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勇于自我革命是做好这个“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的关键所在。坚持自我革命,才能交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的出色答卷;推进自我革命,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在坚守初心使命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割除违背初心使命的政治微生物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回答的是最初建党图什么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表达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党、这个党与其他党不同在哪里、党建立起来要干什么、怎样才不违背建党初始的本意等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8年来的全部实践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本质。历史演进中,我们党因这个初心使命而存在,为这个初心使命而奋斗,随这个初心使命而前进。正是坚守这个初心使命,才使我们党能够在弱小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能够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能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初心的形成和使命的确立,记录的是其从哪里出发的历史足迹,但是,牢记初心使命不是定格在某个历史时段或某些特定空间,而是贯穿于党不懈奋斗的整个和全部过程。初心使命的持续坚守需要经历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检验,历史实践验证着党的初心使命经久不变的韧劲。中国共产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影响其初心使命坚守的因素每时每刻都存在,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素常常构成改变初心使命的危险。

  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实践中,我们党一方面本着初心使命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另一方面又以不断推进自我革命的勇气坚守初心使命。毛泽东说过,人天天要洗脸,房屋天天要打扫,我们党也会经常沾染灰尘,保护党的健康肌体必须“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必须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实践证明,割除侵蚀我们党健康肌体的政治微生物从来就靠自己。初心使命是内在的东西,保持和坚守只有靠自觉。党的十九大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意义就是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精神,不让违背初心使命的政治微生物附着于党的肌体,彰显新时代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以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初心使命百年不变

  再过两年,我们党将迎来百年诞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天换地的奋斗,秉持的是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历史怎样发展、社会怎样演进,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核心要义没有变也不能变。中国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支持党的执政,就是因为认同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信任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

  从历史实践看,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反对脱离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纠正错误,修复自我;二是与一切违反党纪党规行为作坚决斗争,坚持集中统一,维护党的团结;三是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包括奢侈浪费、追求享受,以及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作风。围绕这些方面进行自我革命,是坚持党的宗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党的纪律的体现,对牢记初心使命具有巩固和强化作用。

  经验告诉我们,把自己作为革命的对象是一件很艰难很痛苦的事情。革别人的命相对容易,要在自己身上开刀动手术就常常下不了决心。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说到底就是缺乏刀刃向内的勇气。看到党自身的问题而害怕挖伤揭疤,不敢喝药治病,就是因为自我革命痛在自己身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成为新时代进行自我革命的一场伟大实践。这场自我革命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正视政治安全隐患的严峻性,直面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刀刃向内深挖自身伤疤,利剑高悬割除自身毒瘤,以巨大勇气和魄力破解党的建设积压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勇于自我革命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谱写了新时代不忘初心使命的历史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保持党的初心使命百年不变,是摆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

  新时代不忘初心使命必须坚持自我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迈上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要求,为新时代不忘初心使命提供了思想指南。

  党的十九大作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部署,与党的十八大部署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党内集中教育的对接,主旨都是为了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利用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自我革命的鲜活经验,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是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坚持自我革命,必须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做到思想到位、检视问题到位、整改落实到位、组织领导到位,防止形式主义地走过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四个到位”,就要把自我革命的要求贯彻到这场主题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为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保持初心使命的实际行动。

  坚持自我革命,必须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统一。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在自律,他律的要求只有在加强自律的前提下才可能切实遵守。勇于自我革命,是以自律内化的思想觉悟为遵守他律奠定基础。

  坚持自我革命,必须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作用。每个党员都必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自觉地加强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论学习,对照党章查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找到改进和提高自身的着力点,以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增添坚守初心使命的动力。

  坚持自我革命,必须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基层党组织应引导党员把找差距补短板与坚守初心和使命要求紧密相结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自觉,促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向实里走、向深里走,在坚持自我革命中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化解各种风险挑战、推进新时代伟大梦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勇于斗争、不畏艰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富有斗争精神,中华文明才能在无数次动荡中延绵不断,为中华民族在面对风险挑战时提供精神养分。不惧艰险的斗争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斗争本领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中走出来,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巨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党领导人民通过斗争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深入归纳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历程和斗争经验,是面向新时代,以伟大斗争助力伟大梦想的题中之义。

