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11月1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好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抓紧作出专项安排,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确保把全会精神传达好、学习好、贯彻好。为更好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本期“新论”特邀省内外社科理论专家解读阐释,与读者共享。
唐爱军
十九届四中全会实际上明确了大国治理的“四梁八柱”,比如提出了“科学制度体系”“十三方面显著优势”“总体目标”“十三个坚持和完善”“重大战略任务”等等,为坚持和完善“中国之治”提供了基本遵循。全会还强调,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在国家治理大逻辑确定之后,如何从中观甚至微观角度研究探讨并在实践层面上加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当前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我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有这么几个特点,或者说,可以从这么几个治理方式入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民主治理。“民主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马克思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实质上就是一种民主治理模式,让国家回归社会,实现民众的自我管理。“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中国治理方式的民主化就是,通过各种制度化安排,让民众能够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中国共产党强调,民主治理要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都有规范的制度设计。在当代中国,民主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进国家治理民主化的第一步。所谓的民主决策或决策民主化,指将民主理念,特别是民主机制引入到决策的全过程之中,在经过广泛的意见吸纳,充分的协商、论证甚至博弈的基础上,决策主体审议作出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决策民主化包括了“目标”和“过程”两个方面:前者要求终端的决定是广泛反映民意的,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的,体现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后者指决策程序是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是充分的民主讨论、协商的过程。决策民主化是民主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它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决策民主化构成了一种新的利益调节机制,决策目标民主化体现为利益表达、利益整合机制,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体现为利益协商、利益表决机制。这样的一种利益调节机制,提高了政府管理多元化社会的权威性。
法治。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国家治理法治化就是指,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切主体,无论是政府权力主体,还是相关的权利主体,都应当在法律、规则、程序等条件下实施各自的职能活动或社会行为,各主体的行为都受到法律和规则的约束。全会公报中的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第一,树立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第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第三,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第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德治。与法治不同,德治所依靠的道德规范、价值伦理是非强制性的,它们不强制性地命令人们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它们只告诉人们什么是善和什么是恶,并告知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既运用法治方式,也运用德治方式,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法治本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的“控制性治理”,而德治主要表现为一种对社会的“引导性治理”。我们的引导性治理首先表现为倡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它是对整个社会及其社会成员行为的规范引导。这一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在两个领域中加以具体化。一是“政治领域”。以德治国在政治领域表现为“善政”,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政治伦理规范,引导权力制度安排、执政党和政府行为等。二是“社会领域”。以德治国在社会领域表现为“善治”,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社会伦理规范,引导社会和公民的行为,强调公民道德、私人道德、国家认同等。
自治。与传统国家管理方式不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就是自治。自治主要指非国家主体(社会、社会组织、公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治理。正如公报指出的,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此外,坚持自治理念、自治方式还需要不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它们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文明化治理。善治理论强调,治理不是政府权力自上而下的管制过程,而是国家与社会,以及其他主体上下互动的治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手段“文明化”指在国家治理中,重视并积极运用文化手段。国家治理手段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也有文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塑造人、引导人、规范人的功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善于建构国家治理的价值体系;善于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去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以达成集有效性与合法性于一体的“善治”。
科学化治理。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指在科学规则的治理体系下,治理主体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治理,并对治理效果能够进行有效评估和反馈。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不断推进国家治理方式的科学化。一是科学化的治理体系。《决定》实际上已经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构建了完备的“科学制度体系”。二是治理主体行为的理性化。“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都是在不断推动治理主体行为的科学化、理性化。三是治理手段的现代化。党和政府不断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信息网络平台以及其他工具、手段引入到国家治理之中,提升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四是建立治理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成本-收益”是行为理性化的重要方面。提高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就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它可以帮助治理主体客观地把握治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改进薄弱环节、降低治理成本。评估和反馈机制同时还是一种互动、沟通机制,减少党和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不信任感,降低沟通成本。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宝刚
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公报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法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重要标志和基石保障,法律制度现代化是法治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是我国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全会提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包括“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系统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整套国家制度。在这些国家制度中,法律制度是其中最为主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各项权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极为宏大的社会工程,必须把国家治理现代化构筑在坚实的制度基础之上,特别是加强法律制度自身的建设,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诸多领域的宏观制度建设要求,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法律制度之中。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抓手。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概念,从而将建设单一静态的法律体系提升到建设全面动态的法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际工作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制度体系包涵着法律规范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两大体系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保障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推进以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
