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走进新时代,乡村谋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如何?村干部是否有能力、有干劲?记者最近下乡,听到一个个感人的“振兴故事”,看到一招招创新的“振兴动作”。
直面矛盾,
扛回丢了20年的奖牌
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近日公布去年年终目标考核排名,结果让人想不到——在全镇14个村(居)中,范集居委会获得一等奖!这个村,曾经连续多年倒数第一。
“丢了20年的奖牌又扛回来了!”73岁的村民王宜林激动不已。曾任村干部的他清楚记得,上世纪90年代,范集是当地连续多年的“老先进”,20年前范集由3个村子合并后,矛盾逐渐显现,全村人心不齐,村集体账目是笔“糊涂账”。过去六七年,镇里先后派去6名村支书,最长的干了14个月,最短的不到半年。
2015年,宿城区出台《“双强双带”型村级党组织书记创建标准》,对“守摊型”村书记进行优化调整。同年9月,宿城又在全国率先开展村居(社区)党组织书记职业化试点探索。这一轮变革中,范集迎来新支部书记魏佃波。
魏佃波是村里走出去的高材生,在外打拼多年当上民营企业的厂长。“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矛盾,问题在哪,就从哪里改进;矛盾是什么,就勇敢面对、及时解决。”魏佃波上任第一个月,一家家跑、一户户听,弄明白了范集“搞不好”有两个原因:村两委不干事,政策不透明。村里2000多亩水面承包纠纷,则是矛盾的焦点。
从最难处入手!在新一轮水面发包中,魏佃波要求人员、租金、面积等信息一律公开公示,不认“人情”、不看“面子”、不听“招呼”、不怕“威胁”,一下子把发包中的“歪风邪气”扭了过来。此后,村里大小事务、账目开销,全部在村委会前上墙公示。他还争取到上千万元的农业开发资金,为村民修水泥路8.9公里、水渠22公里,发展水产养殖等项目。短短两年,全村的贫困户从409户降到114户。
“习总书记把县委比喻成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以此延伸下去,每个村(居)党组织就是前沿阵地上的堡垒,村居书记就是守护这个堡垒的班长、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带头人。”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说,要给村支部书记干事创业的底气、保障和发展空间。基层党组织“坚如磐石”,才能在通往乡村振兴的途中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跟我来”,
打开富民发展新天地
3月28日,记者来到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走进村民家中,人人都夸这里是“绿色银行”——全村家家有树、人人有业,资产千万以上的有22人。60岁以上村民是苗木管理主力军,平均年收入两万多元;60岁以下的就做经纪人,全村有1000多名,小经纪人年赚二三十万元,60%年赚50万元,大经纪人能赚百来万元。
还是这个唐陵村,10年前村集体负债105万元,是黄茅革命老区的重点扶贫村。由于地处丘陵山区,严重缺水,农民种植传统稻麦亩均收入不到200元,土地二十块钱一亩都租不出去,近七成抛荒。2007年底村两委改选,镇里想到在外创业的“乡贤”刘树安,多次上门诚邀,终于让他放下自己利润稳定丰厚的苗木生意。
要改变旧面貌,关键是尽快让老百姓富起来。在刘树安领头下,57名骨干党员带头搞花木种植,又办起9个合作社,在岗坡地里“栽”出一个“绿色银行”。去年,该村实现花木销售40亿元,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
富了茅山老区戴庄村的“时代楷模”赵亚夫,“敢种第一亩瓜篓”的宿迁市蒋刘村支部书记刘泰苡……一位村支部书记就像一面鲜红党旗,矗立在富民发展每一个“关卡”上。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是‘指挥所’更是‘先锋队’。”镇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健说,基层党员干部振臂高呼“跟我来”,带领群众打开一片富民发展新天地。
善治民心,
让“三色梦”汇成“一条心”
“我叫耿小蓝,碧水蓝天我喜欢”“我叫耿小红,创业路上我争先”“我叫耿小绿,绿色发展勇向前”……4月1日,记者来到宿迁市电商名镇耿车镇,3个憨态可掬的动漫形象随处可见。
“它们是镇里的‘形象大使’,代表我们乡村振兴的‘三色梦’。”耿车镇党委书记徐光良说,要做埋头苦干的“耿小绿”——围绕“三园”“三村”和生态治理,排定2018年重点项目38个,总投资约6亿元,坚持绿色发展;做勇于担当的“耿小蓝”——将加快6条生态廊道建设,推进老镇区改造,垃圾分类全域纵深推进,打造特色村居,守住碧水蓝天;做不忘初心的“耿小红”——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以创业为引领,深入实施党建富民工程……
这个“三色梦”,体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一经推出便得到全镇干群点赞。从过去的废塑料加工大户“升级”为多肉植物种植大户的张先进说,“三色梦”看得见、摸得着,把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成“一条心”。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人齐心。”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说,繁荣的乡土文化才能持久汇聚民心。村里提出以文惠民,农民活出精气神;以文育人,家家争做“文明户”;以文兴村,乡村发展添动能。提起村里的党员干部,马庄群众说,人人都是一面旗帜。
“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说,乡村振兴战略“二十个字”总要求里专门有个“治理有效”。适应当下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变革、农村人口结构深刻调整、利益主体和公共事务多元复杂的新形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记者 王世停 刘宏奇
