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思想的科学内涵以及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对于扎实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确保主题教育根本任务、目标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把握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关系。讲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首先要回答无产阶级政党的初心。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初心的根本源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第一章第一条明确写道:“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这里说的新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自从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使用了这样的表述以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都以类似的表述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初心。虽然无产阶级政党对党的纲领表述的语境各有不同,但基本意思都是一样的,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具体实现步骤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暴力革命手段,先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实现民族复兴,然后再经过社会主义的长期努力,实现共产主义。但是,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党的纲领时,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又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中国共产党也是这样做的。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初心”,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动摇,一方面结合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提出新的时代任务。这是对无产阶级政党初心的坚持和发展。

  正确把握初心的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关系。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必须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努力奋斗,才能最终实现。所以,无产阶级政党的理想和初心包括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两部分,它是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总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制定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逐渐向共产主义靠近。从中国共产党来看,党的二大就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落后国家在完成民主革命之后将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又经过20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放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总之,进行民主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现代化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等都属于初心的阶段性目标。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初心”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既要坚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崇高理想,又要看到若干阶段性目标是通向共产主义路上必不可少的过程,是共产主义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讲的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最终目的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人类自我解放。“为民族谋复兴”,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最高目标与最低目标、远大理想与当前任务相结合的体现,没有最低目标的实现,谈不上最高目标的实现;没有脚踏实地地完成当前的任务,共产主义就是空中楼阁。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初心。

  正确把握初心与奋斗的关系。“初心”和“奋斗”是一致的,“初心”回答的是“是什么”,“奋斗”回答的是“怎么办”。所以,讲初心必须讲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然后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再然后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是既强调了如何坚守“初心”,更强调如何通过“奋斗”实现初心。回望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每一个成功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党创立初期,一大、二大代表中很多同志很早就牺牲了。一大、二大代表王尽美、二大中央执行委员高君宇积劳成疾,1925年就去世了,那一年王尽美才27岁。一大、二大代表邓恩铭1931年牺牲时才30岁。一大代表中的最年长者何叔衡1935年2月突围时,为了不连累同志们跳崖壮烈牺牲。陈潭秋1943年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时,党中央还不知道,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还选举他为中共中央委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艰苦奋斗的环境比建党时期有很大不同,虽然面对生死的考验少了,但金钱、美色、权力、和平演变的考验比当年形势更加复杂。十八大以来,被查处的高级领导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在艰苦奋斗上吃了败仗。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018年两次重提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总结报告时一口气讲的17条困难,要求全党面对困难,要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应对挑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在处理“初心”与“奋斗”的关系上,必须把功夫下在“奋斗”上。只有不懈奋斗,才能实现“初心”。

  正确把握对初心的坚守与创新的关系。“初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理想,是全党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对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共产党人根本“初心”,我们必须永远坚守,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这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对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阶段性初心,必须根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后,我们党必将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进一步靠近。这就是说,我们必须站在人生信仰的高度来对待“初心”、坚守“初心”、不忘“初心”。同时,也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共产党人“初心”的不断创新。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他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如何”的提问,意蕴深远、发人深思,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明确了主导方向,提供了逻辑指引。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内涵,既要继续坚持党开展自我革命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又要根据新的历史方位、时代特点和党内形势,把握自我革命的现实主题。

  深刻认识自我革命精神的历史逻辑。纵观世界政党兴衰史,不难发现,一些政党在初执政权时,能够汲取教训、革故鼎新,奋发图强、创下伟业,但在长期执政后,有自毁前程者、有自酿苦酒者、有自取其咎者、有自毁基业者。究其原因,就是丧失了政党在建立之初所葆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先进性不足使政党执政理念、能力、本领落后于形势发展,纯洁性不足使政党执政立场发生偏移进而沦为少数人的谋利工具。“怎样管好党、治好党”包含政党以何种态度面对自己的错误,如何在风险挑战、利益诱惑面前坚守初心使命、永葆青春活力等具体问题,是一个政党在发展历程中必然面对的课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和成熟的关键标尺。

