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漫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腐败治理的成功经验,对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腐败需要提早干预。贪腐官员的腐败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往往是从小错开始,慢慢铸成大错。预防官员在纪律上犯小错,正是预防腐败的时间节点。依据破窗理论,如果党员的无序或违纪行为没有及时得到修理,那么该党员的行为很快具有示范效应。一旦腐败达到了某一个程度或者关键点,它就以“非线性”方式扩散。因此,通过制度建设,提前干预这些可能诱发腐败的违纪行为,就可以有效地控制、预防和减少无序的累积和严重腐败犯罪的发生。

  治理腐败需要廉洁教育。对公务员进行廉洁教育是通过消除腐败者的腐败动机来实现的。就具体措施而言,对公务员的廉洁教育不仅涉及对公务员进行常态的廉洁培训,对有违纪行为的公务员进行定期的课程式辅导,还需要公务员结合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制定廉洁计划并执行,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使廉洁真正成为公务员的内心确信。

  治理腐败需要严格党纪。党纪严于国法有利于构筑一个更为人道、更为严密的腐败预防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党员进一步滑入犯罪深渊的制度保障。法律一般不干涉如通奸、吃喝玩乐等道德层面的问题,但道德行为、价值行为、法律行为等均可以成为党纪约束的对象。

  治理腐败需要社会动员。腐败具有社会文化基础,需要全社会的监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动员贯穿在廉政体系建设的制定、实施、监督等各个环节,国家廉政体系的构建有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才能够不断完善,只有把国家廉政体系建设建立在凝聚民众共识、动员民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反腐败的针对性、强制性,增强反腐败的威慑力、有效性和社会基础,并增加廉政体系的公众认同度。

  治理腐败需要完善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立法体系,是对全面依法治国精神的落实,也是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根本方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反腐败长效制度建设应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给予更加充分、系统的深度研究,这既是从严治理腐败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国家治理方式转变过程中长期面临但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必定是新时代腐败治理的风向标。腐败治理的关键在于形成“教育+干预+监督”的协同式预防体系,在于公务员把廉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在于形成全社会的廉洁氛围。

  (作者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法治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姜涛

  ● 创新性的理论必须随着实践前进的步伐不断推进自己前进目标的地平线。

  ● 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变革,才能解决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通过整体性的变革,才能解决部分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只有通过普遍性的思考,才能解决特殊性的不充分问题。

  ● 改革与开放的相互推动就实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中。深化改革仍然要注意改革与开放之间的联动。

  作为当年的下乡知青和青年工人,特别是能够有机会参加高考且得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七七级”大学生,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从那时候开始,我的生活和工作都与改革开放的大潮同节奏、共命运。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观察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是自然时间的均质化流淌,而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创造性活动而展现其发展节奏的。历史有时是以社会变化量的积累为主,长时段内似乎停滞不变;有时展开的则是社会发展质的飞跃,在短时间之内就出现结构性、革命性变化。当人们的认识和社会模式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时,历史就会大步前行;当人们的认识和社会模式与历史发展的趋势相悖时,历史的脚步就会踌躇不前。社会革命的本质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面对40年奇迹般的发展变化,我们不能不赞叹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作出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判断。正是这种革命精神推动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价值旨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放生产力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改革开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改革开放让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仅仅用了几十年时间,中国的面貌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就是因为这个历史性决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指出的,“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总结改革开放经验,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首先,改革开放要有新目标。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就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党规划未来的理论望远镜。但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理论化的目标无论多么高瞻远瞩,都是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任何目标或目的都是对现实进程的观念性反映。历史发展到哪里,观念才能更加贴切,目标才随之清晰起来。创新性的理论必须随着实践前进的步伐不断推进自己前进目标的地平线。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人民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更多涉及经济领域改革,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我们改革开放的领域逐渐有序扩大到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譬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擘画改革新蓝图、吹响改革集结号,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次,改革开放要有新广度。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类历史的经验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目前正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三,改革开放要有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改革开放到今天,容易完成的改革都已完成,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了。此时,我们的改革开放必须更加注意系统性、整体性和普遍性特征。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变革,才能解决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只有通过整体性的变革,才能解决部分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只有通过普遍性的思考,才能解决特殊性的不充分问题。