中国江苏网讯 春回大地,溧阳市上兴镇龙峰村白露山生态园内,千余亩蓝莓花含苞待放。自村书记余庆贵从省城引来“金凤凰”,短短十年间,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开出三产融合之花,石头山穿上新“绿衣”,柏油路覆盖石子路,村里的砖瓦平房“变身”农家乐,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唱响“凤还巢”,
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4月2日上午,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湖稍村的3000多平方米的厂区内,23岁大学生王赞正在生产线上忙碌。
王赞本应在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读书。两年前,他在这个主打塑料废品回收和加工产业的村子里,开办竹林风家具公司,在全村率先创业转型,去年企业营收高达2600多万元,为村里创造80个岗位。
“现在是关键期,我得抓住机会,只好把学业先放一放。”王赞口中的“机会”有两层意思,一是镇村在2016年初提出转型发展,向污染严重的塑料产业坚决说“不”,新产业有了广阔空间;二是国家大力倡导“双创”,“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成为共识,再加上互联网打开新市场,为创办公司打下良好基础。
陈小波本是省城一知名农企的工程师,没想到在溧阳龙峰村找到了事业。这十年,他们以莓为媒,做精食品深加工,还把蓝莓种进花盆,让盛开的蓝莓花走进千家万户,开展年度蓝莓采摘节,生态园内建起高端民宿,实现游客从“看一看”到“坐一坐”“留一留”。农业观光、水果采摘、休闲生态旅游,三产融合带动村里几百人就业,去年生态园营收8000万元。
“凤还巢”催生“归雁经济”,返乡创业者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我省各地纷纷使出“十八般武艺”,呼唤外出务工的游子“回家”。盐城市实施“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战略,近3万人返乡就业创业;淮安市出台政策加大返乡人才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三年留乡创业就业7.2万人,成功创业1.58万人;宿迁宿城区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近三年全区返乡创业4230人,带动就业1.2万人。
乡村留人难,
地头难见青壮年
春江水暖,句容市唐陵镇天王村的大片苗木地上,育苗除草的劳动者全都是中老年妇女。“地里咋看不到年轻人?”面对记者的疑问,村干部连连摇头,“再过20年,怕是连种地的人都找不到哩!”眼下,村里还愿意扛锄头的平均年龄都超60岁,苗木行业,长远来看收入还不错,但是周期长,加上风吹日晒,很多年轻人坚持不下来。
“发展现代农业仅靠机械化远远不够,归根结底还得靠人。”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斌说,这几年,他通过各种形式招聘,好不容易引进两名大学生,可是没干多久,他们觉得小农企业工作不体面、没前景,都离职了。
沭阳县颜集镇堰下村电商创业协会,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的网店,只有一名客服。“客服学成后多选择单干,4000元以下工资很难找到合适的年轻人。” 牵头人赵苏杭一脸无奈,打算把运营、销售、策划等业务重新搬回城市,农村基地只留种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乡土人才培养一直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弱项,存在数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不论是苏南还是苏北,农村企业招来“逆流”返村的年轻人,大多返乡一两年后,又再次回到城里。
人来了,为啥留不住?从事现代农业的企业家们得出一致结论,农村企业少,发展机会较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薄弱。“希望能加强农业企业与高校联系,提高乡土人才理论与创新能力;出台更多政策,为返乡人才提供更大的就业舞台。”王海斌说。
培育“田秀才”,
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乡村人才?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说,乡土人才不仅仅限于“职业农民”,更需要专业人才回到农村,形成特色专业人才合作社,打造“美术村”“摄影村”“设计村”,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溧阳市住建委主任钱栋认为,他们可以是让农村充满活力的工匠,可以是用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企业家,也可以是科研工作者,“前提是必须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
江苏绿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达华说,既要关注高精尖科技人才,也要重视具有乡土气息的“土专家”“田秀才”,出台激励政策,让他们在田园乡村找到归属感、成就感、价值感。
去年8月,我省出台《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的意见》,从乡土人才的寻访推荐、梯次培养、职称评审、技艺传承,到传统技能进职校、搭建成果展览平台、加强资金扶持等方面,拿出一揽子政策干货,将乡土人才纳为备受关注、重点扶持的人才群体。
让乡村人才扎根乡土,相关专家建议,建立适合乡土人才特点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凭品德能力业绩论英雄;设立乡土人才专门职称序列,打通乡土人才职业发展渠道;运用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手段,让乡土人才名利双收。
本报记者 万小珍 刘宏奇
