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人大代表话乡村振兴 | 李罗华:特色产业带民致富 走实乡村振兴路
2021-10-21 13:37: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迪 陈雪美 王一平  
1
听新闻

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大代表、江浦村党委书记 李罗华

在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江浦村史馆里,一张张照片里记录了20年来江浦村发生的山乡巨变。泥泞的乡村土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当时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现如今,江浦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村民生活富足,先后获评全国“全国民主与法治示范村”“全国美丽宜居乡村”。村里1.2万亩土地90%实现流转,同时引进生态果蔬、特种养殖、淡水养殖和花卉苗木等规模产业,全村1000多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由昔日的贫困村到现在的示范村、文明村,江浦村蝶变的背后,离不开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大代表李罗华的辛勤付出与坚守。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创建美好乡村生活

由于历史原因,浦南镇西部江浦、草舍、新湾等9个行政村没有开通公交车,村民出行十分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李罗华连续两年提交《关于浦南镇西部村庄开通公交的建议》,后经由市人大代表带上连云港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引起了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建议交办后不到一个月,一条贯穿浦南全境的公交线路正式通车,5.8万村民享受到了便捷的公交服务。

李罗华在调研中发现,当地连接龙浦路的一段道路路面狭窄、年久失修,道路旁还有一所郎墩小学,在上下学高峰期经常发生拥堵。因此,他提交了《关于推进龙浦路向西延伸的建议》,建议修筑龙浦路至失修路面,并加宽路面,解决上下学高峰期路面拥堵问题。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新修道路已竣工通车,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

近年来,江浦村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李罗华走街入户听取村民对选址、规划到房屋设计的意见,经过多方努力,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楼房拔地而起,占地450亩的江浦新村建设完成。新村可容纳5000人入住,目前正在陆续交付使用,村幼儿园、卫生院、文化中心、商业街等基础设施也逐步配套完成,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集中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强村富民步伐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发展产业既是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基础、增强造血功能的主要依托,也是提高脱贫群众收入和发展信心的重要途径。2001年,位于浦南镇西部的郎墩、包埠、龙江、团结四个自然村合并组成江浦村。合并之初,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每年仅靠单一稻麦种植,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面对这样一个既没有产业,又没有集体经济积累,还需保障4000多人吃饭问题的村庄,李罗华做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决定。

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李罗华带领村民代表先后去往寿光、蒋巷、滕头等地考察,学习特色农业发展经验。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建起钢架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甜瓜、草莓、彩椒等温室果蔬,实现家门口创业致富。李罗华还抓住省级现代农业园在江浦村落地的契机,建成蔬菜、水产养殖、花卉苗木、优质稻米四大产业基地,就地转化劳动力800多人。村民李德林说:“以前对于创业想都不敢想,现在我承包了9个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葡萄,供游客采摘,每年收入20多万,心中美滋滋的。”

近几年,结合产业优势,江浦村着力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在大棚种植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采摘、垂钓、餐饮等互动元素,吸引周边游客前来采摘观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20年,江浦村接待游客数23万人次,创收3000多万元。目前,江浦村拥有市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家庭农场3家,拥有“岁穗香”“集瑞园”等五个注册商标,12个无公害农产品及1个绿色食品认证。

构建农村文化新格局 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江浦村人文资源丰富。为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2018年,江浦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和建设村史馆工作,李罗华牵头开展“江浦村口述历史”文化工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工作组走访了46名老人,组织编纂了20万字的《江浦村志》,内容融人文地理、机构沿革、文教卫生、村史发展、经济等,为江浦村积攒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近年来,江浦村建起了法治长廊、文化墙、村史馆、农家书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连续5年举办村农民运动会,定期举办道德大讲堂、关爱留守儿童、捐资帮困、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崇尚阅读”等公益活动;每年进行好家庭、致富能手带头人、遵纪守法光荣户等“五个好”评选活动。在不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特色产业让村民钱包鼓了、新农村建设让居住环境好了、乡村文明建设让乡愁留住了,李罗华用行动践行着人大代表使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稳。

标签:
责编:后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