坚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系统工程整体谋划。全会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全面依法治国中“全面”的重要标志还体现在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在治国、执政、行政等多个领域,在国家、政府和社会等多个维度上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这就需要有多维的法律制度予以推进和建设,发挥全面推进和一体建设的整体功效,形成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全面制度保障体系。全会还提出,“要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这就要求从保障宪法实施、完善科学立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监督法律实施等重点制度领域不断完善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体系。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反腐败的压倒性胜利,最为重要的措施和经验就在于建立健全了多项规章制度,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供了细密和严厉的行为标准和规范要求,反腐败的制度笼子越扎越密、越扎越紧。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要思想,我国未来的反腐倡廉需要着力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绘制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路线图。“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未来的制度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进行了更为精确的绘制,全会提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因此,要依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总体要求和安排进行科学立法,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我国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战略安排的早日实现贡献法治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扬州大学法学院院长)
刘德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总体部署,描绘了系统完整的制度图谱,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学习领会四中全会精神,既要认真研读文件,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全面领会和把握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内在逻辑。
连贯思考: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摆上更加突出地位并持续深入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深入思考和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治理中国的问题,虽然发生了严重曲折,但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我们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再认识再探索。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发展完善的战略构想和初步时间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制度建设上升到体系的高度并对各方面制度建设作出了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出了更为系统而具体的安排。党的十九大描绘了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新的部署。显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摆上更加突出地位并持续深入推进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今天,党中央以全会的形式专门研究部署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战略前瞻:适应“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跨越和两步走战略安排确立总体目标
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这一总体目标的三个阶段性目标,分别对应着第一个百年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第二个百年目标,时间上直接呼应、内涵上密切契合、目标上相互支撑,展现了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走向全面成熟和定型的伟大征程。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我们要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其实质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又是实现现代化的可靠保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有效提高治理能力,也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才能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充分地发挥效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导向和政治定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导向。全会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前进方向和目标要求,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安排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
洞察本质:显著优势深层次彰显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制度事关根本、关乎长远,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全会深刻阐述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
本质特征彰显优势,优势又进一步揭示了坚定自信的内在逻辑。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到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一国两制”、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这些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直接体现,深刻揭示了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制度因素和制度优势,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重大问题,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据,标志着我们党对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系统领悟:在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总体框架中把握重大战略任务的丰富内涵
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全会提出了13个“坚持和完善”,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法治体系、行政体制与政府治理体系,到基本经济制度、先进文化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再到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13个“坚持和完善”,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涵盖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从内涵结构上看,体现了政治方向和政治要求,体现了全面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体现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体现了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体现了制度体系与治理能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内在联系,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声 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和强化委员责任担当的重点任务,既集中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政协工作的一系列新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政协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当前,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政协工作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探索新路径,实现新发展。
