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生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不是一般历史学和哲学意义上的新时代,而是针对当前我国特殊现状和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新时代,有着特定的历史内涵和历史意义。

  ■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认识新时代内涵时,应该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的变化与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变统一起来看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既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时代坐标和基本依据,也为我们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历史背景和理论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不是一般历史学和哲学意义上的新时代,而是针对当前我国特殊现状和特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新时代,有着特定的历史内涵和历史意义。就当今世界发展而言,时代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面对的时代,具体表现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冲突。但从局部或阶段性看,它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冲突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战争与革命变为现在的和平与发展;另一方面,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渐渐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逐步改变着世界发展格局。中国发展必须科学认识这一时代性质,准确把握好时代发展的“时”和“势”,使世界发展朝着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它是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有重大变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变得更高。其次,它是由我国奋斗目标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大梦想,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此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之际,更需要凝神聚力、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新作为新成绩。再次,它是由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决定的。随着中国渐渐从大国走向强国,中国对世界发展的作用与贡献越来越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希望中国就目前国际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2018年已突破90万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此时生产力已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稳定解决,物质文化生活朝着更高要求发展,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所谓“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必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与调整。

  不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必须实事求是看待。尽管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排名世界70多位,高科技领域竞争力不足、原创性产品不多,许多核心产业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些事实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认识新时代内涵时,应该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等方面的变化与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变统一起来看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较大影响,对世界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都有着较大影响。首先,新时代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次,新时代的发展意义。理论强党、思想建党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在看到新时代取得成绩的同时,更需要面对其问题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与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在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基础上,从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和政治保证等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整体谋划和思想概括,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一思想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 李 捷

  问:为什么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答: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思想源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也是如此。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有意识地改造自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马克思关于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大自然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他列举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些沉痛教训,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任务,从而“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习常过程的干预所造成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第四,马克思主义指出了造成自然界资源和生态严重破坏的社会制度根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自信基础之上的。

  从以上这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基本原理中不难看出,从这些思想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着一条红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上述基本原理的运用、发展和创新。正是从这些基本原理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作者为原求是杂志社社长,现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会长)

  □ 刘世锦

  名家文萃

  在过去九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入中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激发新增长动能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新动能有以下五个来源。

  低效率部门的改进。我国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回头看一下,低效率的洼地还是不少。例如,能源、物流、通信、土地、融资等基础性成本高,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受阻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完善产权保护,建立起稳定的法制保障的环境;还要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从过剩产业、低效领域、其他资本更适合发挥作用的地方退出,集中到社会保障、公共产品领域中“卡脖子”的技术产品或产业、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国有资本要区分战略性投资和财务性投资;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按照负面清单改革市场准入,突出重点;加快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在大都市圈范围内的乡村地区,应允许鼓励城乡居民置业创业、共建共享,城乡居民宜城则城,宜乡则乡。

  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和人力资本提升。中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大概有4亿人,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能有所提高,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将会形成很大的需求增长空间,直接提供增长动能。我们需要使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增加一倍,由目前4亿人增加到8到9亿人。在此过程中,尤其要解决好农民进城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保障他们的“城市权利”。同时,要建立反贫困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机会公平。

  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消费增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对商品的消费趋于饱和,增长趋于平缓;另一方面,包括医疗、教育、文化、娱乐、养老、旅游等在内的服务性消费进入快速成长期。服务性消费正在成为拉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新主导产业。因此,应当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促进二者融合发展,从人才、技术到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企业间购并重组等,都需要在要素培育、政策配套方面给予支持。

  前沿性创新。以往我们的创新基本上是一种“适应性创新”,创新的最大短板是基础研究滞后,需要培育和完善新思想脱颖而出的自由探索环境。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诺贝尔奖级成果能够大量涌现的土壤和环境,创新到了一定程度是缺少后劲的。推动创新,首先要坚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不动摇,既可以把技术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也可以让技术推动科学前沿重大问题的突破;由国家集中资源开展的创新项目,应聚焦于公共产品范围内的核心技术问题;促进创新要素流动聚集,为创新打下好的基础;在创新活跃地区,可设立若干个高水平教育研发特区。

  绿色发展战略。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从绿色消费到绿色制造、绿色流通、绿色融资,再到绿色创新,一个完整的绿色产业链逐步形成。绿色发展不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修补,而是与之相竞争并可能获胜、更具优越性的一种新发展模式。绿色发展将重新定义产出与投入、收益与成本,力图将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之间相互冲突的关系,转化为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关系。推动绿色转型,不仅要做减法,更重要的是做加法和乘法,使绿色发展成为新的消费动能、创新动能和增长动能。

  总体来看,上述五个经济增长新来源有三个特点:一是对制度质量的要求较高,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是无法适应的;二是增量更多以普惠方式呈现;三是增长大多是“慢变量”,对耐性、韧劲、战略定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了。激发五大增长新动能,需要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者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 王永贵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可谓正当其时、意蕴深远。只有牢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青春活力,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深入领会“初心和使命”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要求。