  自我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在70年治国理政的不懈探索和生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历史反复表明,高扬自我革命的精神,就能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上不断实现大的跨越,就能不断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注入生机活力。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党员数量已从1921年成立时的50多名党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448.8万名党员,再发展到2018年底的9059.4万名党员,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世界第一大党,我们党的党员数量是最庞大的,所面临的党内党外问题是最复杂的,对管党治党的能力要求也是最高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崇高追求,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站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运用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自我革命精神夯实精神之基、把稳思想之舵,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深刻理解自我革命精神的理论逻辑。勇于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深刻理解自我革命精神,首先离不开对政党属性的深刻把握。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位属性。任何政党从本质上讲,都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马克思主义政党亦不例外。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没有掩饰自己的阶级性。但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先进性、无私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群众中最先进和最坚决的部分,在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中,能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能够了解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自我革命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自我革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在主题教育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真刀真枪解决问题,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要开诚布公、坦诚相见,把开展主题教育成效好不好、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上率下,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到群众中去,亲近人民、了解人民,力戒形式主义,涵养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深刻把握自我革命精神的实践逻辑。对于执政党而言,一方面需要有勇于自我革命的自信和勇气,敢于自我批判、自我否定,在全党上下形成自我革命的共识。另一方面切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增强执政本领,通过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一命题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的高度清醒,深刻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治党实践中,深刻体现在“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治吏实践中,深刻体现在“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治国实践中。基于不懈的探索实践,我们取得了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形成了以“人民立场”作为价值前提、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基本方法、以“民主集中制”作为制度支撑的一整套系统完整、内涵深刻的“自我革命”精神体系,丰富和升华了世界政党关于治党强党探索的理论成果,从实践上为世界政党治党强党提供了中国政党的智慧与方案。

  提高长期执政能力是新时代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的时代主题,突出强调问题导向是开展主题教育的主要特征。这次主题教育列出的8个方面突出问题,都是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问题,必须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加以解决。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增强“八个本领”,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要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不断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道德境界,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解决新问题、破除新威胁的能力和水平。要创新方式方法,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统一,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建功新时代、争创新业绩的浓厚氛围和生动局面。

  (作者分别为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既要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一长远目标相匹配,又要加强顶层设计,还要脚踏实地进行基层探索,强化综合治理和制度效能,不断提升基层政治生态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优化党内人文生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人文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晴雨表,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铸就了不同的特色鲜明的政治人文生态,如长征文化、边区文化、抗战文化等,至今仍需要我们大力继承与发扬。改革开放后,也正是因为我们党塑造了正确的党内人文精神,才能够驾驭复杂的国际形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优化党内人文生态,首先就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人文精神铸就党组织的政治生态之魂。其次,立足党史文化,追溯人文生态之根。最后,各地党组织政治人文生态要百花齐放,特色鲜明。只要是符合党纪党规,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就值得弘扬、借鉴和相互学习。

  优化党内道德生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我们的道德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道德建设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思想保障。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清廉”是老百姓对官员最高的褒奖。中国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必须要结合基层党内外政治生活实际,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无愧于时代的道德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和创新者。家风是人格的镜子,被视作涵养作风的源头活水。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良好家风是抵御贪腐的天然屏障。家风正自然会让一些“有想法”“钻空子”“跑关系”的人望而却步,如果家风稍有漏洞,就会越演越烈,污染一地政治生态。家风本质上是党员干部从政修养在家里的体现,家风和党员干部作风是融合在一起的,必须把家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家风建设为契机,让家庭成为道德建设的涵养之地。

  优化党内制度生态。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制度化的追求必须以规范化的政党制度为依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规则基础,通过制度的完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和国家的治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规治党,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以党章党规为尺子,靠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二是依法治国,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从基层调研情况来看,党内政治生态被污染的源头纷繁复杂,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不二法门则是建章立制,强化党纪国法。在执行过程中,要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使之成为“橡皮泥”和“稻草人”。还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使规章制度与治理实践相匹配,将党内法规、纪律、制度落到实处,打通制度运行的“最后一公里”。

  优化党内治理生态。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基层而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要使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政府治理能力与时俱进,通过自我革新、自我提升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基层社会需求,有效解决好基层社会事务,推进基层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态的入口制度,特别是基层面临许多新矛盾、新危机、新问题,需要一批有胆有识,能创新、会落实、敢担责的干部引领基层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基层创新制度下的干部容错机制自然浮出水面。但也应当警惕,容错机制并不是免死金牌,绝不是为领导干部的失误、失手、失策,乃至贪污腐败推脱的理由。其次,“错误”发生后,需要对其进行细化并制定纠错办法,让“纠错”有据可依。权力运行机制是党组织政治生态清明的另一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十二字阐释全面从严治党,这就要求必须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基层党员干部来源于群众,更要根植于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同群众一起干、一起苦、一起过,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人民公仆。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须臾不可松劲,一篙不可放缓。政治生态是攻坚战、持久战,不可能唾手可得,更不会一蹴而就,党组织和党员要久久为功,时时诊断,系统治疗,防止政治生态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中。因此,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加强政党治理现代化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遵义会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主要是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前,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组织省级机关部门单位机关党委书记赴遵义开展培训,认真学习遵义会议精神,实地体验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惊心动魄和艰难困苦,激励大家牢记初心使命,努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政治立场,拥戴核心领航定向。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形成党中央的核心,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遵义会议总结了五次反“围剿”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新的领导。在一系列的会议中,大家与“左”倾教条主义作斗争,表现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巨大政治勇气,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核心地位,从而开辟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境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在新长征中正确应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遵义会议精神启示我们,在清醒认识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的同时,关键要拥戴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并写入全会文件。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挥。自觉践行“两个维护”,做到全党步调一致,凝结成攻坚克难、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战略定力,不让杂音所扰,不为迷雾所惑,不被风浪所阻。我们要深刻理解并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协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做到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奋勇前进。