坚持与发展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新形势下必须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做好政协工作的基本规律。为此,我们既要传好“接力棒”,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把坚持党的领导、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广泛凝心聚力等原则贯彻好,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履行好,把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及新修订的政协章程落实好,把推进多党合作和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发挥好,确保政协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又要开拓新境界,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实现推陈出新,立足新方位新使命不断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实践,与时俱进推动工作内容、履职方式和议事制度创新,使政协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建言与聚力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建言和聚力是政协职能作用的两个主要方面,虽然方法不同但方向一致,建言重在提出意见建议,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聚力重在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为此,我们既要用好“话语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短板弱项、难点问题,特别是在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速科技进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课题深入调研、提出建议,形成一批高质量建言成果。又要画好“同心圆”,按照“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要求,依托各种载体和阵地,把加强与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合作共事、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广泛联系动员各界群众等工作做细做实,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团结奋斗的正能量。特别是把“新乡贤”作为团结联合的对象,以“汇聚乡贤力量、建设美好宿迁”为宗旨,调动本土和市外乡贤两支力量,重点开展乡贤义务护碧水、基层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市外乡贤科创助家乡三项活动,用好乡村振兴论坛、乡贤道德讲堂、工匠乡贤讲习所和孝老敬贤公益资金四大平台,为增进乡村和谐、促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服务与监督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人民政协要以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履职方向,以促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工作重点,深入协商集中议政,强化监督助推落实。为此,我们既要当好“服务员”,自觉把政协工作放到宿迁改革发展大局中定位和谋划,把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作为检验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紧扣党政中心任务献计出力,按照围绕大事议政建言、围绕难事开展监督、围绕实事献计献策的要求,做到选题精准、调研精深、建言精辟,以促进发展全身心、监督落实全过程、履职力量全参与,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贡献智慧力量。又要站好“监督岗”,围绕全市工作中的短板弱项,发挥好寓监督于协商之中的优势,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污染防治和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等重点事项的监督,运用专项视察、专题调研、专家监督和专门评议“四专”机制,推动党委决策部署和小康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资政与为民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政协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做好工作,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人民政协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资政是实现为民的方式和手段,为民是资政的初心和使命。为此,我们既要贡献“大智慧”,准确把握宿迁发展的新方位新坐标,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优势,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重大课题,察实情、出实招、献良策,以超前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见解让政协人才出库、智力出囊,通过集中政协组织的集体智慧、调动政协委员的个人智慧和凝聚社会各界的共同智慧,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又要当好“小棉袄”,把履职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提案撰写关注民生、调研视察贴近民生、社情民意反映民生,以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监管、镇村生活污水处理、公共出行安全、垃圾分类处理等问题为切入点,组织广大委员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提出建议,推动问题解决。近期,围绕建立专注民生实事、收集社情民意、开展民主监督、组织政民协商的“四民”工作机制,创新为民协商新平台。
(作者为宿迁市政协主席)
金 海
三做谈
电力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始终坚守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电能作为各类能源自由转换唯一介质的优势,在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打造能源互联新形态、构建能源服务新业态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构建现代服务体系、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上作出更大贡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架起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电业为人民,是电力行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体现行业性质和宗旨的价值观,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电力行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在新的前进征程上,要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把改革发展成效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在务实重干中诠释责任初心,在改革发展中彰显担当初心,在奉献付出中展现价值初心。
提高站位担当作为,在服务大局中谋划发展。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国家电网确定“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制定“一个引领、三个变革”战略路径。国网江苏电力紧密承接国网战略,将新时代发展战略目标细化为“打造区域能源互联网,在国家电网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中作示范、走在前、当排头”。当前,盐城市大丰区紧紧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积极借力上海“飞地”优势,以“两海两绿”为路径,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深度推进“盐丰一体化”,港区、沪苏产业园区发展态势良好,为实现电网提质提档、供电能力提升,拓宽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带来新机遇。作为基层供电企业,将准确把握电网快速发展的政策窗口期、经济社会稳中有进的提升期,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问题导向抓安全、目标导向抓管理、需求导向抓服务,高点定位、真抓实干,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电网、公司、服务”三个高质量发展。