  要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各种主义和思潮在中国大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命运。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开启了幸福的大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富了起来,过上了幸福生活。当前,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各种针对中国和平崛起的“陷阱”论等唱衰中国、唱衰社会主义的论调不绝于耳。我们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首要的就是从理论学习上正本溯源,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品格,悟透“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不忘“为民”初心,牢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

  要不忘“建党”初心,牢记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国家满目疮痍,民族危在旦夕,人民颠沛流离,各种政党多达300多个。但是,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纲要》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8年的奋斗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忘记过“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虽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党必须付出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作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青春活力,始终如一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每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以古鉴今,向历史要未来,不忘“建党”初心,牢记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使命。

  要不忘“维和”初心,牢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纲要》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共产党是维护和平的政党。和中国人民一道饱受战争磨难的中国共产党,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再次走到了生存发展的“十字路口”。封闭还是开放?合作还是对抗?这是摆在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面前不能不回答的实践问题。此时此刻,我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在世界格局和治理体系正在发生变革的背景下,不忘“维和”初心,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牢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使命,为人类进步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负责人)

  □ 刘浩春

  声 音

  苏陕对口扶贫协作,是中央赋予江苏的重大政治责任。当前,陕西贫困县陆续“摘帽”,如何加大力度巩固成果,做到抓脱贫与防返贫并重,力促三秦大地今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深入陕西省富平县、永寿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经过20多年共同努力,苏陕扶贫协作成绩显著。今年还要推动陕西29个县、26.5万人退出贫困序列,可望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经陕西省政府核准,江苏对口扶贫的富平县、永寿县在去年底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序列。按照工作计划,今年加大力度帮扶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脱贫成果。调研中,当地干部群众对党的政策衷心拥护,对苏陕协作知晓度高,对江苏给予的无私帮助心怀感恩,对江苏干部的扎实作风高度称赞,对今年实现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充满信心,对巩固脱贫成果充满期待。大家一致表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绩,是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两省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梳理大家的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就业创业、干部交流等方面。比如,与异地搬迁、集中居住结合,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社区工厂,便于就近就业。加大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加快向现代农业迈进;深入研究农产品产量提升后的市场营销,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通外销渠道,做到增产又增收。推进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拓展消费扶贫、旅游扶贫新路径。脱贫任务完成后,继续强化产业扶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继续选派党政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到江苏交流学习,覆盖县、镇、村三级。帮扶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向贫困村倾斜,做好残疾群众等特殊群体帮扶工作,防止返贫。通过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做好对口扶贫协作,贵在勠力同心,重在精准施策,成在久久为功。

  进一步压紧压实脱贫攻坚重大政治责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为群众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内化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精神力量,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决战决胜,以实际行动和成效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与陕西一道共同打赢脱贫攻坚这场历史之战、时代之战。坚持减贫进度和脱贫质量相统一,研究新问题、拿出新举措,多行固本强基之举、多做凝聚人心工作,以对口扶贫协作为纽带,把两省合作发展提高到新高度。帮扶工作队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队、政治工作队、教育工作队,主动与当地群众交朋友,走心入心、倾情倾力,引导群众知党情、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进一步下移重心精准聚焦发力。在苏陕协作帮扶资金支持下,富平县张桥镇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亩均收益从五六千元增至两万元,70%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公益劳务雇佣、就业支出及股金分红,30%作为村级集体收入。永寿县与靖江市建立“5+N”镇村结对模式,“5”即规定动作,帮助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打造1个特色村、建设1个电商服务点。“N”即自选动作。永寿县甘井镇云集生态园原来是林场,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带动300户贫困家庭脱贫。像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许多,共同点都是帮扶资源重心下移、精准惠及贫困户,项目可行、达产达效、群众受益。当前,群众“两不愁”总体上解决,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要集中优势兵力、聚焦深度贫困、紧盯突出短板,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安排突出富民导向,工作力量沉到富民一线,产业发展注重富民效果,对剩余贫困人口做到应扶尽扶,对已经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

  进一步健全增收致富长效机制。稳定增收致富,关系到巩固脱贫成果,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因年龄层次、生活环境不同,群众诉求有所差异。调研发现,青年人希望到大城市打拼,见见世面,是否回来要看发展的情况;返乡青年人、留守中老年人希望在家门口就业,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基层干部反映,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挑大梁、添活力。南京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为拓展西北市场,将整车生产项目放在渭南经开区、配套电池项目放在富平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永寿县拥有40万亩槐树林,被誉为“槐蜜之乡”。当地一位群众放弃在省属国企稳定工作,返乡创业,在苏陕协作帮扶资金支持下成立合作社,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发展“甜蜜产业”。这启示我们,要把握当地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四化”同步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引导创业,推动对口帮扶协作走深走实。产业扶贫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旅游,以及群众通过培训后技能匹配、与当地市场紧密结合的制造业项目,增强“造血”功能;就业扶贫重点完善劳务协作机制,本地就业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多渠道实现就业;创业扶贫重点依托乡村能人、返乡创业人士、外来投资者,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带动群众增收的好项目,形成“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中小项目茁壮成长”格局。消费扶贫重点畅通农副产品销售链,嵌入互联网营销模式,创新拓展社群经济,通过大流通、大平台快速融入大市场,打响品牌。