只是在宜兴余庄村跳了两晚广场舞,北京人史秀敏就决定,在附近买套房子定居下来。乐观自信的村民,热络和谐的邻里关系,让她这个外乡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贾汪区马庄村时的讲话,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
3月20日,全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长江宝岛”如皋长青沙召开,吹响江苏乡村文化振兴新号角。跟随着春天的脚步,记者踏访全省多个乡村,感受文明之花在希望田野上竞相绽放的勃勃生机。
乡村文化,
扮靓锦绣江苏
“打起竹板热情高,满堂欢聚乐淘淘。今天不把别的表,学习十九大最重要!”3月22日,还没走进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文化礼堂,记者先听到了一段明快的快板。马庄农民乐团团长孟辉说,乐团5月份将赴全国30个村庄巡演,习总书记点赞的快板《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是必演作品,大家正抓紧时间排练。
马庄农民乐团成立30年,累计演出超过6000场次,已成为马庄乃至徐州的“文化名片”。尽管如此,两天前的如皋市顾庄社区之行,还是让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感到震撼。作为“如派”盆景的发祥地,顾庄人独创“云头雨足美人腰、左顾右盼两弯半”盆景文化,把一棵小树苗种成了参天“摇钱树”,去年社区总产值达5.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万元,家家住进了洋楼别墅。“顾庄盆景价值倍增,关键在于他们把文化与树木创新嫁接,这对我们做大做强香包产业很有启发。”孟国栋感慨。
乡村文化竞相吐艳,春色满园。在泰州姜堰,会船云集溱湖习俗已演变为声势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每到清明,十里溱湖千舟竞发、万篙如林,吸引数十万游客争睹水乡风采;在宜兴丁蜀镇,紫砂文章被做到极致,28名国家级大师、83位省级大师云集,5个专业紫砂村、67个专业合作社、12000多户家庭工作室从事紫砂陶瓷制作,社员户均年收入超过20万元;在南通,乡野土布蓝印花布登堂入室成为时尚新宠,正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化。省工艺美术协会测算,在江苏,仅雕刻、刺绣、陶艺、编织、古建筑等工艺美术类、非遗传承类从业人员就达100万人。他们如同一颗颗文化种子,在江苏10.72万平方公里的沃野田畴上拔节生长。
创新传承,
留住悠悠乡愁
绿水环绕,桑梓相依。走进已故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的故乡宜兴万石村,处处可以感受这位“二胡皇后”成长的足迹:老宅里陈设一如从前,旧学堂的一方屋顶被悉心保留,闵惠芬用过的二胡、穿过的演出服等也被精心收藏。孩子们咿咿呀呀练习二胡的声音不时传来,仿佛是历史的回声。
“宜兴村村都在‘种’文化。”宜兴市文明办主任黄波说,该市从2012年起开展“一村一文化文明沐农家”行动,对全市所有村子的“文化家底”进行梳理,根据自然资源、历史禀赋、产业特色等开展分类培育,“种”出了乡村文化满园芬芳,如鲸塘村挖掘鲸塘青狮、车水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栖村打造美居文化,后洪村发展水芹文化。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乡愁不仅有生态意蕴,更有精神意涵、文化意境。如何在现代社会留住悠悠乡愁?我省各地积极创新,唤醒乡村文化资源,加厚乡村文化土壤,让文化种子在乡村自然生长。
坐在村中心百年枫杨树下歇歇脚,听附近溪水淙淙,看满山竹木苍翠,溧阳蛀竹棵村村民朱建东满心欢喜:“村子还是原来的味道!”为了留住这老味道,一批乡村工匠被请到了前台。蛀竹棵村“总设计师”周志清先后进村200余次,把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摸得清清楚楚。他说,打造美丽乡村就像还原一幅久远的画图,要在接入现代生活设施的同时,用乡土材料、传统工艺重现老墙庭院、篱笆藤蔓、溪桥流水景象。令他欣慰的是,每完成一个村庄的改造,就有一批村民返回村庄,让他精心描摹的乡村画卷有了生动主角。如今,活跃在溧阳的乡村工匠团队已有10个。
文化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公共文化资源也加速下乡供给养分。放眼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已基本建成,农家书屋1.8万多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278个,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全国领先。
城乡互动,
涵养乡风民风
我省约有1/3的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正当其时。但与城市相比,乡村文化发展仍然滞后,期盼更多呵护。
乡村文化资源依然不足。尽管这些年公共文化资源加速向乡村流动,在我省不少地区,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齐全,但因为缺少专业文化人才,面临缺乏人气的窘境。“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有需求、有场地、有设备,因为没有带头人,常常只能自娱自乐。”宜兴万石镇文化站站长吴科婷举例,在宜兴市级文化场馆,专业文化团体举办的商业性活动几乎全年不断,在乡镇,类似的活动一年也没几场。
