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些重要论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和继续前进不变的主题,彰显了我们党永远不变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心系人民的初心和情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有了定性的标志,也有了定量的标志。所谓“定性的标志”,就是21世纪中叶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谓“定量的标志”,就是21世纪中叶中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前进动力的理论认识达到新境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向世人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思想,指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6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厚重的历史答卷。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一个只有50多名成员的弱小组织起步,发展到今天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根本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这个根本。正是这样一以贯之的结合、这样执着的坚持,才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才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进而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贯穿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与逻辑主线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思想有力地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幸福的根本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包涵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新篇章,为我们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思想提供了科学指引与价值指南。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人民性,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逻辑体系。“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发展思想,但不能仅理解为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以人民为中心。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本质上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就是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根本目标。简言之,人民幸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的根本价值追求。

  从思想内容来看,无论是“中国梦”理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新发展理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理论等,都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幸福的根本价值取向。可以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关乎人民福祉与社会公平正义,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呼声与理想。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旨在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以人民为主体,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全面从严治党顺应广大人民的期盼和意愿,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作为最根本的标准。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而究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就是要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之,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部分中,也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人民生活幸福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实践要求来看,人民幸福与否为评判党与国家一切工作的成效提供了价值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为此,必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不竭力量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征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牢牢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摆在突出位置。经过40多年的奋斗,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18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90万亿人民币,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8—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增速高达9.3%。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化,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中国与世界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作为承载全球将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为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

  问:怎样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

  答: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分别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以及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出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事实的确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间的一个突出特色,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

  1983年至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期间,结合当地实际提出要树立“大农业”思想,“建立合理的、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三大前提下搞农业”。他特别强调,“农业经济早已超出自为一体的范围,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稳定而迅速的发展。”还总结出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优势和劣势、积极性和科学性、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涵与外延、生产与服务等六对关系。

  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在1989年规划闽东发展时,他力主立足实际发展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强调“振兴闽东在于‘林’字”,要求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高度重视生态资源保护、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发展、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对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思想和实践。无论在福建工作,还是在浙江主政,一抓到底,一路相随,一以贯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的顺应自然、善待自然、守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重要思想,得以在生态文明发展的实践创新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创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在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谱写了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作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新觉醒、新飞跃。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里,虽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在曲折探索中逐步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973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明确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成为新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起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环境保护事业也进入了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认识到“环境污染是大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活动;经济发展中强调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倡导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环境保护工作上升为基本国策,建立环境法律制度,设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随后,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些,都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立发展准备了条件。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中国史学会会长)

  学习漫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给新时代思想政治导向掌舵定航,给新时代思想政治育人压实责任,给新时代思想政治立德提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要深刻领悟学习此次讲话精神,让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焕发新活力、呈现新气象、注入新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课要立足主体、有的放矢。好的思想政治课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触动心灵的思想政治课才是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深情回忆初中时政治课老师讲授焦裕禄的事迹给他的心灵震撼,以及对他个人理想信念的深远影响。不同受众群体对于课程的期待不同,听课学习的目的不同,兴趣点兴奋点不同,要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迫切需要建立根据受众群体细分的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让思想政治课在不同群体中都能生根结果,成为铸魂育人的“金课”。

  思想政治教育课要联系实际、言之有物。思想政治教育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特征是严肃的政治性,但涉世不深、阅历不多的青年朋友们,对于一些理论的认识和学习往往停留在书本层面。打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言之有物的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做到知行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把思想政治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仅要将思想理论讲通讲透讲实,内化于青年心中,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理论外化于行,勇于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

  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多彩,至今仍有启发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场头脑风暴,单纯填鸭式、灌输式教育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远远达不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思想政治课要守正更要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要关注三尺讲台,更要有世界格局和战略眼光。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契机。充分利用互联网“即时交互”性,让学生可利用“碎片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要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坚持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探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教学方式,点燃青年人学习的热情。

  思想政治教育课要调研并举、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做到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要带领青年朋友们走出课堂,投身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的群众中去,投身到广大基层工作中去,亲自参与、用心感受、用脑思考,真正领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一代代中国人都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将国家富强和个人理想紧密结合,规划人生、报效祖国。

  (作者单位:徐州市委党校)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牢记使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铭记使命是为实践使命,它尤其需要一种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

  这是因为我们的使命很崇高,追求的理想很远大。随着“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复兴所展现的是人类历史上也堪称壮美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的理想和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和磅礴的情怀,千秋伟业,百年华章,共产党人必须勇于自我超越,必须“自觉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自我革命,自我新生,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谋划事业。要保持忧患意识,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清醒地意识到越是接近伟大的目标,其挑战和风险将更为严峻,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所以必须要增强斗争精神。

