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国旗漫卷 初心永恒(03)丨800米悬崖,一梯天堑变通途
国旗映照,山上是家,山下是未来
2019-09-11 07:1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国旗在悬崖村上空飘扬。

  陡峭的悬崖钢梯。

  山下的勒尔村小学。

  直播的小伙子叫俄依体。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这里有了具象注解。

  中国江苏网讯 由藤条和木棍编成的17段“天梯”触目惊心地横在眼前,抬头群山蔽日,迈脚万丈深渊,孩子们上学需要在藤梯上手脚并用地爬四五个小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因为这段艰难的梯路而被外界熟知并被称为“悬崖村”。

  当一面国旗在村里升起,当一架钢梯把现代文明成果送到这里,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好走了,悬崖村精准脱贫的故事也徐徐展开……

  第一面国旗

  首位大学生媳妇为悬崖村插上

  悬崖绝壁,万绿丛中一点红,在村里插上第一面国旗的姑娘叫吉伍尔洛,她也是嫁进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

  2016年第一次从西昌跟着丈夫吉巴日洛回乡省亲,爬了6个小时摇摇晃晃的藤梯后,“赶紧回家”的念头在吉伍尔洛的心里挥之不去。对她来说,这是一个除了爱情,什么都没有的地方。然而没多久,她却因为爱情,不仅没有“回家”,还把这里变成了“家”。

  就在此前不久,凉山州彝族聚居区被列入精准扶贫重点地区,开始推行“一村一幼”政策。2016年9月,吉伍尔洛通过考试,“意外”成为悬崖村第一名幼教老师,在村子里设立了幼教点。丈夫常年在西昌工作,吉伍尔洛背着只有1岁的儿子“离乡背井”爬上悬崖村,开始了幼教事业,带着孩子们做游戏,教他们说普通话,悬崖村的孩子们从此拥有了和祖辈们不一样的童年。土坯墙垒砌的教室,几张摇摇晃晃的桌椅,一小块掉了色的黑板,是当时这个幼教点的全部“家当”。

  2017年元旦,吉伍尔洛委托到村里安装网络的通信工程队给她带来了一面国旗。“学校(幼教点)应该有面国旗,能让孩子们在村里一眼就看到学校。”从此,这面国旗就一直高高飘扬在悬崖村,她是一个标识,为孩子们引路,更是村民们的希望。

  2019年8月8日,吉伍尔洛和吉巴日洛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但直到暑假前,吉伍尔洛才依依不舍地下山待产。“现在孩子们再也不会因为语言不通而听不懂老师的话了。村里,老一辈人有不少都没离开过山里,我希望能把悬崖村的孩子们都送出大凉山”。

  800米高藤梯

  布且和拉作艰险的求学之路

  某色布且的小妹妹就在吉伍尔洛的幼教点上学,但在布且幼年,他并没有机会上幼儿园。悬崖村位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凉山腹地,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过去,100多户村民进出村子需要攀爬藤梯。

  布且的父母早年在外地打工,因为不识字屡次受挫,他们便坚持让布且到山下读了小学和初中。“我爸带一根绳子,一头系在他身上,一头系在我腰上,有的地方实在太危险走不了,他只能背着我走。”花四五个小时爬藤梯下山上课让年幼的布且心有余悸,甚至一度怀疑父母并不在意他的人身安全。如今,村里同龄人中还在读书的就只剩下布且一个,他逐渐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想考上大学报答他们”。

  走过艰险求学路的还有布且的堂妹某色拉作。见到拉作的时候,她刚从另外一个镇上赶集回来,背篓里装着一只土鸡。“马上要去县里读初一了,开学前多为家里做点事。”小姑娘的笑容里装满大凉山明亮的阳光。前两年因为参加一档电视节目的录制,拉作去过北京,就此埋下了关于未来的种子,“想去北京读书,然后回悬崖村当老师”。

  把教育事业作为悬崖村脱贫奔小康的重中之重,支尔莫乡副乡长李超前介绍说,政府投资了700多万元对山下的勒尔村小学进行扩建改造,新校舍可容纳400多名学生全寄宿制读书,悬崖村的孩子们不用日日爬“天梯”了。

