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淮安讯(伍树燕 官艾青 徐明飞)19年前,32岁的梅小林从企业下岗来到社区工作,原本做技术、天天和机器打交道的她转而登门入户,时刻解决关系百姓生活的大小事。19年社区工作,她亲历着新世纪以来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健全、社区人才队伍的提升、社区人居环境的优化和居民生活的翻天覆地变化。
一间房到千平米综合服务中心 百姓活动有了好去处
1999年,从企业到社区,梅小林还记得自己新工作的第一站是当时的清河区长西社区。那时,长西社区的办公地点位于里运河岸边的一间小瓦房里,面积几平米,办公室的陈设也很简单,一张桌子,两张椅子,再无其他。
2003年,机关单位、部委办局开始挂钩帮扶进社区,社区办公环境随之得到了提升。那一年,长西社区原本的办公室边上又盖了一间房,面积四十多平米。梅小林专门把这间房用作居民的活动室,社区提供茶水,居民闲来无事可以在活动室打牌下棋。
梅小林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活动室建成之初社区第一次举办居民联欢活动的场景,“在当时,社区办活动是首创,引来了市级媒体的争相报道。居民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别自豪,满满的荣誉感”。
2004年,梅小林工作调动,来到上海路社区担任社区书记、主任。她到上海路社区后的第一件事也是扩大社区办公面积,单独划分出居民活动区域,为老百姓服务。从起初的协调辖区内企业房屋资源共享,到后来依靠“三进三帮”买进属于社区的用房,梅小林前后用了7年时间。
2011年6月,上海路社区拿下了位于利苑新村小区里的一栋面积千平米的社区用房,依托市内高校对其进行了两大功能区、八项功能室的细致设计划分。上海路社区除了有为民服务大厅,每一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体中心、居民学校、志愿者服务站、妇女儿童之家等功能区室里,都有不少居民在此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
服务最大化,办公最小化。如今,上海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进一步缩减,大面积用于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用房,“把服务老百姓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让居民生活在上海路社区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梅小林说。
两三人到多门类专业队伍 服务居民质量大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服务好居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场地和专业人员两项“利器”缺一不可。
初到社区,除了自己,梅小林工作上只有一两个搭档,主要做辖区卫生、社区账务和计生三项工作。回忆起那段时间,梅小林笑着承认,“那时候是等着老百姓上门要求服务,现在是主动提供服务”。
2004年,上海路社区首创了驻区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社区人手有限,棘手问题难解决,梅小林想到了整合市区挂钩帮扶部门的力量会办。2009年,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到岗,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到社区任职,为社区的各项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创新了方法,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国家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截止到今年,一千多名通过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具有专业素养的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任职,在民政、妇联、劳动、党建、法律、综治等条线开展着专业的服务。
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有限,2013年,梅小林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引进注册的民非组织,当年,苏北领先、淮安市第一家“清河区社会工作服务社”和“清河区长西街道上海路社区阳光心理咨询中心”在上海路社区成立。近年来,这些专业的民非组织为辖区内的困境儿童、特殊群体开展包括心理咨询、就业培训、育婴指导等方面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系统的服务,“专业民非组织的引入,让社区工作更加细化,更加专业。”梅小林说。
如今,上海路社区又在辖区内扶持社区草根的、本土的社会团体,包括现有的3个非民组织在内,上海路社区每周都有数十场社团活动,形式活泼、内容新颖,吸引了社区各年龄层次的人参加。社团成员以个人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楼道,以楼道辐射小区,数百名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成为心灵和谐、平安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
与此同时,近年来,上海路社区还和市区两所高校建立了“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在制作社区图片库、资料库,策划廉政画廊、普法图册、计生板面、健康教育一条路等方面施展才华,得到锻炼,大大提升了社区服务的内涵和品位。
记者手记
多年来,上海路社区认真践行“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忧我解,民需我做”的服务理念,通过“有话找我说、有事找我办、有忙找我帮”的便民服务活动,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的纽带和桥梁。在梅小林的带领下,上海路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首届远洋杯环保“范例奖”、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服务老干部示范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绿色社区”、“教育示范社区”和淮安市“创先争优示范社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工会联合会”、“计划生育先进社区”、“科普示范社区”、“巾帼示范岗”以及清河区“综合治理先进社区”、“文明社区”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在这些满满的荣誉背后,记录着梅小林和一大批社区工作者的成长,也记录着多年来,我市社区治理体制的逐步健全与完善、治理能力的有效增强和多元共治体系的全面形成。“未来,我们期待智慧型、智能型的社区能够早日建成,让居民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梅小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