  最后,改革要有新动力。目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解决已有的问题时往往出现新的问题,在化解旧的矛盾时往往产生新的矛盾,我们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是,社会总是在解决问题中发展,也总是在推动矛盾转化的过程中进步。重大的问题往往蕴含着重大的跃升,复杂的矛盾往往孕育着更高水平的发展。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当代中国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有许多原因和经验,其中改革与开放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改革与开放的相互推动就实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中。深化改革仍然要注意改革与开放之间的联动。我们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改革开放“双引擎”会让社会发展的动力更加澎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本身必须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加以推进,一旦失去改革开放精神,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本身了。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我们都应该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促进派、实践者。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教授 韩 震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本报记者邀请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生峰教授进行访谈。

  记者: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李生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改革让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超越自我,始终保持着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以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更好地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证明,固步自封的结果只能是贫穷落后。1949年以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就是因为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才能快速富裕起来,而强起来也只有在继续深化改革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完成。

  记者:如何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李生峰:改革带来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杂音,比如改革过慢论、改革过头论、改革变质论等论调开始在社会上有所抬头。因此,改革不仅仅是改革自身的问题,改革还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深化改革的正确性。全面深化改革的最终指向是人民的福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的改革就是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过程,通过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使政治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每一个人。改革总的大局要遵循“四个自信”。“道路自信”体现了改革的征程问题,“理论自信”体现了改革的引力问题,“制度自信”体现了改革的保障问题,“文化自信”体现了改革的动力问题。只有增强“四个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才算成功的改革;只有增强“四个自信”,人民才有依归感;只有增强“四个自信”,人民才有精神的家园。

  记者: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坚持怎样的方法论?

  李生峰:首先,要坚持以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世界发展趋势相统一的方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基因,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情。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化体系是我国政府治理区别西方政府治理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其次,要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深化改革作出的总体要求,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进行整体、系统的改革,通过改革,改变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面;通过改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通过改革,使社会矛盾得以缓和,创建和谐社会、欣欣向荣的局面;通过改革,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要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改革以前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政府主要服务于宏观调控和科学指引、基础设施以及关乎民生问题,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增强市场的灵敏性和灵活性,提高社会的活力。在国家与社会互动治理中,一方面国家治理要适应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前瞻化的要求优化公共服务、进行高效治理,另一方面国家治理要和扩大民主相结合,增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增加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达到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平衡。 本报记者 袁 媛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系列访谈

  记者:您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是怎样认识的?

  蒋锋(溧阳市委书记、溧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新时代文明实践需要发时代之声,既要说好“普通话”,又要奏响“溧阳音”。坚持说好“普通话”,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明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溧阳在发挥原有宣传工作体系作用基础上,深入农村一线宣讲党的政策,推动形成学习宣传新思想的热潮,有效激发溧阳人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澎湃热情。注重奏响“溧阳音”,生动讲好“小城故事”。充分发挥文明实践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作用,从身边小事入手,深入挖掘文明实践的闪光点,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光脚妈妈”“扫雪新娘”等“小城故事”,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推动文明实践的时代感召潜移默化为广大群众的行动自觉。

  记者:您提到要讲好“小城故事”,由谁来讲这些故事?

  蒋锋: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强化党员主体作用,以市镇心愿树爱心工作站志愿服务为主阵地,深入开展党员“365天天在行动”活动,全市近万名党员投身农村一线,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主题,搭建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化引领、科普服务、农事指导“五大平台”,“风信子之爱”“101亲情服务班”“文化小义工”等工作品牌受到群众欢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引导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乡贤名士以及社会各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加文明实践志愿队伍,促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与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创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端菜,老百姓点单,志愿者埋单”的精准服务新模式,不断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志愿服务的效能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记者:溧阳还有哪些特色做法?

