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云锦、绒花、金箔 南京非遗有了“数字博物馆”
2019-11-28 09:15:00  来源:南报网  
1
听新闻

  

  微距拍摄的云锦作品细节。“ZHI艺”平台供图

  11月27日,“南京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项目成果汇报暨专家研讨会在南京大学逸夫馆召开。南大艺术学院研究团队经过对云锦、绒花、金箔三项工艺的深度文化梳理与数字化采集,正式启动非遗虚拟展示平台“ZHI艺”,以视觉化、审美化和数字化呈现方式,对南京非遗的传统工艺进行当代解读与传播。

  采集工艺数据,打造线上非遗博物馆

  2016年,南京市政府新闻办发起“手艺创承非遗复兴”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南大艺术学院研究团队跟随国际设计师探访云锦、金箔、绒花等非遗技艺,采集了大量工艺素材。此后,项目组与公益组织“稀捍行动”深度合作,对3项非遗技艺进行深度梳理,不断扩充资料数据库,最终收集到高清图片1758张,口述史录音461分钟、视频691条。

  南大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静介绍,“ZHI艺”旨在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遗产价值的南京传统手工艺进行数字转化及虚拟展示,目前设有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两个平台,分为“知艺”“制艺”“智艺”三大板块,从认知、制作和智识三个层面,展示南京传统手工艺之美。

  在电脑或手机微信上打开“ZHI艺”平台,如同走进了一座非遗数字博物馆。云锦、金箔、绒花三项非遗的历史沿革、工艺流程、色彩纹样乃至技艺口诀,都以“图文+视频”的形式生动呈现在眼前。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项目组采用高倍数显微镜和微距拍摄,捕捉到细致入微的匠心工艺,带领人们发现打动人心的细节之美。

  在《记忆之场》栏目中,团队成员还采访了南京绒花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南京云锦市级非遗传承人刘钧正,以口述史的形式讲述两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

  建立“云锦色卡”,玩配色游戏可定制文创

  一套对接国际标准的云锦色卡,是项目成果中的一大亮点。

  陈静表示,非遗传统手工艺在当代传播路径上存在着一些困难,其中一点就是非遗手工艺具有经验性、主观化和个人化的特点,导致数据采集缺少科学化和标准化规范,这为技艺传承和知识传播造成了一定困难。尤其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很多内容无法进行通用性描述,难以实现跨国传播。

  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彩、灿若云霞而得名,但长期以来,其色彩体系一直缺少统一标准,对很多颜色的定义,只能依靠织匠们的意会言传。

  为此,研究团队通过古籍量化分析、染色复原实验、色彩空间构建等一系列规范化流程,建立了一套受到行业认可、对接国际标准的云锦色卡,为非遗手工艺的数字化与标准化开辟了新途径。

  基于这套云锦色卡,“ZHI艺”平台开发了一款名为“逐花异色”的云锦配色小游戏。进入微信公众号,人们可以像玩涂色书一样,选择“接莲富贵”或“幸蝠如意”作为纹样,在27种配色中随意挑选心仪的底色和填色。轻点几下,就能完成一款自己设计的云锦纹样,除了保存到手机相册或发送到朋友圈,还可以打印制作成日历或书签,拥有专属于自己的“定制文创”。

  这款小游戏不仅可以休闲娱乐,还能让云锦艺人们对传统纹样做不同配色的反复试验,为生产环节大大降低打样成本。

  非遗口诀上线,织锦锻箔有“窍门”

  千百年来,非遗技艺在一代代人口耳相传中承续至今。艺人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工艺口诀,成为传习技艺的不二法门。“ZHI艺”平台收集整理了云锦和金箔的技艺口诀,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展现历代非遗工匠的智慧结晶。

  云锦的口诀涵盖织造、构图、配色等各个方面,织一些复杂的妆花织物时,往往要默记几十种口诀,足踏开口,手甩梭管,嘴念口诀,脑中配色,眼观六路,真正是全身都在动。

  挖花过管讲究“金不过指,绒不过寸”;学接头时先练“打、搭、网、喂、刹”,技术熟练后才能“掏头如跑马”;绘制龙纹时要分三段转折,口诀中称“龙有三停,脖停、腰停、尾停”……

  云锦织造过程中,拽花的劳动强度很大,养成正确的姿势十分重要。为此,云锦艺人们总结出了拽花口诀:“膀子夹得紧,腿力不伤身。”

  在拽花拉纤时,两个膀臂要紧贴胸、肋夹紧,然后用脚下蹬,借助腿部力量让身体向后挺仰,提花纤就自然高起,这样即便是拽重花也不怕。如果全靠手膀之力提花,就会含胸驼背,吃力伤身。

  陈静表示,由于条件有限,目前“ZHI艺”平台只对云锦、金箔、绒花三项工艺进行了研究与展示,未来计划拓展更多工艺种类与数量,提供数据采集、展览策划、展览评测等服务,为人们提供可搜索、发现、学习且免费开放的非遗知识数据库。

标签:云锦;窍门;织锦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