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思想周刊》
“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交汇点客户端
中国江苏网
理论之光微信公众号
“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一个人一旦从伟大的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那是什么艰难险阻也挫败不了的。伟大的精神是一盏灯,点亮我们心中的希望;是一面旗,纵然狂风迷雾也不会迷失方向;是革命航船上的压舱石,纵然惊涛骇浪也不能动摇航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背后,有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不少故事发生在江苏大地上。江苏儿女既是故事的主角,也在接续奋斗中传承和发扬着这些伟大精神。读懂共和国精神,尤其是其中的江苏谱系精神,就能理解为何今天的江苏,能以约1%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国10%以上的经济总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升华、提炼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凝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力量,经过精心策划,由省委宣传部指导、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组织实施的“汲取精神力量,献礼70华诞——追寻共和国精神江苏谱系”大型全媒体采访报道,已经圆满结束。从“南湖画舫”到“复兴号巨轮”,这中间到底有哪些“精神密码”?记者们追随着精神的足迹,奔赴一处处旧址和纪念馆,辗转9地1500余公里,用脚丈量精神的广度,用眼见证精神的深度,在完成报道的同时获得了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从“红船”到“雨花英烈”:
坚守信仰追求,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是我们不变的底色。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天开始,中国就迎来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希望。而鱼米之乡的江苏,更是在践行革命精神的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
“让我们再喊一遍口号吧!记得声音要轻一点。”“中国共产党万岁!”1921年7月,一群年轻人在南湖红船上庄严宣告,开启了开天辟地的历史。
从此,红船,寄托着一份信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写照和精神标识。
今年1月初,记者冒着初冬的阴雨,来到了浙江嘉兴,踏上了探寻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之旅。
由于当年那艘船是临时租的,早已难觅踪迹。现在的这艘“红船”,是根据董必武、王会悟等人的回忆,于1959年仿制复建而成的。
当年的“红船”虽然消失了,但“红船精神”却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守护下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必须坚定不移,哪怕是牺牲生命,在所不惜。位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2年间,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这里殉难。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雨花英烈精神。
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年仅36岁的恽代英愤然而起,“我大不了就是一个‘死’字!为共产主义而献身,死得其所!”1931年4月29日中午,他拖着沉重的脚镣,昂首挺胸,神色坦然,一路高唱《国际歌》,在南京慷慨就义。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
从“铁军”到“淮海战役”:
对党绝对忠诚,爱民满腔情怀
勇敢与忠诚,是江苏儿女的鲜明品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让江苏人找到了投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正确路径。在革命战争年代,江苏大地上一场场功绩彪炳的伟大战事,见证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全过程。
2018年11月,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新四军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这支“铁军”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虽身处险境、历尽艰险、屡遭劫难,却屡建奇功,牵制和消耗了数十万日伪军的有生力量,创建了横跨七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代军长陈毅提出,把新四军建设成“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坚决执行共产党的政策和命令,完成共产党赋予的任务”的强大的正规化的党军。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顾永兴认为,听党指挥、绝对忠诚是新四军“铁军精神”之魂。纵观新四军创建、成长和发展的辉煌历程,新四军官兵始终牢记这支部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支军队,始终以党的信仰为信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核心为核心,无论在何时何地任何环境下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
在抗日烽火的艰难岁月,新四军将士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关心和帮助群众,并从扫地、挑水等一件件小事做起,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淮海战役纪念馆馆长蒋越锋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无比忠诚,是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听党指挥、闻令而动、遵令而行、步调一致。”参加淮海战役的人民子弟兵,从入伍那天开始,就坚信自己忠实代表着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信自己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一定能够得到解放,坚信自己将为此奋斗一生。
顾永兴指出,淮海战役的奥妙在于:听党指挥是核心,是灵魂;人民的力量是根本,是主体;党旗所指就是军心所向、民心所向,这是胜利的根本关键。
由于对党绝对忠诚,爱民满腔情怀,人民军队深得人民拥护、爱戴和支持,人民缺衣少食,却勒紧裤带,把粮食供给子弟兵。正因为此,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从“周恩来”到“王继才”:
品行高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江苏自古出才子,也出猛士。品行高洁、知行合一、敢于担当,这些优秀的品质代代传承。今天我们回顾江苏人在战争年代、建设时期、改革时代的丰功伟绩,一位位杰出的江苏儿女用他们一生的伟大实践,诠释着江苏精神的卓尔不群。
在这次采访的旅程中,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的记者探寻了周恩来、王杰、王继才三位人物的精神密码。他们一位是伟人,一位是普通士兵,一位是普通民兵哨所所长,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品行高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周恩来是开国总理,虽然位高权重,但他非常注重政治品德、思想道德、为政官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五德”建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其严格要求亲属的“十条家规”,至今为人称颂。省委党校教授王世谊认为,周恩来“五德”精神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德”治思想的传承,是对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的生动诠释。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来到第71集团军视察,在介绍王杰正确对待荣誉和进步的展板前,他深有感触地说,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王杰的“三不伸手”,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境界,一种操守,一种本色,是品行高洁的体现。
开山岛因其位置独特,一度成为犯罪分子眼中走私、偷渡的“天堂”。一次,一个张姓“蛇头”带着49名偷渡客来到开山岛,拿出10万块钱给王继才,希望他行个方便,在岛上停留一段时间。王继才当场拒绝。多年的守岛中,王继才夫妇先后发现并协助有关部门破获6起走私、偷渡案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
勇于担当、敢于奉献也是这三位人物共同的精神风貌。无论是遇到大事还是碰到难事,周恩来都敢于担当,第一时间冲到现场解决,直到临终,还一直佩戴着“为人民服务”这枚胸章。王杰面对即将爆炸的炸药包,纵身扑倒,挽救了12人的生命,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王继才刻苦学习海防勤务知识,并结合守岛经历,总结了数十万字的工作体会,留下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从“苏商”到新“四千四万”:
走过千山万水,仍要跋山涉水
江苏人,向来敢为天下先。江苏人的奋斗精神和闯劲,为江苏经济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江苏精神为我们经济的腾飞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5.8%的人口,创造了10.3%的经济总量,52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规模连续8年全国第一……在江苏这片大地上,凝聚了几代苏商的求索与顿悟、奋起与自强,积淀的“厚德、崇文、实业、创新”苏商精神源远流长。其中,“厚德”是苏商精神的基础;“崇文”是苏商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灵魂;“实业”是苏商的立命所在和成长之源;“创新”是苏商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四者共荣共生,相辅相成,组成了新时代苏商精神的立体画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工业在苏南开始兴起,一批乡镇企业率先落地。一大批农民供销员凭借“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为乡镇企业的崛起立下奇功,为早期“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走过了千山万水,仍要跋山涉水。进入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被赋予了全新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从“四千四万”到新“四千四万”,敢为人先、只争朝夕,锐意进取又求真务实的核心力量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一如既往,成为江苏精神的主流价值。
“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一个人一旦从伟大的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那是什么艰难险阻也挫败不了的。伟大的精神是一盏灯,点亮我们心中的希望;是一面旗,纵然狂风迷雾也不会迷失方向;是革命航船上的压舱石,纵然惊涛骇浪也不能动摇航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布局下,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道路上,伟大的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坚定不移地迈向光辉未来的强劲力量。
记者 孟亚生 袁媛
新华日报评论员:汇聚澎湃力量 激荡时代脉动
一个国家的强大,根基在民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
今年以来,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组织策划 “汲取精神力量,献礼70华诞——追寻共和国精神江苏谱系”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以报纸整版报道、网络专题、新媒体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报网端微同步呈现,追寻前人足迹,探访精神源地,深度展现70年来江苏大地上的精神丰碑,激励人们在追寻中不忘初心、汲取前进动力,在省内外产生热烈反响。
作家萧伯纳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组织策划“汲取精神力量,献礼70华诞”大型报道,就是挖掘伟大精神丰富内涵、时代价值、社会意义的具体行动,是对共和国70华诞的最好献礼。纵观整组策划,相关报道既有历史的细节、人物的刻画,又有视野的开阔、理论的提炼,把有价值的故事讲得有价值,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锦绣江苏,自古至今,英雄辈出,精神不朽。这里,是周恩来总理的家乡,周恩来精神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这里,走出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党的早期领导人,雨花英烈、淮海战役、新四军铁军等铸就的革命精神熠熠生辉;这里,铭刻着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也是“守到守不动为止”的王继才;这里,涌动着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实践,“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闻名遐迩,“厚德、崇文、实业、创新”苏商精神唱响全国……这些精神内蕴丰富、魅力永恒,是前进路上弥足珍贵的财富。
