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伟大斗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开路机,伟大工程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压舱石,伟大事业是伟大社会革命的主动轮,伟大梦想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导航仪。

  ● 党的自我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先导,特别是在党长期执政60多年后,如果不能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不能遏制既得利益的羁绊,就不可能有继续推进社会革命的动力,就会造成党的肌体僵化,不思进取、不谋变革。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中作出的重大结论,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精辟概括,抓住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矛盾,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式,既有渐进改良式,也有重塑革命式,成为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表现,使得伟大社会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方案行不通。只有进行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展武装斗争,推翻三座大山,才能建立一个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社会问题上,我们党坚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半封闭的发展环境。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党带领人民开始了一场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全方位开放,推进各方面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伟大社会革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开展的社会主义自我革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在全方位、开创性成就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在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的过程中实现的。5年来,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削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观念不正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阻碍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社会思想舆论环境中的混乱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忽视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军队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在国际力量对比中面临的不利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这些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标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是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以往伟大社会革命的基础上实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可以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主要任务,但都使得党的政治经验更加丰富,领导能力更加成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加自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即使出现过挫折曲折,但都使得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推进社会主义在中国新胜利的愿望更加强烈。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伟大成就,也产生了重大矛盾,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成为必然。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是指它是党领导人民进行97年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继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实质上就是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伟大斗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开路机,伟大工程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压舱石,伟大事业是伟大社会革命的主动轮,伟大梦想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导航仪。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域的不断拓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改革开放实践逻辑的渐次展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历史联系和全部内容看,都是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继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推进,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将中国改革推进到深层次、根本性变革阶段。全面依法治国,是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确定下来,推进国家治理领域的深刻变革。全面从严治党,紧紧盯住全面从严治党不力这个症结,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是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场具有新的性质和内涵的伟大社会革命。新时代要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解决重大社会矛盾,进行伟大斗争解决重大矛盾,建设伟大工程重塑政治生态,推进伟大事业攻克发展难关。要在呈现美好未来的同时防范重大社会风险,全面掌握社会风险成因,有效化解社会风险振荡,及时中止社会风险演化。新时代要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新的伟大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新时代要实现从解决旧的主要矛盾向解决新的主要矛盾过渡,人民需要包括更为广泛的领域、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提高的层次、更为自主的选择,矛盾更具复杂性多样性,任务更具精准性差异性,标准更具现代性综合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和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这是因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取得社会革命的最终胜利,不是一件主观愿望就能决定的事情。社会革命的条件需要逐步生长培育,无论是环境条件、要素条件、主体条件、时机条件,都不是一日之功。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走出初级阶段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就决定了伟大社会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党,党的历史既是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也是不断开展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两个革命”相辅相成,没有伟大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就缺乏动力;没有党的自我革命,伟大社会革命就难以为继。苏联共产党最终失去政权,被历史淘汰,被人民抛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自我革命的自觉和勇气,逐步脱离群众、失去朝气。

  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作为一个执政党,特别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要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仅要接受外部监督,更要以自我革命的方式不断革除积弊、祛除病灶,增长生机活力,强筋壮骨。党的自我革命,包括全党的教育实践活动,全党更新思想、转变作风、提高觉悟,实质上是党的思想自我革命;包括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树立正气,反对不良风气,实质上是党内政治生活的自我革命;包括加强党内监督,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对于违规违纪的党员,决不姑息纵容,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严厉查处党内腐败分子,实质上是党内监督革命。只有以党和国家命运、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原则,只有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开展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入新时代,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核心的问题是党的自我革命。

  党的自我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先导,特别是在党长期执政60多年后,如果不能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不能遏制既得利益的羁绊,就不可能有继续推进社会革命的动力,就会造成党的肌体僵化,不思进取、不谋变革。党的自我革命是伟大社会革命的内核,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切相关。党在什么意义和程度上实现了自我革命,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到什么水平,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就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历史高度和实践深度。(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

  热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方面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根据新时代新要求,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个总要求包括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个指导方针,就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一条工作主线,就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一个总体布局,就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新时代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是一个全新表述,体现了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抓住了党要管党根本和要害,牵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党的十九大首提政治建设,而且放在如此重要和关键的统领地位,就是要通过它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来推动党的权力结构改革,推动党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实现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也是政治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和奋斗方向。

  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关键在于“统领”二字。统领,就是统帅、引领,就是提纲挈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将政治上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着力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政治上的全面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进而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于反腐败的思考逐渐从严打“大老虎”“小苍蝇”转变到构建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上来,着力打造政治生态“软环境”,让党员不愿腐、不想腐、不敢腐。目前基层政治生态虽有好转,但仍然“脆弱”,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任重道远。一是理想信念弱化导致灵魂深处懈怠。二是同志关系异化导致圈子文化作怪。三是“四风”问题残存导致群众意识淡薄。四是权力监督乏力造成越界用权频现。五是好人主义作祟造成党内组织生活不够严肃。六是用人导向偏差造成基层干劲不足。

