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要全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进一步筑牢防灾抗灾救灾防线。这为江苏气象人在‘十四五’期间,保障全省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党代表、江苏省气象局党组书记翟武全接受新江苏专访时说。
精准预报、精细服务,筑牢“第一道防线”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应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汛情,江苏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其中,精准、高效、权威的气象预报预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人民筑起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严密监测灾害性天气
“‘十三五’时期,江苏省气象综合观测基础不断夯实,气象预报精准度持续提高,防灾减灾的成效也不断显现。”翟武全告诉新江苏,气象部门强化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业务,开展了龙卷预警试验,这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39分钟。
通过持续不断的基础建设和科技探索,省气象部门在预报的时空分辨率上也取得明显突破。“十二五”时期,气象预报仅局限于县级而到“十三五”时期,预报范围逐步扩展到乡镇、街区。同时,气象部门在未来3天预报的基础上,逐渐延长为未来10天预报。
12379预警信息15种渠道传播
“未来五年,我们将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灾害性天气自动化监测率达到95%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时期平均提升5%,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8%以上。”翟武全说。
同时,省气象部门还将持续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研发面向广电等各类媒体渠道的预警综合服务产品和智能加工分发系统,建设“更广、更快、更准、更好用”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基于5G、北斗短信息等新型通信技术与手段,实现预警信息实时、精准、靶向发布。
雷达组网协同系统
“云+端”业务新架构,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水平
“十三五”时期,气象科技“利器”助力江苏智慧气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气象局自主研发的分类强对流识别、人工智能临近外推等关键技术、冰雹客观识别技术在全国气象行业推广应用;五年来,研发了基于多模式集成的智能网格客观预报技术,建设多源数据融合、多重业务职能协调、多终端应用互动的预报业务平台……
“我们的科技创新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是我省‘十三五’时期气象科技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翟武全告诉新江苏,“十三五”时期,省气象局联合在宁气象院校,成立了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聚焦精细化预报业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70%以上的科技成果进行了业务转化,为江苏气象业务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在此基础上,2019年,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建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进一步发挥南京气象科技资源优势,凝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力量,构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气象科技研发中心和气象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基地。
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要坚持把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一动力。展望“十四五”,翟武全认为科技创新将会是江苏气象发展的“关键一招”。“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江苏气象科技区位优势,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应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等行业与气象部门科技发展的协同协作,加强气象核心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气象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江苏气象科技产业链、创新链发展壮大。”
同时,他还强调,未来江苏气象将以智慧气象、精细服务为目标,通过“云+端”气象业务新架构,进一步加强观测、预报、服务、资料、网络和装备保障等各业务领域的衔接互动,构建高质量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实现气象业务集约高效运行。
金坛国家气候观象台
气象助农,提高乡村振兴保障服务水平
“11月21日至23日将有寒潮来袭,要尽快做好秋收秋种扫尾工作,提前做好防寒、防冻、防风措施,谨防冻要害……在省委农委的”“农技耘”应用程序上,江苏省气候中心每周都会发布灾害预警相关信息,指导农民开展农事活动、有效防范病虫害,把气象为农服务落在实处。
农业生产与气象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十三五”时期,农事活动灾害天气预警、农业气象保险等气象服务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气象助农效应明显。
2021年1月,受低温波动影响,拔节期的小麦受冻害影响明显,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提供了专业细致的气象服务意见,指导农民开展施肥、除草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们的损失。此外,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厅推出的农业气象保险产品,能够借助金融手段减少农民在灾害性天气过程中的经济损失更好地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未来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大力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气象将会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加强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建立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体系。”翟武全表示,省气象部门将开展农业发展规划、种植结构调整等气象评估,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培育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同时优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和气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实现基于位置的精细化、定制化、直通式农业气象信息服务。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文 费念渠/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