乡村文化个性和活力面临缺失。乡村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数据显示,我国的村庄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递减。留存下来的乡村也面临失去文化个性和活力的危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总结,过度的旅游开发让中国古村落存在挂红灯笼、编民间故事等可怕的“十大雷同”。溧阳市住建委副主任韩金红对此深有同感,几年前溧阳请一家设计院为“美丽乡村”做规划设计,结果出来的图纸一张都不能用,“他们只会用混凝土,在他们的设计里,乡村没有乡土的味道,‘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乡村面临低俗文化侵蚀。走访各地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象——棋牌活动室里人头攒动,图书阅览室内却读者寥寥。在乡村,文化需求往往与娱乐简单画上等号,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格调不高。在一些地方,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等低俗文化趁机“入侵”,浊化乡村空气。
“突出传承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坚持立破并举培育良好乡风民风。”全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乡风文明将在江苏广袤乡村有更多精彩演绎。
本文执笔 徐 超 刘宏奇
果饮生产线、冷冻加工间、生态采摘区、餐饮住宿区……走进溧阳市上兴镇龙峰村白露山农庄,处处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风采和魅力。“今年的小目标一个亿!”董事长余庆贵信心满满。
阳春三月,走访我省各地乡村,产业振兴,生机盎然。
“美丽产业”在乡村竞相绽放
大丰第三届梅花节虽已临近尾声,但来梅花湾赏花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3月22日夜晚,记者踏进千亩梅园,仿佛置身浓墨重彩的水粉画境。光影映衬之下,千万株火树银花,夜色梅园宛若仙境。
“梅花湾过去涝得很,是一片盐碱地。”大丰区城管局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至2014年,大丰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投入7亿元,引种万亩梅园。盐碱地变成观光区,每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该区已形成郁金香、梨花、梅花等多个热门景点,乡土资源、生态资源正加速转换为旅游资源、富民资源。
3月26日,如皋市的顾庄又迎来一批上海“千人旅游团”。走过村口“顾景怡年”牌坊,只见家家门前有园林,户户庭院花香四溢。洋楼别墅,回廊花圃,小桥流水,一盆盆精美盆景随形就势摆放其间,引得游客连连称赞。“我家一盆罗汉松,最高卖到28万元!”村民王广明喜不自胜,前不久,家里十几棵一米多高的罗汉松,以10万元一棵的价格卖出,一笔就挣了100多万元。目前,全村平均每天交易量达2000多万元,家家户户靠“绿色产业”致了富,村里亿元户就有好几个。
22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串珠成线,溧阳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江苏最美乡村”徐州古庄牛村融合农业采摘与休闲观光,闯出一条致富路,村民人均年收入1.7万元……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全域旅游,“美丽产业”在江苏乡村竞相绽放。
三产融合激活漫山“富民树”
农业要强,必须融合二产三产,对此,余庆贵体会颇深。2004年,余庆贵在家乡溧阳龙峰村包下60亩地种黑莓,每亩年收益近万元。可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拒收中国黑莓。黑莓烂市,余庆贵损失惨重。
老余从此下决心搞“副业”,在小蓝莓上做“大文章”。他带记者走进山庄内的一栋生产车间,只见一罐罐蓝莓饮料从流水线上鱼贯而出,四五名工人相互配合,麻利地贴标、装盒。“像这样的生产线有4条,每小时生产蓝莓汁1.2万罐。”
4月中旬,老余的鲜蓝莓就要搬上京东、天猫等网购平台预售,一天之内,白露山的鲜莓就能送达全国各地。而鲜果产值只占老余蓝莓产业年总产值的7%。在另一栋车间,余庆贵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参观价值百万的冻干机和完整的果酒生产线。蓝莓冻干、蓝莓蜜饯、蓝莓胶囊、蓝莓酒、蓝莓面,今年老余的蓝莓延伸品将增加至63种。
蓝莓,余庆贵用这一颗神奇的小浆果,带动这个小山村里种出漫山遍野的 “富民树”,龙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从事蓝莓产业。
省农业专家认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应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探索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同时,规划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使其成为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江苏方案”增辉“新乡土时代”
展望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江苏正奋力开启“新乡土时代”。如何以鲜明的江苏特色为乡村振兴提供“江苏方案”,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应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专家吴沛良建议,江苏应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差异化协同发展;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意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聚优势,壮大规模,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更多像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邳州大蒜、阳山水蜜桃、灌南食用菌等特色集聚产业。”省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黄挺建议,支持每县(市、区)重点打造一至两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大、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在全省重点培育100个产值超10亿元的县域特色产业。