  “滴水”修路

  2556级钢梯给伍哈“成就感”

  2016年8月,凉山州、昭觉县两级财政决定投入100万元修建钢梯,替换原来的藤梯。但是,由于悬崖村的特殊地势,许多外地工程队望而却步。村民们并没有泄气,主动出工出力,某色伍哈更是像当初支持儿子布且读书一样全力支持为悬崖村架路。

  伍哈说,钢管和扣件都是村民们一根根、一筐筐背上去的,“钢管最短的1.5米,最长的6米,我一天上下两趟。”修建过程中,伍哈因为天热口渴好几次差点昏厥,“带水不方便,碍事,实在渴了就捡别人丢掉的矿泉水瓶往嘴唇上滴几滴润一下。”

  在幼教点猎猎红旗映照下,经历了近10个月“愚公移山”般艰辛的修建,消耗近6000根、120吨钢管的钢梯投入使用。和原来的藤梯相比,钢梯裁弯取直,平稳好走,还有安全扶手,喷上防锈漆后寿命可达10至20年。山上是家,山下是未来。“就算下雨,孩子们也能走”,伍哈看了儿子一眼,“这是我这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事”。

  2556级钢梯彻底改变了悬崖村。村民家家户户安装了光伏发电,接通了手机电视信号;政府还投入70余万元,修复山下苏巴姑电站废弃索道,用于建材、化肥等生产生活物资货运,一次可承载2吨以上货物,单趟运输只要60分钟。

  开发悬崖村大IP

  俄依体们未来的N种可能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专门询问悬崖村道路情况,并提出要以“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如今,这个让习总书记“揪心”的村落焕然一新。

  网络通了,智能手机普及开来,悬崖村的年轻人玩起了直播,还成了流量网红。21岁的彝族小伙子俄依体就是其中之一,眼下他已拥有20万粉丝,而整个昭觉县的人口不过30万。通过直播,他成功地把悬崖村“出品”的青花椒、核桃等农产品卖到了祖国的天南海北,省去了“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俄依体现在每个月至少可以挣到四五千元,跟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再也不用外出奔波了。

  9月,从悬崖村幼教点毕业的孩子们在山下勒尔村小学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操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和山上制高点的国旗遥相呼应。连接两地的钢梯,正是悬崖村人们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山下乡的路好走了,悬崖村开了8家小卖部,山上办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山下有了第一家苞谷酿酒作坊。

  “等旅游项目开发出来,我就用自己的攀岩、滑索技能带领‘老铁’们来好好耍一耍,做好他们的向导。”俄依体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昭觉悬崖村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董毅告诉记者,整个景区的规划已经完成,投资800万元修建的营地一期已投入运营。“除了营地,景区还规划有悬崖书吧、彝族风情庄园、特色野奢酒店,以及攀岩、飞拉达、ATV越野、马术、亲子农牧场等各种户外项目,明年就能初步实现景区的旅游接待。”

  记者手记

  走出大山,归来致富

  如果不是置身其中,生活在包邮区的人们很难想象中国还有“悬崖村”这样原始朴素的地方。靠山吃山,自给自足,这里曾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孩子是希望,为了孩子,悬崖村村民们在几年时间里,依靠政府扶持、外界支持,以及自身坚持,摒弃“等靠要”思想,从被动到主动融入现代社会,努力走出大山,脱贫致富,将现代文明的成果带进大凉山彝家山寨。采访过程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随着进出悬崖村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普通话也越来越好,甚至连卫生习惯都在悄悄改变。

  插上国旗,架上钢梯,他们的天地不再局限于悬崖上。让人感动的是,虽然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家乡仍是布且和拉作们最眷恋的。让人欣喜的是,悬崖村的原始森林、溶洞、温泉……这些让俄依体们念念不忘的美景,正在被更多人知晓,悬崖村这个“IP”带给他们的红利,将让他们改变放羊娃的身份,拥有成为向导、老师、商人等无数种可能。

  悬崖村的未来,悬崖村下一代的命运,正在改写。

  本版撰稿:黄 欢 范杰逊

  摄影摄像:刘 莉 韩 军

  文字统筹:韩 涛

标签:悬崖;国旗;孩子
责编:孟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