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苏式双面“秀” | 昆曲:迤逦婉转中,尽显中华之美
2023-08-04 10:2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龚隐雷谈昆曲的传承

萧雁谈昆曲的创新发展

“闲步芳尘数落红,粉墙花影自重重……”每到周六的晚上,南京朝天宫兰苑剧场内便热闹非凡。舞台上“昆五代”小演员们悠扬徐缓的水磨调唱腔,听得观众们如痴如醉。

与此同时,苏州沧浪亭内,游客们正漫步在园林中,在“沈复”和“芸娘”的引领下,沉浸在两百年前苏州的文艺生活中,探寻戏里戏外的“浮生”。

今年是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2周年。如今剧场内外,年轻人正主动拥抱昆曲,这也是持续火热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的生动剪影。

昆曲能够在近些年再次回到大众视野,跟一代代戏曲从业者坚持不懈的保护传承脱不开关系。自昆曲入选非遗项目后,国家在政策、基金、平台上都投入了很多支持,各个院团对青年演员也开展了大力培养,并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导赏、演出,将昆曲的文艺种子撒向大众,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为了更好地向大众普及和传授昆曲,江苏省昆剧院第三代昆剧名角、国家一级演员龚隐雷开始探索在抖音、B站等平台开通教学直播。直播间里的龚隐雷总是化着最美的妆容,耐心地讲解着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昆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大成者。”龚隐雷认为,昆曲绝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戏曲的演出形式,昆曲中包含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等集成了中国古代文人最雅致的审美。“在我的直播间里,我希望我的学员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唱段,更加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并将这种传统美学潜移默化,融入生活。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传承。”龚隐雷说。

守正,也要创新。以传统院团为代表的老一辈在坚守传承,新一代又该如何创新?这是著名戏剧制作人萧雁一直在探索研究的课题。由她执导的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园林版,创新性地结合了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州园林之美、昆曲之美,以及苏式生活之美,已成为城市创新的标杆项目,更成为年轻人的文旅“打卡”爆款。

《浮生六记》的成功“出圈”对萧雁来说并不能算是这个剧种在创新上的成功。“剧目的创新,这不是我们最核心的创新点。最核心的点在于你怎么去看待昆曲?怎么让年轻人对它产生兴趣?”萧雁希望将具备词藻美、舞蹈美、音乐美、人情美的昆曲打造成文化IP,去传递最具代表性的“中式美学”。

萧雁的另一个昆曲项目,正在苏州山塘街的老宅里进行着。这里正在上演《牡丹亭·惊梦》片段。这一场的观众里,有不少外籍游客。舞台上的“杜丽娘”水袖翩然,一唱三叹,一颦一笑一回眸,咫尺瞬间醉人心。通过英文字幕的唱词解释,外籍观众们一边沉醉于这场融汇了视觉与听觉之美的表演,一边惊叹于中国传统文人表达情爱的方式,竟是如此含蓄,又富有想象力。人类最基础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对生活的感受,此时此刻跨越语言的障碍相通起来了。

这是昆曲的魅力,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据龚隐雷透露,她曾经在瑞典办过一次《牡丹亭》的专场演出,表演结束后,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泪流满面的观众让她有些始料不及。“你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审美和理解力,更不要担心外国观众会因为听不懂而欣赏不了昆曲,我们要勇于展示中华文化最美的一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犹如新时代的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空谷幽兰,徐徐绽放着中华之美。(王晶枫/文 李笑林/图)

标签:
责编:冯晓丹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