“产业绿色发展理念应被摆在突出位置。”省农委发展计划处杨曼建议,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使其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试点先行区;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机遇,培育绿色品牌农产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整合资源,鼓励支持企业、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领衔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苏”字号绿色品牌;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推进有机肥替代,强化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新乡土时代”,既要有绿水青山,也要有金山银山,既要让农民们精神富足,也要让农村善治有序。江苏正以产业振兴为抓手,谱写乡村振兴美丽乐章。 本文执笔 贲 腾 刘宏奇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本报记者近日分赴大江南北,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农业新变化,对话农民新理念,感受农村新气象。今起推出“走乡村、看振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茅山脚下,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的万亩花木发新枝;潘安湖畔,生态改造后的贾汪新村引来八方客;曹山景区,一条七彩公路串联起溧阳百余个农舍村落……春暖花开,记者行走在江苏各地的乡间,感受美丽田园景致,倾听乡亲们讲述美好生活,见证良好生态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塌陷地蝶变碧水湖,
七彩路描绘绿画卷
春风花草香,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7000亩水面碧波荡漾。一车车游客涌来,让家住湖边潘安村的李海良满心欢喜。3年前,在南京飘了12年的他,回到家乡开饭店,并卖起雕塑,生意不孬。“村里不变好,我也不回来。”李海良指着村头由他创作的潘安雕像笑言,再也不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的乡村新貌就像美男子。
曾几何时,潘安村被煤矿包围,5000亩村庄塌陷,不得不整村搬迁。如今,家家住上二层小楼,天然气和自来水样样通,原来的塌陷区也变成景观绿地和潘安湖的一部分。“这里是天然氧吧,来个深呼吸,没问题!”潘安村党总支书记王伟不住地夸,家乡变化大。
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溧阳有条一号公路,其两侧步道呈现红、黄、蓝等7种色彩,映衬着山间绿植。这条去年11月建成的七彩路,贯穿全市31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和22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连通曹山、瓦屋山等交通不便的丘陵地带,让美丽乡村串珠成链,难怪不少当地人说,“溧阳这么美,何必去远方”。
从苏北到苏南,田园风光处处惊艳。在沛县大沙河沿岸,河滩地上遍布家庭农场,全新打造出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果、四季有景的乡村观光农业带;在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上万亩花木扮靓了这个“江苏最美乡村”,村党委书记刘树安直言,从过去七成土地抛荒长草到如今花木成田,他们真正体会到“水美乡村,乐享自然”。
生态振兴,江苏已是绿色满园。“十二五”以来,我省建设千余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和万余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去年,江苏对45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今年还将分两批再启动75个,计划到2022年创建500个。
抽水马桶请进门,
乡村配套不输城里人
乡村之美,不只在于种花养草,老乡们更期盼拥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自来水和天然气通不通?污水和垃圾如何处理?有没有休闲活动的场所?这些家常事、身边事,正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蹲坑?都是老黄历啦。我们的设施,不输城里人。”50岁的铜山区棠张镇沙庄村农民吴学峰很感慨,蹲了一辈子旱厕,今年在家用上了水冲厕所。去年12月,村里铺设4公里污水管网,让280多户居民完成了“旱改厕”,曾经无人问津的抽水马桶,一下子成了紧俏货。走在村里,3所按照统一标准修建的公厕很是惹眼,一场“厕所革命”让乡亲们“方便”更方便。
抽水马桶请进门,分类垃圾请出门。在沙庄村的有机垃圾处理中心,记者看到,一台发酵处置机器正开足马力运转,每天最多“吃”掉500公斤有机垃圾。运营该项目的江苏舒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峰介绍,这些收集来的菜叶、果皮等,只用24小时就能变成上百公斤有机肥。村里为了促进大家对垃圾分类,推行积分奖励制度,还推广宣传“分类口诀”,效果很好。“过去能不乱扔垃圾就不错了,现在八成村民能分好类,实现了‘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沙庄村党支部书记吴学允说。