  强化理想信念,增强斗争精神,跟随核心破浪前行。遵义会议召开前,党和红军的处境极度危险。遵义会议召开后,仍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严酷险峻的自然环境、绝地断粮等生死考验。红军指战员之所以能够坦然面对、威武不屈,战天斗地、勇往直前,说到底是因为有崇高的革命理想、顽强的斗争精神在激励着他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前进的道路并非坦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三大攻坚战”进入关键期,中美贸易摩擦增添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仍面临着“雪山”“草地”和各种各样的“腊子口”“娄山关”。如何一往无前、爬坡过坎,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遵义会议精神昭示我们,要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雄心壮志,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首要政治任务,抓住主题教育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契机,做到系统学、跟进学、联系实际学,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将爱党报国的热情转化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际行动。发扬斗争精神,正确应对美国挑起的经贸摩擦,与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作坚决斗争,在世事变迁中保持战略定力,在风险挑战中把握战略机遇,从容自信做好本职工作,紧跟核心破浪前行,以伟大斗争应对百年变局,开拓新时代长征路的新境界。

  牢记初心使命,以身许党报国,学习核心不负人民。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光芒,说到底是一种使命担当、力挽狂澜、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的精神,是为党尽责、为民分忧,更好地完成历史和人民赋予使命的精神。这种精神启示我们,初心使命只有与正在做的事情结合起来才能找到实现的载体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奋斗姿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长征呢?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树立了典范,他在罗马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的提问时谈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掷地有声,不仅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人民情怀、展示了“赤子之心”,更生动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谋幸福中去,直面挑战,知难而进,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全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面对新任务,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不前,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以空前的奉献精神夺取新时代长征路上新的胜利。

  (作者为省委省级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科学的方法论。站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沿,我们必须自觉学习新思想,坚定践行新思想,奋力干出一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梦在前方,思想大解放、精神大提振,是引领一座城市跨越提升、行稳致远的不竭源泉和持续动力。曾经江滩边畔的“穷沙洲”,一直有一个“崛起梦”“富强梦”。在逐梦之路上,张家港人解放思想、砥砺奋进,从农转工、散转聚,到重转绿、量转质,从大办社队工业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规模、民营、外向型经济“三足鼎立”到聚焦产业链、深耕价值链、整合创新链,昔日的“边角料”不仅成功蝶变成为“明星城”,享誉全国的“张家港精神”更是应运而生,折射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我们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弘扬张家港精神相结合,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在“与时俱进”上持续用力。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我们在全省率先出台“容错免责”系列举措,创新开展“担当作为好单位、好干部”考核,旗帜鲜明地为敢闯敢试者兜底撑腰。多年来,张家港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甲,先后获得200多项国家级荣誉。现如今,全市上下正以“推动港城高质量发展走在最前列”为目标,全力打造港产城深度融合的创新型城市、长三角枢纽型大城市、彰显人居典范的绿色发展标杆城市、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和谐幸福城市、富有独特人文气质的标兵型文明城市。

  路在脚下,看清自己、扬长补短、敢破敢立,是对发展最好的理解和诠释。张家港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厚植了先发优势,也率先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我们以新思想为引领,在摸清家底、精准施策上持续发力。一方面,变优势为胜势。积极呼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抢抓沪通、通苏嘉、南沿江“三铁交汇”机遇,由“以港兴市”向“港铁联动”“双轮驱动”转变,一体打造44平方公里高铁新城,以“三年成型、五年成城”的魄力再造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依托56家世界500强企业、1000多家本土规模企业,坚持智能化改造和集成式创新“协同推进”、做优存量和扩大增量“两端发力”,在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奋力崛起实体经济“张家港板块”。另一方面,化压力为动力。针对产业结构偏重、能耗排放偏高、开发强度偏大等问题,我们深入推进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大力开展沿江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等行动,大范围实施“三优三保”“腾笼换鸟”和“退港还城”,以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决心精准补短,为后续发展扩容增能。十八大以来,累计“腾笼换鸟”土地面积逾3万亩,其中70%以上用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历时4年多、投入30多亿元整建制关停东沙化工区,这一全省率先的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报道,并入选“江苏省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秤在心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永葆为民情怀,以百姓的口碑作为检验执政初心、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我们坚持把初心使命变成造福一方的自觉行动,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中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努力让百万港城人民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每年将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入选“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列。“富口袋”更“富脑袋”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张家港拥有江苏最大的强村群体,全市村均稳定性收入近千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国内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一把手抓两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市26位“中国好人”,形成了江苏省同类城市中最大的“好人群体”;在江苏省县(市)中注册志愿者水平指数最高、超过3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彰显了张家港的文明自觉;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更是港城人民引以为豪的城市标注。有“数量”更有“质量”是我们的服务标准。一方面,从需求端入手,创新设立“民生微实事”项目,变政府“包揽”为百姓“点单”,在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中,有效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小急难问题;另一方面,从供给端发力,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城乡的大病困难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省领先的“虚拟养老院”服务运营模式,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烘托了城市温度。大联动、网格化、集成式的“三位一体”治理体系,构筑了自治、法治、德治相互支撑,政风、民风、家风相互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相互融合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群众由衷点赞:“有种幸福,叫做身在张家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满意度是检验执政初心、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只有始终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才能真正把新思想贯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作者为张家港市委书记)