超前谋划系统推进,加快推动“两网”建设。国网江苏电力立足全省发展实际,提出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持续提升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和智能互动水平,提供高质量服务、满足高品质需求。大丰是盐城城市副中心,发展起点高、潜力大,是区域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节点板块。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电网建设,完善主网结构、推动配网升级,积极支撑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发展。将紧跟城市发展脉搏,超前开展“十四五”电网规划研究;密切关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试点修编,实现电网规划项目用地与国土规划总体布局协调统一。将瞄准前沿,积极探索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生产、服务、管理等领域应用,增强多元化供给和服务能力。
聚焦群众需求,着力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通过扎实推进“优质服务提质转型年”,出台优化用电服务20项举措,全区高、低压用户平均接电时间分别缩短35%、33%。在此基础上,将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和群众生活对用电服务的新需求,以更优质的服务为营商环境优化添薪续力。加快推广综合能源业务,推进用能设备改造和需求侧服务,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围绕交通、农业等领域,实施“电能替代+能源托管”新模式,在降本增效中实现绿色发展。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着力打造“三零三到户”服务品牌,将高低压业扩平均时间缩减至60天、10天以内;开展中低压带电作业,在“少停电、不停电”中提升客户电力获得感与满意度。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体系,以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台区经理制”为重点,高效整合服务资源,努力把“业务末端”融合成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前端”,实现简单业务“一次都不跑”、复杂业务“最多跑一次”,努力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引领需求”转变。
(作者单位:国网盐城市大丰区供电公司)
周学军
学思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时刻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开创了一条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走向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人类的伟大创举,必须始终坚定不移、昂首阔步走向新时代。
要牢记选择的路,赤诚守望初心。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方向,就决定了走什么样的道路,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理论犹如一轮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信仰和行动指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一步步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
回望走过的路,呼唤追寻初心。她是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救亡图存之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她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发展进步之路。我们党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唤醒了一次伟大觉醒,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自此,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她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盛崛起之路。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继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对新使命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奋勇担当起引领复兴伟业的历史重任,阔步行进在时代新征程上。
走好当下的路,不负韶华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最根本的是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性展示,它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期待作出的时代反映。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是我们对守初心、担使命最有力的回应。要对照全年目标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以钉钉子、拧螺丝劲头抓推进、抓落实,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既定任务全面完成、全年考核争先进位;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主攻重点难点,全力推动“三大攻坚战”取得更大成效;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提升竞争力。
要远眺前行的路,奋起燃烧初心。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国家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历史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向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为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芮鸿岩
学习笔记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高等院校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要深刻领会和自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初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一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体现了教育的规律,彰显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价值。要自觉强化理论武装。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引导高校师生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师生中入脑入心入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在教师,落实靠教师。要高度重视、全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殷切希望,培养更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全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进一步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要求。作为省属工科高校,要自觉融入创新强国建设,自觉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扎根江苏大地,答好“发展三问”,强化使命担当,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要将学科地图与产业地图深度融合。以江苏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指向,调整优化学科布局,为江苏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撑与服务。要将研究方向与行业方向深度融合。瞄准行业变革与发展的前沿探索、提升与完善的现实需求,既要有胆识、有能力踏入科学的无人区,也要能落地、能转化紧盯技术的创新潮,引领和服务行业发展。要将创新链条与创业链条深度融合。通过共建共享研发平台,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让创新无缝服务创业;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创新无缝连接创业,努力形成聚焦产业发展,“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写在装置上、写在产品中”的生动局面。要将学校所能与地方所望深度融合。主动担当作为,推动解决“卡脖子”问题,服务江苏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化工强校,要着力服务江苏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沿江化工产业与环境治理等重大社会课题,努力提交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化工答卷。
进一步坚持加强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保证。办好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要坚决守好主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坚决唱好主旋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要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落地生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不断增强校园文化引领能力和新闻舆论引导能力。要坚决当好主力军。充分发挥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典型的引领作用,确保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盘棋、一条心;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既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主力军,也成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刘惟蓝