  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丰富协作内涵。强化人才支撑,丰富协作内涵,事关对口地区高质量发展。富平县教育部门反映,教师到丹阳交流学习后,教学理念、育人模式均有创新,工作热情也有增强。富丹产业园引入江苏经验,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注重发挥市场化机制,在苏陕合作“区中园”建设综合评估中位居前列。科技、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人才坚持培养与交流并重,组团式、订单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干部交流着眼本领提升、视野拓展,长期坚持并覆盖各板块各层级。对口协作着眼未来,以产业为纽带,动员各方力量,做强特色产业,做优合作平台,拓宽合作领域,把江苏比较优势与对口地区潜在优势深度结合,互利共赢、行稳致远。

  (作者为江苏省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副主任)

  □ 潘 群

  县委书记讲坛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呼唤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当前,句容面临宏观形势带来的发展思路变革、交通组织体系带来的发展理念变革、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模式变革、高质量评价体系带来的发展导向变革,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支政治硬、肩膀硬、作风硬、本领硬的“四硬”型高素质干部队伍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真正将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将发展胜势转化为发展成果。

  政治硬是第一位标准,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树信仰高线、中立价值坐标、下划红线底线,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求实效,在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过程中,提高政治站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创造性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

  肩膀硬是担当作为的时代特质。就是要敢扛事、敢扛责、敢扛雷,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站得出来、豁得出去,面对责任不推诿、面对问题不回避、面对失误不诿过,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特别是基层作为改革发展的第一线,群众期盼的急事、历史遗留的难事、改革发展的要事叠加交错,必须不避不让、迎难而上,新官必理旧账,当敢于认账的干部,还账不赖账、交账不欠账,才能让群众真正买账。

  作风硬是检验党性的衡量标尺。就是要拼劲足、盯劲足、钻劲足,工作有韧性、有耐劲、有“钉钉子”精神,绝对不能讲起来激动,听起来感动,就是迟迟不行动。对看准的目标任务要锲而不舍、紧盯不放,能够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始终保持饱满的干事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做到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本领硬是履职尽责的成事之基。就是要讲法治、守纪律、会操作、强专业、善创新。当前,无论是打好“三大攻坚战”,还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是对干部能否适应新时代、能否担当新使命、能否应对新挑战的关键考量。做到本领硬,“讲法治、守纪律”是底线,从基层实践看,干任何工作依法依纪依规是前提,严格按职责权限、规则程序作决策、办事情,才能有效防范和管控风险;基层是抓落实的最前沿和工作实操的第一线,“会操作”是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又必须“强专业”,提升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确保手里握紧“几把刷子”。同时,面对比如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样的新形势,必须做到“善创新”,善于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径、解决新问题,创造性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推动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我们优化“选育管用”全流程,让“四硬”型高素质干部脱颖而出。实行听声音、观行动、摸口碑、辨品行、考担当、查实绩“干部甄别六法”,对各类干部人才进行近距离观察、多角度辨析、综合性考评,把干部画像、画细、画准、画全、画真,让干部从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接受动态研判,建立干部全过程考评档案,构建综合分析的“大数据”。从地方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问题的破解过程中发现识别干部,把发现储备“四硬”型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好干部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打磨出来、成长起来的。只有经受“逆商”锤炼,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接几次“烫手的山芋”,才能收获“硬核”能力。近年来,我们实施“奔赴主战场、攻坚打硬仗”行动,先后选派140余名年轻干部到句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践锻炼,110余名机关干部到经济薄弱、软弱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通过加强政治能力淬炼、专业能力训练、实践能力锻炼,培养了一大批“四硬”型高素质干部。深入贯彻落实“三项机制”,对“四硬”型高素质干部,做到工作上加大支持,政治上加大激励,人文上加大关怀。让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干部嘉奖到前台,让年轻有为的“雏鹰型”干部培养有平台,让敢抓敢管的“狮子型”干部干事有舞台,大力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句容市委书记)

  □ 张 明

  学思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勉励广大青年担当时代责任,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担负使命、担当尽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我们要以青春之精神、蓬勃之朝气认真践行,用铁肩膀、宽肩膀担负起新时代新使命。

  担当时代责任,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担当时代责任,要准确界定历史节点。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步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期。担当时代责任,要准确认识自身职责。我们担负着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神圣职责,要在新时代的接力跑中努力为下一代跑出好成绩。时代赋予使命,使命呼唤担当,担当需要精神。

  要在探索尝试中打开通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当先行者中的先行者。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这三大历史性事件,哪一件不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之举!哪一件没有经过百折千回的艰辛探索和大胆尝试!党和国家的发展壮大、建设改革是如此,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也是如此。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越来越进入“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深水区,需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意志勇气,展现闯关夺隘、搏击风浪的精神姿态。“狭路相逢勇者胜”,惧怕挫折、畏葸不前只能走向“死胡同”,迎难而上、斗罢艰险才能铺就成功通途。