  蒋锋:溧阳结合重点工作,在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精准选择“切入点”,在文明实践的“参天大树”上结出“溧阳风味”的文明之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小事细节有温度”,主动回应群众期盼与需求,系统实施文明实践的“微民生”工程,兴办老年人“如意小食堂”、实现学校“放心餐”全覆盖、全面建设“文化小礼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面落实社会治理社会化要求,大力推广“百姓议事堂”农村基层治理模式,邀请群众信得过的民意代表,采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闻民声、解民忧、议村务、促新风,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调处群众矛盾纠纷的“草药方”。扎实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整合市长热线、政情直通车、“12345”平台等资源,建立市镇村三级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指挥体系,70%的问题在基层得到及时妥善处置。全面深化移风易俗,有序推进殡葬制度改革,以镇为单位集中建设生态公墓,努力让整洁有序成为溧阳文明实践的新评价。

  本报记者 袁 媛

  学思用

  有担当是纪检监察干部应当具备的重要政治品格,也是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务必带头践行、一以贯之,以担当诠释对纪检监察事业的热爱,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有担当,就是要增强政治意识,时刻把准航向。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章党规党纪的维护者,应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最新决策部署上来,带头垂范、主动落实,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五个必须”、防止“七个有之”。必须严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部署,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必须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准确识别、及时清除“两面人”,着力发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等问题。必须对违反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的行为一查到底,决不允许党内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以政治过硬确保担当过硬。

  有担当,就是要勇于面对挑战,主动攻坚克难。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在困难面前不犹豫、不动摇、不退缩,真正做到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当前,正风肃纪对反腐败仍处于减存量遏增量的关键时期、形成并巩固压倒性态势的重要阶段,但实践中有个别纪检监察干部遇到困难不是想方设法解决,而是推三阻四、推诿扯皮,对待上级交办的问题躲躲闪闪,甚至出现推卸责任现象。纪检监察干部不担当不尽责不作为,就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对人民群众不负责,最终只会害人害己、付出代价。因此,面对工作中的疑点难题,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迎难而上,充分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决不能被困难所吓倒。面对工作中的具体矛盾,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努力找到化解矛盾的具体办法和路径,决不能在困难面前轻易“缴械”。

  有担当,就是要敢于动真碰硬,坚持挺纪在前。在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也经受着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亲情关的多重考验,但不乏个别纪检监察干部仍然抱着“老好人”态度,监督上级怕打击报复,监督同级怕妨碍团结,监督下级怕伤了和气,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不敢揭短亮丑,怕得罪人。“打铁必须自身硬”。有担当就是要求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必须真刀真枪、动真碰硬,发现问题立即指出、严肃处理,真正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必须严格按照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要求,转变思维定势和执纪方式,把纪律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起来。必须始终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工作方针,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下大力气抓落实、抓执行,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对一切违反党章党规党纪的行为“零容忍”。要持续深化专项检查,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巩固腐败易发多发重点领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等工作成果,围绕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主动作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有担当,就是要勇于开拓创新,始终锐意进取。推进纪检监察工作不断创新,是新时期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取得新发展、新突破、新成就的客观需要。深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克服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行使监察法赋予的监察权限,全面运用各项调查措施,发挥反腐败立法的制度威力。在完成机构组建、人员转隶、合署办公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思想融合、感情融合、工作融合,探索执纪与执法相互贯通的实现路径,形成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等。同时,必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正确对待干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准确运用容错纠错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要为干事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切实保护好那些作风正派又敢做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为泗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李启旺

  三做谈

  推动住房公积金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以构建学习型、服务型、规范化、数字化“两型两化”公积金中心为建设主线,在决策能力、人员队伍、技术创新、业务能力、运管效能、服务质量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中心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强化系统性思维。以推动“放管服”改革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抓手,着眼于为缴存职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以再造服务流程、整合服务资源、共享信息数据、增强功能联动性为重点,解决难点、疏通堵点、缓解痛点,全方位梳理权责清单,深入开展“减证便民”行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双随机、一公开”等新型服务和监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监管效能,真正实现放到位、管得住、服务好的目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长足动力。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精确捕捉群众需求,构建公积金“不见面审批”综合服务平台,全面体现“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放管服”精神,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实现了公积金服务由“有”向“好”的转变。

  强化现代化管理。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通过构建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打造制度化管理模式、推行精细化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合力,对高质量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运维。架构标准化管理体系,以住建部住房公积金基础数据、银行结算数据应用系统与公积金中心接口“双贯标”建设为牵引,紧贴高质量发展需要,着眼于政策执行、服务提升、业务效能、资金管理等方面,重点解决政策执行尺度不一、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业务流程模糊不清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切实提升住房公积金运管水平和服务效能。打造制度化管理模式,以梳理权责清单为契机,大力加强管理制度的废、立、改、并工作,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结合职能定位和“放管服”改革现实需求,以提升服务质效、规范行政职能、保证资金安全、强化风险防控为目标,补足制度“短板”,逐步构建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大力探索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网格化、系统化管理机制,着力转变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方法,通过细化目标任务、固化业务流程、量化考核规范、提升服务质效等方式,实现条块化作业、定岗化管理、绩效化考核的运管模式,不断提升中心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树立起新时代公积金服务管理新形象。