  这是因为我们完成使命所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伟大的理想本身就意味着必须艰苦奋斗才能达到,而绝不是敲锣打鼓、喊喊口号就能轻松实现的,追求伟大理想的过程更是需要艰辛的拼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生动形容的“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进入攻坚期,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瓶颈越来越突出。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时有常在,各种违背党的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也时隐时现。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还必须克服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风险的严峻,挑战的艰巨,意味着党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相反,必须只争朝夕,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唤起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勇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这是因为我们的使命是场伟大的接力跑。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率领全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到站起来、富起来,直至今天强起来的新中国,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和牺牲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面对已有的成绩,我们不能有点滴的骄傲自满,有丝毫的懈怠放松,更不能陶醉于掌声和欢呼声而忘乎所以,而是应发扬“而今从头越”的革命精神,倾听时代的呼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为了答好卷,为了跑出好成绩,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于自我超越,敢于自我革命,永葆朝气和进取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坚决摒弃一切明哲保身、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懒政怠政等消极行为,带领人民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一棒更比一棒强,让人民满意,不断实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使命源于对人民和国家的神圣承诺,担负起这一历史性的使命,是党的矢志不渝的追求。初心不改,信念常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所说: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作者为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现在,寄托着人民数千年追求的小康梦想,已经到了收官的历史关口。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吹响了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南通将强化使命意识,扎扎实实做好小康的决胜收官工作,向中央和省委、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确保全面性。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也是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共建共享的小康。虽然南通总体实现程度已经达到94.9%,3/4的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但存在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围绕领域全覆盖,我们坚持“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坚决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强弱项的若干措施》和5个专项文件确定的任务要求。结合南通实际,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等短板指标,深入分析,精准施策,制定任务清单,明确重点内容、工作要求、时间节点、责任分工等,扎扎实实补齐短板。围绕人口全覆盖,继续抓好市标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扶持政策落实,确保今年底4137户、7705人全部脱贫。扎实推进113户市标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住房改造,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到位。针对收入略高于贫困线的“夹心层”群体,建立缓解相对贫困常态化帮扶机制,通过技能培训、促进就业、项目帮扶等形式,增加收入来源,真正做到小康路上“一个不落”。围绕区域全覆盖,因地制宜解决辖内各个县(市)区之间全面小康建设不平衡的问题,重点关注全市92个村营收入低于50万元的市级经济薄弱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工程”过程中,加大倾斜力度,支持新型合作农场建设,强化机关部门结对帮扶,多途径增加村营收入,确保今年底全部超过45万元,明年全部达到50万元。

  在彰显特色优势上下功夫,体现高水平。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要丰富提升全面小康建设的内涵和标准,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树立更高追求,实现“高水平”。高水平小康是目标和表征,高质量发展是路径和手段。这几年,南通落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扎实推进“六个高质量”,取得明显成效。在产业发展方面,今年上半年,南通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和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0.1%,大国重器“天鲲号”投产启航,首艘国产极地探险邮轮顺利下水,彰显出较强的活力和韧劲。在科技创新方面,去年南通科技进步贡献率63.5%、R&D经费投入强度2.68%,均已超过小康目标值。我们将围绕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加快构建以中创区为核心、科技园区为载体、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全市域创新网络,着力建好用好南通高等研究院、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资源集聚平台,积极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让创新第一动力更加强劲。在生态环境方面,在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全省最优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大整治、构建大体制、完善大机制,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要求,持续推进五山及沿江地区14公里岸线生态修复保护,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加快码头功能调整,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探索走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绿色发展之路。以办好中国森林旅游节为契机,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和花园城市建设,充分彰显滨江城市特色魅力。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下功夫,提高满意度。我们聚焦群众关切用功发力,实打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让全面小康更具质感、更有温度。南通是著名的教育之乡,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和高考主要指标持续领先全省,但是也存在大班额、校外培训乱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目前南通每千人口床位数、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等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看病难、看病贵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全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有837个,部分老旧小区居民出行、停车包括上下楼还很不方便。这些年,我们每年都排出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上半年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9%。针对民生热点,我们开展相关专题调查研究,组织实施新一轮为民办实事工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群众的满意度往往受制于矛盾纠纷。当人民生活水平高了,满意度却没有相应提高时,往往是因为感到不公平、不公正,需要进一步提升法治、平安建设水平。我们全面排查和有效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持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切实抓好信访包案化解,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我们将结合正在开展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精心安排体验线路,就近引导群众开展实地考察、市情调研,感受城乡新貌和身边变化,立体展示全面小康建设成果,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南通市委书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把服务台湾人民的工作做好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需要,也是对台工作的根本要求。

