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江苏的一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具备了高质量开放走在前列的基础条件。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推动高水平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对于开创江苏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至关重要。

  江苏高质量开放走在前列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一是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但大而不强的特征比较明显。开放型经济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在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大多数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经济高速增长与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矛盾凸显。从每平方公里产出看,我省开发区与国际先进开发园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地均税收看,开发区的总体表现还不尽如人意。二是转型升级迈出了新步伐,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缺陷进一步凸显。在对外贸易领域,加工贸易长期占主导地位,目前占比仍超过四成;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出口少,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世界品牌500强中江苏无一入选;服务贸易发展滞后,传统服务贸易占比较高。在利用外资领域,外资的产业分布、外资的区域分布过度集中,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还不大。三是双向开放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不少短板要补。比如,与制造业利用外资相比,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开放的力度还不够。四是开发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产业同构较为明显,精简高效的体制优势趋于弱化。

  过去40年江苏的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江苏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江苏发展的新方位新坐标,推动高质量开放走在前列,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推动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高水平建设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创新中心、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开放式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更大力度支持开发区等各类开放载体与国内高校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合作,更大力度支持各类开放载体与世界先进科技园区、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吸引海内外各类科技人才和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利用全球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打破各创新方之间的壁垒,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政府部门“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形成社会系统的协同创新链,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推动开放型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一方面要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以自主品牌所具有的无形资产和价值创造的双重功能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加工贸易由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等环节延伸,逐步实现从代工生产、代工设计向自主品牌的转变。调整优化贸易结构,主动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的趋势,大力支持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研发设计、知识产权、节能、检验检测认证、环境、会展等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积极推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等文化服务出口,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调整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引进外资的产业关联效应,更加注重内外资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前后向联系,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融合,加强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增强国际资本在特定层面上的根植性。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吸纳集聚全球优质资源。全力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鼓励省内开发区、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境外重点园区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全球生产布局,建立境外营销网络、 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积极争取上海、深圳前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领域的相关政策向江苏延伸。积极引入国际一流的外资银行,有效利用国际金融资本,并借鉴国际金融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我省金融业改革发展。积极支持省内法人金融机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海外银行,为江苏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好的境外投融资服务。积极扩大进口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我省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所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增加城乡居民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同时,要积极培育发展各类进口主体,推动出口型企业向进出口并重转型,支持有实力的外贸企业整合进口相关环节,打造“国际采购—进口—自营销售”一体化平台, 减少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

  着力推进特色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高新区要力争在相关领域成为领跑者、开拓者。围绕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等各种创新资源。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进技术高端化,发展高端产业,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经开区要做好“现代产业”这篇大文章。围绕江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的方向,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要致力于发展服务经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结构调整,强化资源整合,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的服务经济。积极拓展现代物流、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贸易结算等方面的功能,加快低端产业、非保税项目向区外转移。同时,积极争取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些先行先试政策向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延伸。

  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重点突出产出效益、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绿色生态等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以推动开放型经济把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效益上来。积极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验,选择体制机制灵活、“小而精干”的开发区,开展负面清单管理试点,在取得成熟试点经验后,再在其他开发区进行复制推广。开发区要把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转移给社会组织,充分依托所在地人民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工作。推广苏州工业园区经验,鼓励开发区实施大部制管理模式。借鉴上海浦东陆家嘴的经验,选择有条件的开发区,探索市场主导型管理模式,将开发区的管理机构由政府部门改为公司管理。

  (作者为紫金传媒智库特聘研究员)

  决策眼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处理好传统型行政区划与开放型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克服行政区划对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阻隔作用,进而构筑更大范围、更加高效的产业分工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市场经济体系以及更加公平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成为长三角各省市政府治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快推进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内在要求。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江苏的优势和作用,推进长三角地区规划对接、立法协同、市场监管、生态共治和民生共享,集中力量融入、支持和保障长三角区域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成为江苏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当前,江苏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可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规划对接方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发挥各地特色,明晰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协作机制,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区域空间格局。一体化不是一样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有赖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化竞争为协同,扭转“高层务虚合作、基层务实博弈”的局面。在规划对接上,应进一步发挥上海综合服务功能齐全、江苏实体制造业实力强、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安徽资源优势明显等特点,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合力。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已经在交通、产业、科技、环保等12个方面进行了专题合作。当前,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各类规划有序对接的同时,需要进一步聚焦各方关注的问题,提升专题合作质量。江苏可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基础设施优势,强化交通运输的全方位对接协调,落实省际交通干线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化等重大事项,充分发挥江苏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运输方式齐全和江海河湖水运便利的优势,进而提升江苏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立法协同方面。为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地方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已经建立起立法成果和立法信息共享机制,并建立了实时共享的微信平台。未来应注重拓展共享平台的形式和内容,及时分享各自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交流各自的立法工作情况和重要立法信息,讨论研究地方立法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相互提出有关地方立法的意见和建议。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制定立法规划或年度立法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意相互吸收彼此意见,照顾彼此关切,使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满足区域协调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发挥立法资源和制度规范的协同作用。同时,可通过签订地方立法工作协议,加强地方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和具体立法项目协作,以及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立法工作信息交流、联合起草等模式。江苏设区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应加强与沪浙皖两省一市的协同,包括立法规划计划协同、起草工作协同、立法工作推进协同、立法成果共享等,逐步做到标准协同、监管协同和处罚协同。