  强化人性化服务。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在谋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始终将人民的需求作为谋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将“为民服务”作为研究部署工作的基本指针,坚持将“人民需求”作为推动工作开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将“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优化服务为导向的发展思路,积极谋求为广大缴存职工提供“贴心、细心、暖心、知心、爱心”为主旋律的“五心级”服务,让亲民为民、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店小二”形象不断深入人心。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大力加强“不见面审批(服务)”平台建设。去年11月26日,省直住房公积金提取手机APP和互联网办理功能正式上线,开启了“网上申请、线上审批、在线认证、转账支付、办结通知”的在线业务模式,在全国公积金系统率先实现公积金提取全类型业务“不见面”办理。截至去年底,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手机APP在线申办公积金提取业务近11062笔,提取金额4.63亿元,日均业务量大幅提升,提取业务“不见面”办理同期比率高达91.6%,迅速蹿升为政务服务“新网红”,用户纷纷点亮五星好评,“方便快捷”“效率高”“速度快”“点赞”成为评论高频词,用科技创新手段具现了“聚焦惠民”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愿景。

  强化开放性视野。高质量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不能满足于一时一刻的成就,需要拥有开放视野,紧跟社会改革发展大势顺势而为,确保高质量发展有后劲、可持续。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持续做好“对标提优”工程,在保持原有发展势头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习能力、研究能力、革新能力,坚持对标中央的大政方针、人民的现实需求、省委省政府决策意图、管理局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及同业先进典型,持续推进“对标提优”工程,坚定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创造坚实条件。持续拓展“创新服务”深度,在实现公积金提取全类型业务“不见面”办理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缴存、贷款业务线上办理功能,实现住房公积金全业务“一网办理”,拓展柜面提取“全市通兑”业务,方便缴存职工就近选择网点办理提取业务,推进省级机关住房公积金“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实现“两条腿走路”,打造线上“不见面办理”、线下“最多就近跑一次”的创新服务模式,使住房公积金更加贴近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持续强化“政策支撑”能力,从全力服务城镇化进程,探索解决新市民和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有效途径,谋求改善非公群体制度覆盖差和运营机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等方面入手,加快建立推动公积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绩效体系,为住房公积金制度成为人民共享的政策性、普惠性住房金融保障制度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主任 徐晓明

  智库出品

  ■ 可持续信用综合考虑经济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承载力,关注企业、行业、区域的可持续增长,克服在经济增长战略上盲目扩张的倾向,强调结构合理适度杠杆,避免过度加杠杆导致的风险甚至经济金融危机。

  ■ 和谐信用重视信用本体的和谐发展,强调经济驱动方保证福祉都能演进增长。福祉增长水平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于区域经济体,可通过信用手段引导不同城市的相同产业的演进方向,趋势一致、和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朝高质量方向发展。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对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配置,而信用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在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上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现代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信用体系在防范金融风险、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国务院颁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

  围绕高质量发展,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构建高质量信用体系,将有利于江苏加快信用强省的建设步伐。高质量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考虑从绿色信用、可持续性信用、和谐信用、协同信用四个信用维度入手。

  绿色信用是指将环境效益考虑进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中,通过构建企业的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相关环境数据,将企业的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记录等指标因素与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标准进行结合,引导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一种信用手段。近些年来,通过绿色信用的引导,江苏在传统纺织业、高新技术业、制造业和能源产业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以排放严重的钢铁行业为例,江苏主要城市钢铁行业存续企业数在减少,但注册资本无明显变化,说明钢铁行业在绿色信用的引导下进行结构整合、重组。这说明,江苏在发展绿色信用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为进一步发展绿色信用,引导行业发展,并紧密结合大数据技术对各行业的环境产出进行分析,确定不同行业的绿色信用指标数据、权重,完善指标体系建设仍是重中之重。