  江苏经济发展快、活力强、开放度高,是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省份之一。截至2018年底,江苏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2.7万个,实际到账台资近780亿美元,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超过6200个,苏台两地贸易额超过两岸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台商和台资企业已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多年来,广大台企投资江苏,为江苏带来了发展活力和先进管理经验,作出了税收贡献,解决了大量就业,成为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做好台商这一重要群体的服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为台商台胞提供同等待遇,提供良好生产生活保障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使江苏真正成为台商的“精神家园”,形成融合发展格局,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和精神文化纽带。

  提高政治站位,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重要论述。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首先要从政治上来理解和把握,政治上搞明白了,思想上才能领会到位,行动上才能贯彻到位。作为对台工作干部,要以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增强做好对台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造福台湾同胞,积极化解涉台纠纷,在扎扎实实的化解工作中守初心、担使命,接受洗礼、锤炼品格,真正做到了解民情、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确保江苏对台工作持续向好、走在前列。

  敢于担当作为,全力化解重点难点涉台纠纷。积极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作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打好重点问题攻坚战,推动“稳台商安台商专项行动”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下大力气化解涉台积案。统一梳理近年来化解工作情况,对尚未化解的,集中资源和力量持续推动化解;对已经化解的,巩固成果,防止反复。突出解决疑难复杂案件主体不清、责任不明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将责任内容和履责要求分解到位、落实到人,真正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化解到位。进一步加强并创新督查督办方式。加强对转送交办事项的跟踪指导,做好办结情况抽查回访工作,确保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核查到位、协调到位、跟踪到位,防止案件久拖不决,推动疑难复杂案件解决。

  抓好制度建设,创新、完善工作体制机制。聚焦聚力重点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台商服务工作体制机制,打造法治服务、规范服务、多元服务。推进台商服务法治化建设。做到依法保护台商的合法权益,逐步实现从行政协调为主向依法办理转变,从个案协调到普遍性法律服务和制度指导转变。建立健全律师参与涉台投诉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为台商台胞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建立健全涉法涉诉案件分流、对接工作机制,依法分类、规范处理,将涉诉类案件导入相应法律程序。提高台商服务规范化水平。加强投诉协调工作精细化管理,完善受理办理、复查复核、督查督办等各环节的细化制度和标准化业务工作体系,做到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进一步健全、拓宽第三方参与涉台投诉协调的制度化渠道,通过购买服务、组建专家库等方式,引入仲裁、法律等专业力量更多地参与工作。努力形成网格化联动机制。要上下联动,突出党委政府领导,争取对台胞权益保护工作的更多重视和支持,同时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关心干部,激发基层潜能。要部门联动,加强与业务部门、司法部门的协作配合,实现工作力量、工作阵地、工作机制全面整合,形成最大合力。

  坚持党建带动,全力加强台商服务干部队伍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让党放心、为民解难、人民信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化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好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生命力工程,同时把理想信念、政治觉悟体现到对台工作中,认真办理好每一封来信、接待好每一次来访、处理好每一件投诉。加强能力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逐级落实业务培训责任,组织开展多形式、分层次、滚动式的理论、法规、政策、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台商服务和投诉协调业务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既要为台商做好服务,又要坚持原则,把握界限,筑牢反腐防线。服务主动靠前,变台商“上访诉苦”为台办“上门破难”,变“被动接访”为“主动服务”,深入了解、研究政府部门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的“软肋”及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通过蹲点调研、带案督查等方式,深入台企和一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掌握基层工作情况,注重发现推广基层工作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

  (作者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高级经济师、巡视员)

  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指出了机关党建工作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关键点,而且阐明了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为做好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要增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自觉性。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机关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大局意识,紧紧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从党的建设整体和全局看,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和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始终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伟大工程为伟大事业提供保障,伟大事业为伟大工程注入动力。从机关党建工作的实践看,脱离中心抓党建,脱离业务抓党务,机关党建工作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会失去生命力,只有把机关党建工作放到中心工作中思考谋划,围绕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持续发力,机关党建工作才能从形式到内容上得到深化,从深度到广度上得到拓展,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做好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既要反对把党建和业务对立起来,重业务轻党建,弱化虚化机关党建工作,也应避免就党建抓党建,党建与业务“两张皮”,应准确把握机关党建的职责定位,坚持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发挥好协助、监督和保障作用。

  要提高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实效性。机关党建工作有其自身的内容和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心工作服务,主要是通过切实履行机关党组织的工作职责来体现,通过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不仅要解决意识问题,还要解决方法问题,要选准结合点切入点,通过有效的载体和形式,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各项任务落实落细,推动机关党建工作抓在经常、融入日常。要通过选配、培训、激励约束等举措,提高机关党组织负责人的能力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既精党务又懂业务的复合型机关党务工作者队伍。要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加强对机关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机关党员干部队伍。