  市场监管方面。长三角三省一市2014年就共同签署了《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旨在加强区域合作,着力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大市场。为继续推动长三角地区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江苏应进一步突破传统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市场化要求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及时修改有碍市场统一的有关规定,建设协同监管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府行业技术管理和监管执法信息的归集、交换和共享,加快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规则体系,推进长三角区域标准化合作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形成统一的长三角区域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推动审批许可事项清单合一,证照资质互认,加快信用长三角建设,实现综合监管和智慧监管,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共享,共同打造长三角更优营商环境。

  生态保护方面。江苏应加强与沪浙皖两省一市在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环保工作协同,强化生态系统修复,优化区域生态格局。长三角区域应把以人为本作为生态保护的前提,优先发展生态产业,将原有的产品型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深化这一区域大气、土壤和水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建立地区间生态保护合作机制和补偿机制,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在注重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共同治理,联手解决大气污染、流域性水污染等问题的同时,积极创建生态环保领域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2018年6月,沪苏浙皖四地检察机关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机制的意见》,决定建立日常工作联络、信息资源共享、案件办理、研讨交流以及新闻宣传等5项司法协作机制,打造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合力,为打击此类犯罪构建统一的司法平台。

  民生共享方面。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内居民来往日益频繁,区域市场、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一体化诉求越来越迫切。为构建长三角区域“幸福圈”,推动区域内市场和民生资源进一步合理配置和共享,让百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江苏应加快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大型科学设施协作共享、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共交通异地扫码通行、民生档案异地查询、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等合作成果。同时可尝试性探索建立跨界功能区,如文化保护区、水污染治理区、大气污染防治区、教育学区、医疗服务区等,促进跨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

  (作者为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数 读

  伴随着我国医疗刚性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医疗资源不足导致的供需失衡情况的出现,以及近些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医疗”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引起广泛关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市场规模增速将维持在40%左右,到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900亿元。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智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关键核心部件还受制于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继续做好技术引进工作,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水平得到更快提升。但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做好技术引进,必须进一步优化结构,加强消化与吸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为我国早日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加大对适宜性技术的引进力度。由于忽视软件技术引进、人员培训,以及对自身技术条件的考虑不足,以往我们在引进成套设备后难以掌握和控制生产设备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企业选择重新改造设备,降低了设备效率。在没有很好地消化吸收新技术的情况下,不断引进更新更多的机器设备,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有限资金,还加大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引进的适用性问题,或者直接加大对适宜性技术的引进力度。

  二是加快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国际经验表明,对于进口的每1美元技术,企业需要配套2至5美元来消化与吸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处理好引进适当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关系,为实现未来10年至20年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奠定基础。我们无法统一为所有产业选择先进技术或适用技术,但必须认真考虑当前发展阶段以及当下的消化吸收能力,还要充分考虑长远的产业规划和技术发展趋势,使我国的技术引进不仅要当前有用有效,而且要能促进自主创新更好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大国,我国对一些重大的基础技术及产品必须有自己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制定技术引进政策时,必须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加快消化吸收所引进的先进技术,不断积累科技实力,实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机统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自主创新协同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都市圈化时代。在这个时代,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城镇、乡村、区域发展,都要树立都市圈思维,走都市圈化之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振兴要以都市圈为主要依托,要都市圈化。

  中小城市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联通小城镇和乡村的桥梁纽带。随着交通和信息化发展,城市乡村体系虽然越来越网络化,但等级化仍然合乎经济规律地坚强存在和发展。中小城市作为沟通城市体系与乡村体系联络点的地位和作用仍将持续发展。中小城市作为城市乡村体系沟通的桥梁纽带,决定了在都市圈化面前,中小城市不仅不能例外,而且还要发挥更大作用。