智库出品
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兄弟省市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各具特色、亮点纷呈,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江苏自贸试验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放管服”改革的浦东样本,在投资、贸易和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积累了大量全国可复制的改革经验。从全国首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到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从自由贸易账户到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核心领域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率先向纵深推进。
广东自贸试验区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率先发布企业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探索一般企业商事登记由审批制改“确认制”,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资本项目收入支付审核便利化试点,首创人民币债权资产跨境交易平台,自贸试验区集聚了1.2万家港澳资企业,区内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设立企业600多家。
天津自贸试验区借助滨海新区“两区”叠加优势,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区内融资租赁企业3500余家,租赁资产超过万亿元。60多个航空项目涉及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租赁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平行进口汽车进口量和进口额占全国的70%以上。70多家央企在区内设立的投资类企业、供应链金融企业、贸易企业、持股平台等超过400家。
福建自贸试验区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建设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50多个服务贸易领域率先对台开放,在金融、旅游、影视、建筑等20个领域引进了一批首创性台资项目,建立了两岸集成电路合作试验区等一批产业合作平台。推出了15项对台贸易便利化举措,设立“海峡两岸跨境金融中心”,建成3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进口商品展销平台。
浙江自贸试验区聚焦油气全产业链,打造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从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通关全流程“一单多报”到全国首张系统性自贸试验区权责清单,从推进人民币资金池业务、NRA账户(允许境内银行为境外机构开立境内外汇账户)不落地结汇到外汇支持船用燃料油特色产业,在各项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推动下,舟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业集聚区。
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江苏自贸试验区,要善于汲取兄弟省市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成功经验,紧扣制度创新这个核心,结合江苏自贸试验区战略定位和特点特色,开展差别化探索,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确立竞争中性原则,完善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负面清单制度是竞争中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国际上重要的投资准入制度。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落实“非禁即入”,使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和业务,享有同等的市场准入条件待遇。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自贸试验区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面推进“证照分离” 改革全覆盖、“多证合一”“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和“不见面审批”,探索一般企业商事登记由审批制改“确认制”。
对标国际先进规则,最大程度地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对国际贸易主要环节、主要进出境商品和主要出入境运输工具全覆盖。探索实施关检“一站式”查验、“线上海关”、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等模式,探索与自贸试验区外机场、港口、铁路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联动发展。积极推广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探索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事仲裁制度。
扩大金融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功能。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核心领域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探索开展自由贸易账户、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NRA账户不落地结汇等业务,依法依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研究设立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基金,研究开展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政策试点。依法依规设立中外合资银行、民营银行、保险、证券、公募基金、持牌资产管理机构等法人金融机构,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进智能制造,加快绿色制造,发展服务制造,打造高端产业集聚、自主可控的前瞻性先导性产业基地。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平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推进5G试商用城市建设,打造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发挥自贸试验区内综合保税区的优势,积极拓展现代物流、国际中转、配送、采购、商品展示、贸易结算等方面的功能。打造健康服务发展先行区,推动邮轮、游艇等旅游出行便利化,打造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展会平台。探索建立集聚优质要素的制度安排,提升自贸试验区的产业发展能级。
加强统筹谋划,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南京片区要借助江北新区和南京地区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大力推进重大前沿、原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自主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苏州片区要依托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和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优势,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管理体制,构建开放合作新机制,在探索开放与创新融合、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实现新突破,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连云港片区要发挥港口资源和“一带一路”建设节点城市的优势,推进物流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建设高水平物流交易平台,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实现新突破,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
(作者为紫金传媒智库首席研究员)
姜伟
成果要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乡村治理应该站在新的政治高度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是新形势下乡村治理的重点要求和本质任务,也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并以其为指引,在现代化背景中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与质效,是当前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间表和线路图,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供了纲领性指引和根本遵循。