  中国共产党人应对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土地、环境等制约因素依然突出,发展瓶颈有待进一步破解,创新引领能力有待提升;城乡统筹发展存在差距;环保严峻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民生事业还有不少短板,社会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人民的现实需要已不仅仅是满足温饱这么简单,而是涵盖了经济生活中的获得感、政治生活中的参与感、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社会公共领域的安全感等多种需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为我国发展带来战略机遇的同时,也导致了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挑战愈加错综复杂。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既要敢于应对挑战,也要善于化解危机,这样才能处变不惊,转危为安,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场伟大变革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实践和时代提出的种种考验,中国人民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攻坚克难。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了全党面前。因而,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他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如何使领导干部抵御权力诱惑,避免思想上的滑坡,提高执政能力,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勇于自我革命,也要求我们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深入发展。

  培养顽强的斗争精神。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领导干部必须要培养斗争精神,善于发现矛盾、敢于直面矛盾、勇于解决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培养顽强的斗争精神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人民根本利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受到威胁和挑战时,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与一切危害我国发展的风险挑战进行坚决的斗争,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练就高超的斗争本领。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斗争是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要注意策略方法。因而,领导干部们必须增强理论方法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夯实敢于斗争的思想根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高超的斗争本领要在实践中才能锻炼和提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治国治党治军都需要高超的斗争本领。因而,干部们不论在任何岗位,都应该真抓实干,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锻炼斗争本领。学好了本领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才能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的挑战,突破艰难险阻,实现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是由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个个精神坐标而形成的革命文化系统,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独特历史实践。

  雨花英烈精神形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贯穿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从1926年至1949年,在这漫长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历程中,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牺牲于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及周边地区,尤其是以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群体最为集中、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他们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闪耀着伟大民族精神的光芒,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发表重要讲话,对“雨花英烈精神”给予很高评价。他说:“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较早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雨花英烈精神以其丰富深刻的历史底蕴、光辉卓绝的道德典范、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奠定了其作为中国革命主流精神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最好诠释。雨花台是革命者的“断头台”,到此生命就结束了,它是对一个人忠诚于信仰的终极检验。当时的南京是敌人的心脏,斗争形势凶险,敌人气焰嚣张。雨花英烈要么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为党工作,要么不幸深陷敌人铁窗,随时都可能牺牲生命。他们却义无反顾,在特别严酷的形势下与敌周旋,为民奋斗,为党尽职,彰显了其信仰的坚定和人格的崇高。在近百年的征途中,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主、自由、繁荣、富强而出生入死、英勇奋斗,写下了人类史上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史的重要组成和代表。雨花台是革命烈士的殉难地,在这里牺牲的烈士有许多是中共党员,也有许多不是,但都是爱国者,都是为国家的独立,为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幸福而捐躯。雨花台烈士中的大多数共产党员,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入党的。那时,中国革命充满危机,前途未卜,一切均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之中,是伟大的信仰和坚定的理想决定了他们的政治选择和人生道路。雨花英烈中有不少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员,许多人是党的重要骨干,他们坚守立党为公、立党为民的信念,始终战斗在党最需要、革命最危急的重要关头。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他们奋起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党和革命事业。如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罗登贤牺牲时说:“我个人死不足惜,全国人民未解放,责任未了,才是千古遗憾”,表达了雨花英烈为革命奋斗不息的心声和价值追求。

  雨花英烈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与慨然担当。雨花台烈士中的许多人,青年时期就是秉承“学一门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学问”的志向,走上了寻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道路。共产党人之所以用必死的决心投身革命,就在于他们把意志深深扎入谋求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石之中。他们中不少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许多人还来自当时的名牌大学,甚至还有一些是归国留学生。他们对为之奋斗牺牲的事业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思想上的自觉,对党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如曾担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的史砚芬临刑前留下遗言说:“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的,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万千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生动地体现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雨花英烈精神同其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一并,构成了立党兴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前赴后继,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