  中小城市发展都市圈化,就是要立足都市圈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中小城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点发展超大、特大、大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在超大、特大、大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可以更好地分享集聚经济,因而一般来讲,具有更加优越的发展条件,客观上会发展得更好一些。可以预见,融入超大都市圈、特大都市圈、大都市圈,重点发展超大、特大和大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将成为我国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二是要培育发展现代化中小都市圈。这既是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中小城市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交通和信息化发展,城乡职住一体化已经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也就是说,这个趋势不仅存在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而且同样存在于城市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这种趋势有利于发挥中小城市沟通城市体系和乡村体系的桥梁枢纽作用,有利于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带动乡村振兴。因此,中小城市要在尽可能融入超大、特大城市和大都市圈的同时,与周边地区一起建设发展自身支撑引领的中小都市圈。事实上,发展中小都市圈也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例如,美国上个世纪只有人口5万以上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组成的大都市圈理论和实践,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也发展起来了基于1万到5万人口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职住一体化的小都市圈理论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为思政课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思政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乃是关乎我国思政课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必将对整个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最近几年,不少老师把重点放在学生“抬头率”上,搞出许多形式上的创新,也产生了一些轰动效应,但形式化始终伴随着漫画化、游戏化的风险,因此亦产生了伤害思政课声誉的个别极端例子。不断提升思政课水平,既是广大一线教师的追求,也是需要破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破解这个难题提供了战略眼光和具体思路。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体会,我认为,不断提高思政课水平,应在如下三个方面突破:认识上的高度、理论上的力度、教学过程中的温度。

  必须从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高度来认识自己工作的责任和属性,理直气壮地坚守好三尺讲台。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思政课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教师的底气不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具体提到这些问题。例如,他指出,思政课的学术含金量不亚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思政课不是泛泛地谈论立德树人,它直接面对的是关乎个人和民族未来的根本性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说,需要它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的,我们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从民族角度来说,需要它思考:未来30年,什么样的人去实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什么样的人继承和开创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为什么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讲政治,因为对未来负责任乃是最大的政治!从这个高度出发,我们就会认识到,思政教师肩扛着关于民族未来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思政教师必须要有特殊的职业素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要有更加深厚的情怀,要有敏锐的当代意识,要有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要有严格的自律规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做到这些,才能立足于三尺讲台。

  必须基于民族自信和理论的彻底性释放思政课的力度。优秀的思政课必然是有穿透力的课程。思政课不是“卖嘴皮子”,而是回应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关人生目标、身份认同和事业选择大问题的理论艺术。国家认同是其中心问题。国家认同不是抽象的,它又落在党的领导认同、同胞认同、文化认同等具体方面。因此,思政课教师绝不是心灵鸡汤贩卖者,而是民族、国家大问题的研究者。这些问题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前途和道路,绝不能含糊其辞。思政课虽是一门艺术,但它并不神秘和复杂。作为思政老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讲清楚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不断创造奇迹的故事,讲清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形成的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财富,讲清楚文明发展、中华民族现代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讲清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楚新的世界历史特点和实践要求,讲清楚在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故事说清楚,信仰就有了现实依靠;原委弄明白,信仰就有了逻辑支撑。做到了这一点,思政课就有了穿透力。说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就是说,我们的教师真学、真懂、真用和真讲是影响学生的关键。就此而言,思政课老师必须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必须有一种传道精神、必须有更加坚韧的学习劲头。

  必须以深厚的情怀传导思政课的温度。把思政课建设成“人人爱唱的歌”是个挑战性的事业。因为,思政课之“爱”,不是时尚文化中的那种娱乐享受,“人人爱听”与“终生受益”不可分离。照顾今天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审美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和采取多样的生动形式来克服教学形式的单调固然必要,但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抬头率而牺牲思政课的内涵,则得不偿失。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只有呼唤出生命的力量,真理的音符才会长时间地振动;只有点燃生活的激情,追求真理的勇气才会转化成持久的动机和力量。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感染力和亲和力都不只是技巧问题,而是情怀问题。思政课以其特殊的目标和性质行走在教育最普遍和一般的规律之上,情怀问题无疑是其首要问题。在广义上,政治立场和信仰、视野、思维、自律和人格,都是情怀问题。可以说,做一名有情怀的思政教师,是我们思政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基础和重大难点。要真正让学生终生受益,不只是有在理论上说透的思想魅力、在专业上有成就的学术魅力就行,还必须要有为学生树立言行标杆的人格魅力。为此,做一名思政教师,必须以深厚的家国情怀来分析自己民族的成长,既为它的伟大成就欢呼又冷静地对待其曲折;必须以执着的传道情怀来捍卫马克思主义,既要用透彻的分析阐明其科学性所在,又要勇于直面不同声音对它的挑战和质疑;必须以博大的仁爱情怀善待学生,既及时鼓舞他们的每一点成长又认真倾听他们的困惑和迷惘;必须以动人的殉道情怀展示榜样力量,既要在多样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展示出坚守品质,又要具备善于协调自己事业和生活矛盾的艺术……也正因为此,思政教师是一个伟大而光荣的职业。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和思政课教学规律的认识,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聚焦思政课核心职能,扎扎实实建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贯彻宪法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安排、有效路径。思政课是引领和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标志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学生讲思想、讲政治、讲理论、讲史论、讲道德、讲法律、讲人生境界、讲国情世情党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等。开展有效的思政课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科学精神,传播真理,倡导道义,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发挥好思政课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用的“关键课程”“不可替代”这两个关键词,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为我们把握思政课核心职能提供了有力指导。