  解决上述问题,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破解政治生态困境。一是要念好政治规矩“紧箍咒”。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二是要把住政治标准“硬杠杠”。新形势下选拔任用干部时要把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考核干部首先要看其在政治上能否做到对党忠诚可靠,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能否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是否把党的主张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三是要打好政治体检“预防针”。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原则,定期组织党员干部与准则“对表”,让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努力把纪律和规矩挺起来、严起来。四是要建强政治功能“桥头堡”。要把政治建设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个方面,毫不动摇地抓基层、打基础,做到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完善基本制度、开展基本活动、提升基本服务、落实基本保障,促使基层党组织全面提高、全面过硬,让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成为引领党员和群众的“神经中枢”。五是要涵养党内政治文化“清新剂”。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势,涵养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使党员干部自觉地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真正把党的政治理想作为一种信仰、把党的政治觉悟作为一种习惯、把党的政治价值作为一种追求。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专家视点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前沿和全局高度,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总纲,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了总体部署与战略安排,而贯穿其始终作为思想支撑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精神大厦”的耸立需要精神支柱,那就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最内在体现,其中,文化自信是其余“三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构筑“精神大厦”的重中之重。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始,饱受欺凌、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使得很多国人盲目而不自觉地形成了民族自卑心理,在文化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在中国人民寄希望于通过学习西方的物质技术、制度、文化来苦苦探寻挽救亡国灭种、实现强国富民的历史进程中,与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追捧相伴而来的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贬低与遗弃。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导致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和中华文化价值的优越性一度遭受重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意味着我们国家在久经磨难的困境中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而“四个自信”正是中国人民继续胜利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由此来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则是新时代文化建设首要的、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如果说“四个自信”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四根支柱的话,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一大厦的深厚基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面对国内外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的文化发展形势,我们应如何避免社会价值撕裂、构建共同的道德基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结全体人民意愿的共同价值追求。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必须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要立足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坚守根植于中华文化深厚沃土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铸好民族之魂。而价值观说到底是一种“德”,指向的是人的思想道德,新时代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通过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切实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对日益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现实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投入产出不平衡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平衡等方面,因此它要求文化发展更平等更协调更公平;文化发展的不充分性并不是说文化生产难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而是指文化生产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不足同时并存,文化生产有数量欠质量等,因此它要求文化发展更快更好更有效率。解决新时代文化矛盾的关键,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方向,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自主创造,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这也成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的战略重点。为此,首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破除文化发展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其次是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双轮驱动”平衡发展,打造人人参与文化创造、人人享受文化成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共享发展。第三是要全面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造更为繁荣多样、更加高端精心的精神文化产品,使文艺生产既有“高原”又有“高峰”;还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相互统一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作者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声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明确提出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也必须实行高质量发展,以适应和支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江苏是金融大省,但还不是金融强省,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来实现由金融大省到金融强省的转变,并在这种转变中切实支持好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打下扎实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基础。

  什么是金融发展质量?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运用习近平同志的经济思想来指导金融发展工作,就是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对整体的金融业发展来讲,金融发展质量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金融体系健全,具有完善性;金融运行安全,具有稳健性;金融发展充满活力,具有创新性;金融服务品种丰富,具有充分性;金融服务供给均衡,具有协调性;金融服务便于获得,具有便捷性;金融服务广为覆盖,具有普惠性;金融行为贯彻绿色理念,具有先进性;金融资源配置市场主导,具有开放性。以上“九性”既体现了习近平新发展理念在金融发展中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金融发展规律在金融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应该把握的基本内容。

  就单个金融企业来讲,体现其发展质量的内容应该体现为以下“十性”,即:资本实力强大,具有充足性;资产质量良好,具有安全性;资产变现灵活,具有流动性;业务经营稳健,具有合规性;资产分类科学,具有准确性;风险拨备充足,具有审慎性;法人治理完善,具有有效性;财务核算合规,具有真实性;高管人员称职,具有适应性;信息披露完整,具有充分性。这“十性”方面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微观审慎监管指标来予以量化描述或者通过监管政策的制定来予以定性规定。因此,金融监管工作与金融企业的发展质量密切相关,具有巨大的外部促进作用,也正因为这样,金融监管部门在推动提高金融发展质量并进而服务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如何提高金融发展质量?金融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抓好工作。一是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坚强领导,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正确方向和主动权;二是认真遵循金融发展规律,严格遵守金融法规,做到依法合规经营;三是切实贯彻审慎经营理念,切实防控各类金融风险,改变高风险商业模式;四是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让金融活水始终浇灌实体经济;五是完善金融企业的法人治理,切实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六是严格遵守市场纪律和行业自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履行诚信义务,自觉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七是金融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管,织密织牢金融安全防护网。

  金融部门要切实支持好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又反作用于经济。金融在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具有媒介交易、配置资源、发现价格、管理风险的基础作用,也具有推动技术进步、引导结构调整、促进动能转换的支持作用。

  一是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的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徐州时关于发展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讲话精神,增强金融支持江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支持和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同时实现自身的金融服务供给结构调整,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二是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工作决策部署和江苏“十三五”规划做好金融服务工作,重点要服务好江苏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中的现代装备、高端设备、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的发展,服务好江苏新型战略产业如新能源、物联网、生物科技、现代医药等方面的发展,服务好“1+3”重点功能区发展战略实施,服务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服务好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好江苏基础设施建设等。

  三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和作风,真正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扭转脱实向虚的经营导向,调整业务发展战略和业务架构,摒弃商业机会主义和暴利文化,树立“端盘子服务”的经营理念,改进经营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四是金融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有力有效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解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使金融资源在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得到科学、充分、有效的配置,发挥金融生产关系对金融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作者为江苏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我的学习笔记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和主线,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推进全部工作落实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第七次人民防空会议上强调,人民防空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危、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要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把这项工作摆到战略位置、纳入“十三五”规划,与其他工作同步抓好,团结一心开创人民防空事业新局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好,真正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使之成为推动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深刻把握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的战略思想。习总书记指出,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人防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国防意识、责任意识,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自觉站在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筹划发展。要把人民防空建设与发展放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行谋篇布局,用新发展理念和系统性思维科学确立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拿出实际举措,深化改革力度。要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战略,充分发挥军政共同领导优势,加强人民防空组织机构、力量编成、情报预警、网络信息、协同保障、联演联训等方面的研究,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人民防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大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要紧贴新时代人民防空肩负的使命任务,紧贴人民防空军事斗争准备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紧贴人民群众对人民防空工作的新期盼,以务实的举措,扎实的工作,钉钉子的精神,不断开创人民防空事业新局面。