  学习漫笔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爱国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耀眼夺目,是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灯塔。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史。厚重历史沉淀下的爱国精神和情怀早就浸入中华儿女的生命基因,内化为品格,外化为行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文化之源。回首170多年前,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到“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爱国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奠定了坚实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让爱国主义成为时代鲜明主题。实践证明,爱国主义精神一经与跨越文化差异、超越时代隔膜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相结合,“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就能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物质力量,深刻改变中国历史进程,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变革,并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高扬的奋进之旗。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的那天起,就自觉担负起“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始终是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和践行者。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还是“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无论是造就荒山植绿的三代塞罕坝人,还是在月球背面留下“中国印记”的“嫦娥四号”青年科研团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不移,自觉弘扬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奏响着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奋进之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基。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改革进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攻坚期,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凝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照进现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宣传部)

  新华日报《思想周刊》

  “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交汇点客户端

  中国江苏网

  理论之光微信公众号

  “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一个人一旦从伟大的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那是什么艰难险阻也挫败不了的。伟大的精神是一盏灯,点亮我们心中的希望;是一面旗,纵然狂风迷雾也不会迷失方向;是革命航船上的压舱石,纵然惊涛骇浪也不能动摇航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背后,有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不少故事发生在江苏大地上。江苏儿女既是故事的主角,也在接续奋斗中传承和发扬着这些伟大精神。读懂共和国精神,尤其是其中的江苏谱系精神,就能理解为何今天的江苏,能以约1%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升华、提炼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凝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力量,经过精心策划,由省委宣传部指导、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组织实施的“汲取精神力量,献礼70华诞——追寻共和国精神江苏谱系”大型全媒体采访报道,已经圆满结束。从“南湖画舫”到“复兴号巨轮”,这中间到底有哪些“精神密码”?记者们追随着精神的足迹,奔赴一处处旧址和纪念馆,辗转9地1500余公里,用脚丈量精神的广度,用眼见证精神的深度,在完成报道的同时获得了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从“红船”到“雨花英烈”:

  坚守信仰追求,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是我们不变的底色。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天开始,中国就迎来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希望。而鱼米之乡的江苏,更是在践行革命精神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

  “让我们再喊一遍口号吧!记得声音要轻一点。”“中国共产党万岁!”1921年7月,一群年轻人在南湖红船上庄严宣告,开启了开天辟地的历史。

  从此,红船,寄托着一份信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写照和精神标识。

  今年1月初,记者冒着初冬的阴雨,来到了浙江嘉兴,踏上了探寻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之旅。

  由于当年那艘船是临时租的,早已难觅踪迹。现在的这艘“红船”,是根据董必武、王会悟等人的回忆,于1959年仿制复建而成的。

  当年的“红船”虽然消失了,但“红船精神”却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守护下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必须坚定不移,哪怕是牺牲生命,在所不惜。位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2年间,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这里殉难。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雨花英烈精神。

  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年仅36岁的恽代英愤然而起,“我大不了就是一个‘死’字!为共产主义而献身,死得其所!”1931年4月29日中午,他拖着沉重的脚镣,昂首挺胸,神色坦然,一路高唱《国际歌》,在南京慷慨就义。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

  从“铁军”到“淮海战役”:

  对党绝对忠诚,爱民满腔情怀

  勇敢与忠诚,是江苏儿女的鲜明品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江苏人找到了投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正确路径。在革命战争年代,江苏大地上一场场功绩彪炳的伟大战事,见证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全过程。

  2018年11月,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新四军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这支“铁军”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虽身处险境、历尽艰险、屡遭劫难,却屡建奇功,牵制和消耗了数十万日伪军的有生力量,创建了横跨七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代军长陈毅提出,把新四军建设成“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坚决执行共产党的政策和命令,完成共产党赋予的任务”的强大的正规化的党军。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顾永兴认为,听党指挥、绝对忠诚是新四军“铁军精神”之魂。纵观新四军创建、成长和发展的辉煌历程,新四军官兵始终牢记这支部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支军队,始终以党的信仰为信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核心为核心,无论在何时何地任何环境下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在抗日烽火的艰难岁月,新四军将士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关心和帮助群众,并从扫地、挑水等一件件小事做起,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淮海战役纪念馆馆长蒋越锋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无比忠诚,是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听党指挥、闻令而动、遵令而行、步调一致。”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子弟兵,从入伍那天开始,就坚信自己忠实代表着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信自己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一定能够得到解放,坚信自己将为此奋斗一生。