按照“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就要进一步深化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高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度。各类资源配置有效性和整合度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乡村治理体系创新的重心所在。一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尤其突出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大力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派驻第一书记、乡村工作队和壮大乡村经济等具体路径,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更加重视“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乡村自治组织建设,来提升乡村社会的现代治理能力。重点可以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平台来加大乡村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大力激发乡村社会组织活力,使乡村社会组织能够成为基层政府的有力帮手。尤其是在乡村基础设施、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效用,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民生福利,满足民众多元社会需求。最大限度凝聚人们对于乡村治理的共识,重构乡村社会现代伦理,使乡村社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按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的要求,创新乡村法律约束机制。重点要加大乡村层面的普法宣传力度,深入引导广大乡村干部群众自觉守法用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大乡村层面依法行政力度,促进乡村党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运用创新的法律约束机制来体现党在乡村治理方面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的提升。
充分发挥“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精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创新。重点是运用现代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通过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显著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形成向善向好的乡村社会新风尚。
充分发挥“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对于推进乡村治理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点要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关键环节上做好文章。通过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各类渠道,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管理能力强、服务能力优的人才真正选出来集中加大培养力度。同时建立乡村优秀后备人才库,储备人才,跟踪培养、重点管理。持续加大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重点是对乡村人才进行分类培训,对在乡村的干部、社会管理方面人员侧重开展专题业务知识培训;对在乡村实际从事社会服务、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侧重开展服务能力培训,并且通过思想引导、切实提高经济政治待遇等多种方式,打造乡村人才积聚高地,使之在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中真正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作者单位:丹阳市委党校)
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决策眼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乡格局经历了从“二元对立”到“融合发展”的历史变迁。基于“城市中心论”思维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经济领域的“重城轻乡”导向,使优质资源要素加速向城市集聚;社会领域的城乡二元鸿沟,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乡村“空心化”困局不仅导致了乡村精神的边缘化,而且给乡村文化带来了秩序失衡的发展困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走出文化困境提供了无限可能。而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又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现实方案。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土记忆、延续乡村文化脉络,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留住乡愁的具象记忆。通过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程,分门别类地梳理传统民居、古老村落等传统物质文化遗产,再造乡土建筑和生活系统。另一方面,要延续乡村文化脉络,重构乡土文化的意象系统。深入挖掘地方曲艺、农耕技艺、民间礼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旧祠堂、古戏台等为载体打造乡土文化新地标。通过举办礼仪教化、乡风传承、道德评比等活动,唤醒乡村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价值,打造兼具道德教化和知识普及意义的精神家园。同时,还要注重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推动乡村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唤醒乡村文化认同,重塑新时代乡村精神。构建具有正确价值观支撑的乡村道德体系,是重塑乡村精神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其中蕴含的家庭观、道德观、世界观,为重塑乡村精神指明了方向。在国家层面,乡村礼俗“尚和合、求大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文明、和谐”精神一脉相承;在社会层面,乡村礼俗强调“扶正扬善、握法处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公正、法治”辩证统一;在个人层面,乡村礼俗弘扬“诚信守正、宽厚孝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诚信、友善”高度耦合。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要对乡规民约等乡村礼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进行乡土化再造,使其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支撑。
培育新乡贤文化,规范乡村文化秩序。人才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充分发挥以新乡贤为代表的乡村精英群体的主体作用。乡贤文化是由历代乡村名贤嘉言懿行积淀下来的优秀农耕文化形态,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文化寄托,更是连接乡愁、传承文明乡风的重要精神纽带。在传统乡村社会,乡贤文化有力促进了宗族自治、民风淳化和乡村集体认同,助推了农耕文明时代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养成。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返乡精英、大学生村官、道德模范、文化能人等新乡贤的智慧和力量,引导乡村社会形成见贤思齐、见德思义的共同价值规范,进而为维系乡村文化秩序提供价值引领和人才保障。
构建城乡文化互哺机制,促进城乡文化发展融合。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认为,城市和乡村文化资源禀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只有随着城乡文化融合,才能使城乡居民平等地、自由地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中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了城乡关系从分离到融合演进的总体趋势,并为新时代推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适时提出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既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逻辑,也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高度契合。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必须构建城乡文化互哺机制,以促进城乡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交流融合。通过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吸引资本、技术等文化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通过建立城乡文化人才结对帮扶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执笔人:刘志刚)
嘉宾: 长江产经研究院开放经济方向首席专家 张二震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成长春 主持: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记者 杨 丽
编者按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了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殷切期盼。五年来,全省上下接续奋斗、砥砺奋进,朝着“强富美高”的道路阔步前进。为全面展示我省五年来的阶段性发展成果,总结经验,更好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共同主办,邀请智库专家学者,就“强富美高”新江苏开展系列访谈。今天起推出第一期,相关内容同步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交汇点客户端、“理论之光”网站、“理论之光”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呈现,敬请关注。
基本跨入高收入门槛
主持人:回顾江苏五年发展建设历程,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喜人成绩?
