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37年,立三尺讲台写无悔人生—— 记江苏“最美教师”吴兰红
2019-09-11 07: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丰富精彩的生活本身。”这是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吴兰红的心声。从教37年来,吴兰红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勤勤恳恳教书、呕心沥血育人,立于三尺讲台间书写无悔人生。

  “教书育人是我的责任”

  1982年8月,刚刚师范毕业的吴兰红,来到赣榆偏僻简陋的大岭中学。山区学校条件艰苦,吴兰红却将教师这份工作干得有滋有味。

  当时学校缺少实验器材,物理课非常枯燥乏味。每次上课前,吴兰红就骑上自行车,到十里路外的兄弟学校借。道路不平,有些精密的器材经不起颠簸,他就推着车走,下课后再将器材送回去。这一借一还,往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有人劝他,因陋就简,没必要非得用器材。吴兰红却说:“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做实验、讨论成果,我就由衷地开心。更何况,科学是严谨的,既然是实验,就要做好,这就是教育和责任的意义。” 吴兰红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几十年来,像中秋给学生送月饼、帮助垫付学费、为上不起大学的贫困生凑钱之类的故事,数不胜数。

  “吴老师是我一辈子的恩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赣榆区赣马中心小学任教的张生翠,曾是吴兰红的学生。30年前,张生翠在大岭中学读书。上到初三时,张生翠父母年纪大,身体也不好,家里缺少劳动力,张生翠的父亲决定,让张生翠辍学回家种地。“当时我心里纵使十万个不乐意,却违抗不了父亲的决定。”张生翠说,全靠吴兰红上门家访,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又拉上语文和英语老师帮腔,举身边人没有读书后悔的例子,这才让父亲改变了主意。张生翠回到学校后,吴兰红不仅在学习上关照,还不时送些本子、钢笔给她。

  吴兰红家访时留意到张生翠家用不起电,便细心地送给张生翠一盏煤油灯,明亮的灯光,照亮了张生翠的人生路:“从那时起,我就立志做一名像他这样的老师。”

  “上课是一门艺术”

  “同学们,我们来模拟一下公交车上的场景,全体起立!”吴兰红的大嗓门,让课堂生机勃勃,“我们已经上了公交车,现在司机启动,然后匀速,现在刹车了!”学生们跟随他描述的场景,将身体前倾、站直或后仰。“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吴兰红发问。“惯性!”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吴兰红通过情景教学法,将枯燥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他还研究出了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互动教学、学生自主建构教学法等,学生们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以前我一听到物理课就觉得头疼,但听吴老师的课,我一点儿也不会觉得无聊,因为他会用很多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事例来解释物理原理。”学生梁鑫笑着说。

  吴兰红精心编写了《考点突破与集训(物理16题)》《每月新题评析快递》《夺A行动》等400余万字的教材,帮助学生迅速提高物理学科成绩;先后主持或参与市以上课题研究30余个,其中《凸显“苏派”物理实验教育特色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被列为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6篇,其中核心期刊就有8篇,出版专著3本;在全省各地甚至走上高校讲坛,开设示范观摩课、学科讲座20多场次,成为连云港市著名的命题专家。

  近年来,吴兰红所教的学生中,有13人考入清华北大,532人考入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85、211高校,41人考上硕博研究生,他指导的学生斩获“全国信息技术比赛一等奖”“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等重要奖项300余个,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学生集体”。

  “教育需要传承”

  吴兰红是赣中“青蓝工程”的领路人,非常注重传帮带。传帮带并不是吴兰红的本职工作,但他心甘情愿,花费了大量心血。“我年轻的时候,渴望有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所以非常理解年轻教师的心情。工作37年,我积累了一些经验体会,就想把这些体会跟年轻教师说一说,让他们少走弯路,尽快成长,同时也希望他们去帮助更年轻的教师。”

  张春宁2005年毕业后,来到赣榆高级中学任职物理教师,回忆起吴兰红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仍然感激不已。2012年,张春宁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年教师物理基本功大赛时,因对自己的粉笔字没自信,打过退堂鼓。吴兰红鼓励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想做好事情,先克服‘害怕’二字。”吴兰红从一个笔画、一个结构、一个字,悉心指导,每看到一点进步,就给予赞赏,让张春宁信心倍增。不仅如此,演讲、专业知识、课堂教学环节……吴兰红全部不遗余力,对张春宁进行细致严谨的指导,张春宁终于站上一等奖的领奖台。

  吴兰红先后为青年教师开设构建高效课堂观摩课、示范课及专题讲座128次,受众2万余人次。有32位青年教师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逐步成长为省市物理教师的骨干力量,斩获江苏省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高中组一等奖、江苏省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高中组一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400多项荣誉。

  看中吴兰红娴熟的授课技巧,多次有南方及本市的民营学校出高薪“挖墙脚”。“去那里干一个月,顶得上在这里做一年。”吴兰红却选择了留下。追溯起因由,吴兰红讲了一个故事:1994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吴兰红正和妻子在家里包饺子,突然门铃响了,打开门一看,竟是20多个学生,最远的学生家住十几里开外。他们在寒冬中骑着自行车赶来,只为给老师拜年。

  “我舍不得这里的孩子们,家乡的教育事业,就是我永远固守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吉凤竹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