  要注重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长效性。推动党建与业务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使机关党员更加有为、机关党组织更加有力、机关党建工作更加有效,是各级机关党组织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机关党建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立足实践不断研究探索,积极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和机制创新。要坚持效果导向,把促进行政业务任务的完成落实作为检验机关党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确立机关党建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保障的鲜明导向,真正把机关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破解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难题的有效武器。要健全完善机关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改变党建考核主体局限于各级党组织自身,党建工作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党建考核结果运用不够等问题,加强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综合考量,既考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也考业务任务完成情况,通过“一体化”考核,使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得更紧、抓得更实,发挥好机关党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

  (作者为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为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提高组织力,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群团工作本领,江苏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党委通过开展党建带群建“三带三同步”(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同步建强组织、同步凝聚群众、同步推动发展)行动,凝聚广大干部职工力量,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组织保证。

  思想联系,在理论知识学习上做到“三带三同步”。政治学习同步。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治水方针、新时期水利行业精神等,党委率先学习,党支部集中学习,工团妇跟进学习,形成党员先学一步、团员青年紧跟一步、妇女职工不落一步的学习氛围。交流研讨同步。党员干部带头学习研讨、带头宣传宣讲,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学“周恩来精神”、基层干部学赵亚夫、广大党员学守岛英雄王继才主题活动,围绕“初心是什么、使命干什么、奋斗比什么”谈学习谈认识谈收获。工团妇组织会员、团员、女职工紧密联系实际,在“学、谈、写”上展示学习心得。

  工作联合,在活动载体上实现“三带三同步”。党工团妇工作有分工,各部门固定人员少,将这些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整合起来,变分散为集中、变个体为群体,实现以党建为龙头的“多维联动”格局,做到角色上分、思想上合,任务上分、目标上合,职责上分、活动上合。将性质、内容相近的活动有机整合、联合举办。如联合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举办职工讲堂、道德讲堂,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举行知识竞赛,不断提高全处职工业务素养;发挥各类人才优势,联办文体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湖、争当河小青”志愿服务,获得江苏第一、二届志愿服务优秀项目,从而激发全处职工活力。坚持人本理念,整合党工团妇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推进关爱帮扶创新发展。统一建立结对共建帮扶机制,派员参加省委驻村定点帮扶,与洪泽岔河3个村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

  品牌联创,在争先创优上落实“三带三同步”。同塑典型示范。统一谋划,统筹开展身边先进典型“洪泽湖好人”“大湖卫士”“业务标兵”等评选,分别有1人获得“江苏最美水利人”“河湖卫士”提名奖,大力宣传他们先进事迹,营造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浓厚氛围。同建活动阵地。加强阵地建设是党工团妇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抓手。我们把各部门相对独立的阵地建设进行整合,统筹建设党支部活动室、职工之家、志愿者服务站、文化长廊,让有形阵地成为党员、会员、团员好去处。统筹建设网站、“两微一端”平台、拍摄文明创建等视频、编写洪泽湖管理保护、文明单位创建宣传手册,让无形阵地牢固把控意识形态主动权。同创荣誉称号。齐心合力创建江苏省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人先锋号、五一劳动奖状(章)、模范职工之家、青年文明号、淮安市五四红旗团委。通过同步创建,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各类主题活动。目前,管理处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国家一级水管单位、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江苏最美水地标”。全处党员、团员及广大职工精神风貌不断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水利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作者单位:省洪泽湖水利工程管理处)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

  编者按

  去年9月4日,在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明确提出,抓好这项工作要解决好五个问题,即搞清楚“哪些人要搬”,想明白“人往哪里去”,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研究好“房子怎么建”,考虑好“稳得住、能致富”。在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工作会议即将迎来一周年之际,“姿正腔媛”工作室特邀长江学者、智库专家分别围绕这五个方面,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进展,建言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对策与思路。首场对话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史修松,围绕如何解决好“哪些人要搬”的问题建言献策。

  记者: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关系苏北农民生活质量,关系苏北全面小康之后的现代化建设。结合您的调研工作,请谈谈您了解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史修松(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自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以来,这项工作在苏北地区有序推进,呈现出喜人景象。当前,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根据其“三年行动计划”“年度实施方案”,分解项目任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有序推动辖区各县(市、区)发挥好主体作用,积极做好组织领导、规划制定、资金平衡、质量监督、专项政策制定、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我调研的泗阳、射阳等地,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比如,泗阳县实施“农房改善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土地综合整治颇见成效,搬迁农民住房条件有很大改善。该县共有240个行政村、2305个自然村庄,全县村庄建设用地面积19.3万亩,农户住宅分布散乱。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村庄里的空心户超过20%,有些住宅长期空置,家前屋后土地荒芜。截至目前,已搬迁农户6275户,搬迁率60%,已复垦土地7539亩,复垦完成率64%。再如,射阳县在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时,统筹推进拆除、建设与配套,通过引导农户退出“三地一场”(宅基地、自留地、饲料地、打谷场)来释放土地的效益。到8月初,射阳已拆除的14502户提供可复垦土地9979亩,其中用于安置点建设2803亩。

  记者:解决“哪些人要搬”这个问题,各地都有哪些积极探索?