  强化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理直气壮开好讲好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和服务学生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怀爱国情、立强国志、践报国行,强化政治引领、思想引导、人生引航功能。开好讲好思政课,党中央有要求,社会发展有需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有追求。加强思政课建设,是国家行为,是中国共产党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路径,既需要党和国家顶层设计,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协同推进,需要思政课教师和青少年学生共同落实“最后一公里”。通过履行思政课职能,强化思政课功能,使教学对象深刻认识到,青少年学生只有健康成长成才,才能实现个人安身立命、报答父母、报效祖国、振兴民族、贡献人类的目标,切实强化思政课功能,才能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自信、自觉、自强作出独特贡献。

  提升思政课整体效能,持续守正创新实现思政课效能最大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整体效能提升提供方向指引和方法指点。有必要确立一个基本认识,即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整体提升思政课效能,关键在人。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这是一个立体互动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就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效能而言,其效能提升,关键在思政课教师。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坐得住研读经典著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冷板凳,站得好思政课三尺小讲台,进得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实践大舞台。效能提升离不开探索和遵循思政课建设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切切实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条要求,不断提升师德师才师法师艺,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发挥思政课优势,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传道铸魂、释疑解惑、提神聚力,实现思政课职能、功能、效能有机统一。

  (作者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3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有幸与来自全国大中小学160多位一线思政课教师代表一起参会,近距离聆听总书记教诲并和总书记握手。我骄傲我是一名思政老师!这经历终生难忘,这激动人心的画面也将定格在我的脑海,鼓舞着我,激励着我。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开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一线贯通、脉络清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价值,学会辩证思考,学会守正创新。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学时期是学生是非观念、道德行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学校,要高度重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从教师专职专业、课程融合整合、资源共享共建等方面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思想教育生态,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面对“黄金潮”的冲击,我们钱桥中心小学10个自称“迷途羔羊”的学生为了寻找理想,写信给文坛巨匠巴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寻找理想”活动。30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巴金精神,坚持不懈开展理想教育,以培养“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为育人目标,构建以低年级“生活理想”,中年级“道德理想”,高年级“社会理想”为重点的教育体系,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从国家课程嵌入、地方课程烘托、校本课程跟进三方面,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礼仪教育等融入课程。学校抓住理想信念这个“牛鼻子”,找准切入点,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并结合少先队活动、《巴金伴我行》《绿满校园》等校本课程资源,不断拓宽教育外延,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后,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思想引领、行动指南,更加热爱珍惜自己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立德铸魂,为学生播下理想信念的种子;更加用心用情做好自己的工作,了解学生身心规律、发展需要,遵循学生特点、顺应学生天性、满足学生需求,以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方式,抓紧、抓实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落实落细上下功夫,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作者为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3月18日上午,我有幸作为江苏省道德与法治课初中学段教师代表参加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创造性地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使命。

  知者不惑,持续学习有方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引领学生走向幸福生活的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懂得学习的智者。思政课教师应有持续学习的专业自觉、坚定信仰、丰富学识。持续学习,才能始终坚定信仰不动摇;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才能真正成为“有信仰”的人。持续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既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又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等;才能具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才能做好学生为学为人的表率,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语言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思者不罔,主动反思有力量。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桥梁。研究与反思能够帮助我们在经验总结中提升自我,增强自信,不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首先,思政课内容要创新。目前,初中学段已经使用了国家统编教材,教材中许多的资源更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思政教师还应立足中国实践,结合地方特点,及时地把党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成就融入课堂教学。其次,思政教学方式要新。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用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引发学生思考理想、信念和责任等等,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第三,思政教学组织形式要新。要采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不局限于坐在教室内进行思政课学习,可与游学游历、场馆参观、社会调查等穿插进行,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真正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初中生喜爱的课。守正创新,激发课堂活力,提升育人效果。

  恒者不庸,自觉实践有成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更要自觉运用所学进行新的尝试,结合所学、所看、所想进行科学实践,努力让自己的思政教学工作更完善、更有效、更适合青少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埋下种子”需要我们遵循规律、悉心呵护,“拔节孕穗”需要每一个教育者坚持不懈地精心引导和栽培。乐为、敢为才能有为。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高教育实效,将工作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作者为镇江市第六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命题。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共同责任。

  扣扣子要扣得及时。扣子要扣得早,扣晚了容易着凉生病,再吃药补救就很痛苦了。毛泽东将青少年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因此,思政教育必须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思想观念来自于后天的经验。当孩子们的心灵还是白纸,我们通过教育在这张白纸上多作真善美的图画,那这些孩子今后就有更大可能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每个孩子都是需要良师雕琢的璞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校教育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思政教育,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做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并重,尽早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青少年的思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塑造高尚人格。