盯住顽疾,补齐短板,美丽村庄才能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省政府去年印发的《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改善公共服务: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适当增加旅游、休闲、停车等服务设施。
不仅乡村生态美,更要乡亲生活好,江苏各地聚焦农村公共服务,全面发力。宜兴市万石镇余庄村,铺浇水泥道路6万平方米,疏浚河道13.5公里,村民改水改厕率达98.5%;溧阳市别桥镇塘马村与专业公司进行股份制合作,通过专业化运作,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宿迁市耿车镇大众村铺设雨屋管道3.2公里,扩建村庄及景观道路8.4公里,改造强电线路1.2公里,村长王加银说,过去这个以加工废塑料为主的“垃圾村”,如今是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百年老树留乡愁,
乡土风情不能丢
老街雨巷,丝竹悠扬,溧阳市戴埠镇蛀竹棵村是藏在南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几年前,村庄在建设时曾请来规划团队,结果设计图一出,大家傻了眼:大草坪、大公园,老村变成了城市模样。不行!于是,年过六旬的周志清“出了山”,曾做了多年水利工作的他,是当地的一名乡村工匠。在溧阳,他的“同行”还有9人。
“乡村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城市化,更不能大拆大建,建得像小区一样,要尊重乡土,天人合一。”周志清推翻了之前的设计理念,自己手绘了一张规划图。他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在蛀竹棵村,一棵500岁枫杨树,无声讲述着小村的历史;树下,一条涧河穿村而过,塘边也成了村民们淘米洗菜的码头;村里还留下仅有的三四亩蛀竹林,让大家记得村庄名字的由来。
留得住乡愁,才能吟唱动人的田园牧歌。贾汪区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表示,如何处理好新与旧、快与慢、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是乡村振兴的难点,也是发力点。“马庄坚守文化立村30年,保留下人文和历史风貌,才让乡村有了根与魂。”
“根据不同地区和乡村的个性特色,注重保护乡村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和传统建筑,做好重要空间、建筑和景观设计,深挖历史古韵,传承乡土文脉,形成特色风貌。”省政府已提出明确要求。专家调研后指出,这正是一条符合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新路,挖掘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保护了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重构了充满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刘宏奇 蔡 炜 董超标
徐明泽 王世停 马 薇 王 岩 徐 超
贲 腾 万小珍 许珵珵 联合采访
执 笔 王 岩 刘宏奇
中国江苏网4月9日讯 (记者 耿 联) 4月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会上讲话,深刻阐述了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目标定位和方法路径,对推动我省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作出部署。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主持会议,并就相关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全省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全力谱写好乡村振兴的江苏篇章。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全面认识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以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总书记作出的七个方面路径指引和“五个振兴”的布局安排,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努力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用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践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会议指出,要按照“四化同步”理念,加快推进乡村现代化进程。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积极探索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加快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要以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对城乡发展统筹谋划、一体推进,重点围绕改善住房和基础设施条件,按照主攻苏北、提升苏中、优化苏南的总体定位,加快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突出规划引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形成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全面覆盖的规划体系,针对不同地域区分政策、因势利导,分类推进、有序实施,进一步优化乡村布局。突出品位质量,建设标准要高,环境条件要优,文化含量要足,把每一个乡村都作为作品来精心打造,教育、医疗、文化、交通、信息、环保、生态等各方面配套同步跟上,打造一批乡土文化地标。突出机制创新,鼓励各地采用多样化、最适合自己的办法,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发力,形成务实高效的资金投入和建设运营机制。