  史修松: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现实来看,“哪些人要搬”“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房子怎么建”“怎么‘稳得住、能致富’”这五个问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哪些人要搬”是要明确搬迁的主体,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人往哪里去”是关于农民居住空间布局的问题。“钱从哪里来”是政策支持与保障问题,是解决农民住得起、搬得起问题。“房子怎么建”涉及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相互适应的问题,是解决生活方式的改变要适应生产方式的问题。“稳得住、能致富”关乎乡村百年大计、永续传承,是解决乡村持续发展问题。这五个环节的任一环节都必须解决好。

  苏北五市始终强化“一盘棋”的思路,在各项工作统筹考虑中,解决好“哪些人要搬”的问题。比如,徐州把典型引路作为推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农房改善工作的重要抓手,强化“把民生工程做到民心之中”的意识,主动送政策上门、送图纸上门、送协议书上门,公开告知补偿标准、奖励政策,全面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让农民群众理解改善住房条件的初衷和本意,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支持参与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的热情。比如,淮安围绕“哪些人要搬”,调查摸底求准、求全。通过 “村村到、户户到、庄庄查、屋屋查”,行政村、自然村、农户“三个全覆盖”,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台账,为全面部署和新建集中居住区规划布点及以户定建、以人定房提供决策依据。再如,经过去年调查摸底统计,盐城全市有改善住房意愿的农户45万户左右。今年委托专业机构或者镇村干部,重点开展交通、旅游沿线、困难群众调查摸底,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明确沿线2.3万户重点改造任务,4588户为农村四类重点对象,为做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农房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从目前看,解决“哪些人要搬”还存在哪些难点堵点?

  史修松:搞清楚“哪些人要搬”仍然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初确定的搬迁农户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四类重点对象,房屋质量较差的农户,远离集镇和交通干线、零散居住的自然村组和单庄独户,长期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的“空关房”和靠近污染源、靠近水源地、靠近生态红线的农房等作为优先推进对象,以及有住房改善意愿、愿意集中居住的农户。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摸清要搬迁的农户存在以下几个难点:第一,有搬迁意愿,以土地耕种为生的农户,在搬迁后增大了土地耕种半径,集中居住点远离其耕种的原有土地,给耕种带来极大不便,这部分人怎么确定?第二,有搬迁意愿,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然村庄,其农户相对集中,但是规划不统一,生活公共基础设施较差。第三,当前在农村承包池塘养殖、较大规模农田又相对独立的农户,他们没有搬迁意愿,或者意愿不明确,这些类型的农户怎么来发动?

  记者:如何积极引导农民自愿搬、主动搬?

  史修松:推进农村住房改善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因而,首先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忘记推进这项工作的初心。农民群众愿不愿意、接不接受,是推进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的成败关键。省委、省政府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宣传发动,强化政策引导,激发农民群众自愿改善居住条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先申请后实施、先建设后拆除”的要求,做好农民新旧住房过渡衔接,严禁强拆强建,赶农民上楼。

  要掌握进城、入镇、留村农民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相当一部分第一代农民工已迈入或者接近老龄阶段,第二代农民工大部分已留在城市,这类农房是搬还是不搬,要搬怎么搬,不搬怎么处理,这涉及农民财产权利等问题。要处理好,要让这部分农民有获得感,感到满意。对于那些已在乡镇街道购房,举家搬迁到街道的农民尽量引导其选择一处居所。对于长期居住在农村,且依赖农村土地为生的农民,按政策引导其集中居住,要防止在农民住房改造过程中农村“二次空心化”现象。

  要做好示范引导工作。农民大多有安土重迁的情结,所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是很正常的。要抓好试点、培植典型,通过成功案例示范和生活实质性改善来引导农民主动搬、自愿搬。如盐城阜宁灾后重建,一开始有些老百姓对集中居住存在抵触情绪,在看到集中居住的新建社区条件很好、已搬迁群众都叫好后,积极性普遍得到提高。

  要做好一体化推进。在实行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如果生产方式不跟着改变,将会不可持续,有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在进行住房搬迁改善的同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配套要同时跟进。比如,解决好孩子上学问题、农民就业问题、老年人就医问题等等,做到农村住房改造、产业发展、农民转移就业一体化推进,显著提升群众的住房条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和文明程度,真正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记者 孙敏 杨丽 魏晓敏