  扣扣子要扣得精准。第一个扣子扣错了,常常要到扣最后一个时才发现,不得不从头再来;衣服的扣子扣错了,大不了再扣一遍,但人生的扣子一旦扣错了,是无法重来一次的。因此把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扣准很关键,这就要求思政教育也要精准、精细。首先,方向要准,不能扣错扣歪。朱光潜先生曾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指出青年存在“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的毛病,人一旦急功近利,就容易想投机取巧抄近路,甚至是不择手段走错路。坚持走正道虽然可能历经沧桑,但能走得踏实、走得更远,坚持艰苦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因此,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举旗定向,引领青少年心向党、跟党走,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其次,发力要准,不能过柔过猛。也就是扣扣子的方法要恰到好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会培育出不同的果实,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育方法其教育效果也不同。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要把握青少年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在教育内容供给上“特别定制”,努力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积极构建“方向准、内容精,对象准、技术精,方法准、队伍精,问题准、路径精,评价准、反馈精”的育人机制,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扣扣子要扣得扎实。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要扣得及时、准确,更要扣实、扣牢,否则风大了容易吹开,甚至没有风自己也会松开。因此,思政教育要致力于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帮助他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使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学真懂就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通过透彻的政治理论传导赢得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之美,让他们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之上,用真理的力量引领青少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同时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面对网络中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负面思潮的影响,现实中虚荣浮躁的不良风气和精致利己主义的侵蚀,思政课应旗帜鲜明地予以回应,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摆事实、讲道理,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让真理越辩越明。真信真用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直面学生关切,用理论解读好身边事,引领青少年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同时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更有获得感,学会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释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分别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团委办公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相统一”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揭示,为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开展铸魂育人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体现时代精神。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改革创新实践探索,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要有方法论自觉。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也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也是其根本的方法论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系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体系。讲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使教学内容牢牢贴近时代实际,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在紧密结合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让理论鲜活起来。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广大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悟思想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理论升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体现时代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坚定学生“四个自信”为核心培育时代新人。

  提升思想魅力。正确处理好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关系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光谈学理不讲政治、只传授知识不做价值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可以说,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的任务、最现实的目标。为此,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基本的教育方法论,也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奔着学生去,对着学生问题来。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及时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其思想困惑、思想问题,在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释疑解惑、与学生“走心”的互动交流中,不断增强理论解释力和学生获得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回应和解释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直面和批判各种错误的观点和社会思潮,把学生感兴趣、爱关心、易迷失的现实问题与思想问题讲得清楚透彻,以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从而切实发挥好思想价值引领作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革新教育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结合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努力做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积极探索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避免一味灌输与抽象说教,特别是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积极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如此,还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做到其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作者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使用了一个词——“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把新时代思政课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揭示了铸魂育人的成长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如何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培育认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培育情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奋斗之中”是培育意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付诸行动。认知、情感、意志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行动是由心理活动的结果导致的行为选择。培育认知、情感、意志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就是引导个体把客观的理论和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个人价值观并进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就是铸魂、树人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揭示的既是铸魂的心理发展规律,又是育人的教育发展规律,是指导开展思政教育和思政课创新的指南,是把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对思政课教师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何才能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政课教师“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是对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能力的高度概括,既包含了对人民教师做“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对思政课教师政治上、能力上、人格上的特殊要求,对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优秀思政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统筹了思政课教学中的道与理、理与实、教与学、学与思、师与生、内与外等各种辩证关系,为打造“提神、明理、走心、解惑”的思政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强化了各级党委办好思政课的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对各级党委办好思政课提出了更加刚性的要求,对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全面领导和学校党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

