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前沿|吃苦教育,是耶非耶?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袁媛 杨丽   2018-01-24 07:58:00

  观点一对一

  户外寒气逼人,一对台州母子,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却准备徒步穿越温州苍南县的莒溪大峡谷。美其名曰“锻炼儿子的意志力”。最终,救援队员们将他们劝返,一路护送这对母子返回安全地带。

  吃苦教育 让孩子成长为大写的人

  近日,台州一位母亲带儿穿越未开发峡谷,鲁莽的做法引发了广泛批评。一时间,吃苦教育毁孩子的论调又重新抬头,“如果可以任性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懂事?”的暖爸宣言俘获众心。吃苦教育对孩子成长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改善,不少家长生怕孩子吃自己受过的苦,扭曲的补偿心理带来“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行为,把正常的生活实践当成吃苦,并以此为耻。被家长惯坏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最终成长为缺乏独立性与责任感的成人,“啃老族”应运而生。当“牺牲一切为了孩子是父母最可怕的礼物”成为教育界共识,吃苦教育随之产生。

  脱离生活实践的“找罪受”不是吃苦教育。吃苦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跳一跳、摘桃子”的方式,通过一步步克服“小困难”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解决难题的意愿和能力,从而提升人的意志力、行动力和精气神。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吃苦教育会在心中埋下一颗不服输的种子,并伴随着人的成长逐渐长成支持人格力量的大树。

  人生无常,当面对人生低谷时吃苦教育是“疫苗”,幼时战胜困难的经历会赋予人直面困境的勇气与信心;当踏上人生通途时吃苦教育是“维生素”,少小就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会加倍珍惜人生机遇,并爆发足够的能动性,抓住机会改写人生“乏味的剧本”。人的出身无法选择,但人生之路由自己主演,在迈向成功这一章节中,吃苦教育是个好导演。勇攀人生的高峰靠的不是敲锣打鼓,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十年寒窗方能蟾宫折桂。全社会对吃苦教育投入更多关注,才能让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代际相传,更好地创造美好明天。袁媛

  吃苦教育 不应走进“人生的峡谷”

  台州母亲带着14岁的儿子,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徒步穿越莒溪大峡谷,美其名曰“锻炼儿子的意志力”。虽然救援队员们最终将他们安全劝返,但这样的故事让人唏嘘。几年前,和母亲、驴友一起徒步穿越峡谷的小翁就殒命在莒溪。凡事有个度。磨练意志也要遵从孩子的天性,用科学的方法,不应以牺牲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古往今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当下,许多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和挫折,需要吃苦教育,磨炼孩子的意志,帮助孩子成长。但不做规划、准备,拿自己和孩子的生命来冒险,这样的莽夫行为已经走向了歧途。

  然而现实中,这样的“虎妈”“狼爸”还有很多。“虎妈”——耶鲁大学某华裔女教授用严苛的“十大不准”规定,将女儿送入哈佛。中国有位“狼爸”,以“打”为教育秘诀,先后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由此,“虎妈”“狼爸”的说法开始流行,个别成功的案例引起很多家长效仿。不上幼儿园,中国最小背包客雯雯,跟着父母徒步大半个中国;“鹰爸”何烈胜让孩子们赤裸上身在雪地中打滚……这其实体现了家长的教育焦虑。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父母的殷切期盼。孩子如何成才,成为家长奋斗的目标,为此倾尽全力。棍棒教育、无装备穿越大峡谷……这些都是教育焦虑心态下产生的极端事例。它所代表的是简单粗暴、高压式的家庭教育方法。孩子由于难以承受压力,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

  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同,思想发展的速度不同,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同。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孩子还应该有一千种教育方式。教育要因人而异,遵从孩子的天性,父母只需进行合理引导,尊重和保护孩子自尊,培养孩子自我学习、面对挫折的能力,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杨丽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