  要在负重前行中增长才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党员干部要以使命为引领,用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衡量自己党性原则的试金石,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和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当、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以急难险重为锻炼契机,多到祖国需要、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岗位淬炼自我,“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人才自古要养成”,拈轻怕重、不见风雨只能成为“温室花”,甘挑重担、经受磨砺才能练就过硬本领。

  要在挺身而出中展现风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关键时顶得住的干部,“保持斗争精神”成为他强调最多的政治要求之一。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都有许多硬仗要打,也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和风浪,需要党员干部保持充沛斗争意志,保持凛然操守气节,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扛得起、顶得住。“踏平坎坷成大道”,消极逃遁、明哲保身只能患上“软骨病”,冲锋陷阵、顽强斗争才能铸就铮铮铁骨。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寄语全党:“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探索尝试岂是畏途?无限风光正在上下求索、与时代坚定同行中次第展开。负重前行岂是吃亏?高强本领正在苦其心志、与地气息息相通中悄然增长。躲进小楼岂能独善?生命热力正在孤芳自赏、与斗争远相隔绝中逐渐萎谢。事业成功来自于担当时代责任,生命价值实现于担当时代责任,人生快乐绽放于担当时代责任! (作者为省统计局副局长)

  □ 李薇莎

  三做谈

  作为盐城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主阵地,盐城国家高新区积极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始终把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新一轮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营造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有力促进园区提速、提质、提效发展。2018年营商环境在全省12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排名第24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位列盐城市第一,科技部综合考核排名在全国168家国家高新区中从125位跃升到77位,先后获批全国首批、苏北唯一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十三五”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省级科技产业园、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集约高效的发展路径。

  围绕产业链,营造更加透明的政务环境。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的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在盐城率先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导引、一端服务” 利企便民不见面集成改革,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变“企业、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有效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抢抓全省首批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园区机遇,瞄准“2330”(企业2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3个工作日获得不动产权证,3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政务服务目标,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成立高新区行政审批局,落细落实220项审批权限,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幅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总投资130亿元的东山精密项目一期,工商手续1天时间办理完毕,环评等相关手续2个月办结,60万平方米厂房仅用9个月时间建成,2018年3月份投产以来当年实现开票销售45亿元、税收6000万元,目前月销售已达8亿元。公司高度认可盐城良好的营商环境,把发展重心转移到盐城高新区,吸引10多家上下游企业“抱团转移”至盐城,全力打造东山精密科技产业园。

  围绕服务链,营造更加高效的服务环境。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才能变“产业洼地”为“发展高地”。高新区坚持“店小二”思维,秉持“兑现比承诺更重要,服务比政策更长远”理念,提高服务园区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推行重点项目主要负责人挂钩、条线负责人负责,专业团队全程帮办机制,构建招引“一站式”、推进“一条龙”和投产“保姆式”三个服务体系,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深化政企互动,提供出口退税、科技创新、资金融通、员工招聘等全方位服务。强化与职业院校、中介机构对接,多渠道、多元化保障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短短三年时间,就吸引集聚智能终端产业项目近百个,东山精密、永创5G通讯滤波器、群晖摄像头一批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园区,为高新区产业发展赋予强劲动能。

  围绕创新链,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环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坚持在更广范围内汇聚和配置创新资源,打造高端开放的创新体系。用足用好省“科技改革30条”、市“聚力创新10条”等优惠政策,优化完善高新区项目引培、人才引进等激励措施,放大高创园、智创谷等创新载体效应,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强化和大院大所合作联姻,中科院计算所高通量盐城创新研究院、北大科技园、吉林大学智能终端产业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盐城技术转移中心、江苏省移动智能终端检验检测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园区。以智创谷为主体,瞄准5G前沿技术,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联合信通院南方分院、中国移动、中汽中心、吉林大学等,全力打造盐城领先、江苏有位次的5G车联网组件研发中心。

  (作者为盐城市盐都区副区长、盐城国家高新区副主任)

  编者按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对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安排。全会提出,要着力做好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特别是要确保实现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尽最大努力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和社会文明水平,让小康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本期“智库”邀请三位专家,畅谈如何跑好全面小康建设“最后一公里”。

  □ 章寿荣

  寄托着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期望的高水平全面小康已经到了冲刺阶段。高水平不仅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上发挥示范作用,而且体现在着力做好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从而真正做到高标准、高品质、高覆盖。越是到了江苏高水平全面小康冲刺的“最后一公里”,越是要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江苏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社会是以高标准指标体系为衡量标杆的,是以高品质的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标识的,是以高覆盖的地区与人群为全面标志的。只有做好高标准、高品质、高覆盖这三个自变量,才能得到高水平这个因变量。当前,“补短板强弱项”是做好高质量、高标准、高覆盖的关键一着。具体来说,迫切需要聚焦以下四方面工作:

  聚焦生活品质,提升民生福祉。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历史发展水平“六阶段”的划分标准,包括“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六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实际上就是生活品质随经济发展而不断提升的过程,不再只以物质产量衡量发展成就,还以服务质量、环境状况、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程度反映“生活质量”的高低。

