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是由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一个个精神坐标而形成的革命文化系统,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独特历史实践。
雨花英烈精神形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贯穿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从1926年至1949年,在这漫长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奋斗历程中,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牺牲于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及周边地区,尤其是以在雨花台牺牲的烈士群体最为集中、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他们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闪耀着伟大民族精神的光芒,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发表重要讲话,对“雨花英烈精神”给予很高评价。他说:“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较早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雨花英烈精神以其丰富深刻的历史底蕴、光辉卓绝的道德典范、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奠定了其作为中国革命主流精神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最好诠释。雨花台是革命者的“断头台”,到此生命就结束了,它是对一个人忠诚于信仰的终极检验。当时的南京是敌人的心脏,斗争形势凶险,敌人气焰嚣张。雨花英烈要么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为党工作,要么不幸深陷敌人铁窗,随时都可能牺牲生命。他们却义无反顾,在特别严酷的形势下与敌周旋,为民奋斗,为党尽职,彰显了其信仰的坚定和人格的崇高。在近百年的征途中,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主、自由、繁荣、富强而出生入死、英勇奋斗,写下了人类史上辉煌壮丽的历史篇章。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史的重要组成和代表。雨花台是革命烈士的殉难地,在这里牺牲的烈士有许多是中共党员,也有许多不是,但都是爱国者,都是为国家的独立,为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幸福而捐躯。雨花台烈士中的大多数共产党员,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入党的。那时,中国革命充满危机,前途未卜,一切均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之中,是伟大的信仰和坚定的理想决定了他们的政治选择和人生道路。雨花英烈中有不少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员,许多人是党的重要骨干,他们坚守立党为公、立党为民的信念,始终战斗在党最需要、革命最危急的重要关头。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他们奋起与国民党反动派抗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党和革命事业。如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罗登贤牺牲时说:“我个人死不足惜,全国人民未解放,责任未了,才是千古遗憾”,表达了雨花英烈为革命奋斗不息的心声和价值追求。
雨花英烈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与慨然担当。雨花台烈士中的许多人,青年时期就是秉承“学一门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学问”的志向,走上了寻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道路。共产党人之所以用必死的决心投身革命,就在于他们把意志深深扎入谋求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石之中。他们中不少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许多人还来自当时的名牌大学,甚至还有一些是归国留学生。他们对为之奋斗牺牲的事业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思想上的自觉,对党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如曾担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的史砚芬临刑前留下遗言说:“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的,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万千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生动地体现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雨花英烈精神同其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一并,构成了立党兴党、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前赴后继,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