  顾永兴指出,淮海战役的奥妙在于:听党指挥是核心,是灵魂;人民的力量是根本,是主体;党旗所指就是军心所向、民心所向,这是胜利的根本关键。

  由于对党绝对忠诚,爱民满腔情怀,人民军队深得人民拥护、爱戴和支持,人民缺衣少食,却勒紧裤带,把粮食供给子弟兵。正因为此,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从“周恩来”到“王继才”:

  品行高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江苏自古出才子,也出猛士。品行高洁、知行合一、敢于担当,这些优秀的品质代代传承。今天我们回顾江苏人在战争年代、建设时期、改革时代的丰功伟绩,一位位杰出的江苏儿女用他们一生的伟大实践,诠释着江苏精神的卓尔不群。

  在这次采访的旅程中,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的记者探寻了周恩来、王杰、王继才三位人物的精神密码。他们一位是伟人,一位是普通士兵,一位是普通民兵哨所所长,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品行高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周恩来是开国总理,虽然位高权重,但他非常注重政治品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五德”建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严格要求亲属的“十条家规”,至今为人称颂。省委党校教授王世谊认为,周恩来“五德”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德”治思想的传承,是对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的生动诠释。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来到第71集团军视察,在介绍王杰正确对待荣誉和进步的展板前,他深有感触地说,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王杰的“三不伸手”,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操守,一种本色,是品行高洁的体现。

  开山岛因其位置独特,一度成为犯罪分子眼中走私、偷渡的“天堂”。一次,一个张姓“蛇头”带着49名偷渡客来到开山岛,拿出10万块钱给王继才,希望他行个方便,在岛上停留一段时间。王继才当场拒绝。多年的守岛中,王继才夫妇先后发现并协助有关部门破获6起走私、偷渡案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

  勇于担当、敢于奉献也是这三位人物共同的精神风貌。无论是遇到大事还是碰到难事,周恩来都敢于担当,第一时间冲到现场解决,直到临终,还一直佩戴着“为人民服务”这枚胸章。王杰面对即将爆炸的炸药包,纵身扑倒,挽救了12人的生命,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王继才刻苦学习海防勤务知识,并结合守岛经历,总结了数十万字的工作体会,留下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从“苏商”到新“四千四万”:

  走过千山万水,仍要跋山涉水

  江苏人,向来敢为天下先。江苏人的奋斗精神和闯劲,为江苏经济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江苏精神为我们经济的腾飞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5.8%的人口,创造了10.3%的经济总量,5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规模连续8年全国第一……在江苏这片大地上,凝聚了几代苏商的求索与顿悟、奋起与自强,积淀的“厚德、崇文、实业、创新”苏商精神源远流长。其中,“厚德”是苏商精神的基础;“崇文”是苏商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灵魂;“实业”是苏商的立命所在和成长之源;“创新”是苏商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四者共荣共生,相辅相成,组成了新时代苏商精神的立体画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工业在苏南开始兴起,一批乡镇企业率先落地。一大批农民供销员凭借“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为乡镇企业的崛起立下奇功,为早期“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走过了千山万水,仍要跋山涉水。进入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被赋予了全新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从“四千四万”到新“四千四万”,敢为人先、只争朝夕,锐意进取又求真务实的核心力量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一如既往,成为江苏精神的主流价值。

  “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一个人一旦从伟大的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那是什么艰难险阻也挫败不了的。伟大的精神是一盏灯,点亮我们心中的希望;是一面旗,纵然狂风迷雾也不会迷失方向;是革命航船上的压舱石,纵然惊涛骇浪也不能动摇航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布局下,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道路上,伟大的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坚定不移地迈向光辉未来的强劲力量。