  江苏现在正处于第五阶段向第六阶段迈进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把公共服务、消费升级作为近两年发展的重大课题,只有服务高水平、消费上台阶,民生幸福才能落到实处。要把教育医疗放到各项民生工作的首位,教育要公平、高质量。要建设健康城乡,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走在全国前列。

  特别是要确保实现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建立起省市县镇“竖到底”的工作机制,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地到位,让低收入群体做到不愁吃、不愁穿。以更高标准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真正让社会政策能托底,使人民群众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上有保障。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完善全省城乡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规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基础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提高城镇居民基本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降低救助门槛,统筹推进助残济困等工作。

  要尽最大努力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省委、省政府关于改善苏北地区农民住房条件问题出台了相关工作意见,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当前要加强推进力度,加紧实施进度。要注意到解决苏北农村住房问题,不仅仅是解决住房形态上的“散乱差”问题,还要做到“宜留则留,宜迁则迁”,同时系统谋划翻建新建或集中搬迁后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安排,统筹考虑农民安居与乐业的关系问题。要把农民改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深化农业招商引资、做强产业支撑、优化公共服务、强化社会治理,真正让农民群众在改房后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聚焦精准扶贫,注重脱贫绩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才叫全面小康。当前,江苏要进一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一是精准帮扶重点个体。比如,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残疾人、五保户等特殊人群,既要“向前看”——算算明年年底的收入账,离脱贫还有多少差距;又要“向钱看”,算算还要给多少资金,财政补助标准、城乡低保标准该提高的要提高。二是精准帮扶贫困集体。以经济薄弱村实现集体经济增收为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确保增收有渠道。以扶贫项目建设为主体,坚持项目推动,实施“造血式”产业化扶贫,促进贫困村整体稳定增收脱贫。三是落实结对帮扶实效。各市县要坚持第一书记驻点制度,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落实各挂钩帮扶单位责任,对各帮扶单位帮助经济薄弱村增收所取得绩效进行评估,以确保2019年最迟2020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标。

  聚焦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高标准建设江苏宜居城乡应包含五项标准:一是高效率的能量与物质的循环利用;二是良好的城乡自然生态环境;三是安全舒适的生态居住社区;四是人民群众具有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五是具有自循环的城乡居住空间的代谢体系。

  按此标准当前要着重做好几件事:一是营造优美的城乡环境。要保护好城乡居民区原有的生态,特别是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好建设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塑造绿水绕城的城市品质。力求低影响开发,即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居民区对原有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要留足生态用地,合理保留水域面积。促进雨水污水分流排放,对雨水尽力积存净化,对污水达标排放。二是促进生态产业化。推进绿色低碳园区试点,加快全省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以污染减排促转型升级,以标准化生产引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生态红线区域管控推动生态空间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建设,健全以优质稻麦产业、生态水产业、规模畜禽、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为依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理念,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成效。三是加强大气、水体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环境监管网格化三级体系,着力改善空气质量,确保PM2.5浓度降幅、优良天数比例等达到国家和省考核标准。大力防治水污染,确保国、省考核断面达标。四是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工作。从产生源头做好分类工作,强化运输过程管理,杜绝分类垃圾混装运输,加强对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全过程的控制管理。

  聚焦文明实践,建设人文江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决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平台。

  在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要深刻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积极主动地把精神文明建设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推动两个文明同频共振、协调发展,建设人文江苏。要推进全省县、乡(镇)、村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让文明走进村村户户,促使人人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要注重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入手开展文明实践教育活动,以提升群众精神风貌,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

  努力跑好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还应处理好几组关系:一是向前走与向后看的关系。到了冲刺阶段,向前走无疑是全省上下共同一致的行动,但还要不忘“回头看”,不仅是为了记住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看看是否有需要打补丁或强化的地方,比如,有没有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环境污染的治理与回潮问题等。二是可达标与可实现的关系。达标是一个数量范畴,实现是一个质量范畴,数量达标并不代表质量达标。因此,要特别注意不光用数据说话,还要让结构说话,结构优化才是质量提升的证据;特别是要让人民群众的感觉说话,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与高起点基本现代化的关系。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为高起点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而高起点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能够确保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 黄贤金

  “环境美”是“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要求,江苏化工园区安全、长江沿岸生态保护等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空间格局问题还较为突出,一些地区环境治理“靠天帮忙”现象依然存在,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资源集约空间有待提升。据此,还需要更加聚焦生态环境攻坚,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环境美”江苏目标。

  聚焦关键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加大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隐患区综合治理,避免重、特大环境事件以及生态破坏事件的产生。基于不同区域产业、环境污染特征,确定重、特大环境事件隐患空间,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园区升级、循环经济改造、绿色生态链构建等方式,提出环境风险控制方案。基于生态脆弱性空间甄别,尤其对长江、古运河、淮河等大流域以及沿海岸带、重要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脆弱性评价,揭示港口、城市、产业以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等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并结合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建设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脆弱点的生态修复。优化建设空间与保护空间关系,建立重点保护空间的建设用地退出机制。协调好建设用地空间与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关系,是构建有序、安全、高效国土空间的基础。要结合2020年建设用地空间控制规模,积极落实耕地保护、生态保护等各类红线要求,严格保护区、自然岸线等重要生态空间的建设用地退出机制,从而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防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国土空间格局基础。