  可持续信用综合考虑经济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承载力,关注企业、行业、区域的可持续增长,克服在经济增长战略上盲目扩张的倾向,强调结构合理适度杠杆,避免过度加杠杆导致的风险甚至经济金融危机。截至2018年10月,南京新增企业存续户数逾65万;与北上广深相比,增速也算比较迅猛。但是,从月度数据的增量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业服务业的突变:2016-2017年突增近19万家商业服务业企业,从规模上都属于0-1万的注册规模。经济大数据分析将适时预警这类经济异常。遵守客观规律,坚守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信用建设的根本。

  和谐信用重视信用本体的和谐发展,强调经济驱动方保证福祉都能演进增长。福祉增长水平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于区域经济体,可通过信用手段引导不同城市的相同产业的演进方向,趋势一致、和谐。通过数据对比,江苏省的计算机、软件、纺织和化工产业,在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市均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总体呈现和谐上升的趋势。

  协同信用,是指以促进不同城市间资本互通性为目的而采取的信用手段。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市群为例,京津冀城市群基本上北京、天津占据主体位置,其他城市之间的互通性差,整体表现出协同性不够的情况,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协同性较好。再以河南、四川、江苏和陕西四个省份内城市之间资本的互投情况为例,江苏省的协同性较强,也从侧面印证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进一步建设高质量信用体系,完善信用市场,建设信用强省,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夯实信用经济大数据基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储蓄原动力。以企业为中心,以360度企业画像为核心,对内整合江苏工商、税务、财政、统计、旅游等政府各部门的企业数据。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数据优势,对外引入涉及企业的新闻舆情、创新资质(商标专利)、招聘、合法合规(法院诉讼、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招投标等数据,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企业数据进行综合治理,形成省信用大数据融合中心,将多源异构的企业数据转化为可直接服务于客户的优质企业信息,实现数据价值的提升,为绿色信用、可持续信用综合指标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持。

  运用知识图谱、图数据库技术,识别企业网络关系,勾勒企业集团风险。基于企业间的投资、高管任职、专利合作、商业竞争、诉讼纠纷等十几种网络关系,通过知识图谱、图数据库技术,以一个企业为核心逐层向外探察而形成的一个复杂关系网络图谱,直观立体展现企业在商业活动中的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绘制企业动态商业图谱,实时计算企业商业社交网络,准确描绘企业发展布局或发现企业群体风险。

  构建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微观上实现企业风险可量化;宏观上防范系统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单位,其生产经营活动状况的好坏、行为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投资者或债权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对企业进行综合科学的评价,为使用者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企业主体在多方面留下的行为足迹信息,如登记、资质、专利、申请备案、违规处罚、招聘、宣传等企业数据,利用集成学习的方法,使用某种规则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大数据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比单个算法模型更好的预测效果的一种模型,对全国海量企业的全景式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构建企业综合评价模型,展现企业的信用风险。例如,信用情况可从经营状况、合法合规、创新资质、行为偏好、规模体量和财务状况六个维度分别对企业进行信用评分,将六个维度的信用评分进行综合计算,给出企业的信用综合得分,根据得分情况对企业综合信用等级和企业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并与全国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对比。

  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江苏经济运行状况,为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撑。从微观的企业个体入手构建江苏产业和宏观经济的监控体系,不仅实现江苏经济运行指标的动态更新,将江苏宏观经济运行指标钻取并量化到微观个体企业,实现经济运行监测的精细化管理,为各级领导提供省内地市间的经济指标对比能力,总结、借鉴标杆成功经验和举措,促进江苏本地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 吴德胜

  决策眼

  对于制造业大省江苏来说,加速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应有的担当,也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同全国一样,较好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市场机制激发了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江苏制造实现了量的飞速发展。2017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3.5万亿元、增长7.5%,占全国比重12.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超过1万亿、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超过14%。江苏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配套比较完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在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中,江苏有8个行业收入排名位居全国第一、6个行业位居第二。

  进入新时代,江苏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之痛中,面临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这一历史转变刚刚开始,其难度要较市场性的历史转变大得多、难得多,对此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江苏制造业发展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走新道路、用新动力、取新红利”,有效推动制造业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强省,实现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变革。这一历史性转变要在“三大指标”上明显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到2022年力争达到27%,并不断稳步提升,在达到国内平均水平的基础上,达到国内前列,努力向世界先进对标看齐;数字经济指数到2022年超过50%,数字经济指数保持在全国前二的地位,数字产业和数字技术促使实体经济得到更好更快发展,数字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制造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每年增长率超过2%,技术进步和资源重新配置成为制造业提升的重要动能,稳定地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走新道路。传统的制造业模式在新的产业和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已经难以持续,需要走新的道路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一是要从外延扩张的老路转向内涵提升的新路。外延式发展的方式,已经使江苏的土地、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支撑等难以为继,必须要走到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新道路上来。