  牢固树立人民防空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铸牢坚不可摧的护民之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人防部门必须以护卫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强大的工作动力,积极作为,勇于创新,奋力开拓。要突出抓好人民防空应急科普教育,坚持从娃娃抓起,秉持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把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送进学校、送进孩子们心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应急科普宣传、组织安全技能培训,把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送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处置突发紧急情况的自救互救技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加强人防工程建设的监督维护管理,严格落实防护等级标准,完善配套设备设施,强化工程质量监理,确保人防工程建设质量,确保一旦有事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备可靠的安全保障,使人防工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安全之家、生活之家。积极推动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融合发展,坚持平战结合,在提升城市防护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人防工程服务民生的效益。

  大力提升人民防空履行使命的能力素质。习总书记强调,要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提高防空袭斗争能力,有效履行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职能使命。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十九大把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作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方面,对全党提出了要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的要求,这“八个本领”也是人防部门党员干部的目标追求,要结合使命任务,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全面加强人防机关自身建设、提高自身能力,只有能力强了,才能承担起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人民防空体系的任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要针对现代战争形态的变化,加强空袭与防空袭特点规律、空袭兵器的技术战术性能和破坏力、网络防护与干扰反干扰、隐蔽疏散组织行动等方面的研究,着力提升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人防指挥机构组织指挥、应急救援、综合保障、重要目标防护等能力。要加强人防专业队训练演练,严格落实训练大纲要求,把规定的内容训全、时间训够、质量训实,确保随时能够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要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加强人防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序办事,正确使用权力,自觉接受监督,切实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作为、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人防干部队伍。

  (作者为省民防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三做谈

  十九大报告气势宏伟、指向高远,通篇贯穿人民立场、聚焦民生话题、回应百姓关切,更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共产党人的初心,而大走访大落实活动是不忘初心的重要载体,是关切民生的具体体现。组工干部要把初心融入到走访中,从最基层、最基础的民情信息普查入手,大力开展民情普查,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儿上,从而保证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要畅通倾听民声的绿色通道。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怎样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坐在家里是想不出来的,打算盘是算不出来的,看图表是看不出来的,必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看看他们吃的啥、衣被暖不暖,把民情普查作为大走访大落实的重要载体,作为了解群众的重要路径,作为不忘初心的生动实践。要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全方位、立体化、无缝隙的普查,加强对家庭人口、劳动力状况、经济收入、技能特长及其关心事项的了解。要做到一村一账、一户一卡,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将民情民意原汁原味地搜集上来,提高民情服务的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为关注民生、科学决策提供基础资料,保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问题在最基层得到贯彻落实。

  要搭建顺达民意的惠民平台。“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是总书记对初心的高度总结和凝炼。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目标,把民心所向作为第一追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切实办好顺应民心民意、老百姓支持认可的事。开展民情普查是基础,建立民情档案是关键。以镇(街)为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百姓家中,与群众同坐一张板凳面对面地拉家常,重点对群众关心的公益事业、审批事项、矛盾调处等进行了解,并建立起能够综合民情、反映民意、服务民生的民情档案信息库,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便捷、顺达地反映自己的各类诉求,使各级党组织和相关部门直观、准确了解民生一线情况,使民情普查成为工作决策的指南针、体察民情的温度计、衡量作风的新标尺。突出围绕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等问题,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切实兴办一批顺心意、暖民心,群众拥戴的实事好事,调处一批久拖不决的矛盾纠纷、积淀难题。通过大落实,让群众看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变化、新气象,分享十九大的惠民红利。

  要打造安民富民的德政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是十九大报告直指人心的地方,也是对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的具体要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是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不忘初心,就要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早日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的好日子。要把民情普查的结果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通过党员阳光服务快车、先锋社区行、远教彩虹工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有效活动和载体,保持遇水架桥、逢山开路、日夜兼程的精神状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政策支撑和智力保障。鼓励党员干部对技能项目类服务结对包保,对审批事项类服务全程代办,真正让民情普查成为大走访大落实活动的一张靓丽名片,惠及千家万户,让不忘初心成为精神追求,成为无声行动,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为泰州市姜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县委书记讲坛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视察期间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邳州,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同志战斗和牺牲的地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这里孕育并发扬光大。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徐州的重要指示,推进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邳州,必须当好王杰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让王杰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学习践行王杰一心为革命的政治忠诚,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王杰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党性初心。今天,学习王杰精神,就是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弘扬红色传统,激活红色基因,打响红色品牌,壮大红色基地,建好王杰干部学院,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严密基层组织建制,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社区楼道、建在田间地头、建在百姓的心坎上,持续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活动,让群众身边能找到党员、有事能找到组织、活动能找到阵地,真正做到党员有形象、组织有威信、群众有感情、执政有根基。

  学习践行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始终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勇于担当的生动写照,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弘扬“两不怕”精神,就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像王杰同志那样平常时候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能豁得出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新时代赋予新的使命,我们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用现代化理念和系统化思维统筹谋划,自觉在全国全省、淮海经济区大格局中找准坐标、展开布局,主攻高端的半导体、智慧的机器人、循环的产业链,推动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打造“一棵树的风景”“一块板的家居”“一头蒜的保健”“一朵花的美丽”,推动绿色产业持续升级,全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2017年,邳州跃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38位、全国工业百强县第36位,荣获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将力争“十三五”末进入江苏省县域综合实力前十强。

