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赛:
两年一届改为一年一届
两所高校开辟武术专业
第七届大学生武术精英赛吸引了南通近10所高校的300多名学生。赛场上,你方“武”罢我登场,太极、南拳、形意、八卦……6大项30多个单项的比赛项目,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南通大学生武术园地取得的丰硕成果。看到运动员们生龙活虎的架势,市武术协会主席马树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近几年,通过举行市大学生武术邀请赛等手段,武术已在南通不少高校深深扎根。”
马树明介绍说,市大学生武术邀请赛创办于2009年,起初两年举行一届。“当时,我和陈平、丁乙等南通武协、南通武术研究院负责人一致认为,要让中华武术这门国粹得以传承,在大学传播是最有效的。大学生是一个流动群体,教会一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会达到更好的推广效应。另外,像八卦掌这类内外兼修的项目,习武者必须到20岁左右才能较好领会。经过10年努力,达到我们的初衷。”
这几年,市武术协会多措并举,在举办比赛的同时,派出骨干走进校园办学习班。“2014年,我市成立了市大学生武术联盟,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认识武术、喜爱武术。”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孙前进说。如今,不少高校的武术运动已达到较高水平,像南通航院的南拳、长拳运动普及度较高,该校领导十分支持校园武术的开展,每年举办一届校武术运动会,吸引了数十名学生参加。
辛苦耕耘换来丰硕成果。马树明说,近两年,南通大学、南通师范等高校开辟了武术专业,大学生武术人口明显上升。“参赛人数逐届增多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初四届比赛参赛人数均在百名左右,前两届分别达到近200、近300人,本届参赛人数突破300人大关。”
中小学生:
武术走进校园广受欢迎
顶层设计有利武术传承
赛场上,大学生拳术器械练得欢,中小学生武术爱好者也不甘落后,苏通武术精英交流赛,来自南通各地协会、武馆、俱乐部以及学校的“孩儿兵”先后登台,长拳、少林拳、小洪拳……小家伙们的一招一式,把中华国粹演绎得活灵活现,富有特点的表演不时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马树明告诉记者,前些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将武术列为小学和初中体育课的必学内容;今年7月,体育总局、外交部、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委办局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一系列顶层设计,对武术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些举措,可以让学生在身体姿态控制、动作技能发展、增强体能素质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道德精神的修炼、武术文化的习得,对传承中华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吴栋林说。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市武术协会、市武术研究院积极向大学生推广武术运动的同时,也注重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与苏州市武术协会联合举办的苏通武术精英邀请赛,每年吸引100多名少年儿童参加。每逢暑假,市武协委派一些武术水平较高的大学生走进学校社区,为中小学生开展武术夏令营活动。
“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来说,武术是一项很好的健身手段。”马树明举例说,当举重运动员提拉杠铃的一刹那,他会屏住呼吸,不少运动项目也是这样,这些都是应激运动。武术则不然,练武者发力挥拳时,会大喊一声,而不像大多数运动项目是憋气。“通过这一点,就能看出武术的博大精深,她是缓慢运动。简而言之,武术是一项很好的健身项目,不像应激运动容易损坏身体。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朋友走上习武之路,让中华武术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苏通交流:
打造平台向好邻居学习
武术已走进南通百姓家
“创办于2000年的苏通武术精英交流赛,是南通市武术协会的一项品牌赛事,今年恰好举办了第十届。前后20年,南通武术界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平台,我们在向苏州武术界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中华武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苏通武术精英交流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武术是中国国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等30多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年前的南通,武术和绝大多数南通市民距离较远。为了发展壮大南通武术,让更多市民了解、认识、练习武术,将其作为强身健身的手段之一,我们推出了苏通武术精英交流赛,每两年由苏州、南通两地轮流举办一届。”马树明告诉记者,当初之所以和苏州同行联合搞这项活动,是因为苏州武术底蕴深厚,涌现出多位江苏武术名人,省武术队历届教练都有苏州人,苏州的太极拳、少林拳等拳种闻名省内外。加上南通和苏州两地武术界长期建立的良好关系,促成了这项赛事的诞生。“如今,20年过去了,这项赛事已经成为省内一项著名的武术活动品牌。”
这20年,南通武术整体规模和水平犹如“雨后的春笋——节节高”。目前,全市武术人口达到10多万人,和10年前相比翻了一番多。不少苏州同行说,南通武术有些方面已走到他们前面。如今,南通城乡武术辅导站、武馆、武术俱乐部星罗棋布,武术运动走进了越来越多的校园,毫不夸张地说,武术之花已开遍江海大地,武术这门国粹,成为男女老少共同的健身手段。 本报记者王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