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分批培育百个特色小镇引两会关注
省两会期间,记者翻阅300多份政协委员的提案发现,“特色小镇”无疑是出现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共127个。江苏有8个特色小镇入选,在全国位居次席。近期出台的《省政府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5年努力,江苏分批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如何建,怎样避免一拥而上导致的趋同化,如何防止个别地区“换个马甲”变小镇……围绕这一热点问题,记者采访部分递交提案与特色小镇相关的政协委员。
别使“花架子”,富民是根本
省政协委员、省书协副主席刘灿铭一说起“特色小镇”就停不下来:“特色小镇建设,绝对不是简单地‘换块牌子’就行了,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在他看来,打造特色小镇,富民是核心,“关键是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样一来,还能一并解决留守儿童、乡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省政协委员、弘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焕沙很是认同:“培育特色小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带动经济发展,吸纳小镇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步伐,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就特色小镇的建设问题,农工党江苏省委专门提交集体提案。参加该提案调研的省政协委员、常州市政协副主席陈建国提醒:“产业支撑的确很重要,不然很容易让特色小镇变为空壳,导致‘空心化’。有的小镇就是因为缺乏特色产业的支撑,产业集群大而不强,聚而不合,导致整个产业发展有宽度没厚度。”
切忌一拥而上,避免“千镇一面”
规划要求,我国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我省的目标则是在3—5年内建设100个左右。时间紧、任务重,更要防止“一拥而上”,曾焕沙提醒,“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
他进一步解释说,特色小镇的着眼点就在于“特”。小镇能否建成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发掘地方产业特色,引入和地方产业特色相配套的企业。“合理布局很关键。”曾焕沙对记者说,“设置具有不同产业特色、不同规模的小镇,将是特色小镇能否成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关键。”
避免同质化,合理规划就显得尤为必要。作为民盟江苏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刘灿铭和同事在调研中就发现了不少问题,由于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多个部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是按照“美丽乡村”等“老标准”,没有将特色小镇作为系统工程统筹规划,存在产业缺特色、行业缺龙头、资源缺整合、项目缺主体、发展缺融合、建设缺人才等短板制约。对此,刘灿铭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要扮演好“领航员”的角色,做好规划引导工作。通过建构综合性规划体系,完善顶层设计。
在采访中,曾焕沙提出了“坚持市场主导”的观点。他对记者说:“政府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把重点放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而不是大包大揽上。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
注入内涵,让小镇更有传承感
如何防止“千镇一面”,刘灿铭提出了“注入文化内涵”的建议。他在和记者交流时就说:“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文化元素。只有让本土文化落地生根,小镇才能彰显自身特色,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文化的传承,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题中应有之义。”陈建国对记者说,“要把强化文化特色、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贯穿特色小镇建设始终,让游客一来就能感到你这里不一样的‘特色’所在。”
对此,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勤强调说:“特色小镇建设,要充分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告别传统工业园的文化沙漠现象,强化小镇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弘扬、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彰显、文化品牌的开发与经营,协调处理好历史与未来、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等关系,以此全面提升小镇的文化内涵、内在品质和综合竞争力。”
在周勤看来,是否有文化底蕴,是否有历史积淀,决定着特色小镇的发展前景。“如果只是一味地商业化,特色小镇注定走不远。我们要尊重小镇历史特征、产业结构和人文内涵,要将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做成一种历史延续的过程。要把特色小镇当做绩优蓝筹股,不要抱着短期投机牟利的心态。只做民宿、餐饮是不够的,一定要提升到文化和历史层面,让小镇更有传承感。”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董晨
本报实习生 曹 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