  学习践行王杰舍生忘死为百姓的群众情怀,始终做到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王杰同志说:“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成果应该由人民共享。我们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声是最大的智库、民力是最大的依靠,系统化运用“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工作法,提高“民声通”平台的民意吸附率,打开公共空间,直通人民心间。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95%民意社会治理新模式,寻求民意最大公约数。扎实推进养成新习惯、塑造新民风、共建共享新邳州主题实践,让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加,满意度不断提升。

  学习践行王杰“三不伸手”的高尚情操,始终做到作风过硬、风清气正。习近平总书记说,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必须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把践行“三严三实”贯穿于全部工作生活中,养成一种习惯、化为一种境界。每年清明节,邳州都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到王杰烈士墓前集中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教育党员干部严守法纪与权力底线,始终保持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大力推行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统筹推进“三清示范区”建设,监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全面形成,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邳州新篇章提供了坚强保证。

  (作者为邳州市委书记)

  数 读

  2015年开始的人工智能现在仍在快速增长,随着底层消费的不断成熟及开源共享,各行业都在探索技术的产业化应用。2017年前三季度的投资金额已超过2016年全年,“应用层”投资已接近“技术层”投资的两倍,这些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消费领域。

  ——来源:人民网舆情

  智库出品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地处东部的江苏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一二位。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东部要率先强化作为改革开放创新领头羊的使命担当,赋予江苏发展新的重大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江苏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以及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聚焦“四大创新”,实现“四个优化”,凝心聚力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为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聚焦理念创新,优化发展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首先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率先从数量型发展方式转变为质量效率型发展方式。一是以系统思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整体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江苏要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高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系统推动本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方面实现重大转型,整体性提升全省经济发展质量。二是以精准思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特色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五大发展理念蕴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理。江苏应树立与新时代和本省实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准推动南京智能制造装备、无锡集成电路、徐州工程机械、常州先进碳材料、南通海工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约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三是以实干思维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五大发展理念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转化为现实,江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树立担当精神,拓展视野,直面矛盾,勇于探索,合力推动本省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取得引领式实效。

  聚焦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

  首先,以科技创新推动供求结构优化。一方面,要把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推动本省科技创新的方向所在,让创新的科技成果更多进入百姓民生。另一方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本省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力度,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集聚江苏,打造高层次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工装备等领域,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本省农业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本省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先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进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发展数字生活、健康养老、数字教育、智慧交通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现代产业高地。

  聚焦协同创新,优化空间格局

  首先,推进形成全省科技资源融合共享格局。结合创新型省份建设新要求和“1+3”重点功能区战略实施新使命,依托丰富科教资源,打破行政分割,在全省范围内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打通全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联合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全省科技资源交流共享,协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整体提升全省科技竞争力。其次,推进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格局。打通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在学科间、院校间、机构间的界限,加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间的联动,推动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宁杭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网络化创新体系,构筑以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为主的协同创新平台,合力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第三,推进形成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创新格局。推动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在长江经济带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本省与长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信息共享、学科共建、联合创新、产业协作,共同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驱动带,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

  聚焦制度创新,优化治理体系

  首先,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2018年我国全面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契机,推动改革进入深水区,破除各个领域体制机制障碍,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逐步缩短负面清单,并建立依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的动态机制。其次,完善行政审批制度。以深入推进 “互联网+政务”审批模式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继续做优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和“不见面审批”模式,完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企业,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第三,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与科研机构关系,建立较为完备、利于创新发展的基本制度体系、运行制度体系、保障制度体系,推动政府搭建公共技术平台、企业建设专业技术研发平台,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建立重点改革任务动态跟踪机制,着力突破改革创新、要素配置、运作机制等方面的难点,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生态,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作者为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决策眼

  “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农村稳则中国稳,农村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首次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国已逐渐步入一个治理主义的时代,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三治结合”乡村治理系统,为中国发展的解读、为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治理的逻辑场阈,一场国家、社会、个体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革命悄然展开同样波及乡村治理。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发展历程,乡村治理从低谷到高潮,从困境走向生机。伴随着村民政治理性及利益诉求聚合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权利主张,村集体自主管理的内在张力也不断扩张,乡村治理俨然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从中央到地方、从体系内到体系外,关于乡村治理发展的理念、制度创新的各种实践和探索,共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逐步推动乡村发展迈向整体改革的重大突破。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呈螺旋式上升,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土地纠纷、干群矛盾折射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软肋,自治参与不足,法治水平不高,道德约束不够。中国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何以可能?“熟人社会”的特质决定了乡村是一个“人情社会”,情理法的相互配合,自治、法治与德治的相互结合,既包括国家权力的法治化运作,也包括乡村自治的生长与张扬;既发挥法治的制约作用,也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

  乡村治理现代化强调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将法治的诸种要素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质言之,它要求崇尚法律,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法治要求权力受到控制,通过法定权限、正当程序、监督审查等多种渠道将权力运行关进制度的笼子。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通过规范权力的运行,达到维护权利的目的。要通过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矛盾化解机制切实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给农民提供平等机会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及时释放不满情绪,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当前,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越来越多、愈演愈烈的深层矛盾需要解决,改革与法治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不能在关系农村和谐、稳定、改革以及法治的问题上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用法治的思维、法治的方法方式协调好和谐稳定、公平正义、改革发展的关系。

  乡村治理现代化重视内生秩序。外在强制的国家立法无法获得乡村治理内生秩序的耦合与支撑,无法在农村社会中落地生根,由此造成的 “供给不足”抑或“供给过剩”都反映出强国家、单向度、科层主义等特征,即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单轨模式,使得乡村自治消融于国家之中而活力不足,乡镇政权延续着全权全能的模式,乡镇政府表现出自我扩张的惯性。为此,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新格局必须重视乡村社会内生资源的发展空间。说白了,就是农民能办的,多放给农民;乡村组织可以做好的,就交给乡村组织;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一方面,将乡村社会作为具有独立主体性的生活世界对待,通过以话语民主的方式参与到关涉到他们自身权益的立法进程中去,并在这种“自我立法”的过程中,达致国家立法与乡土规约的有的放矢、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社会组织,坚持政府主导,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等激励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弥补乡村服务供给危机,通过组织化途径重塑乡村秩序。