  聚焦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问题,不断提升关键环境问题治理的绩效,尤其是不断增强环境风险发生预判能力。基于重点企业、环境监测、环境问题投诉、环境保护督察等各类信息,构建环境治理重点区域甄别办法体系,从而形成不同地区空间、不同流域、不同季节的环境治理重点区域分布特征,为增强环境风险发生的预判能力提供基础。提出环境治理重点地区的策略库。基于环境风险分析与演绎,尤其是结合各类环境事件的分析以及2020年COD(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PM2.5)等目标,建立流域、城市、园区、重点企业等环境风险预警机制,提出重点地区的环境治理策略,为开展环境治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探索环境污染退出空间的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以还地权于企业,推进环境污染退出空间的环境治理,尤其是注重通过空间更新、建设用地指标交易等方式,实现环境污染退出空间的价值,从而为环境污染企业退出提供积极支撑。

  聚焦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加大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功能。建立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机制。针对长江流域、湖泊湿地以及林草生态等各类生态系统的地域以及退化类型、成因的差异性,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对策。重点围绕长江大保护、沿海匡围、湖泊环境等问题,开展关键性空间的生态修复,例如,长江湿地、海洋生物保护等空间的生态修复。针对地表水质量、森林增长量等关键指标,开展重点水域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空间的生态修复,并据此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修复模式。

  聚焦自然资源集约,严格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引导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自然资源集约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结合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机制的形成,统筹水、土、能源等各类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基于自然资源要素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实施对于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实现的影响,从而提出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促进自然资源集约目标实现的机制。基于国土空间优化,促进自然资源集约目标实现。尤其是结合城市更新、产业园区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优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分析国土空间优化对于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并探索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国土空间优化实施方案,从而为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目标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打赢生态环境攻坚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增强生态环境目标的针对性,尤其是针对目标实现的难点开展攻坚,还要探索生态环境目标实现的多路径,尤其是要为构建“环境美”实现的长效机制打下基础。这也要求不能唯目标,尤其在国土空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还需结合经济转型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加以统筹布局,让“环境美”目标实现得更为扎实,也为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为江苏省决策咨询绿色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大学全球治理研究院院长)

  □ 沈正平

  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是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关于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部署中重点强调的几件事之一,这项工作关系苏北农民生活质量,关系全省全面小康建设大局。解决好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关键之举就是要科学规划城乡人口布局,根据各地实际确立不同的搬迁路径和模式,以期促进形成农村人口城镇化新格局。

  向县城集中居住。我国农村就业吸纳能力普遍不足,人口外流量较大。据调研,苏北一些县(市)人口流出多达40万人左右。近年来,回流人数增加,县城越来越成为他们返乡置业的首选之地。根据苏北农村人口流动的规律性特点和农民的自觉意愿,预计未来几年县城仍将作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从长远看,县城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可以达到50%甚至60%左右,这也是一个相对合适的人口布局规划比例。为此,应当按照“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支持有能力在县城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入县城落户。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对他们在县城购房、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城购房。要与常住人口市民化进程结合起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可以采取货币化补偿、实物置换等方式,支持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并充分保障其合法权益。

  向镇区集中居住。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一直扮演连接乡村与城市的桥梁作用,被称为工业化、城镇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目前苏北农村人口向镇区集中还有一定的潜力,预计未来几年内绝大多数镇区对农业转移人口仍将保持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应当按照“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原则要求,更好发挥“促进城乡有序衔接”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引导支持有能力在镇区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转移人口举家进镇落户。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农民退出原有宅基地和住房使用权,以置换建房形式进入镇区集中居住。原有宅基地及其他集体建设用地由镇村政府负责复垦,并交由村集体进行流转。集约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由政府统一安排,复垦的耕地由自然资源部门纳入到占补平衡计划中。要在镇区统一集中建设商品安置房,宅基地置换为可上市交易的产权房。新建镇区集中居住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市场运作与政府统筹,一般先将零星分散的农村宅基地进行搬迁拆除,新增耕地指标和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可以进行“市场交易”获得资金,也可以将新建地块出让获得“土地财政”资金。

  向农村社区集中居住。目前苏北大多数农村居民点存在用地粗放、布局散乱、环境卫生条件差、缺乏必要的公共配套设施等问题,亟待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吸引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此,应当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优先支持经济薄弱村、四类人群(低收入户、低保户、特困人员、贫残家庭)和房屋质量较差农户等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选择在交通便捷、地势平坦以及自然村相对集中的地点新建农村社区,以其为中心吸引邻近小村落到此“安营扎寨”,以总体上减少村落数量,进而对腾出的小村落、分散村落进行整理,这既可新增一定耕地,又使零散局面得以改观,真正实现“双赢”。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农村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生产力;最大可能地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城市化成果;最有效地克服和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向产业园区集中居住。目前苏北所有市、县(市)都设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部分乡镇还建有工业集中区。农村人口向市县、镇村产业园区就近集中居住,可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有利于推动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从长远来看,农村人口向园区集中最终还是在城镇落户。为此,应当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就近向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适度集中,逐步实现生产与生活、就业与居住的协调统一。坚持规划优先,做好统计工作,摸清有可能进驻园区的企业和有意愿入住的农民的具体情况,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园区对人口的承载力,有力有序推进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一方面,要着力发展园区产业,增强园区企业盈利水平,扩大园区发展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对农村人口的有效吸引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离开土地的农民住入园区附近的社区,为了不让长期依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失去经济来源,需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更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工作中实现价值。充分关切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与他们签订正规的劳动协议,享受与普通职工一样的“五险一金”待遇,切实保障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走近长江学者