  记者 孟亚生 袁媛

  新华日报评论员:汇聚澎湃力量 激荡时代脉动

  一个国家的强大,根基在民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

  今年以来,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组织策划 “汲取精神力量,献礼70华诞——追寻共和国精神江苏谱系”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以报纸整版报道、网络专题、新媒体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报网端微同步呈现,追寻前人足迹,探访精神源地,深度展现70年来江苏大地上的精神丰碑,激励人们在追寻中不忘初心、汲取前进动力,在省内外产生热烈反响。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组织策划“汲取精神力量,献礼70华诞”大型报道,就是挖掘伟大精神丰富内涵、时代价值、社会意义的具体行动,是对共和国70华诞的最好献礼。纵观整组策划,相关报道既有历史的细节、人物的刻画,又有视野的开阔、理论的提炼,把有价值的故事讲得有价值,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锦绣江苏,自古至今,英雄辈出,精神不朽。这里,是周恩来总理的家乡,周恩来精神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这里,走出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党的早期领导人,雨花英烈、淮海战役、新四军铁军等铸就的革命精神熠熠生辉;这里,铭刻着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也是“守到守不动为止”的王继才;这里,涌动着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实践,“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闻名遐迩,“厚德、崇文、实业、创新”苏商精神唱响全国……这些精神内蕴丰富、魅力永恒,是前进路上弥足珍贵的财富。

  时代是精神的试金石,精神是时代的推进器。梳理江苏精神谱系的历程,也是对江苏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回眸。在革命年代,江苏儿女不屈不挠、团结一心,坚信“革命理想高于天”,坚持“一颗红心永向党”,写下共和国成立这一壮丽史诗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奋勇争先、开拓进取,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上塘村“大包干”,从“苏南模式”到昆山之路,从乡镇经济异军突起到县域经济“组团领跑”,从开放型经济一马当先到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了江苏大地的沧桑巨变,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时代跨越。每一个时期,都诞生了可歌可泣的精神,而每一个可歌可泣的精神,都化作激荡时代脉动的澎湃力量。江苏的每一步向前,都离不开这些精神力量的强力推动;江苏每取得的一个亮丽成绩,都源于这些精神力量的奋力书写。

  实践与日俱新,精神与时俱进。无论是“三创三先”精神的继承提炼,还是“四千四万”精神新内涵的注入,崭新的实践呼唤并孕育全新的精神。环顾全球,大踏步“走出去”的苏商在全球各地纵横捭阖,建经济特区,搞跨国并购,在“一带一路”上留下活跃身影;放眼苏北,高铁建设紧锣密鼓,住房改造如火如荼,区域协调稳步推进。近看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扬帆起航,远眺长三角一体化愿景日渐清晰。与此同时,谋求创新永无止境、深化改革道阻且长、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我们还将面临各种新挑战、新难题,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需要精神旗帜的指引。尤其需要继承和弘扬前辈精神,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从中孕育和萌生新的成长,为开启新征程提供烛照和向导,为与时代同行锻造信念和决心。

  精神在则力量在,精神强则境界宽。那些闪耀在江淮平原、流淌在江南水乡的精神,必须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以之为信仰,以之为导航,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昂首阔步、赓续前行,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继续赶路,定能谱好“强富美高”新江苏亮丽华章!

  记者手记

  雨花英烈们一张张年轻俊朗的面庞;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新四军战地之歌;淮海战役的支前老乡刻满鲁苏皖三省88个地方名字的小竹竿;曾经的未婚妻在王杰逝世50周年时亲手做的23朵纸玫瑰;王仕花对已逝丈夫王继才的深情呼唤……英雄用他们的信仰、坚守、奋斗和奉献,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在接受思想洗礼的同时,我们深深感受到:新中国70年感天动地的发展史诗,正是一首豪情壮志的精神赞歌。 孙 敏