  链 接 >>>

  徐州:把典型引路作为推动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农房改善工作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1211”试点创建工作(即创建1个示范县——睢宁县;抓好2个重点片区——丰县湖西片区、沛县采煤塌陷区;各县(市)区创建1个示范镇,各镇创建1个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2018年以来全市共安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291个,进入村庄搬迁或施工阶段的项目共198个、开工率为68%,涌现出丰县小韩社区、睢宁县高党社区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沛县杨屯居等一批新建城镇社区。

  连云港:在全市甄别选优一批新型农村社区示范项目,每个县区选择1-2个示范点,重点打造灌南县百禄镇南房村新型社区、新集镇徐老庄村新型社区、海州区新坝镇沙杭村新型社区等11个示范项目,力争用一批品位高、配套全、产业强的特色示范项目,带动打造10个重点镇、100个示范村(居)、1000个特色自然村,在全市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串点成线、点面结合、整体联动的良好效应。

  淮安:通过“村村到、户户到、庄庄查、屋屋查”,行政村、自然村、农户“三个全覆盖”,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台账,为工作全面部署和新建集中居住区规划布点及以户定建、以人定居提供决策依据。今年,全市计划开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62个以上,新建农民定向安置房58540套;计划改造提升规划发展的自然村58个,惠及农户27240户;计划通过货币补偿让农民直接进城到已有住房居住32863户;今明两年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户改造3212户。

  盐城:经过去年调查摸底统计,全市有改善住房意愿的农户45万户左右。今年委托专业机构或者镇村干部,重点开展交通、旅游沿线、困难群众调查摸底,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明确沿线2.3万户重点改造任务,4588户为农村四类重点对象,为做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对象农房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重点推进“12345”项目建设,即“一条廊道、两条铁路、三条高速、四类重点对象、五条国省干道”沿线农房改善工作。

  宿迁:始终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保障好农民权益摆在“头版头条”,避免“强行强制、代民做主”。通过提高补偿标准和进城入镇奖补、推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增加提前搬迁奖等形式,切实增加农户综合补偿,目前各地户均补偿普遍提高3万-5万元左右,进城入镇购房奖补提高到8%-12%。通过户型上控面积、面积上控差价、配套上控成本等方式,切实降低实际负担,努力让农民不花钱或尽量少花钱。按照定户头、定程序、定标准的“三定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实行“应托尽托”,年底前完成四类重点对象改善2万户。

  与智库专家学者面对面

  本组策划:刘庆传

  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以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总体来看,我省众创空间仍处于发展初期,部分众创空间自身发展仍较艰难,创客文化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和尊重,带动自主就业、推动经济发展、营造创新文化作用及影响仍很有限。为进一步推动创业创新事业发展,必须有效推动以创客为中心的众创空间的创业创新活动,从政府、众创空间两个方面进行政策和服务调整。

  众创空间定位要与产业匹配融合。一个众创空间要有活力,让创客活动可持续,一定要根植于当地优势产业或战略性产业,这样才能将创客的创新、创意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众创空间的产业化特色,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扶持政策来规划或明确,引导众创空间建设与产业融合,否则不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参与众创空间的建设,特别是具有实力的科技型公司建设众创空间,实现新增长点的培育以及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获知。

  众创空间要建立差异化赢利模式。众创空间的赢利模式与服务模式匹配,服务模式与发展定位匹配,这是众创空间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考虑的问题。定位的差异化导致服务的差异化,赢利模式自然也差异化,这就解决了众创空间赢利单一的不可持续问题。如众创空间定位于机器人产业,那么众创空间提供的孵化服务自然与定位于生物医药的众创空间孵化服务不同,服务价值的不同,众创空间赢利模式自然不同,从而构成了众创空间赢利生态的多样性、差异化,同时也为众创空间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众创空间要完善创客孵化服务生态。众创空间是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场所。因此众创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开放式生态系统,主要是为创客提供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一个众创空间要做到真正帮助创客发展,必须要让创客活动更加普及且要个性化、多样化。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构建创客孵化服务生态系统,如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投资担保等,完善创客孵化服务链,为完成创客的纵身一跃、最后一跳提供强有力的各类服务支持。

  政府政策扶持要强化有效性。政策扶持更多的是导向和促进作用,对于众创空间事业的发展,政策扶持在扶持内容上应从空间认定扶持转向绩效评估;在扶持主体上应从众创空间转向创客、服务机构;具体扶持政策包括众创空间硬件投入的后补助,众创空间高端孵化服务的政府购买,创业团队的住房补贴或廉租房提供,创业团队研发投入按比例资助,创业团队享受公共服务的优惠如图书馆服务、各类云平台服务等。