  学者简介: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8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8)。长期致力于产业经济学等领域研究,以国际化视野与方法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在国际SSCI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2002年以来,持续在国内顶级经济学期刊《经济研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学术历程和主要研究成果?

  安同良:1997年,我成为南京大学企业管理系博士。五年博士的训练,使我成长为一名专业学者,这五年也是我学术生涯的一个分水岭。2004年,我的博士论文《企业技术能力发展论》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博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对企业技术能力作了系统思考,设计了技术后进国家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五段式模式——(技术)选择、获取、消化吸收、改进和创造。到目前为止,这五个阶段在中国还在不断地被验证。

  多年来,我主要围绕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我的一个特点是比较注重国际视野。2002年开始,我与荷兰Alcorta教授合作,在国内率先进行微观创新调查。与国际学者的合作,促使我将问题放在全球版图中进行思考。另一个特点是立足中国发展与转型中的现实问题,努力探寻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微观路径和策略。比如2002年,我在《经济研究》发表了一篇关于价格战的论文。价格竞争是企业惯用的策略行为,从这个现象出发,我揭示了易发生价格竞争的产业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处于该环境中企业的战略行为,给出了一些避免恶性价格战的战略建议。

  我的学术道路,正像中国制造一样,也存在着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但在治学过程中,我尽量追求原始创新。2009年,我在《经济研究》发表了一篇关于企业为获取R&D(研究与开发)补贴发送虚假创新类型信号的论文。中国作为技术追赶型国家,R&D补贴是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关键政策手段,但在现实中,也出现了一些企业故意骗取政府R&D补贴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我和我的团队原创性地建立了一个企业与R&D补贴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动态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为甄别企业的真实创新类型提供了可信的方法,同时给出了提高政府R&D补贴效率的可行性政策建议。

  记者:您近期主要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

  安同良:中国制造正在世界崛起,纺织和服装业、机械制造业与电气电子产品制造业、互联网消费等,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我们有很多技术和产品,还在跟跑中。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是我最近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研究和破译中国哪些企业、哪些产业达到了世界领先,达到了世界领先的企业和行业,其内在的机理是什么,试图从经济学角度总结出具有普适的规律。

  今年3月,在中央财经大学举办的首届互联网与数字经济论坛,吸引一些团队来研究互联网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我的研究焦点在于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过去,很多产业依赖于集聚发展,但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很多制造业产业不再过度依赖于地域上的小集聚。

  记者: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如何从“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迈进?

  安同良:创新是“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迈进的必由之路。即使大部分的技术创新只是在江苏本地市场或者本公司内部,江苏制造业企业仍存在着很高的技术创新率。企业创新的动力不是财务因素,更重要的是保持公司的全面竞争力。此外,提高产品的质量也是公司的主要技术创新动力之一。技术创新的阻力也不再是资金问题,而是知识问题——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要引智,智就是人才。创新带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在政策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包容。另外,一个城市房价过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会下降。对一些相对发达的中心大城市来说,这个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何引智?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氛围。应该说,知识的个人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了,观点的碰撞、知识的传承,都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都需要团队协作,才能把创意变成产品。对某一个人才的引入,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团队的支撑,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往往很难成功。有些科学家、企业家,希望有好的竞争对手,就是希望在良性竞争中实现更快发展。

  记者:企业应该如何推进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安同良:创新抱负是第一要素。要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树立技术领先的雄心壮志,不能只满足于技术获取的拿来主义以及复制性模仿,满足于产品的短期竞争力。所有的领先型企业,都有远大的创新抱负。我国要真正实现自主创新战略,需要一批像华为那样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企业家是否具有创新精神至关重要。为此,在自主创新战略制定过程中,要以技术能力高度化与技术立国的远大抱负为导向,激发企业家的创造力。

  企业在审视自己产业技术发展路径的前提下,作出与之相契合的技术战略。如果该企业的技术发展是渐进式创新,即产业技术正在成熟或已经成熟,可以采取追随战略。即使采取技术追随战略,也不应该被短期利润最大化目标所牵引,而应长、短期利润最大化相结合,依次采取复制性模仿与创新性模仿战略。如果该产业的技术发展是“无人区”,处在根本性创新过程,企业应勇敢地采取领先战略。

  具备创新的全球视野。华为在成长过程中,充分整合了全球的创新资源,在国内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国外设立多个研发中心,通过利用创新资源,快速地掌握全世界领先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并始终保持在通信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是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基础。我国企业在开展自主创新过程中,也必须具备这种创新的全球视野,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