张二震:第一,从经济总量看,2018年全省GDP达9.25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74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江苏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已基本跨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门槛。
第二,从结构看,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8、全球3%,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制造业中心。2018年工业百强县(市)榜单中,江苏占24席,并包揽前4名,全国第一。这些强县(市)之所以强,基本都是因为制造业发达。
第三,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全省共有国家创新型城市11个,国家创新型县(市)5个,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018年,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2%。
第四,城乡区域共同发展成效显著。2018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占比达61%,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位居全国第一。
第五,开放型经济得到新提升。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球188个国家(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落户江苏,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5万余家,实际使用外资4506亿美元。外资每年贡献25%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超过60%的对外贸易额、超过70%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和30%的就业岗位。截至2018年底,累计对外投资近700亿美元。
主持人:江苏经济强,主要强在哪些方面?
成长春:第一,强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命脉。江苏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89家落户江苏,全国超过2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2018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12.5%;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全国12.8%,排名全国第一。江苏是中国民营企业大省。2019“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江苏有83家企业上榜,排名第二。当前,江苏充分发挥工业规模大、门类全、企业优、支撑强的优势,聚焦实体经济,强化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迈出“制造强省”建设坚实步伐。
第二,强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处于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基础单元。在县域千亿方阵中,江苏省占近半席位,以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为代表的苏南县域已成为我国县域经济的标杆。
第三,强在区域创新能力。近年来,全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8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24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4%;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8045亿元。在企业创新方面,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1.8万家,是2012年的3.5倍;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90%。南京的软件和智能电网、苏州纳米产业、无锡物联网、常州石墨烯、镇江新材料、泰州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百花竞放,成为“江苏创造”的亮丽名片。
第四,强在协调发展。近五年来,江苏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动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区域差距逐渐缩小,这也是经济强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五,强在对外开放。今年上半年江苏进出口总额3054亿美元,占全国的1/7;实际利用外资152.5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截至目前,全省与世界62个国家缔结333对国际友好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坚持新发展理念
主持人:总结江苏五年来的发展成绩,有哪些重要的经验?