  (作者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信道、明道、问道、传道和悟道,不断加固信仰的“承重墙”、不断增强情怀的“温度计”、不断拓展知识的“同心圆”、不断扩建教学的“立交桥”、不断筑牢人格的“压舱石”,当好思想理论的“播火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信道”,不断加固信仰的“承重墙”。理想是指路明灯,信念是前进动力。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信仰者首先自己要有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信仰坚定,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方能为学生塑造精神之魂,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将信仰喻为精神之“钙”,若是信仰不坚定,甚至缺乏信仰,就会因缺“钙”而得“软骨病”。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教育引导学生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道”,不断增强情怀的“温度计”。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有真爱。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神圣使命,必须始终保持家国情怀、仁爱情怀,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自己的职业,更要作为自己的事业和志业,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站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努力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问道”,不断拓展知识的“同心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思政课作为一门时代性与现实性很强的课程,始终在不断更迭之中,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方能满足不断发展着的学生知识需求。思政课教师应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式,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直面国内外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勇于进行思想交锋和理论亮剑,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培养学生理性、科学、客观、全面的思维品质,辩证、历史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传道”,不断扩建教学的“立交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总结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构建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悟道”,不断筑牢人格的“压舱石”。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思政课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具备坚定的道德判断能力、高超的道德引领能力、强大的道德修养能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者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思政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出发,就“解决什么根本问题”“靠谁解决”“怎么解决”“怎么保障”等方面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彰显出严密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一方面,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关键”之处在于:它是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它是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关键,它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如果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那后面的扣子就会随之扣错;如果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了问题,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后继无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提出“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重要论述,这次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个要”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待。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必须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强调用学术讲政治,用学理回应学生的关切,用理论说服和引导学生;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强调在传授知识基础上加强正确价值观引领;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强调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要敢于亮剑和发声,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把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让思政课“有知有味”;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强调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改革探索的主动性,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强调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双主体”有机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强调既要重视思政课知识性教学,又要在知识性教学基础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发力”、相互配合的问题,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这“八个相统一”直面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明确了内容。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党的领导。从工作格局上看,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对思政课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协调各相关部门、全社会形成合力,推动“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看,不仅要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岗位,加快配齐建强专职教师队伍,而且要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讲课,社科理论界专家到学校讲思政课,形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从支持保障看,要落实学校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校长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分管思政课建设的校领导和分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校领导要主动研究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校是思政课的重要阵地,建设好高校思政课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高校的思政课越办越好。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程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新征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办好中国高等教育。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至关重要。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要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把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融入课程内容,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创新课程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也是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主体。思政课的教师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作为教师要深刻领会思想精髓、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坚持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做到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高校思政课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改进和加强思政课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也规划了实现路径。完备的制度保障是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要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院、系、教研室齐抓共管制度体系,实行校长行政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落实。高校党委应切实担当起抓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应抓紧研究制订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为高校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为淮阴工学院党委书记)

  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大家谈

  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对交通运输非常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对交通运输也提出了新任务。当前,以集聚和辐射为特征、以交通和城市为载体的枢纽经济,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机场的出现而产生的航空枢纽经济,通过高品质航空运输网络,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节点。同时,依托高质量融合平台,汇聚各类优势资源要素,发展高水平临空产业,成为城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发展航空枢纽经济,机场自身发展的规模和运行品质是基础。民航业本身具有“规模效应、网络效应”特征,航空枢纽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主要依赖于航空服务能级和航空网络效应。近年来,作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强省的江苏开始在航空运输上持续发力,各机场旅客吞吐量均处于爆发式增长期,年增长率高达15%-45%。随着去年依托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组建的东部机场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打造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机场集团,不仅实现省内机场资源的有效整合,还标志着江苏民航高质量发展迈出关键步伐。

  在新的发展时期,作为航空枢纽经济核心载体,我们将发挥机场集团集群优势,带领各成员机场,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围绕增强航空核心功能,持续提升航空发展规模和运行品质,在加快航空枢纽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持续加大航线开辟力度,完善航点布局,推动干线支线、国际国内、客运货运协调发展,构建更为完善的高品质航线网络,加快形成市场定位清晰、功能分工合理的航线网络发展格局,借助航空网络效应提升航空枢纽的发展品质。另一方面,加快引进和做大基地航空公司,深化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网络化航空公司的合作,增加运力投放,推动客货协调发展,做大做强航空运输规模,提升航空枢纽经济发展能级。

  发展航空枢纽经济,关键在于建设高水平临空产业,善用“枢纽”,做产业发展文章。一方面,以机场业务为核心,发展航空客运、货运、物流等传统港区产业。另一方面,依托枢纽机场的区位优势,以航空运输为基础,依托空港经济区这一平台,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强的产业集群,并衍生临空新兴产业和新型服务功能,形成产业经济向心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在航空枢纽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两重功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高度统一。

  根据国内外枢纽经济发展的经验,交通枢纽与贸易便利化平台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更好的发挥经济功能。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东部机场集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外部政策利好,为发展临空产业提供支撑。2017年启动的南京空港大通关项目,即围绕空港通关一体化功能和集聚临空产业的重点,通过保税物流区和口岸物流区、产业集聚区、生活配套区等功能区相互协调配合,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目前,南京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刚刚获批,也为临空经济发展再添利好。下一步,我们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航线网络拓展功能,吸引更多客货流量,并借助航空枢纽虹吸效应,把“流量”变成“留量”。继续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利用口岸通关、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提升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切实做好相关产业的匹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此外,我们还将依托航空枢纽集聚各种资源要素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努力集聚一批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提升枢纽经济发展质效,实现枢纽建设、产业培育、城市发展协同并进,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