  思路决定出路。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题眼”,打破陈旧思维定式,摆脱惯性路径依赖,以思维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

  着眼全局,以系统性思维抓好整体谋篇。新时期组织工作面广量大、点多线长,只有更加注重以系统化思维进行整体谋划,积极开展路径探索和创新实践,才能做到“一丝莲藕牵大象”,避免“千钧铁棒打苍蝇”。要有全局思维,既立足本职做好组织工作,又自觉为经济发展大局、社会稳定大局提供有效服务,比如更好地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发挥人才在地方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等。要有整体思维,改变过去“厚此薄彼”“单兵作战”的不良倾向,既统筹抓好干部、人才和基层党建,做到“几个轮子”一起转,又注重在单项工作谋划时把握“周期规划、系统布局、精准设计、梯次推进”规律。要有战略思维,既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更着眼长远,做好打基础工作,比如干部工作既把握当前事业发展需要,做到干部资源利用最合理化,又注重储备优秀年轻干部,为地区发展源源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整合信息,以大数据思维抓好分析研判。大数据已经成为当前创新发展的关键词,组织部门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拥抱互联网、用好大数据。充分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运用大数据思维对涉及党员干部人才的信息广泛收集、综合分析、有效利用,为推进组织工作提供更精准、更快捷、更有效服务。比如干部工作,可运用大数据技术,结合干部个人基本信息、考察报告、奖惩情况、考核结果、工作实绩和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经历结构,系统分析人岗匹配度,帮助提升选人用人精准度;基层组织工作,可利用党员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党组织覆盖以及党员活动参与率、党费收缴、党员受奖惩等情况,为开展党组织分类定级等工作提供依据;人才工作,可运用分析软件对产业人才大调研数据进行研判,了解问题短板,把握现实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才招引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耦合度”。

  注重落实,以项目化思维抓好工作推进。善于把现代工程管理思维引入组织工作,对重大任务、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将干部选拔任用、基层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人才引进服务等各项组织工作细化量化为可操作的具体项目,对主要目标、工作重点、推进措施,进行系统设计、整体“包装”,注意衔接配套,形成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一点点打基础、一步步抓推进、一项项求突破。比如基层组织建设,可实施“书记项目”“委员项目”“支部项目”,着力破解“虚功难于实做”问题,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人才工作方面,可实施“常委一对一直接服务人才”项目,提升人才服务的精准性;干部工作方面,可实施“年轻干部‘五个一线’锤炼”项目,丰富年轻干部蹲苗培养的手段方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推行闭环管理,凡事都要有人去盯去干去促,强化过程管控、定期督查督办,实行销号管理,注重跟踪问效,确保能落实、真落地。

  (作者为泰州市高港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进行自我革命,必须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严起,从机关党建抓起。”习近平总书记这个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加强指明了方向、切入提供了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央和国家机关提出的,也是对全党和全国各级机关提出的。作为地方最高权力机关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机关,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和重要论述,同样要把机关党建突出出来,通过不断提高机关党建的质量,共同回答并解决好加强党的建设走在前、作表率的重大政治问题。

  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作出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担当,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勇气,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在这个大背景下,党的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在内的全覆盖、无死角,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任何机关部门概莫能外,既不能无动于衷,当“特区”,也不能轻描淡写、抓而不力,更不能像过去有的机关党的建设边缘化,“雷声大,雨点小”,是“手电筒照人不照自己”。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把机关党的建设抓起来,强化起来。

  这是确保人大坚定正确方向的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而党的建设,就是管方向、管根本的。如果忽略这一条,就可能跑偏、越轨,甚至翻船。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是十分重要的政治机关,始终要狠抓机关党的建设,切实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保证所有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这是服务人大中心工作的要求。人大主要围绕党和国家或者一地一区的中心任务来确定其具体工作,通常表现为每年在做的业务工作,就是立法、监督、任免、决定等,就是人代会、常委会、主任会等法定会议。这些工作要做好,要出彩,最根本的取决于人的精神、人的素质。国家权力机关的业务工作从来不是孤立的,从来都是靠党的领导和建设提供动力,离开了党的领导和建设,业务工作不仅会迷航乱向,还会缺乏动力活力。要按照又红又专的要求,始终把机关党建抓在手,必要时,先抓党建,再抓业务。有了组织的力量,就没有做不好的业务。