  二是要从旧的制造模式转到新制造上来。新制造是以智能化、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所促成的智能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与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全新的个性化需求,这是传统制造模式难以企及的。要确立“换道”意识,在新的技术应用、新的制造模式、新的商务服务上实现赶超和卓越。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用新动力。科技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标准是其高价值目标能否实现,集中体现在制造业增加值率、数字化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各项工作行动和创新举措应遵循这一目标。要着力技术提升,着力发挥技术改造的作用,全面提高技术装备的水平,使江苏目前规模较大的制造业门类在生产能力和水平上有明显提高。致力于技术创新,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重点发挥好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作用,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特色产业打造、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加快打造具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基地,成为江苏在全球制造中的“拳头”。不断积累创新成果,汇聚全球创新成果和英才,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围绕人工智能、增材制造、高性能碳纤维、高端工程机械、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省级能够汇聚全省优势资源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成为江苏制造源源不断的“内功”。要在重大技术攻关方面不断呈现亮点,通过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创新平台参与中心协同建设, 着力在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不断攻克产业发展的重大核心技术瓶颈,努力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

  价值链处于中低端是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要围绕痛点施策,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逐个分析江苏制造业价值链的各环节,抓住其中的关键问题突破。培育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链主企业”,大力支持本土大型制造业企业引领或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方向,在核心技术层面形成突破,形成产业链全链条上的竞争优势。以核心环节的高端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结合的方式,掌控核心环节,实现价值链上的角色转换,形成以大型制造业企业为龙头的区域核心技术链和价值网络,成为世界级的“链主企业”。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获取新红利。当今科技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数字化创新对于江苏制造业的提升作用,可以获取数字红利。数字信息发生、循环、扩展过程是数字经济获取经济效益的主要路径,要借助数字经济发展构筑新平台、新模式,强化数字经济全方位的渗透力,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数字经济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与过去强调实物投入产业发展路径相区别。巨大的数字金矿,是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

  数字经济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渗透作用是战略性的,一方面可发展大量成长性好的数字产业,一方面数字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应用,对整个经济能起到极其强大的提升作用。国际上有iGDP的新概念,就是数字经济占GDP的水平,iGDP标志着GDP的含金量。

  iGDP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发展数字产业,开发数字硬件产业、软件产业以及服务业;二是应用数字技术,将数字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大幅度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大这两块比重将大大提升iGDP的水平。iGDP超过50%,表明数字经济已占主导地位。联合国有关专家的模型表明:一个城市或地区,通过大幅度提高数字经济水平,当数字化程度超过75%,就可以不增加投资,在现有存量资产基础上,将整个GDP提升3.5倍,这充分表明提升iGDP能够获得大量数字红利。

  以江苏制造业来说,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6万亿元,要通过信息和数字的运用,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如利用工业4.0技术构建数字双胞胎、发展数字化产品、建设物联网、工业云等,促进存量经济的提质,促进产业园区升级,促进现有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获取更多的数字红利。瞄准龙头产业与支柱产业,发挥数字经济对现有产业体系的提升作用,打造交易与服务平台,加速对产业上下游环节和企业的整合,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

  (作者钱志新为南京大学教授,丁荣余为省工商联副主席)

  扫一扫 更多精彩

  中国江苏网讯 “青山不锁长飞势,沧海合知来处高。”98年前,在嘉兴南湖一艘小船上,十几位热血青年轻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那一艘见证了“近代中国开天辟地大事件”的小船,也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在新时代,它依然寄托信念,承载使命,指向希望。

  2019年1月初,嘉兴阴雨。记者瞻仰红船,走访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探访中国革命扬帆起航的地方。

  一艘画舫,是党的诞生地

  从南湖岸边搭船,不过几分钟便达湖心岛。这座人造小岛,方圆十余亩,亭台楼榭,假山回廊,错落有致。在小岛东岸,红船静静停靠,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