时代是精神的试金石,精神是时代的推进器。梳理江苏精神谱系的历程,也是对江苏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回眸。在革命年代,江苏儿女不屈不挠、团结一心,坚信“革命理想高于天”,坚持“一颗红心永向党”,写下共和国成立这一壮丽史诗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奋勇争先、开拓进取,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上塘村“大包干”,从“苏南模式”到昆山之路,从乡镇经济异军突起到县域经济“组团领跑”,从开放型经济一马当先到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了江苏大地的沧桑巨变,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时代跨越。每一个时期,都诞生了可歌可泣的精神,而每一个可歌可泣的精神,都化作激荡时代脉动的澎湃力量。江苏的每一步向前,都离不开这些精神力量的强力推动;江苏每取得的一个亮丽成绩,都源于这些精神力量的奋力书写。
实践与日俱新,精神与时俱进。无论是“三创三先”精神的继承提炼,还是“四千四万”精神新内涵的注入,崭新的实践呼唤并孕育全新的精神。环顾全球,大踏步“走出去”的苏商在全球各地纵横捭阖,建经济特区,搞跨国并购,在“一带一路”上留下活跃身影;放眼苏北,高铁建设紧锣密鼓,住房改造如火如荼,区域协调稳步推进。近看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扬帆起航,远眺长三角一体化愿景日渐清晰。与此同时,谋求创新永无止境、深化改革道阻且长、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我们还将面临各种新挑战、新难题,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需要精神旗帜的指引。尤其需要继承和弘扬前辈精神,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从中孕育和萌生新的成长,为开启新征程提供烛照和向导,为与时代同行锻造信念和决心。
精神在则力量在,精神强则境界宽。那些闪耀在江淮平原、流淌在江南水乡的精神,必须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在开拓中弘扬。以之为信仰,以之为导航,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昂首阔步、赓续前行,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继续赶路,定能谱好“强富美高”新江苏亮丽华章!
记者手记
雨花英烈们一张张年轻俊朗的面庞;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新四军战地之歌;淮海战役的支前老乡刻满鲁苏皖三省88个地方名字的小竹竿;曾经的未婚妻在王杰逝世50周年时亲手做的23朵纸玫瑰;王仕花对已逝丈夫王继才的深情呼唤……英雄用他们的信仰、坚守、奋斗和奉献,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在接受思想洗礼的同时,我们深深感受到:新中国70年感天动地的发展史诗,正是一首豪情壮志的精神赞歌。 孙 敏
第一眼看见红船,真心觉得不大,而且也并非原来的那艘船,少了几分历史晕染的光环。只是,一想到十几个热血青年就是在这样一艘小小画舫上,轻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翻开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又觉得奇妙而震撼。从南湖上的一个小小画舫,到如今的复兴号巨轮,伟大精神凝聚了磅礴力量,伟大精神引领了时代脉搏,带领我们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颜云霞
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里的醒目位置,一组主题为“四千四万”的浮雕,正是当年父辈们飘蓬万里、久历风尘的奋斗足迹和热血激情的鲜明昭示。实践与日俱新,精神与时俱进,从“四千四万”精神到新“四千四万”精神,江苏人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勇于创新的开拓品格不断淬炼升华、发扬光大。我们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变化,都在提醒人们,必须要以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新的姿态,去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和不断出现的问题。 陈立民
在探寻周恩来精神、王杰精神足迹时,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伟大精神离我们很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徐州,以王杰命名的学校、社区、派出所里,每个人都在学习、践行王杰的优秀品质,他们说,这样才能无愧于英雄的名字;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一位中学生志愿者义务为游客讲解着周总理的生平,她的眼神告诉我,这些故事早已刻在她的心里。其实,伟大精神就在我们身边闪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精神的践行者,赋予它们更多的现实意义。 杨 丽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处处场景,无不再现着战争的残酷。战士们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赢来战争的胜利。看着看着,感动的泪水不禁在眼眶打转。走出纪念馆,不远处一列高铁迎着阳光驶出徐州站。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开革命前辈们的付出与牺牲。听前辈记者们讲述王继才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哽咽了。我对王继才的选择和坚持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感受到守岛精神的号召力,这让我露出自励的笑容,自信一定要用好手中笔传递好这种伟大的坚守精神,让更多人能守住心中的“开山岛”。 袁 媛
我先后来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和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接待我们的,是两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讲解员,他们热情洋溢、声色并茂地讲解着纪念馆内的每一个英烈故事。烈士虽已去,精神永留存。从他们身上,我看到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正将强大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红色精神的传递者。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青年人就能更坚定、更执着、更无畏地前行。 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