  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倡道德约束。中国的乡村具有道德治理的传统,“熟人社会”的特质造就了乡村社会仍然保有一种内生的乡土秩序,费孝通先生命之为“差序结构”“长老统治”,这种掺杂了地缘、血缘、人缘而生成建立的治理秩序长期以来保持宗族理事、长者定事、德者说事的传统,村规民约、风俗习惯、道德评判构成的巨大伦理场阈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蕴含并延续着道德文化的规矩和礼仪也在乡村社会具有共识性和可接受性。当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首先会想到从道德角度评判对错、解决问题和处理纷争,寻求道德支持成为第一选择。道德与法律一起在乡村社会系统内成为调整人们行为方式的规范,但如何处理由此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不和谐或者不一致成为问题。法律至低点与道德至高点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作为道德伦理最集中体现的乡规民约需要“从国家法律效力体系的外部转为法治实践的社会基础”,村规民约法治化,既有助于保障乡村传统道德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提升村民自治程度,又是国家依法治理的具体落实,通过化法为规、依规建制来推进乡村治理的德法并重。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统一。乡村治理是一种互动参与的交织过程,一种以综合、平衡、互动和相互支持的方式实现的有机统一,因此这种统一不能仅是理论上搭建的结构模型,更重要的是能将这种动态的融合贯穿于乡村运行、治理与互动的整个过程中。既有人为组织的秩序,又有自生自发的秩序;既有政府管理,又有村民自治;既有法定制度,又有村规民约。不仅需要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进行深耕,关键举措还在于治理的重心下移,通过拓展乡村社会的有序化基因,实现最广泛的民间参与,通过乡村社会的自我整合,将自上而下的国家整合与自下而上的社会生长有机统一。此外,乡村治理不再过于强调国家正式法律制度的中心地位,而是正式规范与多元规则的互动与包容,体现制度的兼容性。乡村不仅需要硬法规,更需要软治理。当下中国的乡村建设应当推崇一种包容、互动、合作的公共精神,寻求多元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对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保持开放且尊重的态度,保证公共决策过程的广泛参与和公私合作,建构一种竞争合作的多方协作关系,通过法治与德治、法治与自治的良性互动实现乡村的善治秩序。

  (张清为扬州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武艳为金坛市人民检察院员额检察官)

  公众号

  随着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的出台和《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沿江八市正式进入跨江对接、融合发展新阶段。城市发展安全第一,城市安全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的引导。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治理问题,把公共安全作为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面予以考量。

  开展扬子江城市群公共安全战略规划,需要清醒认识沿江八市乃至整个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面临的公共安全风险挑战,并着力把握其规律特点和发展走势:一是清醒认识沿江八市城市化已进入公共安全高风险期这一阶段性特征。目前,江苏沿江八市总体上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各大城市普遍存在人口过度聚集、交通拥堵、房价高企、资源环境约束强、安全隐患大量存在等共性问题。二是清醒认识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将使沿江八市公共安全态势呈现新的特点。随着扬子江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不同等级城市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相互交织,城市间、城市区域间联系更加紧密,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三是清醒认识分割式城市治理模式形成的公共安全治理难题亟待破解。当前城市公共安全供给水平由城市中心向周边区域依次减弱,呈现圈层化特征,城乡接合部治理能力较弱,成为“恶性的邻里政策”的牺牲品。

  开展扬子江城市群公共安全战略规划,要坚持问题意识,打破行政区划约束和管理体制壁垒,着眼于扬子江城市群公共安全一体化治理,健全完善城市群公共安全体系,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安全质态的整体提升。

  加强区域性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指导、有效管控的要求,突出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跨区域管控,推动城市间防控网络有效衔接,健全完善常态化信息预警、扁平化实战指挥、实战化勤务运作、规范化应急处置一体化运作机制,增强动态环境下城市群打击、防范、控制违法犯罪活动能力。

  加强区域性反恐怖体系建设。优化城市间反恐应急处突资源配置,打造以南京为龙头,各城市参与的指挥统一、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应急救援协作机制。推动建立与反恐形势任务相适应的应急处突体系。协调指导沿江八市构建反恐防范体系,统一重要目标反恐防范标准,建立重大活动反恐防范风险评估制度,提升反恐工作水平。

  加强区域性警务合作体系建设。按照“常态、共享、联动、共赢”原则,推动沿江八市打造扬子江警务合作共同体,围绕情报信息资源互通共享、重大安保任务互帮共助、重大突发事件互援共处、跨区流窜犯罪互查共破、协查互监共控、社会治安问题互研共管、优势警务资源互补共用等,探索创新警务合作模式,实现警务资源整合共享、协同机制固化优化、作战能力整体提升的目标。

  加强区域性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扬子江城市群公共安全监管网络和制度机制。启动区域性城市群消防、交通、化工危爆物品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水平。完善公安环保联勤联动执法机制建设,严防临界污染和跨界污染。针对长江沿线石化行业发展迅速的情况,强化石化工业园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消防安全水平。

  加强区域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预警及指挥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探索联席会议、联合监测、联合督查、信息互通等制度性措施,推动应急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提高联合作战、协同应对的能力。