  “这种船叫画舫,船体全长16米左右,宽约3米,内设前舱、中舱、房舱、后舱4个船舱,当年开会就在中舱……”南湖景区讲解员胡文羽熟练地介绍着。她仍清晰地记得8年前第一次讲解的情形,那一年正是建党90周年。

  98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袭扰,让中国共产党的“产房”从上海兴业路76号搬到了嘉兴南湖。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7月30日,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与会代表决定转移。

  可去哪里呢?有代表主张去杭州西湖,但由于那里游人多、易暴露,且路上费时也多,未被采纳。李达夫人王会悟建议去她的家乡嘉兴,在南湖租游船开会。上海去嘉兴通火车,当天可来回,还有人脉关系,既安全又方便,这一建议遂得到代表们一致赞同。

  南湖开会的景况,电影《建党伟业》有过生动呈现。特别是,周迅饰演的王会悟撑着油纸伞,坐在画舫船头,那一幕如梦如幻。现实显然没有这么唯美。南湖革命纪念馆一段王会悟的采访透露这样一个细节——当时她承担着警戒的任务,一有动静就要去叩门,里面的代表们则随即摆出预先准备的麻将。

  在这样紧张而热烈的氛围中,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工作任务决议,成立了第一个中央领导机构。多年以后,毛泽东同志这样评价“红船”上的这一幕历史:“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也在南湖写下这样的句子:“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这是当年的那艘船吗?”胡文羽入行以来,这是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也是困扰了她多年的问题。当年那艘船是临时租的,早已难觅踪迹。现在的这艘“红船”,是根据董必武、王会悟等人的回忆,于1959年仿制复建而成的。随着红船地位的日益凸显,胡文羽心中的答案也越来越清晰,“红船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象征,眼前的就是‘红船’!”

  一种精神,是革命的根脉

  南湖革命纪念馆坐落在南湖南岸,整个建筑造型呈“工”字形,建筑四周有56根檐柱,青面砖墙,庄重大气,又不失水乡韵味。一走进纪念馆,序厅穹顶上的锤头镰刀图案格外醒目。穹顶下,一艘“红船”破墙而出。右手边的墙上,赫然显示着三行大字:“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一文,第一次提出并阐述“红船精神”。至此,“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一直以来,建党这一重要时期没有精神的提炼概括,‘红船精神’的提出弥补了这一不足。”红船干部学院副院长、嘉兴市委党校副校长徐连林说。他进一步解释了“红船精神”的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就是探索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的新的革命道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就是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不懈追求;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遵循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建党原则。

  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教授肖纯柏认为,红船是革命的起点,井冈山是革命的转折点,延安是革命的落脚点,新中国的成立是新的出发点,新时代是改革开放的再启程。“‘红船精神’是伟大开端、执政根脉,是由‘倒下去’到‘立起来’的精神,是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的完美结合。”

  在肖纯柏看来,“红船精神”的三个内涵不是并列关系。“首创精神是为了坚定理想,而坚定理想是为了人民幸福。”他说,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红船精神”是源头,而这些精神最根本的就是奉献牺牲精神。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以奉献牺牲赢得民心时代,共产党人才得以顺应潮流、抓住机遇。

  行走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展现我们党从弱小到强大,从九死一生到蓬勃兴旺的清晰历程。“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站在二楼观景台前,破墙而出的红船就是答案。

  一个传承,是不变的初心

  2017年,在瞻仰南湖红船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如今,南湖游人如织,已先后迎来了3000多万人次参观。采访当日,记者也偶遇了一群空姐空少,他们是东方航空公司新入职的员工,穿上制服不过4天。“这是我们岗前培训的‘必修课’,给新员工灌输先进思想,使他们保持服务初心。”带队的东方航空客舱部乘务六部曲主任说。

  在嘉兴市市区云东路1129号,一片橙色外墙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浙江红船干部学院。进门不远处,一座红色的雕塑分外显眼,呈阿拉伯数字7和1的造型,形状如红旗飘扬,中间挂着一个红船的模型,镂空呈现出一个心形,是为“不忘初心”。

  “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追求,维护人民的利益,这是‘红船精神’昭示的三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徐连林说,红船干部学院的组建就是为了弘扬“红船精神”,去年不到一年时间,已经举办了558期培训,培训人数达3万多。“只有一代代共产党人牢记我们的建党初心,才能一代代接过接力棒,坚定地走下去。”

