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宁高新区携手大学城:南京高校资源“破墙” 共建项目“开花”
2019-09-02 08:55:00  来源:南报网  作者:张海洋 张希  
1
听新闻

  南报网讯 8月28日,江宁高新区与南京邮电大学举行校地融合发展签约仪式,宣布携手共建南京邮电大学江宁科创园。与此同时,南京邮电大学为3家江宁高新区企业授牌“校企合作基地”。

  江宁高新区负责人说,这是园区全面落实南京“两落地一融合”,推动“名校+名院+名企”良性互动的又一生动实践。坐拥江宁大学城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如何打破辖区内高校院所与园区经济发展之间的“藩篱”?近年来,江宁高新区高起点规划,在23.13平方公里的江宁大学城,进行了校地融合创新探索。

  敲开高校大门“走进去”,开启资源共享之路

  江宁大学城2002年启动建设,已吸引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18所高等院校落户,师生规模超过20万人。高校围墙内,有着50多个国家、省级重点学科,50多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0多个工程技术中心,以及20多位两院院士和大批863、973项目计划领军人才及创业创新人才……

  但回顾历史,江宁大学城的高校与江宁高新区园区企业虽共处一个区域,却互无交集。如何将江宁大学城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城外的产业竞争力?近年来,江宁高新区主动作为,摸清家底和需求,带着企业去“敲门”。

  瞪羚企业南京麦澜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是“敲门行动”的受益者。作为骨盆修复器械研发生产企业,麦澜德这几年产值突飞猛进,但美中不足的是,每个医疗器械新产品都要去外地进行产品认证,相当麻烦。“其实在我们大学城就能做。”园区工作人员带着麦澜德敲开了南京医科大学的大门,信息不对称的两家单位终于“接上了头”。

  在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杨勇主任正忙着观察小鼠的给药毒性实验。他告诉记者,安评中心是新药研发临床前最重要的环节,由于环保等要求,很难获批建立。园区了解到企业对安评的需求,主动找到学校,希望打开围墙、资源共享,从此学校内部的配套设施走向了市场化之路。今年,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安评中心又启动扩建计划,学校和园区将携手把安评中心从5000平方米扩建到2万平方米,让更多企业受益。

  “这些年,在园区的奔走下,高校、企业从最初的各自为政,迈入了共建共享的新时期,开创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新局面。”江宁高新区负责人说。

  高校资源“破墙而出”,校地共建项目全面开花

  2018年,江宁大学城高校创下了这样一组成绩:高校专利申请3674个,占当年园区专利申请总数的68%;发明专利申请1492个,占当年园区专利申请数的67.3%;专利授权1707个,占比61%……

  扎扎实实的数字,再一次印证了大学城是创新的“策源地”。为了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江宁高新区不断“添柴加火”。

  8月28日,江宁高新区与南京邮电大学宣布共建的南京邮电大学江宁科创园,未来将作为南京邮电大学长期在江宁高新区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发展的核心载体。

  此外,南京邮电大学还为3家江宁高新区企业授牌“南京邮电大学校企合作基地”。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贝迪电子有限公司和南京洛仑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将与南京邮电大学在自动驾驶、5G、新材料等领域探索产学合作。南邮党委书记刘陈说:“5G、人工智能、云计算、3D打印等是南邮重要的科研攻关方向。作为一所工科学校,南邮有责任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截至目前,江宁大学城已校地共建完成的大学科技园有5家,包括南京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江宁大学科技园、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金陵科技学院大学科技园。随着南京邮电大学江宁科创园的开建,数量将增加到6家。

  在江宁高新区负责人眼中,市委“一号文”就像是校地融合发展的加速器,鼓励一批高校人才、成果“跑步”出校门。目前,中国药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在园区组建了一批与高校专业特色挂钩的新型研发机构,园区还与南京医科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共建国际转化中心。创新创业潮起云涌,江宁大学城每年新增师生新创办企业100多家。

  更高层次规划“中国药谷”,核心区今年开建

  近期,更高层次的校地融合“样板”——“中国药谷”核心区又徐徐拉开建设大幕。这是依托江宁大学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的科教资源,以及园区现有产业基础规划的宏大项目,目标是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地标。

  “中国药谷”核心区紧邻中国药科大学,规划面积500亩,分为研发区、生活配套区、城市文化公园三个片区,产业导向为“新药创制+生命健康+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根据规划,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可为企业提供药物探索、药学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再评价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务的新药创制高端研发区。

  作为配套支撑,园区计划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共建药物分析测试服务平台、临床药学研究等基础性平台,以及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等特色平台;与南京医科大学共建创新药物靶标发现、药物工艺开发、药效机制以及GCP临床实验平台等。

  当前,该项目正在推进控规调整及方案设计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全面启动建设。

  本报通讯员 张海洋 本报记者 张希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