  发展航空枢纽经济,打造高质量融合平台是有效助推。东部机场集团将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谋划航空枢纽建设,打造以机场为中心的高效便捷、包容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时空上无缝衔接,提升系统运行整体效率,放大机场集疏运功能,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机场交汇交融、聚合反应。去年,南京机场在高铁南京南站设立了城市候机楼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实现航空、高铁两大枢纽之间的衔接和融合。这一举措将对南京成为长三角核心交通枢纽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我们还应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应用和分享,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深度融合。未来将打破不同区域、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界限,通过高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方式,将航空枢纽与周边都市圈城市紧密融合,将航空经济与高铁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目前,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已为未来引入机场的宁扬宁马、宁宣黄等城际铁路做好交通枢纽衔接方案预留,随着航空、高铁两大枢纽之间的衔接和融合,高铁沿线城市的旅客可以更好地利用南京禄口机场的航线网络,助推南京建设长三角核心交通枢纽。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立足国家战略,更大范围发挥航空枢纽对经济要素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从全省范围看,通过强化连云港、徐州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淮安航空货运枢纽落地等具体举措,在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东部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三做谈

  谋大事者,首重布局。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的“江苏路径”,我们必须以“三个五五”为遵循,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为南通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三个五五”工作布局树立了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新指向。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三个五五”创造性地把“一个重点、两个着力”的组织路线具体化实践化,形成江苏组织工作新布局,为做好新时代全省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要增强大局意识、全局意识,顺时应势、闻令而动,围绕“五突出五强化”选干部配班子、“五坚持五提升”育人才聚贤能、“五聚焦五落实”抓基层打基础,切实形成有利于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导向和落实指向。

  讲政治,是组织工作的第一要求和永恒主题。“三个五五”聚焦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政治建设各项要求进一步引向深入,例如“五突出五强化”中提出的“突出政治体检、强化精准识人”,“五聚焦五落实”中提出的“聚焦基本组织,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五坚持五提升”中提出的“坚持党管人才,提升政治引领力”,无不体现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坚定立场和深厚定力。贯彻落实“三个五五”工作布局,要求我们把政治建设的要求转化为组织工作自觉行动、体现为组织工作实际成效,推动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统筹谋划才能科学布局,系统考量才能凝聚合力。“三个五五”强调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注重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是系统设计也是整体布局,是科学方法也是管理手段,是重要抓手也是运行载体,体现了统筹兼顾、系统思考的科学方法论,在江苏组织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坚持整体谋划,统筹局部与整体、兼顾当前与长远,有序推进干部工作、基层党建、人才发展等方面任务,下好“一盘棋”、拧成“一股绳”,以整体合力推动组织路线具体化实践化。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组织工作只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才能顺应时代呼声、引领时代发展。“三个五五”针对江苏组织工作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出了精准“药方”,比如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围绕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这“五大基本建设”,以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当前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不完善”等问题。贯彻落实“三个五五”工作布局,要求我们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制约组织工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推动组织工作全面提质、全面过硬、创新发展。

  落实好“三个五五”工作布局,是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的政治责任。我们将扎实做好规划衔接、任务对接、载体设计等工作,不断把新时代南通组织工作推向前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南通组织系统将启动实施江海党建“四大工程”,引领争当新时代的弄潮儿、奋进者。大力实施“江海党建领航工程”,把准两个维护“方向舵”,筑牢理想信念“压舱石”,开足政治生活“推进器”,用好巡视整改“校正仪”,拧紧纪律规矩“安全阀”,着力保障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大力实施“江海砥柱锻造工程”,启动政治素质考察、综合分析研判、专业能力提升、激励担当作为、年轻干部培养“五大行动计划”,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大力实施“江海先锋培育工程”,推进基本组织建设标准化、基本队伍能力专业化、基本活动效果优质化、基本制度执行刚性化、基本保障支持常态化,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大力实施“江海英才集聚工程”,打造党管人才格局、人才政策体系、产才融合机制、沪通协作平台、人才服务环境“五个升级版”,着力发挥人才引领和支撑作用。

  同时,我们将突出“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这个首位要求,提升站位高度、专业精度、创新浓度、实干力度、作风纯度,以建设模范部门、过硬队伍保障“三个五五”这一系统工程取得实际成果、发挥最大效应。

  (作者为南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学思用

  泗阳县在苏北闻名遐迩,千年民间文化传承至今,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青春活力,当地流传着“宿迁文化看泗阳”的美誉。新春佳节,泗阳县城乡处处洋溢着新时代文化气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鼓乐声声,全县100多个乡镇民间文艺团队,2000多名草根歌手巡演献艺,淮海戏、腰鼓、扇子舞、莲湘、跑驴、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民间乡土特色文化曲目,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有机融入文艺节目中,并通过县融媒体中心及时推送,深受群众的欢迎。仅今年春节期间,全县各级送戏下乡,惠民演出300多场,现场观众10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泗阳县委县政府通过加大投入、丰富活动、培育人才、挖掘传承,倾力打造“泗阳民间文化”品牌,提升了百万民众的精气神,文化正成为泗阳展示千年古韵、增强发展软实力的最佳名片。泗阳县辖16个乡镇、3个街道,常住人口近百万,拥有表演能力的民间演出队伍102支,其中20人以上规模民间文艺演出团队64支。每年为基层群众送去各类演出820余场。“农村小戏进城、城市剧团下乡”成为常态,实现了城乡“周周有演出、处处有活动”的目标。这种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兴了文化,旺了人气,活了经济,乐了百姓。

