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人们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或寄托哀思,或感悟生命,或放松身心,共赴一场春天之约。
缅怀先人、慎终追远,清明节是记忆翻滚涌动的时刻。家庭的记忆被细细勾连,国家的记忆被反复诉说,这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民族习俗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神薪火相传、信仰生生不息的过程。其间,有些精神在传承中历久弥新,有些内蕴在演变中绽放新颜,有些价值在变革中与时偕行。
这是祭扫方式的变化。曾经“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如今更多“鲜花寄哀思,绿色过清明”。随着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焚烧香烛纸钱、燃放烟花爆竹等传统祭祀风俗,渐渐被“一束鲜花三鞠躬”的新风尚所取代。特别是因疫情防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上祭扫。从苏州的“苏城云祭扫”,到扬州的AR墓碑,再到常州的网上祈福馆,“云祭扫”实现安全与祭扫两不误,让清明节越来越“清明”。这背后,是各地推进移风易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也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不断优化提升。
这是节日内涵的拓展。清明早已不止于祭祀、扫墓,而更加注重如何让民族的优良文化和共同记忆代代相传。连日来,江苏各地陆续开展形式多样的祭扫英烈活动,人们在纪念碑前献上一束鲜花,在网络平台上点亮一根蜡烛,在英烈墓前聆听一段故事,表达对先贤先烈的缅怀和景仰。不同往年的是,这些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让人们在重温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赓续红色基因。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清明节这样的日子,这些仪式性活动更为节日增添了一抹红色,传递出家国情怀、激荡出筑梦伟力。
这是青年风采的注入。传统节日,需要青年的参与;青年“点赞”,传统节日才有活力。这个清明节,新华日报社团委和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团委策划了“跑遍南京祭英烈”活动,接受网友网上致敬云祭扫和献花委托。短短两天,后台就收到大量委托,200多位网友为烈士留下寄语。青年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清明节赋予了新意、焕发了生机。
千百年来,清明节的仪式和内涵不断演化、不断丰富,积淀了丰盈厚重的文化蕴涵。我们要挖掘好、维系好,也要让其在现代社会得到新发展。在清明节期间,全省各地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既有非遗手工面塑、特色风筝制作、体验跨龙门等,也有原汁原味的实景园林戏曲演出;既有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有创意十足的时代气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清明节绽放时代芳华,就能更好地发挥其传承民族血脉的作用,更好地激发人们在缅怀先贤先烈中获取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