  这是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建设的要求。机关党建工作在转变机关作风、提升机关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现在,人大这个国家权力机关工作内容涉及政府、监委、法院、检察院等方方面面,刚性的题目越来越多,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有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内容,还有法制型、监督型、研究型、廉洁型等要求。这些建设的水平无一不连着机关党建,甚至取决于机关党建的水平。尤其在现今,社会各界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人大机关寄予厚望,机关办文、办会、办事等,内涉及素质,外关乎形象,必须抓紧抓好。为此,要适应形势任务的要求,把机关党建突出出来,通过党建,建设一流机关,锻造过硬队伍,展示人大机关团结向上、奋发求为的形象。

  这是保证党员干部始终先进纯洁的要求。先进、纯洁,是共产党员的写照,也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少数党员干部之所以发生蜕变、腐化,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要格外重视机关党的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不能简单地认为机关党员干部,都是挑选过来的,有文化水平、有基本觉悟。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信任也不能代替教育。对机关党员干部既要交待工作,也要交换思想;既要工作见面,又要思想照面。要始终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管住管好。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党员干部政治上的最大关心,引导党员干部保持先进纯洁的本色,多给党的事业增辉,也多给自己添彩。为此,要抓住这次主题教育的契机,提高机关党建质量,让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个支部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无愧于党和基层同志对机关党员干部的期望。

  (作者为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推动长三角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进入全面提升的新阶段。要充分认识这一国家战略是开放的深化、功能的强化、布局的优化、动力的转化,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江苏要找准定位,优化路径,积极作为,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扬实体经济之长,补交通体系之短

  江苏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具有优势,要依托上海这个全球创新中心,着力提升沿江城市的二次开发和技术孵化能力,提升沿海经济带新兴技术的产业化能力,推动沿江城市产业升级和沿海经济带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块,建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端制造业基地。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江苏沿海空间广阔和沿江城市人口规模的优势,大力发展面向高端消费人群的金融、文创、旅游等先进服务业,实现高端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协同发展。

  交通“短板”已成为江苏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制约,需要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铁路建设、空港建设、过江通道建设,率先实现省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要加快苏北、苏中高铁和沿江地区城际铁路建设,缩短苏北市县与上海及苏南城市的时空距离,使苏北地区真正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进一步加强省内机场资源整合,加快实施重点机场升级改造,发挥东部机场集团作用,推动全省空港经济大发展。加强省级统筹和沿江两岸强化协同,推动长江过江通道建设提速,满足迫切的沿江过江需求,为沿江两岸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

  具体来说,以打通省际断头路为切入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5G先试先用为切入点,加强通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共建G60科创走廊为切入点,加强政策扩散一体化建设;以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联动为切入点,加强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以实施环保领域信用联合奖惩制度为切入点,加强社会治理一体化建设;以各城市轨道交通扫码便捷通行为切入点,加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海纳百川,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区域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区域内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决定了区域的创新能力与经济的竞争力。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影响着经济的活力。2017年江苏户籍人口老龄化率(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2.5%,即便是常住人口也达到20.2%,目前江苏的老龄化率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三位,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吸引年轻人集聚,海纳百川,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是江苏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主要城市陆续出台多项差异化的人才政策,旨在多维度吸引人才;从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城市2013-2018年常住人口情况来看,深圳5年内新增240万人(截至2018年末共1303万人),广州新增198万人(共1490万人),杭州新增96万人(共981万人),宁波新增54万人(共820万人),南京新增25万人(共844万人),苏州新增14万人(共1072万人),上海新增9万人(共2424万人)。

  只有提高江苏对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才能实现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并为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储备领军人才、技术工人与潜在购买力,从而不断提升区域经济活力与竞争力。因此,需要使出更多吸引人才的硬招、实招。深圳近期出台多项专业人才引进的政策值得借鉴。比如,深圳为吸引海内外人才已推出数百万的奖励补贴、解决子女入学及配偶工作、住房补贴等“优惠”,最近将对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实行15%封顶政策,以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人力资源领域改革创新等诸多举措。7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领域先行先试,要增强企业用工灵活性,将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人才中介机构审批权限下放至自贸试验区;授权自贸试验区制定相关港澳专业人才执业管理办法(国家法律法规暂不允许的除外),允许具有港澳执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专利代理等领域专业人才,经相关部门或机构备案后,按规定范围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这些做法值得参考借鉴。

  联合申办国际重大赛事,提升城市能级与区域竞争力

  以长三角城市联合申办重大赛事为契机,既要立足当下,推动现有资源有效整合、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供现实的可能性,也要面向未来,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加强江苏核心城市之间协同联动、功能统筹。这不仅有利于城市能级与竞争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有利于稳定民资、外资对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预期,使更多的资本有了抓手、使各类市场主体对长三角更有信心。