  (作者单位:苏州市委党校)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爱国精神是中华文明赓续不绝、延绵至今的强大动力。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爱国诗人闻一多曾说,“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在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中,经典和模范总能激发起人们对民族共同体最深沉的情感。《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宋儒张载提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岳飞背后“精忠报国”的铮铮誓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担当;守岛英雄王继才的信仰坚守……这些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的经典阐释。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正是站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殷切希望:“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个人精神生命萌发的起点,是人生境界抵达高远的第一级阶梯。回顾五千年文明历程,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文明前行的每一步,都生动展现了“家”与“国”同频共振、同声相应的历史画卷。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演变中逐步呈现出独特的伦理气质,并由此形成了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同心圆结构。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个体处于同心圆的中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断外推,由家及国以至于天下。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中华儿女颠扑不破的精神乡愁。

  修身齐家,是家国情怀的实践起点。家庭是个体自然生命的起点,也是精神生命的源泉。对家庭的热爱,是传统家国情怀的根基之所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古往今来,无数奋斗着的中国人,怀揣着对“家”的温情想象,奔走在城市的车水马龙里,劳作在希望的田野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里,人们感受着家的温暖,体悟着家的意义,创造着家的奇迹。我们看到,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家庭始终是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天下和谐的现实根基。修身齐家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若每个人都能在家孝亲敬长,培育良好家风,在外恪尽职守,“撸起袖子加油干”,那么一个家庭美满和谐、社会稳定繁荣的中国就能在我们的奋斗中变为现实。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将家国统一起来,由家及国的辩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修身齐家不能陷入小家子气,修身齐家要有大胸怀。孟子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一个人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小清新”“小确幸”的“日常”,而需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联系起来,在更为广阔的世界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新时代的奋斗者中,我们看到年轻的边防战士、忙碌的交通警察、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他们前行的每一步都有一个小家在温暖守候。同时,他们前行的每一步也点亮了祖国发展的万家灯火!

  立志报国,是家国情怀的时代升华。“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立志报国,是新时代家国情怀最生动的体现。时代精神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文明实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时代精神是激励民族奋发图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描绘了辉煌蓝图,这也为身处这个伟大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人生出彩的广阔舞台。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站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我们回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从硝烟四起的革命岁月到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总是牢牢地与人民并肩站立,将崇高的家国情怀书写在历史的壮阔画卷之上。无数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道,将立志报国作为自己毕生信念。在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事业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正是家国情怀在新时代最生动的诠释!

  大境界造就大胸怀,大格局成就大作为。“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们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在引领国家不懈前行中形成的伟大人格,“我将无我”,是时代精神由家及国发展的超越状态,更是面对历史和人民的庄重承诺。家国情怀就像是一股不竭的精神涌流,将个体的生命与国家和民族的生命融汇在一起。以时代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就是要从优秀历史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家国情怀必将继续激发起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由“小我”到“大我”,由“大我”到“无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创造让世界惊叹的“家国传奇”。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魏晓敏

  袁媛

  姿正腔媛 1对1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出品

  26岁的浙江大学化学硕士张韫喆为学医今年重新高考,并于近日拿到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专业本科的录取通知书,引发广泛关注。据他本人称,他一直想学医,却阴差阳错学了化学。

  “好之”才能更好“学之”

  名牌硕士毕业,又重读大学,有些人表示很不理解,感叹“过于任性”“不值得”:即便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也没有必要再次参加高考,毕竟,高考不是随随便便的一场考试,理想专业也不一定就能成功考入。坦率地说,这些“感叹”其实都立足于某种现实算计:学校和学历都已经是握在手里的金字招牌,为了专业喜好铤而走险得不偿失。但是,面对种种成见和否定,这位毕业生依然能够坚持最初的学医梦想,为之不懈奋斗并最终获得成功,这种自卸招牌、勇于逐梦的精神和勇气弥足珍贵。

  “好之”才能更好“学之”。人一旦有特别热爱的方向或职业,就能更好地为之奋斗。比尔盖茨考取哈佛大学法律系后,发现必修课程非兴趣所在,执意退学专注于自己热爱的计算机行业。将人生的尺度拉长,就会发现,忠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是人生的最大价值所在。大学专业,往往决定了人的一生将从事的职业,选择喜欢的专业,往往更能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进而有所成就。

  当然,为了理想专业重返高考考场固然勇气可嘉,但这样的风险和代价显然太过残酷,于更多人而言,这种“高级玩家”的操作未必行得通。要让更多的学生学即所好、录即所需,更多地需要从畅通转专业渠道、优化专业设置上找“捷径”。近十年来,我国部分高校推出一些转专业政策,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转专业难与转专业需求高的矛盾。但是,转学、转专业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限制,甚至还不如重新高考容易。文科理科专业不能互转,转专业需要达到一定成绩要求,一些非综合类学校没有设置医学专业,无法实现校内转专业,或是考取了硕士学历无法根据已获得学分申请本科专业学习,等等。转专业不自由,学校有学校的理由和苦衷:会造成热门专业扎堆,冷门专业爆冷,还可能因为专业录取分数不同造成不公平。但是,这些考虑都不能成为限制学生按兴趣发展的理由。