  漫步嘉兴街头,红船意象随处可见,“红船精神”学习实践也是如火如荼。“963455党员志愿服务”“红船党建云平台”“重走一大路再现1921嘉兴故事”“青春党建”“党员先锋站”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五强”领导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党建品牌引人关注。

  “红船精神含义深刻、象征丰富,具有浓厚的时代价值。”肖纯柏说,它有利于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增强历史思维、拓展历史眼光,坚持改革初衷、不忘改革初心,增强全球意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南湖上的一个小小画舫,到如今的复兴号巨轮,我们要继续弘扬‘红船精神’,顺应潮流、勇立潮头,依水行舟、齐心协力,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颜云霞 翟慎良

  链 接 >>>

  习近平总书记与南湖红船

  2002年10月22日

  这一天,嘉兴南湖迎来履新浙江第11天的习近平同志。

  “南湖是全国的南湖,红船是全国的红船,甚至应成为国外友好人士研究我们党史的基地。这是活生生的革命传统,年轻人容易淡忘,革命传统教育十分重要,要不断扩大影响。”习近平在瞻仰南湖红船时如是说道。

  参观过程中,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习近平,纪念馆的参观效果受到空间上的限制,正打算将纪念馆扩建或者另辟新址,习近平当场表示支持。

  2005年6月21日

  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在文章中第一次公开阐述“红船精神”,同时对“红船精神”的历史地位、历史内涵以及现实意义做了系统阐述。

  2006年6月28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浙江省党政军领导和嘉兴市党员干部群众汇聚在南湖之畔,举行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奠基仪式。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奠基仪式上讲话。

  习近平强调,南湖的“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因其固有的先进性而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在前行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力量。

  2007年7月22日

  习近平同志带领上海市代表团抵浙,首站即瞻仰和参观了嘉兴南湖红船、革命纪念馆。

  2017年10月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从上海乘火车来到浙江嘉兴市,追寻中共“一大”足迹。参观结束时,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观 点 >>>

  “红船精神”的当代价值

  李 捷 (《求是》杂志社原社长)

  “红船精神”贯穿党的奋斗历程,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也是激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精神。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许多大党老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经不起人民的检验,或因脱离群众而倒台,或因固步自封而下台,或因严重腐败而垮台。唯有中国共产党这个近百年的大党老党,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战胜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重重挑战和考验,创造出中国革命奇迹、中国改革奇迹、中国现代化发展奇迹这样一个又一个奇迹。探究其成功秘笈,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我们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红船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既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新时代用自我革命统领社会革命的动力之源。在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中形成的精神谱系,蕴含极其丰富,然而探究其最为核心的精神根脉和力量之源,仍然是“红船精神”所确立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它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所独有,而且贯穿中国共产党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全部精神谱系之中,是激励中国共产党顽强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我们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就要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红船精神”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次伟大飞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伟大起点,也是让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新开端。这里揭示的中国近代以来最根本的历史经验,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伟大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历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次伟大飞跃最可宝贵的成功之道。

  新时代我们怎样弘扬“红船精神”

  李君如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

  继承“红船精神”,最好的继承就是在创新中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历来认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而连结历史、现实、未来的纽带,一是“继承”,二是“创新”。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其后的其它革命精神,离开了“继承”就不会有革命精神的延续,离开了“创新”就不会有革命精神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承“红船精神”,也应该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创党精神应用到今天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实践中,用创新的精神去破解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学习“红船精神”,最好的学习就是在奋斗中学习。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重视学习。我们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和世界历史,学习国内外现代化经验中,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同样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和人民的奋斗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最强调“学习”,也最强调“奋斗”。学习“红船精神”,最好的学习同样是在奋斗中学习,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奋斗中学习。

  实践“红船精神”,最好的实践就是在奉献中实践。在奋斗中学习“红船精神”,就是要通过实践来应用“红船精神”。而中国共产党人强调的实践,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观,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党也强调要坚持用“为人民服务”来规范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嘉兴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必须唱响“党在我心中、我在群众中”的主旋律,通过党员为人民群众服务、党组织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来贯彻落实党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以,我们说实践“红船精神”,最好的实践就是在奉献中实践,在为人民服务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