  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江苏所在的长三角要承担起国际多边治理机制载体建设的任务,包括建立跨国的多边治理机构、跨国的知识产权法庭、跨国的仲裁法庭、国际性体育组织总部和重大赛事的协调机构等,发挥长三角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提升长三角在中国崛起中的作用。同时,要将这些机构的引进和建立与江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有机衔接起来。

  总之,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江苏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改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江苏省政府参事,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

  中央政治局在审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这不仅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更提出了一项新任务、新目标,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领会和践行。

  什么叫“区域集群”?在区域的各种内生动力持续发力和外在力量强劲推动下,具有不同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就会越来越多,区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和合作,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连成一片,区域也就出现了“群聚”现象,即形成了所谓的“区域集群”。长三角塑造“区域集群”,就是为了塑造品牌,一体化发展,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

  按照“上海为龙头,苏浙皖各扬其长”的思路,江苏在向两省一市学习取经的同时,必须与两省一市紧密协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整个华东地区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加快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江苏既有应尽的责任,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其基本路径是:

  高质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典型的区域经济,是更大范围区域经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逐渐成为江苏国民经济的强大基础、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扩大就业的广阔空间。2018年,在中国县域经济100强榜单中,江苏有25个县(市)上榜。在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占了6席并包揽前5位。在“2018年工业百强区”榜单中,江苏、广东、山东、浙江4省一共进入67个,其中江苏进入25个。苏南的这些县级市(区)已经连成一片、抱团发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基本上已经形成“区域集群”,今后将进一步加快进程和加强合作。

  高质量引领开发区发展。建设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开发区是开放合作的引领区、创新发展的先导区、重点产业的集聚区。2018年,江苏共有开发区174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71家,省级开发区103家。江苏开发区在全国综合实力30强中占据7席,而且有3个位于前10名,成为最大赢家,即:苏州工业园区名列第一,昆山经开区名列第五,江宁经开区名列第八。

  高质量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江苏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大战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是江苏的新一轮探索,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区域同质竞争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变,从而真正发挥经济“地理群聚”的效应。各地都可以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确定有效的发展路径,做自己最适合、最擅长的事,做最能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事,从而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若干个开放融合、协同发展、协调共赢的区域集群。

  高质量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及其都市圈。江苏在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中,关键是要建设好扬子江城市群,充分发挥每一个都市圈及其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以点带面、点面成片,系统操作、协同运作,深入推进宁镇扬同城化、苏锡常一体化,促进锡常泰、沪苏通等城市组团跨江融合发展。支持南京提升首位度,建设长三角核心枢纽城市,加快全方位深度融合步伐;放大苏州发展能级,谋划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努力展现其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定位;发挥无锡物联网产业领跑优势,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世界物联网发展看无锡”的影响力;推动常州的石墨烯、镇江的航天器材发展,推动G60科创走廊、G42产业创新带、长三角科创区、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江苏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及其成果向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延伸,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以区域集群发展新实践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高质量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以世界先进技术为支撑、以集群网络分工为手段、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高地。苏浙皖的制造业集聚和集群化都已具备一定基础,而在江苏这片热土上,分布着我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因此,江苏要联手浙江和安徽,重点培育物联网、高端纺织、集成电路、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实现《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目标,为建设制造强国做出扎扎实实的贡献。

  现代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品牌为王”,江苏最缺的就是品牌。因此,高质量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真正应该下功夫的不在于扩大规模而在于塑造品牌。有规模不一定有品牌,但有品牌就一定会有规模。品牌的形成,是人们对品牌的精心投入、持久打磨和消费者对品牌认同度的结合。因此,品牌必须以质量为基础,要强化各类企业的“品牌意识”,实现由“贴牌”向“品牌”的跨越;增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保护,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员、全社会的质量观,把质量意识内化为质量自觉、外化为质量行动,让“质量第一”成为全民的共识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坚持质量文化引领,把文化传承融入产品创新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责是不断提升法治、规划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消除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阻碍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特别是体制性障碍。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在江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方位坐标中,2018年末和2019年初具有关键节点和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郑重宣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12月省委书记娄勤俭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要求在融入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推动一体化中,扛起江苏责任、拿出江苏作为、作出江苏贡献。2019年1月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苏州调研时强调,要牢牢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提升发展站位,提高目标定位,系统谋划思路,努力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列。