会议强调,我省农业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导向,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生产和经营三大体系,全面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立足自身解决好吃饭问题,并把握农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破解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稳住产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发展高质量的现代农业,打造新时代的“鱼米之乡”。要围绕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深化农村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大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针对科技研发、设施农业、品牌培育等难点重点问题出台更加务实的政策。要把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作为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研究制定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会议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命线,更大力度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展现鱼米之乡的“最靓颜值”。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在挖潜持续推进城乡绿化,全面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推进农业污染集中治理,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建设行动,突出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和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推动村庄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行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被撤并乡镇集镇区的环境整治。全面治理农村河塘沟坝,用5年时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会议要求,着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强农行动,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动融合发展。着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抓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着力抓好农业农村领域重大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着力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提高把方向、谋全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完善领导机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健全并用好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推进思想解放,围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和传统路径依赖,提高发展站位,解决好发展的信心问题、动力问题、思路问题。深化农村改革,紧扣城乡关系重塑,对城乡改革作出统筹谋划,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投入保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推动乡村善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保护好、传承好乡村文化,持续开展文明村创建和移风易俗行动。按照中央关于精准脱贫的要求和我省实施规划,突出“精准”,坚持实干,强化责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会议号召,全省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奋力开创江苏乡村振兴的新局面,为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为全国乡村振兴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在各设区市、县(市、区)设分会场。在宁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有关领导,各市县党委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等在主会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