  为企业创新建立制度性支撑和社会性支持。企业内对创新的组织形式、对创新的激励,要有制度安排。同时,创新抱负不能依赖于企业家自身,政府部门、社会要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记者:技术转移是企业实现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如何推进技术转移,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安同良:在国际视野下,技术转移已演变为一个规模从小到大、行为主体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过程,并已成为企业、政府、大学和中介组织都广泛参与的发展战略。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科技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大势和主流之一。因此,在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和促进技术转移,以技术转移战略全面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竞争能力。

  除了以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等方式吸引外国技术外,各地应建立和完善国内技术转移体系,如壮大本地区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产业集群以及推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转化。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各地应当重点发展特定的技术转移渠道,建立符合地区发展特征的技术转移模式,从而使得技术转移对地区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达到最大化。

  记者:您对青年学者治学有何建议?

  安同良:首先,我认为要有学术抱负。要将学术研究放在全球知识版图中,致力于做原始创新。其次,作为中国学者,要对中国问题进行研究,要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添砖加瓦。再次,要有先进的方法,要吸收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一些好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国博弈环境下,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来看待现实问题。

  记者:您能否为《思想周刊》写一个寄语?

  安同良:求真、创新。

  本报记者 魏晓敏 杨 丽

  

  颜云霞

  魏晓敏

  近日,有机构发布报告称:就考研动机而言,比较茫然、尚未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的比例正显著上升。对此,有媒体断言,逃避就业成为时下大学生考研的主要原因。

  1 对 1

  考研为逃避?别忙贴标签!

  近日,有媒体关注大学生的考研动机,拎出了“逃避式考研”这个词,认为因逃避就业逃避社会责任而读研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且近几年越来越多。

  在普遍的认知中,“逃避式”肯定不是一个积极的评价。现实中,的确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进入社会,而是选择读研。但他们的考研动机,却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继续深造,有的是试图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有的是希望改变本科出身,也有的只是想多一些自由的时间,或是期望能来到梦想的学校和城市……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毕业生留恋校园,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而盲目考研的情况。但是,不考虑其中的复杂性、多样性,就用逃避式来统统概括,有以偏概全之嫌。

  将考研动机分三六九等,并不可取。无论考研初衷如何,为了达到考得上的目的,其需要的奋斗和努力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可以看到,考研本身就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在暑期校园里,常常有考生早上六七点就来排队自习,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考研也很难成功。所以,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和理由选择考研,只要是付出了汗水和努力,不是盲目地混日子,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和支持,这不仅是社会崇学重教的体现,更是对个体奋斗的价值肯定。

  其实,暂缓就业的现象并非今年才出现,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掀起一波热议,从慢就业到考研,无论是游历各地,还是深造留学,都是个体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为了更好地调整身心,更好地步入社会。慢就业并非一些人理解的不就业,考研也并非逃避。简单粗暴地贴上标签,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争论和伤害。

  总之,关注考研中个别的逃避心理,不是急着给全体贴上“逃避”的标签以引起社会注意,而是要以积极的引导、耐心的等待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这才是一个成熟社会的应有之义。

  别把考研当避风港

  “逃避式考研”一词不过是新壶装旧酒,道出的是人们对考研热积蓄已久的担忧。考研大军中自然不乏热爱真理、追求学术的有志青年,但将读研作为权宜之计者也确有人在。有的人把考研视作镀金,将学历视作敲门砖,显得过于功利。考研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避风港,暂时挡住了就业所面临的竞争、彷徨与失落,但这样真的好吗?

  面对人生选择,很多时候都要问问自己的初心。每年百余万的考研人群中,多少人是盲目跟风,多少人是一腔执念。在这场所谓的孤独修行里,疯狂占座、通宵排队、挑灯夜战、废寝忘食……有的人把大学变成了高四,有的高校变身为考研基地。据《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研究生招考中,2018年往届生占比已接近半数。用生命考研,为考研而考研,正在让原本单纯的学术之路渐渐变味。

  不可否认,这样的奋斗是感人的、励志的,但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高远的志向,那也是自我感动式的、有碍长足发展的。带着特殊动机,即便如愿考上了,研究生的日子未必如想象中美好。钱理群教授曾说,搞学术的主要动机,还是吃饭之外的问题。如果不能从学术中感到快乐,那就只剩下苦恼。学术研究是一个风雨故人来的过程,若非强大的兴趣和意志支撑,很难有所得、有所获。特别是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全面构建,硕士毕业的门槛将越来越高。比如,今年广州大学、合工大、西南交大劝退上百名研究生。没有学术理想,没有克难而上,想随便混个研究生文凭,在未来将变得不那么容易。

  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研究生毕业后终将走向社会,走向职场,走向未知。如果只是将读研视作避风港,一味追求安逸与舒适,没有在暴风雨中练就一双硬翅膀,又如何在外面的世界遨游腾飞?人生道路千条,考研不是唯一,别让它成为你的舒适区,更别让它定义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