  泗阳县围绕打造“文化强县”和“10分钟文化圈”,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共投入20多亿元,建成覆盖县城、乡镇、村居的三级文化服务网,先后建成并向群众免费开放中国杨树博物馆、中国棉花博物馆、中国地文馆三个“国”字号博物馆,还有泗阳图书馆、泗阳体育馆、泗阳文化馆、妈祖文化园、“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地标建筑。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展“激情狂飙平原林海二月兰赏花季”“美丽定格文艺工作者采风行”“桃梨争妍情系梨园写春秋”“舌尖记忆桃花盛宴等你来”以及“醉美乡村八堡人家春来早”等主题活动,在省内外影响广泛,泗阳文化旅游品牌日益凸显。

  两千多年建县史,众多的历史遗存成为泗阳特有的“文化之根”。泗阳启动了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云渡桃雕、新袁舞龙、裴圩舞狮、高渡跑驴、里仁花船、穿城腰鼓和淮海戏等民间艺术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为高质量挖掘发展民间文化,泗阳还举办全国著名作家泗阳行、全国诗歌大赛、全国短小说大赛、全省书画家笔会、“江苏大众文学奖”颁奖等文化活动。邀请著名作家叶辛、舒婷、苏童、叶兆言、范小青等莅泗采风,指导民间文化传承发展。泗阳县淮海剧团排演的《乡村好人》,相继荣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江苏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本土作家张荣超的长篇小说《沧桑》《美德载梦》荣获江苏省第九届、第十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泗阳实践表明,加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成为涵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此,传承发展好农村民间文化,要把握新时代科技发展新潮流,发挥县级融媒体作用,利用微信小程序、抖音短视频等大众化科技传播平台,推动传播载体时代化,让古老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当代科技潮流中焕发出新的生命。要把握文化消费市场新需求,拓展乡土题材的影视、出版、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实现遗产保护、艺术创作、传媒推广和功能创意的有机统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办公室)

  县委书记讲坛

  学习新思想是走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深学深信、真学真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学习自觉。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完善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开设领导干部精进讲堂,成立王杰干部学院,促进全市学习贯彻新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抓。成立学习新思想领导小组,构建书记抓、抓书记工作格局,以上促下,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积极争做学习型干部。建强学习阵地。建设市党校、镇学习课堂、村学习点三级学习阵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规范“三会一课”等制度,推动新思想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学习体系。学习主体上,干部率先学、党员跟着学、带动全民学,让新思想学习更有广度;学习方式上,组织研讨学、开展宣讲学、深入现场学,让新思想学习更有深度;学习态度上,带着自信学、带着党性学、带着感情学,让新思想学习更有温度,真正使新思想成为党员干部群众共同的指导思想、行为准则、意识形态。

  夯实执政根基,强化党的组织保障,以坚实的基础实践新思想。基层是党的执政根基,实践新思想,要把党的执政根基向基层延伸。夯实政治基础,提升政治感召力。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加快社区进小区,推动公权力全面介入公领域,重塑社区和村支“两委”权威,把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让党的旗帜在群众心中高高飘扬。夯实经济基础,提升经济支撑力。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处议事,才能增强群众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引导村支“两委”规模经营好承包地和宅基地“两块地”,领办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夯实群众基础,提升群众向心力。系统化运用“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工作法,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互通,让党委政府直通人民群众,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新思想,自觉坚定地做新思想的学习者、信仰者、践行者。夯实社会基础,提升社会凝聚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八义四德”建设,弘扬公序良俗,维护公平正义,推行95%民意社会治理新模式,设立“民声通”平台,凝聚民意最大公约数;深化养成新习惯、塑造新民风、共建共享新邳州“三新”实践,汇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带动社会向善向上向美。

  落实五大理念,推动发展更高质量,以奋斗的姿态逐梦新时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用新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大力实施发展替代,落实创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发展上去污染下来,以发展替代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变转型压力为发展动能,实施新兴替代、规模替代、绿色替代,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统筹融合发展,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正确处理邳州高质量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主动找差距、找短板,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建设生态美丽家园,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工业化理念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打造“一棵树的风景”“一块板的家居”等标识特色,推动一二三产贯通发展,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落实开放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国际国内先进生产要素向邳州集聚。加大九个园区板块和临港产业园基础设施投入,全力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和省级特色园区。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多元开放平台。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实办好教育、就业、医疗等为民实事;放大“邳州之春”“梦想的翅膀”“今又重阳”“大爱邳州”4台主题晚会、1台柳琴戏和元宵灯会、金秋花会、国际半程马拉松赛3个文体活动“4+1+3”文化品牌效应,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扎实推进精准脱贫,确保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为邳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