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硕果累累,我国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通过经贸交流合作,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建立起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江苏常州坚持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工作,立足常州实际,抢抓机遇、找准定位、主动融入,提升开放能级,扩大交流合作,与沿线国家在设施联通、产能合作、园区共建、经贸交往、人文交流等方面合作不断取得进展,成为对外开放新高地。
打造“投资带” 连通“贸易路”
十年来,常州在“一带一路”30个国家,总计有161个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23.86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常州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582.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0.8%,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达到506.5亿元,增长达到4.9%,常州正逐步加深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联系。
走进位于常州横林镇的江苏中鑫家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只见车间里30多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最新科研产品——石塑地板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单月的产能可达到350万到380万平方米。企业副总经理杭承介绍,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地,今年4月还在越南投产了境外第一条产线。他说,常州税务部门经常主动对接。“我们今年享受出口退税超4600万元。而且办事不用跑,在网上申请,第二天就到账了。”杭承说,企业把退税的资金都用在了新产品研发、越南工厂投资上。
为保障企业跨境贸易便利,将常州打造成为对外开放高地,常州出台了多项政策。今年8月,被称为“20条”政策的常州海关《常州海关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正式发布。该政策从“确保通关便利和跨境物流畅通”“深化‘智慧口岸’建设和口岸数字化转型”“支持外贸产业升级和新业态健康持续发展”“提升跨境贸易服务水平和惠企优企质效”和“提升外贸经营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5个方面出发,提出包括“全面推进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监管模式改革”“建立进出境货物数据库”“鼓励开展保税存储、保税再制造、保税展示等新兴业务”等20条措施,以进一步提升常州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
此外,常州还积极参与广交会、华交会等境内外展会,助力企业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举办“跨境商品汇(惠)常州”、“云上保税购物季”等购物节,设立进博会虹桥品汇常州分中心,建设“家门口的进博会”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助力跨境电商取得新突破。
共建“创新带” 携手“智造路”
今年是中以常州创新园成立的第八年,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样板区,中以常州创新园围绕争当“中以创新合作领航者”总目标,让更多以色列先进技术在常州、长三角转化为生产力,成为长三角对接国际创新要素的重要窗口。
依兰·迈蒙,以色列创业者,新常州人。在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他创办的咖啡研磨机生产企业Hey Café飞速发展,创业成功后,他又萌生了帮助更多以色列企业来常州发展的想法。
依兰的青春时光里,创业的脚步先后辗转上海、大连、深圳等城市。在预见中国咖啡市场的前景后,依兰开始专注于咖啡研磨机研发。2011年,依兰为自己的工厂挑选新址,当时常州也在积极寻找优质的以色列企业来落户,双方一拍即合。凭借实力和口碑,当时,依兰的研磨咖啡机迅速占领了中国60%的市场,产品还从中国卖到了世界,甚至星巴克、costa等咖啡店也都用上了“常州智造”。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以色列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这一年,创业成功的依兰萌生了新想法,引入以色列的孵化器理念和模式,在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内创立了第一家以色列人运营和管理的孵化器CI3。截至目前,孵化器在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先后帮助超过25家以色列创新技术企业落户中国。
八年间,一大批“高科技、国际化、犹太+”项目在中以常州创新园加速聚集,超30个项目入选市“龙城英才计划”,目前,园区已引进以色列相关企业155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40个。中以常州创新园已成为常州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频道,朝着中以创新合作“领航者”和“新标杆”目标同心同向,踏浪而行。
同绘“文化带” 共赴“繁荣路”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来自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青年们,共同讲述在这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上,命运与共、成长发展、互学互鉴、惠及世界的青春故事。
2022年2月,中国同阿根廷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阿根廷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阿根廷人斯蒂文·索特雷是个“中国迷”。小时候,他通过阅读书籍“想象”中国。长大后,他到中国求学,从此扎下了根。
斯蒂文在常州大学任教7年,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亲身感受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他的推动和努力下,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古巴等国驻华大使馆和常州大学、中国墨西哥商会、在华阿根廷人协会,以及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等机构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中拉研究会”。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无论是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跨文化交流,都是很好的机遇。他认为,沟通交流是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与信任的重要方式,虽然中国和阿根廷是地球上距离最远的两个国家,文化上却有很多相通之处。两国的人民,尤其是年轻人要互相走访交流,才能拉动未来的中拉关系。
熟练打开回油阀,回收机油后,小心换好新滤芯,拧紧螺母、盖上密封盖,关闭机油粗滤器回油阀……确认没有操作漏项后,约阿什和罗伯特发动了机车。听到隆隆作响,正常启动后,两人高兴地击掌庆祝。站在一旁的中方师傅陈军为自己的肯尼亚徒弟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中国和肯尼亚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运行6年的蒙内铁路已是当地的“黄金通道”,而蒙内铁路上运行的所有机车车辆,全部来自中国中车,为了保证安全运营,中国中车建立了海外机车车辆维保“4S”店,实现24小时机车车辆运维保障,并帮助肯尼亚培养车辆维保技术人才。常州中车戚墅堰公司已经培养出当地技术人员224名,他们逐步成为了车辆维保的骨干力量。这些列车也成为结下一段段“师徒情”的“幸福列车”。
“他们不仅技术熟练,更从心底里接受了定期更换滤芯这件事。”陈军说。刚到肯尼亚时,肯方员工对维保工作有很多不理解。“整备检查、辅修、小修、专项检修……为什么这么多项检修?车辆不是坏了才修吗?”“我们要做的是‘预防修’,不能留下隐患。”陈军解释道。
就这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如今,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已成为共识。列车技术员塞缪尔更是将工作座右铭定为:“让客户满意!”这对师徒也将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上,继续践行“一带一路”交流理解的理念。
(时晟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