  在融入发展中提升发展站位。进入新时代,江苏发展的形势和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对江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江苏既要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又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诞生,通过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来率先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在新起点上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苏必须以更高起点、更高站位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提升融入发展站位,重点是要把握融入发展的思想站位与行动站位。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想站位,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江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把江苏的融入发展放在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行动站位,要求坚持协同融入理念,在融入中加强区域之间的协同,加强与外部资源的协同,激发区域整体发展活力,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增强区域整体发展动力,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协同融入中要借力上海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聚力浙皖特色优势的发挥,在融入中实现江苏自身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融入发展中提高目标定位。进入新时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迈入更高质量一体化新阶段,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际上是各融入方作为利益共同体的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江苏要在融入发展中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列,目标定位要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宏大的格局,找准自己的时空坐标和优势劣势,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重点是要彰显目标定位的超前性、合理性、时代性和科学性。江苏融入发展的目标,要求聚焦聚力于“走在前列”,支撑目标实现的思路要按照“走在前列”来谋划、布局要围绕“走在前列”来展开、举措要针对“走在前列”来制定。要结合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建设要求,研究制定江苏融入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根据江苏融入发展的现实基础和融入程度,研究制定融入发展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段的阶段目标。江苏融入发展的定位,要求探寻锁定在“分工协作”,在长三角区域高水平分工协作体系中明确江苏融入发展的重点难点,分清融入发展的轻重缓急,探究江苏融入发展的最佳方向。将江苏的融入发展放到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通过错位融入、差异化融入,推动形成融入方利益共同体。在融入发展过程中,实现重大战略一体对接、发展规划等高对接、合作项目深度对接、体制机制无缝对接,厚植江苏实体经济新优势、厚植江苏新经济优势、厚植江苏整体发展新优势。

  在融入发展中系统谋划思路。在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江苏站在了新起点,确立了新方位,正在加快新步伐。融入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需要置于过程中把握,立足机制中探求,用系统化思路进行谋划。在融入发展中,怎么把握过程,就是既要直面融入发展的现实,又不回避融入发展的历史,还要着眼融入发展的未来。针对融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反复,要用历史的眼光、动态的观念和超前的思维来审视审查。对于融入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和新现象,要用系统性、前瞻性、预见性的思考在过程中把握谋划。对于融入发展中有关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要善于前后联系,左右贯通,把握重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谋划新思路、新方法。在融入发展中,怎样探求机制,就是既要研究办法,更要探寻章法;不仅要探究融入操作的方式,而且要寻求融入管理的机制。一是融入发展不能就融入而融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江苏需要系统化、深层次地将融入发展放在江苏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思考,协同推进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与更高层次上推进以“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为重要内容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二是不能只看一时的融入成效,而不重视融入机制的长效。形成融入发展的长效机制,需要坚持把融入发展作为加快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依托载体,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融入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融入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融入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融入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者分别为南京理工大学江苏产业集群研究基地教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5ZDA053)首席专家,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映到思想领域,产生出不同的理论热点。纵观2019年上半年,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来看,有以下五个热点问题:

  共产党人自我革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是指共产党人自己拿起手术刀给自己动手术,坚持思想上的高度自省和行动上的高度自觉,实现党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净化。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当下,共产党人自我革命同党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党和全社会讨论的热点。自我革命精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行动指南;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其成为先进政党的最大优势;自我革命也是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客观要求。

  意识形态话语权。它不仅体现了国家制度精神和核心利益,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就是指在诸多社会思潮和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点: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看,苏东巨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使得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思潮大行其道;从党的历史看,正是由于党始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积极纠正错误、拨乱反正,才有新中国以来的伟大成就;从现实层面来看,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变化,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有理难表达、有理难说清以及有理难广传的挑战和困难,要做出回应。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在历史与现实的权衡中,在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比照中形成对本民族及其价值深度认同的文化立场,积极的文化心理和包容的文化选择的总和。文化自信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点。今天,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同时,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加坚定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点。从现实逻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出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它将当今全球性难题的解决同中国时代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方案”;从理论逻辑看,它承继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汲取中国优秀传统“和”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从时代价值看,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激发了其当代活力。它建构了全球普遍交往的新范式,超越了西方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博弈思维范式。

  弘扬五四精神。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进入关键时期,更需要全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砥砺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今年中国经济研究紧紧围绕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中心工作而展开,涉及经济增长与发展、就业和居民消费、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自主创新、金融秩序与金融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等领域。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和改革开放高质量这一主线,就今年上半年经济学研究热点作一简要梳理。

  经济发展高质量。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与发展仍然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据中国人民大学黄泰岩教授的研究,自2008 年以来,经济增长与发展热点一直排名第一,一方面表明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表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一直是我国宏观政策的基本要求。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50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经济学界对如何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中高速增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学界一致认为,这种增长应当是质量型增长,不再以GDP论英雄,而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增长。这种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推进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减贫,使他们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来自于最终消费,居民收入的上升和消费升级,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可以看出,这种经济增长,实质上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自主创新成为今年经济学研究的又一大热点。美国动用国家力量,用“断供”“切割”等手段打压中兴通讯和华为的案例,充分证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而是在开放条件下整合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以我为主导的创新。华为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高质量。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发展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就是将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就是积极融入全球化,在扩大开放中实现发展。改革开放是相互促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对外开放提供了与世界“接轨”的体制和规则基础,对外开放“倒逼”改革不断深化。开放本身,也是改革。

