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专家:成人也需要一个理由来忘掉压力, 用“儿童心”消解生活的焦虑感
童年的心境无忧快乐,简单而又易得;但二十多年的蜕变,让70、80后这些曾经的孩子们成为了社会的主力,承担着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因此, “回到童年”便成了不少人的美好愿景。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市区有不少70、80后借机过节,相聚在一起吃棒棒糖、戴红领巾、玩捉迷藏……他们忘情地玩起了儿时的游戏,仿佛回到了美好快乐的童年时代。
现象 “大儿童”花样追寻童年足迹
唱童谣、叠纸飞机、玩童年游戏。6月1日下午,一场以“童真年代”为主题的特别聚会在楚秀园热闹举行,十多名“大儿童”身穿白色T恤、牛仔裤,梳起马尾辫,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跳皮筋、叠纸飞机、吃棒棒糖……玩得不亦乐乎。这场聚会的组织者丁燕告诉记者,她们是一群标准的“70后”,上有老,下有小,平时的生活轨迹是家庭单位学校三点一线,难得有个人时间。“所以想趁着儿童节,放飞一下自我,从繁重的生活中暂时抽离出来,体验一回儿童的烂漫生活。”
此外,在市区一家酒店,记者还看到一群70后以“六一”的名义相聚在一起,现场布置彩色的气球,主题为“那时的我们”,这群40多岁的中年大叔、大妈们戴上红领巾,一起歌唱童年时的歌谣。活动的组织者许女士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小学时代的同学,这次聚在一起重温童年的友谊,放飞儿时的欢乐,大家很是开心。
除了组织怀旧主题活动外,不少“大儿童”还选择重温动画片,回忆美好的童年时光。90后的丁先生是一家国际物流公司的经理,他与初中的几名“死党”相约在儿童节晚上看了动画片《灌南高手》。“我记得读初中时,这部动画片绝对是风靡一时,我每晚6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还煞有介事地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 丁先生说,电视台在播放《灌篮高手》结局时,恰逢学校期末考试,为了复习迎考,在父母的要求下,自己与这几集动画片失之交臂,这件事成了他童年时的最大遗憾。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他这一次特地借儿童节的契机重温了这部动画片。
声音 成年人觉得自己比孩子更需要过儿童节
在成年人为“六一”狂欢的同时,“六一”真正的主角“小大人们”又作何感想呢?采访中,大多数10后小朋友对成人也过儿童节表示不能理解,但也有小朋友表示不介意,今年9周岁的小朋友李思萌大方地说:“大人过儿童节说明他们很有童心,可以邀请‘大儿童’一起过节。”
面对“如何看待成年人过儿童节”的问题,很多“大儿童”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生活压力太大,过节图个一乐”“大部分是因为怀旧”“似乎又可以从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里翻起点浪花了”“一年就这么一次机会,把心里的孩子放出来”,这些都成为了成年人热衷过儿童节的理由。80后的杜女士表示,对于孩子来说,每天都是儿童节,而成年人则是表达“不想长大”的愿望,希望在儿童节重新感受简单、没有烦恼的生活,“从这个层面来说,成年人比孩子更需要过儿童节。”杜女士表示道。
有趣的是,大多数“50”“60”后的老人对此表示能够理解。今年57岁的市民严奶奶告诉记者,她有4个子女,4个孙女,2个孙子,每年“六一”儿童节,全家都会聚在一起给孩子过节,“小朋友要过节,大朋友也要过节,毕竟在父母眼里,孩子年纪再大,永远都是孩子。”
回应 儿童节是成年人自我安慰的“精神游戏”
小时候快乐是件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快乐的事。本该是儿童的节日,成年人也借机过节,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烽认为,催生成年人过儿童节的原因有很多,身份的迷茫或是关键。他分析说:“当996成为常态、生存压力日益增大,成年人的焦虑无处安放。在崇尚‘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的大环境下,生理上的成年人,心理上的儿童,让人不禁陷入了身份的迷茫。有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上班族,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精神解渴’和‘精神休闲’,他们需要一个理由来忘掉压力与焦虑,于是将儿童节视为自我安慰的‘精神游戏’,用无忧无虑的‘儿童心态’消解沉重的压力。”
“说到底,成年人热衷过儿童节反映了他们的心理至今仍未‘断奶’。”李烽说,虽然部分成年人的某些心理带有儿童特征,但不能片面地贬低这种心理。如果成年人能够通过这种心理寻找释放压力、疏解情绪的渠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淮阴工学院社会学教授任健认为,如今“儿童节”已经变成一种生活化的节日,它充满社交意识、教育趋向以及商业潜能,它本身不再是单一群体的节日,而是一种较为混合性的综合节日。除了孩子外,大人们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情绪。同时,回忆童年是每个成年人都经常会有的经历,而现在有更加集中和鲜明的表达,说明这个时代及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更多人真实、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
■融媒体记者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