  第一眼看见红船,真心觉得不大,而且也并非原来的那艘船,少了几分历史晕染的光环。只是,一想到十几个热血青年就是在这样一艘小小画舫上,轻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翻开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又觉得奇妙而震撼。从南湖上的一个小小画舫,到如今的复兴号巨轮,伟大精神凝聚了磅礴力量,伟大精神引领了时代脉搏,带领我们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颜云霞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里的醒目位置,一组主题为“四千四万”的浮雕,正是当年父辈们飘蓬万里、久历风尘的奋斗足迹和热血激情的鲜明昭示。实践与日俱新,精神与时俱进,从“四千四万”精神到新“四千四万”精神,江苏人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勇于创新的开拓品格不断淬炼升华、发扬光大。我们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变化,都在提醒人们,必须要以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姿态,去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不断出现的问题。 陈立民

  在探寻周恩来精神、王杰精神足迹时,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伟大精神离我们很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徐州,以王杰命名的学校、社区、派出所里,每个人都在学习、践行王杰的优秀品质,他们说,这样才能无愧于英雄的名字;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一位中学生志愿者义务为游客讲解着周总理的生平,她的眼神告诉我,这些故事早已刻在她的心里。其实,伟大精神就在我们身边闪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精神的践行者,赋予它们更多的现实意义。 杨 丽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处处场景,无不再现着战争的残酷。战士们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赢来战争的胜利。看着看着,感动的泪水不禁在眼眶打转。走出纪念馆,不远处一列高铁迎着阳光驶出徐州站。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革命前辈们的付出与牺牲。听前辈记者们讲述王继才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哽咽了。我对王继才的选择和坚持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感受到守岛精神的号召力,这让我露出自励的笑容,自信一定要用好手中笔传递好这种伟大的坚守精神,让更多人能守住心中的“开山岛”。 袁 媛

  我先后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和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接待我们的,是两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讲解员,他们热情洋溢、声色并茂地讲解着纪念馆内的每一个英烈故事。烈士虽已去,精神永留存。从他们身上,我看到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正将强大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红色精神的传递者。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青年人就能更坚定、更执着、更无畏地前行。 魏晓敏

  与智库专家学者面对面

  记者:如何看待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的重要意义?

  范从来: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既是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的需要,也是苏北地区内生发展的需要。

  有观点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苏南、苏中的事情,与苏北关系不大。但是,通过计算苏南、苏中、苏北空间经济的相关性后,我们发现,苏北地区自身的经济能量还较弱,但是整个区域经济的相关性已经在迅速提升。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进,都市圈内的能量增强后,就会发挥外溢作用,带动苏北的迅速发展。因此,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要放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统筹谋划,要让苏北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省内全域一体化。

  苏北振兴应通过内生的城市化形成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对于苏北城市来说,想通过人口的净流入实现城市的发展难度很大,确保人口不外流已是幸事。可以借助农房改善的机遇,把自己的人口集聚起来,把资源要素集中起来,实现苏北城市的自我驱动型增长。

  记者: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加快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要考虑好“稳得住、能致富”。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

  范从来:我们过去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安居和乐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有房子,没有就业,没有收入来源,必然留不住人。确保搬迁农户有稳定的保障、充分的就业和持续的增收,是“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以“农房项目+”为龙头抓手,做足做实农房改善的“后半篇”文章,才能“让进城的进得放心,让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

  农民的住房不仅是生活用房,也是生产用房。农房改善,应当与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结合起来考虑。比如,有一部分农民的住房分散,借助于农房改善,相对集中居住,可以推动土地经营更加有效率,农业向智能化产业化发展。此外,借助于农房改善,让一部分人口向城镇集中,让消费需求集聚、市场集聚,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最终让农民在此过程中受益。