  加强长江水域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充分整合各类涉水行政管理部门资源,构建完善信息来源广泛、情报高效传递、资源高度共享、行动紧密协调的多层次、多领域的长江水域安全风险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形成联合执法、联手管控、联动响应的水域执法格局,加强长江水域安全形势研究分析,加大对船舶、船民及涉水单位管理力度,严密对水上高危人口、重点船舶和跨江桥梁、隧道等重点部位管控,提高对长江水域公共安全案(事)件的动态掌控和整体处置能力。

  (张兰青为江苏警官学院院长、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殷建国为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杜永吉为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论园

  沈阳一辆私家车,车牌掉了点漆,有微小白点但对辨识毫无影响。结果被交警以“未保持机动车号牌完整与清晰”为由罚款。这一行为引发社会关注。最终交警支队表示“处罚不当”,向当事人诚恳道歉并撤销处罚决定。

  事情结果还算不错,但对行政和舆论资源的消耗真不小。这件事情看似很简单,背后的道道还是值得一说的。那就是,作为掌握权力的交警方面,对“规则”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

  规则是维系文明社会的必需产物。规则确实具有束缚性,但是规则的目的,不是束缚人,更不是处罚人。任何一个合理的规则,都具有这样一个最大的特质:保护并增进所有受规则约束的人的整体福利。权力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制定和维护规则。所以,当掌握权力的人在制定和维护规则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权力行为是否增进了整体福利。如果沈阳交警从这个角度去想了,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执法事故。

  车辆要悬挂清晰的车牌,这是交通法规规定的。为什么作这样的规定?是为了所有上路的车更安全。清晰的车牌直接绑定了开车人的责任,这样可以警醒他们尽力避免事故。当所有的开车人都尽力避免事故时,开车人这个整体的安全福利就可以最大化,各种交通规则同理。这些就是交规作为“规则”最本质的意义体现。所以,交规不会去规定一个车牌应该如何在细节上“完整”,而只会关注车牌清晰度是否足以与其他车辆区分。在这里,交规里对车牌的要求“完整与清晰”不是一个度量衡概念,而是“主观观感”概念。一个掉了点漆、但丝毫不影响辨识度的车牌,对开车人的整体福利没有丝毫影响,因此不能判定它违犯了规则。反过来,交警对号牌“一点漆都不能掉”的执法尺度,不仅对整体福利没有增进,反而让开车人凭空多出了负担,成了一个影响整体福利的选项,这就是执法不当,事后纠偏道歉是应该的。

  只要掌握了“对整体福利至少无损”这个原则,我们就能避免很多不当的行政行为。譬如已经被曝光多次的各类“奇葩证明”,无论是“证明我还活着”还是“证明我爸是我爸”,背后的逻辑都是一致的:规则最重要的“整体福利”属性被无视了。对手段的刚性误解导致了整体福利被伤害,这不是捡芝麻丢西瓜,而是西瓜芝麻都丢得一干二净了。

  理解规则的“整体福利”属性,能促使我们更好地去利用规则、遵守规则。前几天,合肥一女子霸住车门致使高铁延迟开车几分钟,引来批评。不久后又有一条2015年的旧新闻被挖出来:一列高铁为一名突发急病的乘客特地迟开7分钟,舆论一片赞扬。同样的延迟不同的评价,正是说明了规则的这种“准刚性”属性:规则不是冷冰冰的铁则,它永远是为处于规则框架下的人群的“整体福利”服务的。这两则高铁延迟,前者无疑是为了私利伤害整体福利,后者则因为生命的特殊权重,是增进整体福利的。所以说,规则什么时候该“刚性”,什么时候该“柔性”,其实都有一致的判断标准。

  几乎所有人都会去批评闯红灯者,同时也会去赞扬为救人命而闯红灯的司机,这种朴素认知里凝结了可贵的规则认识基础。如果每个人,尤其是制定和维护规则者都能把这种认识上升到对“整体福利”进行衡量的理性认知上去,那么我们的规则定会越来越完善,执法也会越来越规范化、人性化,更多的人会越来越感受到规则带来的自由便利而非“束缚”。我们执政党一直以来强调的“权为民所用”,说到底也正是这个道理。 李军

  一评再评

  高价买来明星演唱会门票,没听几首歌就结束了……这种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近日,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查处了全国第一起演出主办单位未向社会公示演出最低曲目案。民谣歌手赵雷2017年北京工体演唱会申报曲目40首,但现场只演唱27首。因此,举办单位被处以5万元罚款。

  《法制日报》:虽然赵雷演唱会的举办单位被处以5万元罚款,但区区5万元罚款,在一场演唱会的总收入面前不过是九牛一毛。这能对其他缺斤短两的演出行为产生警示作用吗?情况或许不容乐观。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大对缺斤短两演出行为的处罚力度,甚至有必要明确一场营业性演出的最低时长及表演曲目数量。相信有了精细化管理,演出才会更加规范化。

  再 评:演唱会缺斤短两不是一个个别的现象,确实很有必要给耍小聪明的艺人“上笼套”。不妨借鉴一下交警处理机动车违章的做法,一方面款照罚,另一方面还要扣分,如果艺人在一个记分周期被扣掉一定分数的话,可以诫勉谈话、警告、列入黑名单乃至取消其演出资格。这样的话,艺人为了今后的财路就会规规矩矩,做一个守信的公民。

  一评再评

  当下,无论是个体药店还是加盟药店,很多执业药师都处于不在岗状态。乱象包括:执业药师证挂靠在两家甚至多家药店,以及在医院上班的执业药师去药店挂职。据统计,去年一年全国曝光了违规执业药师135人,而国家食药监总局不久前曝光65名“挂证”执业药师名单,随后又有8个省的食药监局对于执业药师“挂证”行为予以公告。