张二震:第一,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努力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记“强富美高”嘱托,厚植发展新优势,江苏经济由大变强,发展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第二,强政府,强市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江苏得到了充分体现。政府强,强在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法治保障;市场强,强在市场有活力,企业有创新力。
第三,深化改革注入新动能。“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深入开展“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为主要内容的“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不见面审批(服务)”成为全省普遍的制度安排。
第四,开放带来新动力。江苏是开放型经济大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江苏实际利用外资全国第一,外贸全国第二。“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拓展了开放新空间。自贸区的获批,实际上为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扩大开放,这是江苏在短短五年内取得如此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长春:江苏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和江苏人敢闯敢试、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分不开的。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到解放思想,从“春到上塘”“耿车模式”到“苏南模式”“昆山之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现代化试点……江苏先行先试,一直在为全国的改革探路,在很多方面为全国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经验。
积极培育新动能
主持人:江苏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短板和不足,江苏如何补短板、强优势,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成长春:有高原少高峰。江苏有167所高校、750多家独立研发机构、80多万研发人员,这是江苏的厚实“家底”。但是江苏缺少标杆式的企业,比如像广东的华为、腾讯,浙江的阿里巴巴。此外,江苏有影响力的创新城市和比肩国际的企业研发平台也是凤毛麟角。因此,我认为,要突出“新产业形态塑造、新资源要素集聚、新市场主体培育”“三驾马车”的引领作用,培育新动能。
在科技创新这一块,目前有两个缺位:一个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按照“中国制造2025”计划,到2020年,全国将部署15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经确定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北京)、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上海)等7家。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在这一块却是缺位的。另一个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共设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深圳四个点,江苏在这一块也是缺位的。在两个国家级顶级中心的建设方面,江苏要下大力气,要把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有影响力的创新集群。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强化重点功能区的意识。沿江地区重在腾笼换鸟、转型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淮河沿岸城市要发展绿色GDP。资源枯竭区要恢复绿水青山,使其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徐州马庄通过挖掘绿色资源带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成为发展绿色GDP的代表。沿海地区还要强化陆海统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补齐陆强海弱短板。总的来说,区域协调发展,要促进区域互动、城乡联动、陆海统筹。
张二震:江苏实体经济强,提升的空间还是蛮大的。比如2017年德国的路德维希港化工区,每平方公里的产值超过20亿美元。新加坡裕廊岛化工区,每平方公里产出近15亿美元。而江苏省级以上的开发区,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只有2.3亿美元,差距还是很大,我们要主动对标世界先进水平,创世界一流。
创新活力有待加强,科技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在基础研究方面要下大功夫,同时,在高科技的应用技术方面要有所突破。一方面,要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围绕价值链来部署创新链。产业链水平要向中高端攀升,特别是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要做到自主可控。
引进来比较强,走出去比较弱,双向开放明显不足,江苏企业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偏弱。总体上看,江苏工业仍处在价值链中低端,建立自主可控产业体系,任重道远。已有众多江苏企业奋力攀向产业链高端,到世界上“打擂台”。我们要到世界市场上去整合全球的先进要素,进行创新经营活动,这样才能够出像华为这样创新能力强的企业。
探索推进制度型开放
主持人: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自贸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优势叠加的影响下,江苏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
成长春:在重大机遇面前,我们要有战略的定力和发展的自觉,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要支撑国家重大战略,还要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
要把国家重大战略的普遍要求和江苏新阶段发展的重要特征结合起来,确定我们自身发展的重点,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在“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建设中,要强战略支点,加强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与上中游的省份和城市加强互动合作,建设好一批重大项目。比如江北新区、苏南自主创新区以及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等等。在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要支持上海、协同浙皖,以江苏的高质量发展来支撑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建设中,要做出江苏贡献。在自贸区的建设中,三个片区要各有侧重:南京片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苏州片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国际化创新、高端化产业和现代化治理高地;连云港片区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
张二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江苏要在制度型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就是要在市场体系、制度规则、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竞争中立等方面和国际惯例接轨。
获批自贸区并不是要优惠政策,而是要推动改革,从制度型开放的改革当中来获取新动力。下一轮,我们开放的着力点就在于建立法治化透明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举个例子,目前,全球15家顶尖半导体公司中有9家位于新加坡,全球排名前五的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中有4家在新加坡,全球1/10的芯片及40%的硬盘产品源于新加坡。新加坡为什么这么强?强在营商环境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按照高起点高标准来对标深圳、对标新加坡,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重大的开放必须要有大的平台,要想有大的创新必须要有大的平台来支撑。应以江苏自贸区为平台加快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特别是,江苏自贸区的连云港片区,在地理位置上本就属于“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积极和全面复制已有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体制和做法的同时,要以更大勇气的改革和探索精神,在体制机制上探索能够更好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制度安排。
记者 杨 丽
策划:刘庆传 孙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