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在审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这不仅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更提出了一项新任务、新目标,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领会和践行。
什么叫“区域集群”?在区域的各种内生动力持续发力和外在力量强劲推动下,具有不同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就会越来越多,区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和合作,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连成一片,区域也就出现了“群聚”现象,即形成了所谓的“区域集群”。长三角塑造“区域集群”,就是为了塑造品牌,一体化发展,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
按照“上海为龙头,苏浙皖各扬其长”的思路,江苏在向两省一市学习取经的同时,必须与两省一市紧密协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整个华东地区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加快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江苏既有应尽的责任,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但其基本路径是:
高质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典型的区域经济,是更大范围区域经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逐渐成为江苏国民经济的强大基础、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扩大就业的广阔空间。2018年,在中国县域经济100强榜单中,江苏有25个县(市)上榜。在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占了6席并包揽前5位。在“2018年工业百强区”榜单中,江苏、广东、山东、浙江4省一共进入67个,其中江苏进入25个。苏南的这些县级市(区)已经连成一片、抱团发展,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基本上已经形成“区域集群”,今后将进一步加快进程和加强合作。
高质量引领开发区发展。建设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开发区是开放合作的引领区、创新发展的先导区、重点产业的集聚区。2018年,江苏共有开发区174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71家,省级开发区103家。江苏开发区在全国综合实力30强中占据7席,而且有3个位于前10名,成为最大赢家,即:苏州工业园区名列第一,昆山经开区名列第五,江宁经开区名列第八。
高质量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江苏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大战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是江苏的新一轮探索,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区域同质竞争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变,从而真正发挥经济“地理群聚”的效应。各地都可以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确定有效的发展路径,做自己最适合、最擅长的事,做最能彰显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事,从而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若干个开放融合、协同发展、协调共赢的区域集群。
高质量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及其都市圈。江苏在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中,关键是要建设好扬子江城市群,充分发挥每一个都市圈及其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以点带面、点面成片,系统操作、协同运作,深入推进宁镇扬同城化、苏锡常一体化,促进锡常泰、沪苏通等城市组团跨江融合发展。支持南京提升首位度,建设长三角核心枢纽城市,加快全方位深度融合步伐;放大苏州发展能级,谋划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努力展现其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定位;发挥无锡物联网产业领跑优势,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世界物联网发展看无锡”的影响力;推动常州的石墨烯、镇江的航天器材发展,推动G60科创走廊、G42产业创新带、长三角科创区、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江苏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及其成果向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延伸,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以区域集群发展新实践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高质量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以世界先进技术为支撑、以集群网络分工为手段、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高地。苏浙皖的制造业集聚和集群化都已具备一定基础,而在江苏这片热土上,分布着我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因此,江苏要联手浙江和安徽,重点培育物联网、高端纺织、集成电路、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实现《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目标,为建设制造强国做出扎扎实实的贡献。
现代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品牌为王”,江苏最缺的就是品牌。因此,高质量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真正应该下功夫的不在于扩大规模而在于塑造品牌。有规模不一定有品牌,但有品牌就一定会有规模。品牌的形成,是人们对品牌的精心投入、持久打磨和消费者对品牌认同度的结合。因此,品牌必须以质量为基础,要强化各类企业的“品牌意识”,实现由“贴牌”向“品牌”的跨越;增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保护,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员、全社会的质量观,把质量意识内化为质量自觉、外化为质量行动,让“质量第一”成为全民的共识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坚持质量文化引领,把文化传承融入产品创新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责是不断提升法治、规划和管理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消除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阻碍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特别是体制性障碍。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