当时我在苏州市艺术学校担任副校长。苏州广电总台组织举办“江浙沪戏曲电视晚会”,《苏州电视书场》节目编导殷德泉先生联系邀请我参加演出,并希望我和张克勤两个人合作表演评话双档节目。我听了以后,真的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能够有机会和两省一市众多著名演员、戏曲名家同台演出,并且能与师兄张克勤合作表演。

  对我来讲,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担心的是,我因为工作关系离开苏州市评弹团演出一线已经有十多年时间。张克勤虽然坚持活跃在滑稽舞台上,但是离开评话书台也有二十多年了。戏曲界有句行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还有一句话叫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两个人都很长时间不在书场表演评话,如何才能使这次演出取得成功,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此,我心里真的没有底。

  师兄弟两人碰头商量以后,决定请教先生。金声伯老师听说以后也非常高兴,给予我们支持鼓励,并且一口答应和我们一起商量策划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在老先生的帮助指导下,我们开始了评话小品《尊师重道》的排练,说的是《水浒》中武松拜师学艺的故事。

  

  那段时间,我俩一边排练、一边琢磨,一起讨论、一起交流,经过前后二十多次反复切磋,越趋成熟完善。当年9月底,参加此次晚会的演出和录像。节目借鉴了独脚戏、相声和小品的手法,使观赏性有了新的突破。开头三言两语便切入故事正题,短短12分钟的节目巧妙地制造了多个高潮,给评弹观众和业内行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尊师重道》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观众好评如潮,对该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给予了高度称赞,我们师徒三人都特别的高兴。

  我俩的第二次合作是在2008年初,参加“评弹盛宴迎新春”电视广播评弹春晚,演出评话小品《二夫夺美》,讲的是《包公》审案的情节。时年78岁高龄的金声伯先生不辞辛劳,亲自为我俩排练加工并且同台演出。《二夫夺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评弹界和广大观众传为佳话。

  第三次合作就在2017年初,应现在的《苏州电视书场》编导姚萌老师邀请,我再次参加了“2017 春晓‘难忘今小’春节评弹特别节目”演出,参加这台晚会的都是名字当中有“小”的评弹演员,我原来的名字叫项小洪,项正伯是先生金声伯帮我起的艺名。我继续搭档师兄张克勤,表演的是长篇评话《七侠五义》选回“夜走卞家潼”。节目成功之处在于“创新”:把原来单档的表演形式改成了双档。按照传统,演员穿了长衫坐着说,而我和张克勤却穿着青年装站在舞台中央表演。演出形式的改变,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两个人的舞台呈现因而更加丰富,和观众的互动也更加灵活。有别于过去的表演节奏,我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节目内容,一开场便引人入胜。此外,还设置了不少“包袱”,使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发展跌宕起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节目播出以及重播之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很多观众看了以后觉得不过瘾,又赶到评弹博物馆“元宵联欢会”现场,再次观看我们的演出。

  三次合作演出,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在增强信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评话艺术既要坚持传统,更要跟上时代,要符合当下的审美,才能争取更多的听众。通过合作演出,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体会,以融合评话、独脚戏、相声、小品的艺术形式,思考并实践着如何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评话的表演方式。

  认识和相处这些年来,也是我对师兄张克勤不断了解和熟悉的过程。两人一起合作排练演出,使我对他的德艺双馨也是深有体会。

  张克勤具有艺术表演和艺术创造的天赋,说他是这方面的天才也不为过。他形象好、条件好,五官端正,看上去就滑稽可爱、讨人欢喜。他个子不高,五短身材,是说评话的标准身材。他既会说书、又会唱戏,可以说是天生的说书胚子、唱戏料作。我觉得,他就是为评话而生、为滑稽而生!他聪明好学,学习能力强,接受东西快,一听就懂、一看就知、一学就会。他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掌握的东西也比别人多。他能说会道,能唱会演,说、唱、演俱佳,说的不过头,演的有分寸。说书也好,滑稽也罢,他嘴里清爽,口齿清楚。除了评弹,沪剧、锡剧、越剧、京剧等他都能唱;苏州话、上海话、浦东话、无锡话、常州话、苏北话、杭州话、宁波话等方言乡谈他都会说。他善于把握尺度拿捏分寸,舞台表演恰如其分,艺术效果恰到好处,总是令人会心捧腹并且深感其妙!

  他热爱表演艺术,有着很强的事业心,长年活跃在舞台一线坚持演出,执着追求,无怨无悔。正如他的艺名“老开心”一样,他心态乐观开朗,生活简单自律,保持良好状态,浑身充满干劲。他对人热情客气,而且真诚投入。凡是有关评话、有关滑稽、有关创作和演出的事情,他就兴趣十足,就觉得高兴,就乐意去做,并且能够非常认真细致地做好。

  我俩有缘成为师兄弟,人生道路和艺术之路从此紧密联结在一起。让我心存感激的是:师兄的艺术造诣和敬业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感荣幸并且也将一直为之珍惜。

  (作者系苏州市文联活动部主任科员、兼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艺术监督)

标签:
责编:华诚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