  记者:请谈谈您所了解的苏北各地对于落实这项工作的相关进展情况。

  范从来:苏北五市都坚持试点先行、注重因地制宜,为农民建设新的美好家园。比如,徐州加大功能性公共建筑配套力度,高标准配套社区幼儿园、卫生室、数字化图书馆,同步建设文体中心、现代化综合养老中心。目前,该市40个新型农村社区即将完成配套建设。同时,立足县区资源禀赋,大力引进层次较高、环境友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打造一批绿色高效农业先行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比如,连云港挖掘潜力破解产业难题。总结推广全市已探索形成的东海县“水晶产业+”、灌云县“空港产业+”、灌南县“稻谷经济+”、云台山景区“旅游产业+”等产业模式建设经验,引导各县区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潜力,着力打造一批“一县(区)一品、一县(区)一特”特色产业项目。比如,淮安新建小区做到高标准,改造村庄做到高起点。实施以综合服务、村庄道路、绿化亮化、安全饮水、垃圾收处、污水治理、美化家园、通信网络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提升工程”。比如,盐城在制定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十有”标准上,围绕“有形象、有韵味、有故事”,大丰、东台等地每个示范镇村都打造一个特色镇村。围绕“稳得住、能致富”,盐都、射阳、滨海等地发挥休闲农业特色,全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再比如,宿迁力争产业配套项目与农房改善项目同步建成,现已启动建设农业产业配套项目111个,年内计划投资19.5亿元;规划新建和改造提升“家门口就业”载体125个,建成后可解决就业1万人以上。

  记者:就推进“稳得住、能致富”这一问题,您有何建议?

  范从来:要落实好保障政策。对进城入镇安置的农民,其自愿有偿退出原有宅基地、流转承包地的,要做好不动产登记发证,解决好户籍迁转、社保衔接、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等问题,让他们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对选择中心村安置的农民,仍保留农村户籍,原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政策保持不变。

  要发展好特色产业。农房改善,应该和苏北地区城乡规划、城镇建设布局、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产业发展要注重与当地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把搬迁群众融入到产业链条中。可以有计划建设一批特色田园乡村和旅游小镇,为群众就业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要落实好促进增收的制度安排。要加强搬迁群众就业培训,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流转力度,积极推进土地入股共建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收益。要加强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支持政策,吸引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返乡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特别想指出的是,农房改善的过程中,要把现代性和乡情结合起来。新建农房不能出现建设性的破坏,也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要用建设美丽乡村的视角,统筹做好住房条件改善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要传承好乡村文化,有真正的田园特色,努力让农民群众的生活空间存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

  记者 孙敏 杨丽 魏晓敏

  (本组访谈到此结束)

  链 接 >>>

  浙江:培育建设中心村

  多年来,浙江以培育中心村,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立足中心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就业等实际,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合理选择特色村域经济发展路子。比如,安吉县尝试把全县作为一个大农村来进行整体布局规划,并按不同特点将所辖的行政村分为工业村、农业村,景观村、休闲村,在每个村设置一处景点,并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桐庐县按照全域景区化和村美民富的新要求,一方面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另一方面精心设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营造色彩农业景观带,通过将农村节庆和品牌营销相结合,推动农家乐、季节性度假养老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陕西:发展“社区工厂”

  陕西移民搬迁从一开始就遵循“以产定搬、以搬促城、产城融合”的工作思路,将搬迁与产业脱贫、就业脱贫相结合。放大移民搬迁积攒出的人力资源优势,陕南开始不断吸引产业聚集,吸引东部企业西迁落户,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工厂”。比如,在平利县,11个镇现有83家“社区工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经营主体181家、10家电商公司和796家网店,全县形成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4个社区工厂产业集群,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到2020年,安康市将建成社区工厂300家以上、带动就业5万人,每个移民搬迁社区或农村人口集中区都有1家以上的社区工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以往逻辑不同的是,中国是引发这场百年大变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导致国际格局出现所谓“后西方”现象。与此同时,工业革命4.0改变线性进化逻辑,出现所谓“后真相”现象,中国同样是工业革命4.0弄潮儿。在此背景下,美国不惜动用长臂管辖,利用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担心,挟霸权以令盟友,大打安全牌、规则牌、文明牌,逼迫世界各国在中美间站队,甚至鼓吹中美经济、科技脱钩,重塑全球化体系。