  综合来看,既避免专业冷热不均,又公平有效地满足学生需求,除了要进一步细化转专业政策,还要在专业设置上下更多功夫。纵观国外一些大学,“专业”是一个弹性的概念,课程以满足学生需要为核心,围绕社会职业需求开展,而我国各大高校基本根据专业目录来开发专业,导致大学的专业与学生需要背离、与市场需求脱节。畅通转专业渠道、专业设置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如此,重回高考考场的“任性”就会少一些吧。

  为何不能“学一行爱一行”

  评说张同学的选择是否恰当,很重要的一点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从个人、朋友的角度,或可钦佩他的勇气和信念,被他的梦想感动,从而为他加油打气。但从公共观察者的角度来看,他的任性反映出人生规划能力的欠缺,也对宝贵的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并不值得鼓励。

  良好的人生规划,意味着在合适的年龄做恰当的事情。社会对20多岁硕士毕业生的期待,应当是学有所成后积极投身工作,在奋斗中找到人生价值。这同时也符合个人的发展规律:在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努力求学,而后以初生牛犊的勇气和拼劲在职场上接受摔打。张同学26岁再读本科,30多岁才参加工作,论经验不如同龄人,论试错资本不如应届生,竞争力堪忧。人生没有多少8年可以浪费,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就失去了顺势而行的机会,在未来的就业阶段犹如逆风行船,需要付出加倍努力。倘若在规划人生时只考虑局部因素而不去整体规划,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野局限,很可能让今天的选择,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时常遭遇挫折的拷问。

  如果说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那么重复进行本科学习造成的经济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则是不可挽回的。不知张同学是否有能力独立承担学习所需的费用,如果26岁还要依赖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只能让我们感叹一句:为人父母不易。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到了硕士教育阶段,教学资源是极其宝贵的。学而不用,犹如在拍卖会上竞得珍宝后却弃如敝帚,这对真正需要这个机会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中有相当一部分由财政分担,因此大学学费负担算不上太重。须知,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学生因负担不起所喜爱专业的学费,无奈之下选择其他专业的情形非常普遍。任性地重读本科,浪费了父母投入的教育成本,也浪费了国家补贴的教育资金,是让人难以认同的浪费行为。

  喜爱某个专业,何必非要重读本科?《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杨宇本科学医,喜爱动画的他并没有重读动画专业,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一步步成就他的梦想。换个角度说,学了8年的专业,难道就没法培养出一些兴趣来?在所学专业上“敢爱敢恨”是勇气,“学一行爱一行”又何尝不是一种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其何以可能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作为最大现实共同体的国家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元,国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利益、价值观的差异甚至冲突。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弄清什么是共同体及其存在的条件。人类自诞生以来,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群”。进入文明社会后,又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共同体成员长时间在一起生产、生活,形成共同利益的同时,也形成对环境、自身的共同看法和思维方式,构成对共同利益的观念表达——价值观,并由此形成对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体的认同。

  李亚彬

  发挥榜样的作用和功能

  “德治”作为一种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为载体的柔性社会治理,旨在通过构建一种社会化发展进程中多元主体主动参与公共生活、平等协调利益纠纷、努力增进公共利益的理想治理状态来实现“善治”的价值旨归和实践目标。以先进性、道德感和示范力为特征的榜样,作为德治的有效资源、动能和机制,旨在通过移情、认同、想象、践行的治理逻辑滋养法治先锋和自治楷模,引领百姓群众从公共事务的“旁观者”成长为公共利益的“建设者”与“共享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赋予榜样以德治功能的外源性使命,更彰显了新时代榜样精神的内生性要求。热心社区公共服务、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业建设的“社区精英”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德治理念的践行者。榜样作为德治资源、动能和机制,其示范力和引领力,既贯穿于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建构过程中,也彰显于治理重心下移、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公民自治能力培育中。 陈进华 单 杰

  国际海洋法需关注十大问题

  在国际海洋法领域,一些重大的前沿法律问题值得学界给予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包括:在海洋国际治理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公海保护区问题、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活动问题、岩礁的法律属性问题、低潮高地的法律地位问题、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的新动向、第三方争端解决机制问题、国际海底资源开发规章的制定问题和关于南北极的国际治理。我国要不断提高运用国际海洋法服务建设海洋强国奋斗目标的能力,尤其需要不断丰富和强化海洋权益主张的法理依据等方面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黄惠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