  目前我国的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改革的新阶段,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有待加强,因而需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我国先后推出的1600多项改革方案,都凝结了学术界对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持续研究的智慧贡献;另一方面也表明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加大。经济学界围绕改革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为推进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我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新阶段。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转向逆全球化,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中国对外开放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贸易摩擦波及股市、汇市,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成为今年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做出了智力贡献。一方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霸凌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争取把美国拉回谈判桌,达成互利双赢的协议;另一方面,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按自己的时间表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以高质量开放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全球化,在继续扩大贸易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加大制度型开放的力度,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建立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经研究院开放经济首席专家)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征,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日趋活跃,出现了诸多理论热点,其中当下特别值得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要跨越各种新的挑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强化理论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来认识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增强对客观对象的把握能力;同时,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更好地认识国情,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势,更好地认识历史规律和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新中国70年成就的回顾与理论前瞻。在实践维度上,全面系统总结70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历程,7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各大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理性反思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总结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实践中的经验;在理论维度上,系统检视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深入研究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梳理各学科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理论探究历史,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功和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呈现,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为世界瞩目,如何总结中国经验、概括中国问题、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价值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需要理论界做出回答。因此,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要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的统一。经过一百多年的译介实践和四十多年赶超逻辑下的引进与模仿,中国进入了热切呼唤原创学术的时代,原创学术需要原创话语,建构原创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迫在眉睫。中国的知识界,在各大学科领域都进行了学术话语建构的努力,试图用中国立场、中国风格、中国方式来把握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做出中国回答,形成中国方案,成就中国气派。

  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日趋多样化,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渐渐深度融合,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人类命运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全面研究与深度反思人工智能的本质、特点、功能及其危险性,理性审视其利弊得失,对于匡正人类的智能理念、引领正确的人工智能观极为重要。哲学社会科学界要从不同视角对人工智能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如人工智能的本质、表现形式、功能及其影响,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比较,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问题,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权问题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做出深层回答。

  《资本论》研究热。近年来,随着《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纪念活动的开展,《资本论》研究迅速升温,尤其是西方金融危机之后各种经济问题和矛盾的日趋尖锐,使得《资本论》研究的当代价值重新受到重视。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深度解析,成为当今人们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重要工具。马克思对商品本质的解读,廓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对财富的认识纠正了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对财富的片面理解。马克思对资本逐利行为的理性审视,为我们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自己劳动成果,全面消除异化,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系统化、集成化的改革来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持续关注的时代命题。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逆全球化与中美贸易、精准扶贫与民生问题、环境保护与生态哲学、治国理政与政治哲学、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空间生产与空间哲学等,都是2019年上半年的讨论热点。

  (作者为江海学刊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教授,博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独特的命题和战略判断,要科学把握和正确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国情、社情、世情发生新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行的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从理论传承的厚度、时代内涵的深度、世界视野的高度三重维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命题溯源、划分之匙和理念遵循,突显了理论传承的厚度;新时代的“历史标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强国战略”,赋予了时代内涵的深度;新时代“理论引领”和“中国方案”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效应,明晰了世界视野的高度。时代呼唤理论创新,只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肩负历史的责任和时代的使命,才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才能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王永贵 张立鹏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知识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包含世界“多样性统一”和“冲突与融合”的基本存在方式,以及系统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合”理念无论对新时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建立和谐秩序的知识和智慧,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开发动力的知识和智慧,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治国理政和日常行为的世界观、方法论、知识和智慧。与此同时,中国创造了继承和创新“和合”理念的成功经验,不仅对中华文化建设,也将对人类文化建设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陈秉公

  在透悟移动互联网人类存在时空结构重塑的客观现实和立足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新时代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必须紧紧把准:将党的领导嵌入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做实新时代网络安全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实践的有机统合;秉承大数据战略思维,审慎研判大数据本身内在运行的逻辑规律,加强大数据能力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人才培育机制、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归属机制,努力抢占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大力推动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性研发和创新性转化;立足治理的中国语境与逻辑,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方法论,秉承批判与超越的学术精神,比照区域性治理实践的现实差异,从本土的现象和问题出发,建构新时代网络安全治理的本土化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化具体为一般,把现有涉及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进行创新性文本转换的同时,要进一步创制网络安全治理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以清晰地界定网民在“线上”话语叙述和信息传播的法律边界等基本着力点。 史献芝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的支撑、保障、引领和规范。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数字经济的发展应坚持法治化,营造有利于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法治环境已非常迫切。一是数字经济所需的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民众数字观念培养,需要通过立法予以扶持引领。二是数字经济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不能突破公序良俗底线。我国数字经济各方法治意识普遍不高,已出现的泄露个人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问题,亟须健全法律制度,加强执法监管,以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两法衔接予以有力打击。三是虚拟财产保护、新型商业模式等问题,更是需要法律领航引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李 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