  美国对华贸易战源于贸易,根在战略打压中国崛起。有些美国势力,包括建制派,对中国采取抵消战略,抵消我国产业政策、国企竞争优势,将中国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为此他们不仅要美国的企业跟中国脱钩,而且要美国的盟友也跟中国脱钩,打造以美国为平台的新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把中国孤立在新的全球体系之外,形成两套体系的“新冷战”,发挥美国冷战经验丰富的优势,彻底打掉中国赶超美国的势头。

  这种美国需要敌人的战略文化,就是创造敌人然后战胜敌人,对此不要有任何的幻想。这是美国的DNA,这种战略思维贯穿美国整个历史,从建国之初的孤立主义,到后面“西进运动”,羽翼逐步丰满后提出“门罗主义”,再到后来的全球主义,无不如此。

  美国的斗争哲学植根于新教徒伦理:要么把你皈依掉,皈依不掉就把你妖魔化。所以一会儿有中国威胁论,一会儿又有中国崩溃论。美国不仅从经济方面,而且从体系、高新技术和安全领域等多方面来实施这套斗争哲学。这不是我们通过妥协就能减缓的,也决非特朗普本人造就。这是美国斗争哲学的本质决定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伟大斗争。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应对美国贸易战,哪些方面中国不会让步?会不会有休战协议?不难从中品味。一句话,坚决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伟大斗争。中美博弈迟早会来,绝非特朗普心血来潮或竞选考量,这也倒逼中国要在工业革命4.0时代高质量、全方位、独立自主发展,建立对冲美国霸权体系的自信,打造更具包容性的“一带一路”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当然,我们也不要把美国看死。时至今日,全球化不仅没有成为美国化,反而在分化美国,形成“四个美国”:商人——汉密尔顿主义,传教士——威尔逊主义,军人——杰克逊主义,律师——杰弗逊主义。不仅美国不是铁板一块,西方更非铁板一块,美国在波兰打华为安全牌,不会制造类似韩国萨德事件,毕竟没有人愿意成为美国对付中国的牺牲品。中国拥有世界上门类最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指望与中国脱钩,甚至拉盟友下水,制造两种体系的对抗,发起对华新冷战,违反市场基本原则和全球化规律,违反人性,只能贻笑大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成果要报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监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国监察工作面临着由“纪法衔接”调整、机构需监督制约、留置取代“两规”等实务问题所带来的新挑战。江苏省委高度重视,省纪委忠实履责,积极应对,稳中求进,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思想引领、健全运行机制与回应社会关切的实际行动,对应对监察工作新挑战做出了有益探索。就进一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笔者建议:

  确立融合发展意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要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协同推进,将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到位。其中一是要突出纪委监委政治机关要求,推动人员转隶实现全融合。需坚持机构整合、人员融合、流程磨合的内涵式发展,实现“1+1>2”的目标。二是需增强诉讼意识确保执纪办案效果。监察机关调查工作应当树立以审判为中心的意识、合法取证意识、程序意识,确保案件“立得实,移得出,诉得了,判得下”。

  加强办案能力建设。在职务犯罪呈现智能化、隐蔽化趋势下,提升办案工作质效,加强办案能力建设,成为当前纪检监察工作的核心任务。办案能力是纪检监察队伍综合能力的体现,必须加强技术支持、信息化支撑、场所保障、制度配套、对外协作等方面的办案保障体系建设。全要素运用调查措施,对办案流程、取证标准、人权保障、办案安全等方面制定操作性制度,确保依纪依法安全文明规范办案。

  加强流程管控。要创新体制机制,调整内部机构设置。把深化“三转”贯穿试点工作全过程,实现案管、监督、调查、审理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要适度提前介入,发挥引导保障职能。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作用,加强与检察、审判、公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要把握动态平衡,做好过渡期衔接。建立案件移送、联席会议、信息共享、介入支持等工作机制,充分彰显监察体制改革的治理成效。

  加强队伍建设。监察委员会的专责反腐职能,要求监察人员既能执纪又能执法。建立国家监察官制度,打造反腐败专门队伍。加大精准培训力度,强化专业技术人才保障。整合监督力量,发挥派驻监督职能作用。强化监督制约,确保权力不被滥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