  《南方日报》:很多人以为“挂证”事小,无伤大雅,其实不然。它不仅有违执业规范和诚信原则,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过去,监管层出招不少,但根治起来并不容易,原因是“挂证”属于私下合同,查清楚拥有证书的某个人是否在企业上班,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成本。因此,应该调整围追堵截的监管思路,从机制设计上根治“挂证”难题。

  再 评:既然“挂证”成了公开的秘密,那么就很有必要审视一下我们的政策是否有问题,当初的硬性规定是否合理,这个“证”属不属于可以取消的范围。如果符合“放管服”的条件,就应该立即启动行政程序;如果值得保留,那就应该把审批严格起来,并加强日常的检查和监督,重典治乱,彻底杜绝“挂证”现象。

  观点一对一

  户外寒气逼人,一对台州母子,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却准备徒步穿越温州苍南县的莒溪大峡谷。美其名曰“锻炼儿子的意志力”。最终,救援队员们将他们劝返,一路护送这对母子返回安全地带。

  吃苦教育 让孩子成长为大写的人

  近日,台州一位母亲带儿穿越未开发峡谷,鲁莽的做法引发了广泛批评。一时间,吃苦教育毁孩子的论调又重新抬头,“如果可以任性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懂事?”的暖爸宣言俘获众心。吃苦教育对孩子成长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改善,不少家长生怕孩子吃自己受过的苦,扭曲的补偿心理带来“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行为,把正常的生活实践当成吃苦,并以此为耻。被家长惯坏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最终成长为缺乏独立性与责任感的成人,“啃老族”应运而生。当“牺牲一切为了孩子是父母最可怕的礼物”成为教育界共识,吃苦教育随之产生。

  脱离生活实践的“找罪受”不是吃苦教育。吃苦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跳一跳、摘桃子”的方式,通过一步步克服“小困难”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解决难题的意愿和能力,从而提升人的意志力、行动力和精气神。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吃苦教育会在心中埋下一颗不服输的种子,并伴随着人的成长逐渐长成支持人格力量的大树。

  人生无常,当面对人生低谷时吃苦教育是“疫苗”,幼时战胜困难的经历会赋予人直面困境的勇气与信心;当踏上人生通途时吃苦教育是“维生素”,少小就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会加倍珍惜人生机遇,并爆发足够的能动性,抓住机会改写人生“乏味的剧本”。人的出身无法选择,但人生之路由自己主演,在迈向成功这一章节中,吃苦教育是个好导演。勇攀人生的高峰靠的不是敲锣打鼓,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十年寒窗方能蟾宫折桂。全社会对吃苦教育投入更多关注,才能让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代际相传,更好地创造美好明天。袁媛

  吃苦教育 不应走进“人生的峡谷”

  台州母亲带着14岁的儿子,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徒步穿越莒溪大峡谷,美其名曰“锻炼儿子的意志力”。虽然救援队员们最终将他们安全劝返,但这样的故事让人唏嘘。几年前,和母亲、驴友一起徒步穿越峡谷的小翁就殒命在莒溪。凡事有个度。磨练意志也要遵从孩子的天性,用科学的方法,不应以牺牲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古往今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当下,许多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和挫折,需要吃苦教育,磨炼孩子的意志,帮助孩子成长。但不做规划、准备,拿自己和孩子的生命来冒险,这样的莽夫行为已经走向了歧途。

  然而现实中,这样的“虎妈”“狼爸”还有很多。“虎妈”——耶鲁大学某华裔女教授用严苛的“十大不准”规定,将女儿送入哈佛。中国有位“狼爸”,以“打”为教育秘诀,先后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由此,“虎妈”“狼爸”的说法开始流行,个别成功的案例引起很多家长效仿。不上幼儿园,中国最小背包客雯雯,跟着父母徒步大半个中国;“鹰爸”何烈胜让孩子们赤裸上身在雪地中打滚……这其实体现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父母的殷切期盼。孩子如何成才,成为家长奋斗的目标,为此倾尽全力。棍棒教育、无装备穿越大峡谷……这些都是教育焦虑心态下产生的极端事例。它所代表的是简单粗暴、高压式的家庭教育方法。孩子由于难以承受压力,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

  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同,思想发展的速度不同,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同。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孩子还应该有一千种教育方式。教育要因人而异,遵从孩子的天性,父母只需进行合理引导,尊重和保护孩子自尊,培养孩子自我学习、面对挫折的能力,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杨丽

  瞭望者

  关于2018年宏观经济、各类投资品的预测,已经有很多业内知名人士做出了分析,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可以把市场上各自的分析逻辑拿出来进行探讨,能够经过若干的讨论对很多人的投资产生积极影响。

  2018年的房地产市场,总的说来,有以下三个要点可以作为参考。

  其一,开发商大而不倒的优势会逐渐显现。对于2018年的关键预测,基本都围绕在消费复苏与金融领域强监管。很明显的是,从2017年以来,我国的金融体系不是货币政策转向了,而是整个监管体系转向了。在经济的下行到复苏期,一个经济体是不可能货币趋紧的,不过要重新审视信贷扩张的渠道。业内人都清楚的是,房地产行业从开发到销售都具有典型的杠杆特征。在市场行情火爆的时候,很多开发主体都会激进地加入土拍大战,一方面会透支地价,另一方面在下行期会积累金融体系的风险,所以严格控制融资渠道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非常重要。可是,如果一个企业有很多地,很多员工,很多负债,能让它倒么?显然不能!有眼光的企业,千亿规模之争在2017年已经完成了,没有的就没有了。可以预见的是,融资政策对于土地储备充裕的开发商会逐步地放开,当然要尽可能不是负债的模式。

  其二,双限调控政策会适时调整。限价、限购、限卖、限贷,简称“四限”是从2016年10月份以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措施。2016年下半年,我曾写文章分析,到2018年下半年这个调控措施才有放开的可能。那么接下来会有什么变化呢?

  限贷与限卖没有放松的可能,最多是贷款差别化的微调,也仅仅针对首套购房者。限购与限价这两个手段将是2018年值得调整的地方。很显然,如果依然限价但是不限购,基本等于是鼓励高收入者炒房,放开限购的前提是必须放开限价。照此逻辑,限购也不会放开的,但是会出于城市对于人才、落户的政策,从而使得一部分人获得购房资格,其实这个路子一直存在着,只不过最近某些城市的人才吸引政策被过分解读为变相放开限购。

  大家自己推理也能发现,2018年可能会出现的是放开限价。这里要说明的是,就算是放开限价了,也是适时分几段放开,而且,不要指望市场短期内会有反应。之前我曾经有文章指出,如果一个价位上新房大量成交,本质上会消耗购买力,在限购的打击下,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其三,抄底?是不是底?准确地说,2018年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筑底”的过程。这里要说明的是,“筑底”是个过程,可能会因为某个标志性的经济热点成为底部的确认信号,但是市场的真实情况终究不是经济学的模型,绝大多数时候无法找到那个确定的点,当我们认知到“过程”这个概念的时候,对于能够合理地把握投资的情绪,显得特别的重要。

  当交易价格在判断这个过程的时候其实看两个指标即可,一个是成交量,一个是成交价格。经济学简单的模型也是有成交量与成交价格两个指标的,切莫只看一个。由于新房目前处于限价阶段,以二手房作为分析的切入点。2017年下半年以来,二手房交易开始趋缓,在市场的下行期,会有部分投资人因为资金需求、换房需求、杠杆压力等多方面原因,从而寻求降低价格获得投资标的的流动性,这样的行为会降低市场上二手房销售速度。随着城市开发的加速,尤其是2015-2016年的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在城市土地供应无法短期内增加的情况下,又会出现市场上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可以进行交易的二手房的供给是有限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南京河西南部为例,虽然说2015-2016年大量成交新房,但是在2018-2019年集中交付之后,真正拿出来卖的其实不多。这种量、价之间的关系会慢慢地形成均衡,促使一些低价的二手房源陆续被消化。“筑底”就是这样一个过程。那些有着几乎无限量新房供应的地方,很显然价格就难以起来了。

  新房市场依然是值得关注的。换句话说,只要一天“限价”不放开,新房就值得消费者继续关注。这明摆着违反市场规律的、又不得已而为之的限制手段,确实扭曲了市场的信号,在完成调控任务的同时又给政策调控制定者出了一道新的难题。因为,数据是失真的!

  以上是主要的变化。房地产市场就像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大家都以为第一天会全城大堵车,于是乎有的人就不开车了,有的人开车发现其实没那么堵。路上堵不堵,自己开车走一遍才知道!

  深呼吸

  倘若你认为高等教育亦属奢侈品范畴,就能领会中国家庭为何购买高等教育界的精美产品:英国学历。坦白说,这种需求已成为英国许多高校维持收支平衡的救星。但当你审视如今来自中国的更上乘选项时——从下一代交通到科技无所不包,会发现中国人不能制造的东西越来越少。这应让我们所有人颤抖。这说明西方高教未来将面临更多竞争。中国已为自身设立目标:成为“一带一路”所有沿线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学生的留学目的地。

  我们或许拥有哈利·波特、唐顿庄园和福尔摩斯,但随着中国崛起,西方优势无法永久持续。如今中国已成国际学生留学的第四大目的地。

  任何持有过时观念、以为中国研究水平低下的人都未注意,中国将很快在科研成果方面媲美甚至超过西方。中国对关键新技术的投资高瞻远瞩且令人震惊。曾在海外工作的顶尖华人学者正纷纷回国。笔者近来与中国名校领军人物会谈时,总会遇到曾在美国顶尖学术机构工作多年的资深学者。他们知道如何帮助中国实现目标。笔者看到一个新的学术帝国正在崛起。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网

  深呼吸

  如今中国在制定国际标准时面临比以前更小的阻力。这在三个主要方面至关重要。

  首先,就贸易和投资而言,中国是唯一制定全球战略的国家。就在欧洲专注于自身问题且“贸易”成为美国政治的“肮脏字眼”之际,中国正利用庞大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不附加政治条件的投资提升自己的雄心。亚非拉、中东等地区的国家如今更有可能向中国靠拢,并模仿北京外交政策的“互动方式”。

  其次,全球正在上演技术主导权争夺战。尤其是美中正引领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在美国,该领域领军者来自私营行业,在中国则来自政府,后者正指示最强大的企业及机构以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方式运行。因此,就贸易和投资战略而言,其他国家会发现中国的发展模式更具吸引力。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将使较小国家的科技行业“投靠”中企及其将制定的科技标准。

  最后,这关乎价值观。中国输出的唯一政治价值观就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这对那些已习惯于西方要求(以政经改革换取金融援助)的政府颇具吸引力。随着特朗普祭出“美国优先”外交政策、欧洲领导人无暇他顾,没什么能抗衡中国并非由价值观驱动的经贸及外交策略。

  新加坡《海峡时报》

  锐词

  “上合”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简称。学者们提出,参照东盟等组织的做法,建立“上合+X(国家或组织)”对话机制。这样的机制既可以与一个国家对话(参照东盟+中国),也可以与若干国家对话(参照东盟+中日韩),还可以与一个组织对话(参照东盟+欧盟),避免了上合在发展观察员和对话伙伴国方面过多过滥情况出现。

  锐词

  意思是使社会繁荣,百姓安居。它是以探求经济运行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是社会进步需要的个体素质的完善与人格信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